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又如何看待自己期待長大的同時父母親人的老去呢?


當前,全世界死亡質量最好的,是英國,他們的姑息治療,他們的臨終關懷,他們的死亡咖啡館,都做得很好,也介入得很早,全民的生死觀教育普及到位。但就算是這樣,他們的國民,在接受臨終關懷,在對待親人的衰老變故,對待自身的生死最後一程,都一樣有很多功課要做。

作為人,尤其是年輕人。

害怕死亡,焦慮父母老去很正常。

這是天性使然。

死是陰,活是陽。

畏陰逐陽是本能。

人的天性都是貪生怕死的。

沒必要太過焦慮。

說起來,人對死亡和衰老的態度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它本身的狀態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而改變。

比如,有時你想跟一些人探索死亡和衰老話題,但他/她可能會忌諱談,也許他只是有一段時間不想談,也許是你沒有達到可以跟他談的「資格」。

頻道不同的,談不攏。

年齡層不同,也容易沒深談的想法。

生死見聞太少的,談了只是增添自己的壓力。

當老爸老媽的長輩,不跟你談,是不想你有壓力有傷感有告別感,但他們很可能會跟同齡的姐妹兄弟朋友談。

同時,怎樣看待死亡和衰老,和一個人的身份、學歷、能力高低沒有直接的關係。文化程度很高的,也可能很怕死,接受不了告別。文化程度低的,也可能看淡生死,消化了即將的離別。

我在農村長大。

地方也沒出過什麼高知大人物,讀書風氣很晚才開始有一點,祖祖輩輩都是在黃泥土裡打滾的人。

整個90年代,我們村裡的老房子,如放稻草的草房子,如喂牛養豬的黃泥屋二層,都可以見到黑黝黝的棺木,那都是些上了壽算的老人,給自己早早備好的。

所謂上了壽算,其實年齡不一,有的可能才過了六十就備好了,有的要到七十才備好——備棺木的早晚,其實大部分跟錢財關聯,手頭有餘錢的準備就快一點,沒有的就慢一點。

比起備棺木更早的,是當地(附近幾個鎮和隔壁鄰省的幾個小鎮都是這樣,我們在粵北)流行請人畫像。這像畫來不是好玩的不是追求什麼藝術,就是提前畫好自己去世後的靈堂遺照,然後裱起來。放哪呢?也不遮遮掩掩,就直接掛在飯廳或個人房間里。

是的,大部分鄉民們都沒讀過什麼書,但他們對生死的態度,對最後一程的提前準備,遠比一些人敞開。

畫像這個事。

村鎮男男女女都一樣。

我爺爺五十多就請人來畫了,他的哥哥長他六七歲,也是同一天畫的。那天村裡畫了好幾個人,我奶奶、大伯婆等人也畫了,大家說說笑笑,好像一點都不介意這些東西。

畫的當天,我爺爺喝酒了,事先不知道那個畫像人會過來村子。畫的時候,表情有些控制不了,成了帶了些醉意的笑,眉眼之間,都是這樣的。

在家的時候,有時天氣好,爺爺會把畫像取下了,擦拭一番。他是個很愛乾淨的人。我那時還小,我問他,爺爺,為什麼,你不怕畫這個像呢,我聽別人說這是——人,要沒了才用的像吧……

我很愛我的爺爺,小小年紀里,我就不希望他會走掉,我希望他能長命百歲。

爺爺說,生死都是命啊,不是我們怕不怕就能躲過去的,像只是像,畫了也沒什麼,將來要用的時候也方便,人這一輩子,首尾頭面,總要準備一下才好。

準備一下?

一個人。

怎麼變老怎麼死也是要準備的嗎?

