標籤:

哲學的善是什麼?哲學如何去定義或者說以什麼樣的方式與形式追求善?


善。

無論東方世學,還是西方哲學,兩者普遍已被學術界追溯到了它最早誕生時期的真面目。

事實上無論它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的身份,其早期的起點一律相同,我們可以用一個詞對它進行概括,這個詞便是:「皆言」

皆言論證的工作詳概我這裡無法給出,呃因為沒有免費的論文鏈接(好尷尬)……而且還得引用好幾篇。超級麻煩,我有濃縮的概念可以簡而言之一下,大概也許不算怎麼太侵權……往下看:

「善」是世人皆言的產物,而且它的反義詞「惡」也是。

我還可以為夥計們現場騶個小栗子:(你們品品)

說如今,你見一老太太倒地,去扶她起來。

老太太糊裡糊塗的要拉你負責。你拗不過,擔心事鬧大沒面子所以你就管她了。「雖然」送醫院治好了她「但是」你很委屈,想上網發泄一下。

這要是放到宋朝你被眾人知道了十成十換來一塊孝廉匾,但今時今日你卻沒成想得贊最多的答案卻是這樣的:

「你活該!那老太太碰瓷你還真的就為她買單了,就是因為有了你這種怕事的人,才助長了社會上的歪風邪氣!」

看完之後你更委屈了,大概憋出的大招能哭倒一段長城的程度。

但言歸正傳,造成這一現象是因為世人皆言的緣故,你是被定義為「惡」的,但意外的是,你其實真的就是代表「惡」了。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呢?也就是說假如發帖抱怨的人不是你,那你也有可能認可那條高贊回復。這說明違背了「皆言」的人,就一定會「被」定義為惡。有沒有打破這一套路的例外?當然有!往下看:

此事要攤自己身上還有救么?哼哼若放古代西方你就死定了。但在東方不同,東方世說還有個「仁」(非儒)的概念。

原句: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我們先擴展一下閱讀層面。我先要說一下,這句引用道德經,而道德經的閱讀對象也很明確,是單向指揮「聖人」群體。聖人卻也有共性,在道德經中,聖人都有治民權。簡單點說他們在道德經里是聖人群體,在之外的身份就顯而易見是屬於君主階層。

原句道德經對君主講,你為之上仁,不必要處處做的很清楚,很世俗。

再結合開頭所講,我們說「善惡」的本質呢,其實就是世俗。

清楚了這段設定,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話吧:

為而不知,處眾知所已,已為仁。

什麼意思?結合道德經句去理解,就會清晰的多。在東方道學眼裡,還有一種「善」或者「惡」,是被道學的「仁」所不承認的。道學主張的「仁」,是為而不知!

誰不知?

處眾不知。

)為(之了,)而(處眾如今卻並)不知,當處眾(處於眾人的群體)知所己(搞明白了你的所為是正確的時後),己(你已經被稱讚)為仁了。

理解了幾分?

仁在行為上可以先無論善惡,仁的關注點需要跨越時空遠見未來,只看在最終向的結果是好是壞上,對世俗(善惡)觀念先不論。

所以仁的概念,就很好的打在了「善惡」被世說弊端綁架後的弱點上了。一針見血確立了屬於它自己的正確價值觀。如此一來即便你被暫定為「惡」,並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只是要看你行為的目標是否能準確的鎖定在將來「好」的一面上。

正是因為仁的角度脫離人類大眾的基礎視角,我們也可以稱「仁」的角度屬於人類認知層的「第二」層角度。請注意,下方高能預警!

見證奇蹟的時刻……

人的+第二層角度視角=仁

呃…皮的很嗨僻,嘎嘎(丷_丷)

……………………………………………………

以上說明其實就夠了。但我再舉個反例加深一下對概念的了解。

還是老太太倒了事件被你遇上了,結束後你還是選擇在網上留言,你是這麼寫的:

「路遇一老太太,她自己倒了,遂扶,卻冤枉我!我就怒了!!!我特么的等那老太太把她家十八代親屬數百十號親戚都叫來後,旦見事實無法澄清,立馬依靠我的雙拳兩腿把他們一家子一百多號人全打趴了,無論老少,不分婦孺!最後我還很不好意思的踐踏了他們的節操從容而去。如今我挺糾結的…到底該不該內疚呢我?」

你這麼寫的話……那最贊的留言就是這種畫風:

「大神!贊你不解釋。」

所以又因世人皆言的緣故,你又善了。

呵呵……


純粹的善其實並沒有大到能夠探究宇宙與生命根源的地步,善,最多只能算探究宇宙與生命真相過程中的福慧資糧!南無阿彌陀佛!


共同滿足為善,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於自願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方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


包容。厚德載物,就是更大程度的包容。也就是善。


謝邀。

善是一種相對式的行為表達,它因參照原點與「尺度理解」的不同而有五花八門的「說法」。而哲學是一種極力想擺脫相對參照向絕對「真實」邁進的學科,任何相對的概念都只是個「名詞」,與蘋果、飛機、夢沒有區別的「名詞」。所以哲學並不對物質的與非物質的進行「程度」區分,因為在邏輯上「無法」區分。爛蘋果爛到什麼程度算是爛?無定義,無參照,善也是一樣的,哲學裡的「善」是個「名詞」,而已。

哲學追求表達絕對真實,它並不追求善。善的刻意區分在語言學、倫理學、心理學、神學等學科內有體現,而哲學連對錯都拋棄了,哪來的善惡「區分」,或者說哲學早已經越過了小範圍的「標準區分」,將研究範圍擴大到了「絕對」真實的邊界。


可以去看一下楊國榮的《善的歷程》,那裡面有很好的回答。


推薦閱讀:

夢幻墨綠色,定義一個有故事的家,曾經童話古典還是如今成熟奔放
【任仲平】人民日報定義核心價值觀12詞

TAG:哲學 | 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