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思維上的懶惰?


先花數十秒看下這道數學規律題:

2 5 10 ** 26 37 50

找到答案了么?是不是思考開始「懶惰」,準備走開了?

那你再花個十幾秒看下這道:

1 4 9 ** 25 36 49

是不是很快就「阿哈」,找到答案了?

*規律是1、2、3、4、5、6各數的平方,所以答案是16

好,現在回過頭再去看第一道讓你「懶惰」的題

2 5 10 ** 26 37 50

是不是有種「馬上找到答案」的感覺了?

對,答案是17。

**提示**

匹配上剛才那道你找到規律的題

1 4 9 ** 25 36 49

是不是驚喜找到感覺了?

規律是各數平方後加1。

有意思吧,為什麼第一次做題一我們會感到「懶惰」,但有了題目二的經驗之後再看回題一就沒那麼「懶惰」了?

對。「思維懶惰」的實質並非真的「懶惰」,而是你面對的問題大大超過了你自身擁有的「背景知識」

就好比許多國外世界名著,我們看原文,壓根就看不下,原因是我們外文基礎太差,而且缺乏名著的文化歷史背景,乃至很多「梗」、「內涵」一竅不通,自然品讀不出奧妙之處。如此,自然看不下,產生「懶惰」感。

從演化心理學視角看,人類應該是已知物種中思維最不懶惰的物種,正是熱愛思考的天性讓人之為人。

這不,像推理、數獨、找規律 之類的各種思維小遊戲經久不衰。

我們看似喜歡「偷懶」,恰恰是生存進化出來保護大腦「過度思考」(耗能)的保護機制。

想想,面對一堆看不懂的外文也能思考的茶飯不思的猿猴,能夠進化到今天?

偷懶,不是為了防止思考,而是為了防止「無意義」的思考。因為人類天性太愛思考了。

但我們喜歡思考的是,比我們熟悉的領域略微難那麼一點點的「甜點區」,如下圖中間所示。

但面對外層的「過於未知的區域」,沒錯,我們需要「懶惰」來拯救我們的能量開銷。

明白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找到「克服思考懶惰」的最佳思路。

如果你感到自己思維「懶惰」,有幾種可能:

  • 要麼是肚子餓了(大腦缺乏血糖提供燃料)
  • 外部壓力小且當下有更大誘惑(比如遊戲)

這兩類都好解決,該吃喝吃喝,該斷網該刪遊戲改去圖書館去圖書館。

除此之外,那就是你所欠缺,思考當前問題的「背景知識」

你要做的不是焦慮的搜集各種技巧各種雞湯各種意志力「硬逼」著自己思考。

你要做的應該是,暫時離開當前問題的空耗,去尋找問題的「前置」資料,從你的已知中尋找與未知結合的線索。

要麼(尤其是面對非緊急任務時),從你的「甜點區」入手,踏踏實實,一點一滴的學習。

*關於如何科學學習的研究可參考我最近的專題,在公號(少加點班)回復「如何學習」可查看

因為我自己也在研究教育與學習,也有過上千名一對一培訓的經驗積累。我發現,基礎跟能力薄弱的學員有一個共性:

他們發自內心相信當下各種「學習博主」(知乎也很多)的那些「速成論」,他們相信「只要掌握某些神秘的訣竅就能短時間逆襲……」

但相信速成的這個「信念」本身也會對大腦的學習能力造成破壞,你把它跟吸毒上癮類比就明白了,它會削弱大腦新皮質層,降低你的專註力。

最近我常常在反思當下社會的群體性學習焦慮障礙。

知識(閱歷)的進步是一個加速度的過程,前期進展很慢(這個階段是所有人能否質變的分水嶺),有些人在這個緩慢累積階段會「自我懷疑」,會只盯著周邊年輕有為的人(但沒有看到他們之前的積累),然後變得心浮氣躁,變得追求各種捷徑,變得相信各種「學習博主」的「高效學習」,最終反倒破壞了自身的學習潛能

而我們真正要做的是……重塑對學習認知的信念,放慢節奏,慢才是快,溫故而知新。

*如果你想對此有更深刻的認知,可到我公號(少加點班)回復「學習三部曲」查看相關專題

本答參考權威索引:

1.Based on Sawyer,K.(2006)「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In R.K.Sawye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p.4)New York: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Adapted from Robert H.Ennis: http://faculty.ed.uiuc.edu/rhennis/index.html,downloaded5.25/2011.