說實在的,我當時聽得有點懵圈。

還不能完全理解我爺爺和其他人這麼做的考慮是什麼。但他們那種不避諱身前身後事的態度,我是有感受到,原來,一個人的死,也是需要很多準備的。正如一個人的活(或者說出生),也是需要很多準備的。

十年後,我爺爺生病走了,靈堂放的就是那張像。

眉眼舒展,帶有醉意。

我捧著,心裡頭很沉,很沉。

我覺出了一些不一樣的味道。

他們看開可真早。

靜夜裡回想,我想哭,想笑,我感到很震撼,我知道有一天我也會這樣走掉。

除開棺木、靈像,還有壽衣壽帽,也會有人早早備好,有手巧的,會自己裁來布料,一刀刀剪出自己想要的色彩和樣子,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相信,這些少有遠方和詩歌的人,會這樣一點點準備自己的過世。

在我參加過的白事,我發現,我們當地都是利用宗族的力量,合一族之力,為亡者辦好喪事,准好告別。一個小家的疼痛,換成了一大宗族的人跟這個小家承受。

辦這些事情,左鄰右里都會過來幫手。

是的,大人們也會不會跟小孩多說什麼,態度也有些含含糊糊甚至是不耐煩,但他們同齡人之間,他們並不忌諱說這些。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跟你說出來,一五一十,才叫敞開,才叫高質量。很多東西,受限於年齡,受限於當地文化,可能就被隔開了——至少有一段時間,你是看不到的,聽也只能聽到很少。

有個資深的義工領隊,她的外婆到了晚年,早早就備好了壽衣和別的一些東西。但她都是悄悄地準備,從來不跟身邊的人說,為啥呢,她不是自己忌諱,她是怕別人忌諱怕別人嫌棄。事實也是這樣,老人本身不怕談生死也不怕談衰老病痛,但她的兒女怕,她們明明更年輕更有活力,但她們比那個老人家怕得厲害多了。

到後面,老人快走了,大家都急得很,不知道怎麼辦。

一問老人,才知道人家把一應要用的都準備好了,海藍色的壽衣,找先生選的好地方——對了,連辦喪禮的一應錢財,都是老人自己準備的,不是子女不肯給,而是老人說,這是我的事,我有這個能力,我也準備好了,就我給。

所以,你看,人對死亡和衰老有非常多的面。

敞開還是不敞開。

是因人而異的。

同時,看淡死亡和看淡衰老。

是一種很漫長的過程,狀態可能起起伏伏,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些時候,你可能很釋懷很輕鬆,有些時候,你可能崩潰到涕淚橫流。

做義工時,我隔三差五跑去臨終關懷醫院。大幾十次探訪陪伴下來,就我親眼所見,就有五六個小夥伴情緒特別大,大到崩潰,或是苦著臉,或是哭著臉,說著將來再也不過來做義工的那種——那些多的衰老和重病面孔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把他們震住了,嚇壞了。

能做臨終和重症關懷義工的人,不說別的,至少態度心情是比較敞開吧,對生死態度會相對正向些。

可是你看,就是這樣一群人,也同樣有很多事情要自己去消磨去折騰,他們也不是都能接納,他們也不是啥都能談論。

這還是從陌生人身上接受的觸動和衝擊。

真的遇到是親人至交,一天天老去還算容易接受,那種突然的離別連告別的機會都沒有的,才折騰。

怎麼辦?

沒有確切的答案。

多陪陪家人,多走近不同的生命,多充實一下自己的內心。

這幾類,我覺得都可以把遺憾和衝擊減少一些,再減少一些。

如果一定要總結為一句話,怎麼去看待死亡,怎麼去看待衰老,我想是:

學會告別,然後擁抱告別。


 過去我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此說道理開解往往是沒用的,還不如直接教其念阿彌陀佛。

  現在我發現,其實對死亡的恐懼是合理的。

  越是相信1=1,1+1=2,……

  越是依賴西式陰性的邏輯推理,就越會執著於死後必然斷滅,

  我曾說「連什麼都沒有也沒有,那麼我們在怕什麼呢?」

  其實怕的就是這個「連什麼都沒有也沒有」

  既然別人的死表現為人死燈滅,那麼輪到我了,1=1,也必然一樣是燈滅斷滅了。

 好在除了西方式陰性的邏輯推理(1=1),還有東方式陽性的類比推想(1=0)。

  理智,大腦,腎水,物質,肉……屬陰

  感情,心血,心火,能量,靈……屬陽

  西方式陰性的邏輯推理(1=1)是陰中陰

  東方式陽性的類比推想(1=0)是陰中陽

  恐懼,執著,貪嗔痴,憎,...... 是陽中陰

  希望,嚮往,舍愛放,愛,....... 是陽中陽

  《楞嚴經》「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是錯的。

  所謂的純想,是東方式陽性的類比推想(1=0),陰中陽,並不純

  所謂的純情,恐懼,執著,貪嗔痴,憎,...... 是陽中陰,也不純

  應改為「陽想即飛(有發狂入魔的危險)陰情即墮(煩惱痛苦的牢獄)

