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家是靠個人閱讀佛經學佛,還是加入學佛小組(組織,寺廟)學佛的呢?

感覺知乎上的部分人,有點蠢萌蠢萌的∠( ? 」∠)_。

這是個選擇題啊,主要想看大家循序漸進的過程及感悟!!!!

可能是語法問題稍微修改了一下。

想問這個問題,主要是看到在知乎里

有人說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我:???

有人說:佛教是宣傳封建迷信的,成天磕頭燒香要錢的。

我:???

所以特此,提問這個問題,想看看大家都是學佛的(不是信,是學)

ps。題主全家信佛 ,如果有人想從基礎開始,比如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發菩提心,怎麼發菩提心這一塊的話,建議看看《入菩薩行論》,看完了,差不多就明白菩薩這一塊了,這算是漢傳 藏傳都接受的知識。


謝邀。

我是自己讀經學佛的,具體原因就是莫名其妙地得了抑鬱症,抱著地藏經死馬當活馬醫,然後就開始學了。

哦對了,之前還念了一段時間准提咒求准提菩薩給個法門讓我脫離這種境地(有時間就散心亂念的,儀軌全無),後來突然有一天去翻看地藏經,然後就感覺像找到家一樣,再後來去找各個大德的開示和指點什麼的,慢慢開始學了。

我的觀點是正經學佛還是得有真修實證的指點,網路上雖然有不少收穫,但是有些細節還是不得受用。不過現在自己資糧都沒攢齊全,還在消業修福呢,慢慢來吧。


自己閱讀佛經為主。

現在這個時代,網路發達,找佛經很容易了。

個人感覺,要有一點點哲學上偏唯心的認識論基礎,會比較容易理解佛經。

把物質看作是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人,很容易把佛經理解歪。


謝邀!

依法不依人,以佛言祖語為主!多看祖師開示,培養正知正見。

依附近的正法師,或者遠處的正法師的講法視頻。

至於網路的佛法,我保持謹慎的態度,太多邪見啦,很少有符合正法的。


佛教是依法還是依人? 題主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

明師和道場缺一不可。

莊嚴論

【「如經莊嚴論雲」】

  就引這個經論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善知識開示:

一個僧團中難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出家人也是凡夫,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法師自己會改、會成長,我們不能去執取這個過失,可能法師早已改過,自己卻因為觀過而失去了恭敬心和求學的心。如果是重大的破戒作惡,應當彙報僧團來規範、管理,僧事僧斷,我們自己不要隨意輕毀甚至口出惡言。

處處尋求出家人的過失,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看到法師一個過失,就耿耿於懷,從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講佛法正理,自己也認為是說教、言行不一等等,不願聽受。有人認為這是依法不依人,其實是倒執經義,因為「依法不依人」重點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責備別人依法。

沒有成佛之前,人人都會有缺點,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所使的不如法行為,初地菩薩持戒還不能完全清凈。而且,一個行為你怎麼看就會怎麼樣,從好的一面看能夠看到功德,從不好的一面看能夠看到過失,如果專門去伺求過失,一定能找到,若因此而不敬僧,便是以瑕掩瑜,只是傷害自己而已。

凱倫_Young:師父!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是不是必須有所指。

善知識:依法不依人,意思是恭敬、尊重、希求佛法,而不在意說法者的身份、年齡、貴賤等。比如在黑暗中,一個小孩子給你打燈籠,不應因為他是小孩而拒絕光明。很多人以這句話為理由,依自知見而不願向人學,是一種誤解。自己內心中的「法」是不是佛法的真意?修行佛法要依止善知識,「依法不依人」正是教我們尋求真正的善知識。

廣論

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

依人,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現在你先觀察自己具不具足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足這個條件。

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是凈化的,而凈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

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凈化你的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個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凈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就是這個樣,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舍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舍掉,你能夠徹底的舍掉了,你就能夠圓滿的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舍掉了,這個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

這個信叫凈心為信,凈什麼?凈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上頭的嚴峻,說凈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煩惱之前,你能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明字位當中的第一個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的;第一念起來煩惱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字位中的人。這樣現在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的。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的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所以前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的特質是什麼啊?痴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知跑到那裡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的。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的去深細的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十七卷B面

  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所以那個時候,就怕一些問題來障礙你,你一旦離開了他了,你這個「我」就又起來了,「我」一起來了,又是生死染污之業。所以這個時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個善知識。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個人,依止善知識的這個心,像金剛一樣,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就是這個,不要為魔跟惡友來破。這個惡友,實際上對我們修學佛法當中,這個最嚴重、惡劣的,就是這個。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這個人,好朋友,他跑得來跟你說:某人哪,你在這地方苦苦惱惱幹什麼哪,我們一起跑得去玩一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然後那個師長在那個地方呵斥你,他跑得來跟你說:我真同情你!像你某人,你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舍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你還聽得很來勁。對不起!這個是惡友,真正可怕的地方,就是這個。我們現在仔細看看佛經上面,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殺你的樣子,一定告訴你,你這麼辛苦了,你這樣的苦苦的作這件事情,幹什麼呀?去享福,那就是這個。所以這種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我們還不知道。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覺得什麼?覺得「正住」,然後呢,覺得「具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世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的似是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的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