3.Adapted from Bruning,R.H.,Schraw,G.j.,Norby,M.M.(2011).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5th ed.).Boston:Pearson,PP.220-240;

4.May,R.E.(2011).Apply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Boston:Pearson,pp.62-71

5.From 「Research Synthesis on Study Skills 」By B.B. Armbruster and T.H.Anders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39.


思維懶惰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你的大腦,

在前幾天在搜狐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他認為:

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處理方式——面對於變化緩慢的環境,基因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不存在任何問題。一方面,它做出了一個大概率靠譜的決定來應對環境的緩慢變化;另一方面,懶惰地走捷徑也讓基因節約了能量,這對於遠古時期食物獲取成本極高的人類而言意義非凡。

所以,當我們談到為什麼人會「思維懶惰」、或者為什麼不習慣於「深度思考」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通過向基因施壓,讓其減少對於「條件反射」這種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轉而向「深度思考」這種奢侈品傾斜。這對從遠古穿越而來的基因而言,無異於降低基因攜帶者的生存概率。簡單來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層面是反人性的。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我們都不愛思考了,下面就從個人和環境兩個大方面給出四個解決思維上的懶惰的方法:

雙擊屏幕點贊再取走喔~

1.補足身體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罷工並不是它懶,而是缺乏足夠的能量,大腦的思考需要足夠的糖分、氧氣以及睡眠。

不吃早餐會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而久之對大腦有害。對此,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繫。據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吃素的兒童情緒和精力下降相對較快。

每天適量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加淋巴系統的運怍,增強血液循環,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大腦的供氧量,在我們瞌睡時之所以會打哈欠,就是因為大腦的二氧化碳的過多的原因。

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人也會變得糊塗起來。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汽車,而糖分、氧氣這些就更像是汽油,再好的車汽油質量不佳它也是白搭。

2.做好心理準備

你之所以不願意去思考去行動,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動力,所以你要學會放大自己的慾望,要想放大的你的慾望,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具象化你的目標,比如你的高考或者考研目標是某某大學,你可以提前去旅遊見一下你想要考上的學校,去體驗一下,那種夢想就近在眼前的感覺會讓你產生強烈的衝動去實現它,你實現的動力就會很大,

就算不能去旅遊,你也可以拍一照片,貼在平時學習工作的桌子上,或者其它可以刺激自己神經的方式。

早上六點起床,晨練之後開始學習,中午休息一下繼續看書,到了晚上再看幾本名著,寫寫文章,十一點準時跟這個世界說晚安,這是不是就是你想要的完美生活。

但這真的太難了不是嗎?

我們每天在教室勤奮刻苦學習,在飯桌面前談交際,朋友上級之間搞關係,隨便拿個二維碼掃一下就以為自己勾搭上了大咖,實際上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每天忙忙碌碌其實你也不知道你在忙什麼,你心理也比誰都清楚只有你自己的咖位才能決定對方是否願意搭理你。

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碌碌無為」?

心理學上有個「迴避型應對」理論:

「迴避型應對」作為一種心理應對機制,可以迴避那些讓人焦慮或者害怕的特定場合、對話、關係或者是信息,」逃避應對「很多時候會以其它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拖延、否認、轉移注意力等,人們拖延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逃避,比如明明知道手上的任務很重要,卻一拖再拖,實際上是害怕自己無法完成好,用拖延作為借口來迴避自己可能能力不足的事實,,明明「想要」卻說自己「不想要」,明明」在意「卻說自己「不在意」,就是以「否定」的形式在逃避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的原因總是因為太忙,甚至刻意用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佔據自己的時間,讓自己達到忙到沒時間去做這件事情的狀態,那麼這件事可能就是你想要逃避的了,逃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不健康的機制,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停止逃避呢?