所謂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

  就是用陽想(陽性的東方式的理智)來對付陰情(陰性的負面的感情,所謂負能量)

  既渡舍舟,要及時地放下妄想,以免發狂入魔

  慧能: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達摩:外息諸緣(捨生,放開執著,放開西方式陰性理智,諸如概念定義,某是某,1=1)

  內心無喘(忘死,放下妄想,放下東方式陽性智慧,諸如1=0,陰陽和合,某,非某,所以某)

  下次有機會講兩個故事,一個捨生忘死了生死,另一個放不下「死」

  慧能: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理智,大腦,腎水,物質,肉是由感情,心血,心火,能量,靈來驅動的。

  沒有陽性的正面的感情,所謂正能量,

  是不會有陽想(陽性的東方式的理智)所謂的智慧覺悟菩提

  慧能是我所知的佛家人物中最旗幟鮮明地反對修鍊成無情的。反對離世覓菩提的。

  所以我曾誇獎他勝過佛祖。許多人受不了,急得跳腳。

  今天我理順了這一切後,我要再次地說,當慧能說出「無名無字」並否定弟子命名為佛性自性空性時,他已經超佛越祖了!

  斷滅與寂滅涅槃的差別:

  斷滅是推測出來的,未必是事實。是被迫背負的趕不走的恐懼。

  寂滅涅槃是每天晚上可以修鍊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捨生忘死「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是自願的。

------------------------------------------------------------

謝邀。討論過類似的問題,如下:

知乎用戶:從小到大,你有沒有突然會思考「我是誰」,如果人死了,「我」會去哪?然後特別的恐慌?

記得早年,筆者對一位朋友說:關於未來,無非兩種可能。

一者你會死,二者你不會死。

如果是前者,死都死了,一了百了,還擔心什麼呢?

如果是後者,你都不會死了,自古艱難唯一死,除死無大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死並不可怕。試問,你可以看著自己死嗎?如果可以,這還叫死嗎?不是另一種活嗎?真正的死亡是無法經歷的。可以經歷的都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有人說,死後會墮入黑暗。你還能看到黑暗,那你就還沒死。活在黑暗中

有人說,死後什麼也沒有,你還能感到什麼也沒有,那你還是沒有死,活在什麼也沒有里。

如果連什麼都沒有也沒有,那麼我們在怕什麼呢?

對於死亡,黑暗,未來/空曠的恐懼,都來自對於未知的恐懼

按說這種恐懼是非理性的。

因為不知就不知好了,應該好奇才對,為什麼要害怕呢

也許是因為原始人類的環境太惡劣了

那些膽大的,莽撞的,不懂得如履薄冰,摸著石頭過河的早死了

沒來得及把基因傳下來

其實完全可以換個角度看,不知道才有趣。劇透了就沒意思了。

不要迷信權威,專家,標準答案,經典,乃至任何理論,

死亡有無數的可能性,未必一定斷滅

死後可能什麼也沒有,連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就叫斷滅。也可能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比如原來是缸中之腦,或者某高級生命玩的大型遊戲NPC。或者我們就是這種高級生命。之所以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為了玩得更投入,更有意思。當然也可能上天堂或輪迴。可能性太多了。

人的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不然的話,是無法思考的)

  然而現實是真的可以簡化的嗎?

  比如1=1,看起來很對,是基本的

  但是我們能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嗎?

  1個蘋果+1個蘋果真的等於兩個蘋果嗎?