黃念祖

節錄自黃念祖上師《谷響集》

  黃念祖答:論「依法不依人」,並再談發願

  來信收到。內容豐富,思想真實,頗能反映勤修後之心境。欣悉竿頭日進,甚以為慰。現仍事冗,乃擇要先覆如下。

  (一)來信謂「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實為萬古顛撲不破之至言也。所謂「依法不依人」之實旨,正如《菩薩戒》云:「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而實有德,是故不得觀法師種姓。」意雲,當觀法師之見正與不正,莫觀其種族之貴與賤。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義,亦即求善知識之正眼。當重正知正見之實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與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頭與牌號,唯重表面,故學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圓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經意甚明。世間能遇之善知識當然是人,但應是什麼樣的人?經雲「正知見人」。「正知見」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應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經文極重要,盼終身信受奉行。此經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題直截名為了義經,可見此實為了義中之了義也。此經亦正四依中所指應依之了義教也。經意甚深,切盼深入參究。

  從以上所引經戒,估計君之意見可以消除。只要正確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話,便可免君所謂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說「依止善知識,依法不依人」較妥。《華嚴經》中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大乘四法經》云:「諸比丘盡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必定不得舍善知識。」《圓覺》又云:「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此皆明,應依善知識,並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別善知識與惡知識,則應「依法不依人」。

(二)關於發願問題,函中有「選擇所集中的目標中,就有對自身的取捨標準,要準備犧牲什麼以集中力量得到什麼。」數語甚好。表示確在認真考慮發願問題,應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過急。大經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時間方才結成四十八願。當前,君之求索,不外「默察機緣」與「創造條件」兩途。因須利他,「他」即客觀方面。一切法從因緣生,當然要看機緣。至於「自覺」,雖是主觀方面,但也不能脫離因緣,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機緣。故首須對於機緣有切實與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於現有因緣之中,而鬚髮揮主觀能動性,以創造條件。當前首應創造的是「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云:「欲誦持(大悲咒)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麼去辨別人,怎麼知道這是了義教。」這都首須具眼。所以你當前首須創造的便是「眼」。這也即是你當前首先應發的願。這正是觀音大士的教導。要持咒先鬚髮這樣的願。你說按著經本把願文念一遍,這隻叫「誦願」,不等於「發願」。真實發願,必然有行動跟上來。那就是止惡行善,懺悔祈願,誦咒修法,讀誦大乘。祈請上師三寶加被,早開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經過一些考驗。但還有更大考驗在後面。必須通過這些考驗,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過考驗,不等於具眼,只是過程而已。

(三)

南懷瑾老師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這是有名的「四不依」,學佛的人都要知道。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下來,走了七步路,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正好走七步,不是六步,不是八步?你們參參看,這才是真大話頭。

學佛是要完成自我,用現代哲學語言說,是要找到真正自我。真找到了,是頂天立地的,也沒有什麼上帝佛菩薩,三界之間只有我,其它一切皆空。你懂了這個道理,就明白為什麼學佛有四不依。

「依義不依語」,是說縱使你能把佛經倒過來背,如果沒有搞清楚經文的道理,也是沒有用的。你要把經文的義理,像吸收營養似的吸收,不死守經文的文字語言作標準。

「依智不依識」,是說不能依我們的心意識,不能用習慣的思想推理來解釋佛經,而是要用般若智慧。你們將來出去講經弘法,要像岩頭禪師說的「語語從胸襟中流出,蓋天蓋地」,不然你一字不漏地講,於眾生無益。智慧不是聰明,更不是學位,生活中處處是佛法,不用言語文字表達,要靠智能去理悟。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三藏十二部當中很多是不了義經,就是義理不透徹的,很多小乘的經典是如此。學習佛法就要依了義經,義理徹底,透頂透底。譬如《楞嚴經》的經題是《大佛頂了義首楞嚴經》,已經告訴了你是了義經。不過老實講,依我看《楞嚴經》還不是盡然了義的,還掛著點尾巴。真正徹底了義就只是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諸位的了義經在哪裡?都在你家裡,你沒有出門來這裡聽經之前,你已經念完《維摩詰經》了,你來這裡聽我講的是不了義。你懂了這個意思可以學佛了。

