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謹慎表現在那些方便,我經常想些不好的東西,這算是一種表現嗎。?

比如我感覺自己有強迫症,然後就去了解他,特別苦惱,感覺很害怕,一直想,還有焦慮症怎麼得的,性格缺陷又該怎麼辦,會不會引發別的心理問題,我這是怎麼了,是哪些性格缺陷導致的,我好難受


專註當下吧,不要給自己太多負面暗示。生活中除了疾病範疇,其實很多癥狀都是暗示的結果。比如一個人有抑鬱情緒是日常現象,表現有時候心情低落,懶散,拖延。但是如果去查了很多資料,聽了很多類似抑鬱的話題,然後就會引申到自己是否有抑鬱症,對號入座,各種解釋。然後進一步強化給自己貼標籤,得了抑鬱症,然後推理以後會怎樣怎樣。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心理演變,把問題合理化的過程。結果就是一點情緒,就擴大到了心理障礙層次。經常想得消極,也源自於缺乏自信和溫暖,當務之急應該是累積信心,腳踏實地促進自己進步,擴充閱歷經歷。


如何從自我對話中解脫? 中英雙字 埃克哈特


點一首李玖哲「想太多」送給這位朋友?


我覺得這有點兒像沒事找事,看了一些東西就強行往自己身上硬塞,


寬鬆內褲~

不要看黃色作品~

小擼怡情,大擼傷身


謝邀。我個人認為算。過去,我也是這樣。總是感覺自己有性格缺陷,跟你現在一樣渴望去發現,並想辦法彌補。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只不過你的心理年齡超過了你的閱歷,知道思考。這其實是件好事。很多人都是憑感覺做事,這個並沒有多大優劣之分,特別是在自己還很年輕時。我才題主應該最多最多不超過30歲。為什麼我剛才說並沒有多大區別?這個是從效果上來說的。因為我們距離我們出發點很近,不論你做什麼,只要不是那種一點不顧其他的,效果其實都是大差不差。打個比喻,這個可以想成一個傘,最初我們是從手柄到傘頂,然後是傘頂的中心到邊緣。剛開始不管是感覺還是正確的思考,都是從手柄到傘頂(就好比物理中動能定理),然後是後來的發展。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合乎情理就是對的,相信自己。你很健康。你可以再去看看妄想症之類的你同樣還會覺得自己有這種癥狀,這個在心理學中是一個效應,具體名詞想不起來了(外行)


推薦閱讀:

父母嫌棄我買不起房子,沒有好工作,我已經抑鬱了,怎麼辦?
生活絕望的時候怎麼自己給自己快樂?
為了家庭和睦犧牲寶寶的感受值得嗎?
喜歡獨處,怕被別人說孤僻,咋辦?
當你一直處於焦慮狀態,是要去改變自己,還是去接受自己。?

TAG:心理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