首先我們要學習忍讓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想法或者是感受,要學會明白一些負面情緒,本來就是人生常態,這些負面的感受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他人的經驗和勸告其實並不是最有效的,最可信的是現實明明確確的告訴他,這件事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可怕,你是可以做到的,你需要做的就是鼓足勇氣去面對始終被你逃避的事,你變好的過程才會被真正開始。

3.改善生活環境

整理學習工作的環境,把學習工作的地方收拾乾淨,根據心理學,空間狀態的留白能給人大腦放鬆的空間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整齊的房間還可以降低你被其它雜七雜八的東西干擾的概率,

同時有一種新的開始要好好對待的儀式感,就像小時候的你拿了一本新本子工工整整的寫上自己名字的心情一樣,充滿了期待和嚮往,從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這次我一定要好好寫,才配的上這本子。

4.提升精神環境

有輸入才有輸出,自我持續精進。

就拿寫作來說,我經常不知道自己應該寫什麼,也不知道思考什麼好,沒有切入點,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新東西輸入,只是在原地打轉,如同坐井觀天,根本活不出自己視野以外的那種世界。

當你沒有持續的從外界獲取新的東西時,你的人生是停滯不前的,你的生活一天一天的重複著,但其實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每天重複單一不用思考的工作間接等於慢性自殺,一個人的思維格局得不到提升,那麼他的這一輩子也就完了。

所以再忙再累我每天都保持閱讀,哪怕是十分鐘,那也是一種有效的對外獲取、對內整合的一個有效精進方式,短短時間也許可以給你一個靈感,甚至起碼能養成一個好習慣,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沒有了思考了,那證明沒有了新知的「輸入」和思考。

最後

為什麼很多人都在感慨聽了很多的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本質不就是思維的懶惰,所以你現在要做的是立刻動起來、動起來、動起來,不管是學習計劃還是反思過去,或者先給文章點個贊+收藏方便反覆閱讀,請你立刻馬上行動起來!!!


以下是我寫的其它關於自律和個人精進的文章,關注我,持續分享更多優質內容

如何養成習慣性自律??

www.zhihu.com圖標大學生該如何提升自己 ??

www.zhihu.com圖標怎樣讀書最有效??

www.zhihu.com圖標


01

首先要說明的是,思維上的懶惰其實是生理正常的。

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證據都支持這樣一個結論:大腦的運作可分為兩種不同的認知過程。

說到這裡,看過《思考,快與慢》這本知名著作的同學可能就比較熟悉了,沒錯,就是裡面的系統一和系統二的概念。

作者卡尼曼提出的這個概念,其實是啟發於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基思·斯坦諾維奇,後者在《超越智商》里提出了同樣的概念,他稱之為類型一與類型二。

  • 類型一加工又成為自動化加工,它依靠於潛意識與直覺,所以執行迅速,隨著觸發性刺激而出現;
  • 類型二加工的關鍵特質則與類型一截然相反,速度相對較慢,因為它會動用中樞系統的處理能力,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後反應決策,也就是我們說的「有意識的問題解決」。

類型一與類型二的異同

由於類型二會加重中樞系統的負荷,而我們的大腦天生又是一個「偷懶家」,它會儘可能的傾向於使用類型一加工,避免使用類型二。

這就是我們思維懶惰的生理原理。

大家所熟知的認知吝嗇鬼也是基於大腦的這個生理結構而產生的現象。

02

所以思維懶惰其實就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我們天生如此,所有人都是如此。

因此,我們的心態首先要擺正:

  1. 思維懶惰無關乎個人的秉性或品格問題,不要因此而泄氣,更沒必要因此而自責;
  2. 思維能力是完全可訓練的,可提升的。

當我們弄明白了思維懶惰的生理原理之後,如何應對自然也就有技可循。

基思·斯坦諾維奇在書中提供了兩條途徑:

  • 一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認知吝嗇鬼);
  • 二是給自己大腦安裝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壞的程序。