什麼是佛?禪宗祖師答:「佛是無事的閑人。」這很難,閑也不容易的,我看你們當中有幾位很閑的,但是閑得很煩惱。古人詩曰:「人非有品不能閑」,這個品不是人品,是說沒有超越「了脫」境界的話,是閑不下來的,閑下來會痛苦的。孔子說:「小人閑居為不善」,一個人閑居久了不是好事。所以有時我會勸一些年紀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夠賴就賴,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幾十年事,一退休下來就垮了,開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為什麼?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閑」。

還有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宗教的偏見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個宗教都一樣,因為基本上都是教人為善的,這總沒有錯吧!不必說你是那個教,我是這個教。你睡午覺,我睡晚覺。宗教的最高處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來看人家,要從平等線來看。所以有的朋友對我說,想找個宗教歸宿,又不知道選那個教,我就叫他去街上逛,看見那個教堂廟子,覺得看著舒服就進去坐坐聽聽。我不是哪個教的推銷員,這是要看個人因緣如何,不是我不肯推薦。

第四個不依是「依法不依人」,我每次進教室你們就站起來,我只好合個掌,我實在很煩,很怕敬禮。我常罵你們,只會「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了」,都是假話!其實老師樣樣都不了。老師好不好不要管,要依法不依人,以老師所講的法好不好為主,不是看老師這個人好不好。如果因為是某某講的我不能不信,那你是大迷信!有時我問同學為什麼要如此如此,他說因為是老師你昨天這麼講的。這就是沒有智慧,昨天某一個環境所以這麼說,今天的環境不同,你怎麼不曉得變呢?昨天下雨我叫你帶傘,今天不下雨你為什為還要帶傘呢?

學佛一定要把四不依搞清楚。像現在好多人跟著去學密宗,我就問他們到底學了什麼東西,講給我聽聽。一聽之下,都是沒有搞清楚就胡跟著學,不管你跟著再有名的喇嘛還是麻辣,都沒用的,弄個手印就叫傳法,曼達還不如饅頭好。曼達是代表一切供養,曼達拉就是道場,曼達拉的手印就是說要盡自己一切所有供養。你又不懂這意思,也做不到這樣的供養,只會結印,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

現在回到本題,本題是法供養。你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對得起佛菩薩,才是法供養。不是你搞什麼曼達拉才是供養。學佛在心在念,心念搞不清楚都是在自欺欺人。

*****

我們後世學佛的人要記得幾點一定的道理:「依經不依論」,一切道理以佛經為標準,乃至《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智度論》等都是次要,至於後人,尤其現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因為他有沒有修證到,都有問題。

其次,「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研究大乘了義經典,譬如《楞嚴經》,是徹底的經典,有些佛說的經典是不了義,是對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說法,是不了義教。「依法不依人」,你們同學常常說我這個老師很難辦,脾氣又大,拍馬屁拍不上,的確是的。講到佛法,不管你對我感情如何,我始終保持一個態度,「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這就是所謂四不依的法門,也可以說是四依法門,不然怕走錯了路。

所以我們求師訪道學佛不要情感化,絕對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門來檢查。什麼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經教,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金剛經》等,絕對是正法,不會有錯。古人說通一經一論才真正夠資格學佛。唐宋時代是不能隨便出家的,要通過佛學的考試,自已可以指定一本經或是一本論,他就考你這本經論,通過了,國家就發你一個證明文憑,就是度牒,不是像現在這麼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規,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來。到了唐明皇以後,有一度國家的財政出了問題,同外國打仗經費不夠,也曾經出賣過度牒。

所以經論不通,就不會了解正法。大體來講,《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都屬於般若系統,在中國的佛學系統里是屬於性宗,直接講形而上道、明心見性。另有由科學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識系統,中國叫相宗。這兩大系統,都屬於正法。還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緣都是。再簡單點說,佛法說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我們知道佛法有四個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為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鍾愛,而只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為然,這不是一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為。學佛人只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好愛惡所迷惑困宥(you4聲)。

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註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註解中,昏頭轉向,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只是幫助諸位了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前幾天,我的一位在大學擔任系主任的學生來找我,說最近準備寫一本「××概論」,問我怎麼寫較為妥當?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了。我向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什麼哲學概論、文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唉!已經概了幾十年了,還在那裡窮概。一把剪刀,一罐漿糊,東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論。奉勸各位,要真作學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

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想要研究學佛,第一步要從哪一本書入手,我想了一下,還真答不出來,只好回說沒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一是「大智度論」,一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他說老師,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注意!學佛要依經不依論,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末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對比、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圓覺經略說》

------------------------------------------

【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無不證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

《大智度論》上有四句話: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佛所教的法,規規矩矩地相信,不要因人而不相信法。有許多人認為,老師到底是人不是佛。你要聽聽老師教的法是不是正法,自己要有智慧的眼睛去選擇,如果老師教的是正法,就要依法,不要因為他是人而不相信這個法,如果依人看人一定氣死人,眾生懷疑,比較的心性多得很。

當年我在上海,一位老和尚介紹一個人來看我,此人一進門跟我握手就把我的手一抓,我立即知道此人是學外道的,想試探我有沒有功夫。我被他一抓,手心馬上冰涼。我平常手心發熱,他一抓就變冷了。這個人轉過頭對老和尚搖搖頭,我笑笑,懂了:他的意思是:你宣傳他有道,他連手心都冰涼,好象有病,怎麼會有道?老和尚埋怨我,說我平常手心發熱,怎麼那天反常?我說他拉錯了手,我一隻手冰涼,另一隻發熱,他握錯手了耶!