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心愿,夢想,理想,志願……

以至於失去生活的目標,(常問: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

人雖未死,心先死了,直如行屍走肉一般

除了對於未來(未知)的恐懼,怕死還夾雜著對於失去肉身這個外緣的恐懼

這是因為我們迷失自性,難免攀緣妄想

打個比方,當初上帝要造亞當,可能就是因為上帝害怕了

他以為自己的靈行在水上,而在鏡面里(水能反射=鏡)找不到自己,害怕了,

於是就拚命抓住鏡中像這個「外」緣,慢慢形成了身體和安置它的宇宙

明心見性(開悟)不是難事,請看下文。

  道即非道,非道即道。某即非某,非某即某。

  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所悟)即我(能悟)。

  自(生命/心)他(宇宙/物)不二。

  你什麼時候學會把立體的看成平面的,大約就離悟道不遠了。

  (眼前三維外物=圓滿平直的心鏡)

  覺塵不二,離覺無塵,離塵無覺

  好比鏡像不二,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鏡=能=我=自=性空=個體=生命=心

  像=所=非我=他=緣起=集體=時空宇宙=物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時間和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距離就意味著時間上的久遠或短暫

  (想一想什麼叫「光年」,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過去的,看到的人不也一樣是過去的?

  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

  也就是從我們把平面看成立體時開始的

  要想開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開悟的根本在於轉變對象化思維

  對面的是誰?就是我們自己

  好比照鏡子,看到的都是自己

  又與照鏡子不同,並沒有另一個自己在鏡前

關於「我是誰」,筆者曾經給人解說過三個比喻

  其一,「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肉身好比工具或坐騎,身體與法性自性相比,就如橋面與水面相比

  (注意:此偈雖有助破對身的執著,但沒悟透水橋不二,人牛不二。

  寫此詩的所謂大士,日後帶弟子一起焚身祀佛,顯然是出偏了)

  其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水面,鏡面,也許是古人能找到最好的比喻

  現代,則有顯示屏,更好一些,因為不像鏡面,沒有另一個我在這屏幕前

  請試試看,把眼前的三維立體的世界看成一個平面,非台無樹,沒有厚度,鏡前無我,鏡內無物。

  「本來無一物」偏空,不如「佛性常清凈」

  嚴格講來,此偈也沒悟透,須知覺塵不二,塵埃也是清凈的,煩惱就是菩提

  所以慧能還需要五祖再跟他講解《金剛經》方才真正覺悟

  其三,「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實只有一月

  此月,可以是因果緣起,也可以是老天爺、上帝、真主的安排,也可以是客觀存在

  你信什麼,它就是什麼

  這個比喻雖有助於破對個體的執著,但是沒一滴滴水,哪來的大海呢?

  真正的救度就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互幫互助中

  如果有誰覺悟後行為一點也沒改變,仍舊自私自利,甚至選擇做惡,那就是沒真正悟透

  須知所有的角色都是一個演員演的,

  不存在「同時」「同地」,地界和時區都是人為劃定的,

  實際,一點點空間距離,都意味著已經過去,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釋迦夜睹明星得悟,星星何其遠,為何出現在你面前?)

  在你對面的都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你

  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

  老天真是太公平了

  生命即覺,覺即生命。(沒有知覺的生命還能叫生命嗎?)

  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宇宙)即我(生命)。

  自他不二,覺塵不二,離覺無塵,離塵無覺

  好比鏡像不二,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什麼時候學會把立體的看成平面的,大約就離悟道不遠了。

  (眼前三維外物=圓滿平直的心鏡)

  鏡=能=我=自=性空=個體=生命=心(靈)

  像=所=非我=他=緣起=集體=時空宇宙=(事)物

  鏡=像,能=所,我=非我,個體=集體,生命=宇宙,心(靈)=(事)物

  (把它們連起來的是什麼?你我當下之覺也)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時間和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距離就意味著時間上的久遠或短暫

  (想一想什麼叫「光年」,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過去的,看到的人不也一樣是過去的?