而對於僅僅是克服思維上的懶惰,我們要做的非常簡單,只要避免成為一個認知吝嗇鬼就可以了。

03

認知吝嗇鬼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認知吝嗇鬼的五個特徵

我替大家總結了書中所述的認知吝嗇鬼的核心特徵及其定義,以及案例,如上思維導圖所示。

具體操作起來不難,逐個的去比對改進即可。

比如愛生動中的買車案例,相信不少同學都會有生活中的一些類似的感悟。

對於一個決策,無論做了多少的調研,它的分量遠遠不如一個身邊朋友或親戚的一句經驗之談來的重。

我們往往也因這身邊活生生的經驗,無意識的對自己充分的調研產生了自我懷疑,甚至是否定。

但現在好了,你已經知道了這種無意識其實就是認知吝嗇鬼,也就是大腦的類型一加工在作祟,無意識也就轉化成了有意識,從而更容易的傾向於自己科學系統的預研。

達到這一步,所謂思維上的懶惰也就得到了克服。

- END -

如果我的回答有價值,

請順手點個贊同吧。

謝謝啦!

??????


首先要明白,人是基於需要產生動機,再去做事的,當你對生活缺乏激情,頹廢過著慵懶日子時,你要明白,這是一種慢性病,如果不加以改變,慢慢的,不僅精、氣、神蕩然無存,靈魂也會被磨滅,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終日長嘆短哀。

要明白人為何會缺乏需要。

一個大原因:經歷不夠多。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與人交流,與世界接觸,才能發生各種各樣的精彩,一個人思維懶惰,腦子不想事了,說明這個人的眼界已經到頂了,但要知道人是沒有極限的,自我是容許突破的,提升自己,拓寬視野,激情才會如活水般湧來,刺激思維運動,死水終會發臭,不注入新東西,人就廢了。

  1. 挑戰新工作,謀求新職位,接受新任務,向領導展示自己,向上司推出新點子。做一個規劃,列舉出這樣做的種種好處,比如升職加薪,贏得榮譽和讚美等,這些都是組成激情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推動你去實踐,想方設法達成目標因此在你從事這些事時,你就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了。
  2. 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志願者義賣調研,走訪慰問民眾等,接觸不同層面的群體,感受一下這個社會的深寬明暗,世界會逐漸呈現在你眼前,然後你便會思索:是什麼造成了現狀、是什麼影響了人們、是什麼帶來了幸福、是什麼阻礙的發展,社會風氣是如此趨勢,未來的樓價又到何種地步。經歷將視野展寬,你醒悟過來:生活原有這麼多事情需要你去考慮,你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一步步偏離原來的懶。
  3. 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卸下一份心理負擔,背上一份責任。負擔少了,心結不在了,所以能前進;責任大了,所以思索未來。
  4. 聚會、交友不僅可以讓你變得更加開朗,還能讓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別人會帶動你探討世間各事,你也會在閑聊、分享中提起興趣,你的思維在轉動;外出旅行是對眼界的一種提升,對境界的一種塑造,人文和自然將化為見識,有了這些,你會不滿於此。用僅有的見識去追求更高的知識,這就叫激情,是外在事物給到你的。

另一重要原因是來自於生理上的。

生理上的懶和精神上的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個人如果缺乏運動,窩在舒適圈中無所事事,那麼他的生活多半也是壓抑、煩躁的。身體常常因為工作或學習而倍感睏乏、疲倦,精神受到牽連,委靡不振,思維也就談不上多麼有勁了。

沒有生理上的支持,就像房梁斷去一部分,唇亡齒也寒。

朋友,當一個人貧困交加,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填飽肚子,而當他脫離現狀,不再煎熬,這才會去想追求別的東西,更多的需要由此產生。同理,一個人如果沒有強健之軀,那麼他最大的想法就是他自己的身體條件,康復或死亡,或一直被折磨,除了這些,還指望他能想點別的什麼呢?