眾生都是依人不依法,很可憐的。實際上重法就要重人;重人也就是重法。

「依法不依人」自然可以證果,這是引用佛經上所說。大家要特別注意!後世學佛多半是依人不依法,很多人拜老師、拜師父變得情感化,以老師或以這宗派為主,把正法忘了,這是很糟糕的。我們學佛對老師當然要恭敬,但不管哪一位老師,要看他講的是否適法?合不合法?

「依智不依識」,真正的佛法要用智慧求證,印證智慧最好的方法就是拿空慧來印證比較可靠。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有些經典是不了義經典,不了義並不是不對,佛經是一種教育方法的記錄,某些時候就某一種教育的需要,給你一點「有」法去行,而不講空法,是不了義之教。譬如在學校念書,老師覺得學生太不對了,打學生一記耳光,學生長大以後,以為打耳光是法,那就是以不了義教為了義。看經教也是如此,有些經典是不了義經,有些教理是不了義的教理,但是真正修法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義不依語」,看經要了解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實際意思,不要抓個話柄,以文害義,那就很糟糕。

永明壽禪師說只要我們但遵教行,依法不依人,一定會證果的。不過,有一種人不能證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不信正法的人,你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宗鏡錄略講》

底線

問:怎樣選擇善知識?怎樣確定善知識是真修行?

濟群法師答:《菩提道次第論》講到,合格的善知識應當具備十個條件。但現在這個時代,要遇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識希望渺茫,這就可以退而求其次。但還是有底線的,至少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是具備正見,否則就會誤入歧途;

二是持戒清凈,這是代表善知識的德行;

三是有教導弟子的悲心,不然也是無緣依止的。

怎樣確定善知識是真修行呢?確實有一定難度。很多時候,真正的修行可能是我們看不出來的。凡夫往往容易執著於一些表象,比如是不是穿著破衣服,是不是每天吃一頓飯,是不是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等等,以類似標準來考量其修行功夫。當然,這些也可以作為參考,但不是最關鍵的。

因為佛法是心地法門,所以,修行主要是體現在內證境界,體現在用心方式,而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等外相。作為學人,如果沒有一定見地,要抉擇真善知識確有難度。在我們不具備判斷能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一些教界公認的善知識,相對會比較安全

此外,能否有緣遇到善知識,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修行必須福慧雙修。具備足夠的福資糧,自然就會感得各種善緣,就能有機會遇到善知識。


剛開始可以自己看看書,現在網上文章很多,書也特別多,視頻也一大堆,選擇面很廣,然後試著找個靠譜的前輩,善知識、師父啥的,不過說真的,這就需要靠個人的運氣了,也就是你的福報,有時說找就找到了,有時得繞很多彎路才找到靠譜的,有時可能找很久也找不到。


跟佛學佛:

護法居士:正法:【基本素質】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善知識】 如何名為善知識??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佛門紀律】 汝等!從今我不說者、慎莫說之,我所說者、勿令斷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見《罪惡王冠》最後一集

我的力量,就是動畫片,大家都知道的東西

只有我,在佛教區提到動畫片、遊戲、電影

1.歐美似幾乎沒有少年動漫,只有兒童動漫,16.5歲是初夜平均年齡

少年動漫乃佛教有關國家之黃種人(看看動畫人物的膚色發色)的特色。

日本更是0.2%gdp給寺院作去世後的起名.(雖然寺廟的很多思想是迷信(不懂還信))

白種人喜歡曬太陽黃皮膚?

黃種人喜歡白皮膚?2代人下來皮膚變白很多?


謝邀。

1.都可以。網路學佛也可以。

2.所謂「學佛小組 」,寺廟裡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看起來像個圈子,一般是在親近師父、做義工。但加入這種圈子對自己的修行有沒有幫助,不好判斷。

3.學佛最重要的是確立正確的見解和信心,這個並不容易。最好發心祈求三寶,「給我一個具德師父吧給我一個具德師父吧...」管用。


推薦閱讀:

論十縛結與果位
苦集滅道(十六)
無說歌
夢中說佛
問禪錄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