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的 去七情六慾,四大皆空是否 與慈悲為懷相悖?


謝題主邀!

佛教說「四大皆空,萬法皆空,一切法空」,這個「空」,珂玎解釋得很好,不是什麼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因此就去捨棄一切的意思。

空,指的是現象是不斷變動,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的東西。現象裡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

從人來看,我們就是不停變動的物質、情緒、思維、動機、概念所堆積出來的「相續體」。

我們覺得其中有一個穩定的「自我」,會生老病死,是一個幻覺和假象。

認定有這個不變的「自我」,必然引發對自身和外物的一切執著,希望主宰一切,希望好的事情永遠如是,希望自我永遠都不滅,希望保護自己的利益。

凡人的七情六慾,也都是基於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執著自我的人,他的愛越自私,往往是自戀的投射,所以稱為「情慾」。

即使父母子女配偶之間最無私的親情,一般都不能脫離從「自我」的角度來看待其他人的思維模式:你是我的生命延續、你是與我有關的重要之人、你是我付出了心血培育的人,你是我花了無數精力維繫感情的人,我以後需要你的照養、你是我的面子、你對我好。。。所以我當然要愛你,愛你對「自我」有利,讓「自我」快樂。

理解「空」,證得「空」的人,他們的愛是不從「自我」出發的愛,不是為了滿足「小我」的愛--比如滿足身體的慾望、填充心靈的空虛、讓自己感覺舒適。

他們的愛是看清一切現象本質之後,所呈現的一種特性,佛經稱為「慈悲」。

所以佛祖可以割肉喂鷹,因為他的愛裡面,是平等的、無求無私的。

如果某個東西你需要,如果某件事對所有人有利益,他就可以犧牲常人認為很珍貴的東西,比如自己身上的肉,甚至自己的生命。

從實際修行的角度來談,有些人觀察自我和現象的「空」時,有這樣的體驗。

體會自己的思想、情緒、身體等等是無常變幻、不受主宰是一種「空」(佛經稱為「我空」)。

體會一切現象「空」(法空)(變幻、無常、沒有穩定本質、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是涵蓋面更大的空。

後者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境界,體會這種空,讓你感覺一切現象很虛幻。

同時你會體會自己身體和外在的一切的「界限感」變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

就像有些人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互相影響的,甚至你的一個思維,都會被整個宇宙接收,產生不可想像的影響。

這是一個理論,空 的體會,是直接感知這個事實。

體會一切現象猶如一體的時候,你的出發點,不再是自我,因為你跟我的界限不復存在。

傷害你等於傷害我,傷害你的事情,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最後必然回到我身上。

學佛人出家,顯示的是從此對這種基於「自我」的愛,不再執著渴求。

但是那絕不是無情。也不是四大皆空之後,就變成一個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無所謂的人。

看清楚其實你執著的「自我」從來都不存在,從來都是你的幻想,你就可以不再恐懼「我」受苦、「我」會死、「我」得不到什麼。

你不再需要營營役役為了保護自己、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計算爭鬥。

從前,你為了保護「自我」、取悅「自我」,耗費大量精力能量,全部可以被釋放出來,去幫助別人,去做一些對所有人都有益的事情。

想像一下那個心境是多麼無畏、自由、平和、解脫、快樂、無求。

想像一下,你想要這種寬廣無限的愛,還是某個人基於滿足他/她的「自我」對你付出的愛欲。

如果執著小愛是我們的業力,從小愛走向大愛,是我們的宿命,是靈魂最終極的追求。

反其道而行,結果就是苦;順其道而為,終點站就是慈悲。

萬法皆空,不止是慈悲之本,而且是最積極向上的思維: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080496


佛教說要去除貪嗔痴慢疑,要修慈悲。也就是說貪嗔痴等煩惱習氣和慈悲智慧等都是真實存在的。

但這種存在,不是世人理解的一成不變的存在,佛教認為一切世間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其本質並無自我的特性,所以也說一切都是空性的顯現,這是佛教說的空,佛教說的空不是世人望文解字理解的什麼都沒有的空,這種什麼都沒有的空被叫做頑空,頑空是佛教所批判的觀點。


不相悖。去欲證空是因為空是解脫。慈悲為懷是我知道空是解脫,但你卻不知道,被有束縛,我可憐你,不與也不願與你計較,因為你不得自在被煩惱纏住了,我不僅不會嗔恚於你,還會幫你把繩子解開。那繩子就是欲,解開的方法就是空觀。到時候你自在我自在我們一起遊戲神通幫別人吧。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慈悲和空性是同時產生的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裡我提幾個點,大家參一參。

佛教是講,聖諦和俗諦的。在聖諦上講,是性空,本來無一物的。但在俗諦上講,八萬四千法,一法不少,七情六慾樣樣俱全。

這也是大小乘的區分點,阿羅漢和菩薩的不同。

在聖諦上講,四大皆空,所以阿羅漢證得空性,說諸事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但是菩薩乘呢?認為,性空緣起,眾生和個體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阿羅漢的境界,不是究竟,是有餘涅槃,不是佛的究竟涅槃。

所以這個問題說,本來是空,為什麼還要有慈悲?既然要滅七情六慾,那要慈悲為懷幹什麼?

這是一個大問題,佛和阿羅漢,涅槃究竟的問題。也是說一切有和本來空的問題,所以龍樹菩薩講中觀,龍宮取華嚴。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玄奘創唯識宗。


佛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德。證得空性後,了知心性圓滿,不染塵垢,不著外境,故而情、欲亦無可住,不受牽連,離一切念、相。但眾生迷惘,仍墜紅塵,顛倒無明,苦樂自迷。是故,佛憫眾生,雖無緣,然同體,故而生無住慈悲。


不相悖,先去七情六慾,再修四大皆空,再言慈悲為懷


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果 七情六慾大多是自私的慈悲為懷才能逐漸破我相 無我才能成就佛道

欲亦有兩種 貪慾和善法欲 在沒有證得四大皆空時 還是要用善法欲對治貪慾的


推薦閱讀:

學佛者,為什麼要多聞?
誰叫咱是佛教徒呢
佛陀:馬跟著驢走,馬亦成驢(圖)—道德真源
墮胎報應與嬰靈的枉死哭城

TAG:佛教 | 宗教 | 佛教文化 | | 佛學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