生理上的舒適觸動心情,情緒優,思維就放開了。所以多運動,吃好睡好,健康的身體是一切之根本。

克服身體上的懶,你會發現,克服思維上之懶,將事半功倍。

除了需要之外,還有別的因素。

閱讀不夠多。

多閱讀,多提問!思維是靠精神食糧過日子的,有了知識填充思維才活力,看書引發思想碰撞,各種化學物質組合在一起就會控制不住的發生反應,即便只有一點點想法,星星之火,也可燎原。再者,許多事情並不是你懶得去想,而是你壓根不知道怎樣去干,沒有知識,就沒有辦法切入,思維沒油;沒有提問,疑難解答,就沒有方向去解決,導航就沒電,找不著南北。二者並駕齊驅之下,你的一切思考,就會停在你束手無策的那一刻。

不夠自律,心態不夠穩。

養成自律的習慣十分重要,也可以找人監督,用制度約束。

其實,每一次放下思考,每一次停止思索,都要給予心理暗示,在心中重複著那句鞭策自己繼續探究的警言、口號。驅動自我不容易,強行提升自己是軍人成梁的一條大路,每在訓練時想要放棄,或在沙場上倒地不起的那一刻,咬咬牙,訴諸自己一定要干!於是國家安全,百姓安寧。所以,他們才值得敬佩。

咱就算不為他人,也要為自己爭口氣!

不要好高騖遠,切合實際定目標,每一次做成一件小事,要力所能及,達成這些小目標,可以鞏固信心,多自我肯定,鼓勵自己。「心態積極,精神不迷。」

樂觀面對生活,微笑看待世間,過去不等於未來,每個人都未來可期!要上進,要奮鬥,要知道,當你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就已經邁出一步了。


不少朋友會向我抱怨:我太懶惰了,我的拖延症太嚴重了,我該怎麼辦呀該怎麼辦呀?

我會給朋友以下解釋:

1、思維懶惰是思維層面的現狀,影響的行為是「拖延」。

2、「拖延」幾乎是現代成年人的生活常態,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習慣性的拖延是很常見。

3、「拖延」是符合人性的,因為人性具有趨向舒適的天性。

4、克服拖延是反人性的,尤其是堅持與拖延對抗。

5、行為拖延是有機制可調節的。

那麼我們在自我的調節失效的情況下,如何避免行為拖延給我們帶來的不好結果呢?

常規方法:

1、制定具體的、可量化的、可實現的、可分解的以及有明確截止時限的任務(即符合SMART原則)

這些基於smart原則的小任務,能幫助我們儘可能的看見目標的預期,進而從心理層面按時自己可達成。

2、為每一個小任務的完成設定一些小獎賞,小激勵。

人們對一件事情的常態化排斥,往往是源於我們在這件事情身上所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簡單說就是我們判斷它的價值是極低的。那麼我們在這裡設置小獎賞,就是增強事情價值的做法。

3、有效利用能幫助我們對抗拖延的工具或者方法

我上學的時候,特別討厭學習英語,因為我的英語成績是所有學科中最差的,成績越差越不想學習,越不花費功夫成績就越差,於是便陷入了一個不良的循環。

因為不想學習英文,所以經常習慣性的把英文的試題放在最後完成,於是結果就是每天的英文作業都完不成。

後來,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對抗這一習慣的方法:我在一張紙上寫下一天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按討厭的程度由深至淺排序;然後每天強迫自己優先完成最討厭的學科,一段時間發現,每天越到後面,學習的興緻越高。

教練的方法:

教練的課程有一個能量場的概念。每個人都是有能量場的,當個體周圍的能量場達到最優的時候,我們個體的潛力和發揮出來的能量是巨大的,這個時候我們也是最具有創造性的。

而當我們個體周圍的能量場最優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的體驗是很好的,很舒服的環境、很放鬆的心情,整個人處於很敏感的狀態中,思維很會很清晰。

所以我們不妨從只關注目標轉為,同時開始關注我們自己,關注我們的感受、關注我們的心情,關注我們身體的喜好、關注我們心情的喜好。通過改變外部的環境,調整我們身體的姿態,逐漸調整我們身體的能量。

我們開始嘗試把那些我們不願意做的、經常拖延的事情,慢慢的放進這個舒服的環境,嘗試感興趣的去對待,去接納,去包容。

當我們的身體不再感覺不適、我們的心理不再排斥的時候,也就不存在思維的懶惰了。


推薦閱讀:

如何思考才有價值?
能否通過睡覺前的心理暗示,影響夢境的內容?
思考和論證不是為了贏得辯論,而是為了看清自己
電池充滿電會不會變重?U盤下載滿東西會不會變重?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究竟是什麼意思?

TAG:學習 | 思考 | 思維 | 惰性 | 懶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