  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

  也就是從我們把平面看成立體時開始的

  要想開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因果=時間=事件,緣起=空間=物體

  時間=空間,因果=緣起,事件=物體

  (把它們連起來的是什麼?你我當下之覺也)

  我是誰?覺也!(肉身不過覺鏡之像中一小部分而已)

  當下之覺,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無壽命可計。每一個當下都是新鮮的。

  比如筆者年過四十,開始老了,但我從來也沒老過,我覺得這老也是新鮮的。

  有位朋友說「無壽者相」應是「無受者相」,以訛傳訛了千百年。

  這也說得通。

  無身相,自無受者相。

  無壽者相,是因為時間上的緣起性空(時間上的無我)

  無受者相(無身相),是因為空間上的緣起性空(空間上的無我)

  只因我無壽命可計,反成無量壽

  只因我無身量之大小可計,山河大地,蒼穹星河,皆成吾身

  道德經: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生死中,

  這一個當下的我已經不是上一個當下的我了,好比現在的我是過去的我的子孫

  之所以我們以為還是那個我,其實是「遺傳」帶給我們的錯覺,

  好比視覺暫留,這一秒留下了上一秒的部分,似乎從上一秒中獨立出部分來,但這一部分能帶到下一秒去嗎?

  請注意,遺傳與變異是同時進行的。

  比如人們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卻不知,每一代雞的基因都有極細微的不同,嚴格地講都不能統稱為雞,頂多只能叫雞某代

  問:緣起性「空」?

  答:每個看似單獨孤立的事物都由無數因緣而來。這裡面沒有一個因或緣是此事物之「唯我獨尊」之性,故曰「空」。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基本原理

  所謂三法印(用來判斷是真佛說還是魔說)其實都在說緣起性空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圓滿寂滅=緣起性空

  諸行=諸法=圓滿=緣起,都是指無數無量無邊因緣的整體集體全體而言

  無常=無我=寂滅=性空,都是指某個個體的事物而言

  個體只能是無常,無樂(有煩惱是真苦),無我,無凈(有漏,漏即煩惱,漏即私心)

  常樂我凈只能是指集體而言

  私心即是魔

  無論是從三法印,還是從四法印(加一個「有漏皆苦」)來看

  許許多多披著法衣在大談特談個人的解脫,個體如何得到常樂我凈,都是魔。

  人(乃至所謂智慧生命)大約都有兩執:我執,法執。

  (再次借用佛家概念,不喜勿看,免得添堵)

  我執:被壽者相,相續相所惑。執著於獨立的身或靈,不悟緣起性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法輪常轉,常轉法輪)

  妄想、追求個體的單獨的解脫

  法執:被「同時」「同地」所惑,執著於同一片天空,同一個真理,唯一神……

  不悟現在是過去的集合(時間上的緣起性空),見面如同聯網,分處不同的時空宇宙世界

  妄圖統一思想,追求一同天下,(所謂紫薇聖人的預言,就是此類)

  不知和而不同才是最理想的

  我們要警惕我們對單因得單果的偏好

  之所以有這個偏好,是因為可以簡化現實

  如果不簡化現實,我們是無法思考的,

  然而現實是可以被簡化的嗎?

  樓主也依賴理性的思考,也要簡化現實,比如我傾向於用因緣巧合解釋一切

  (碰巧也要至少二者相碰,也是一種因緣

  上帝或老天爺或造化的安排,未嘗不是一種碰巧

  西方有幅名畫,描寫的就是造物主與被造者兩者手指的相碰)

  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

  (時間與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遠近同樣意味著時間上的遠近)

  強調因果忽略緣起的朋友,往往說的是單因得單果,而不是眾因和合而生,眾因和合而滅

  我在上文打過一個疊麻將牌的比喻,來說明即不能說有輪迴,也不能說沒有輪迴

  其實我們的一生似乎有壽命可計,很有可能,也不過就是(因緣巧合,造化自然之下)麻將牌疊得比較整齊而給我們的錯覺

  那個有一根繩串起每一個當下的覺這些明珠的念頭,就是引誘我們自私自利的毒蛇

  不要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迷惑了,沒有大地,種什麼都白搭

緣起性空

沒有,不存在孤立的單獨的靈魂或肉體

靈魂或肉體的獨立或孤立是虛妄的

------------------------------------------------------------------------

下文轉帖自從《壇經》說開去(第9頁)_關天茶舍

如果這世上有什麼肯定不存在的東西。那就是孤獨。

  只有孤獨感,沒有孤獨。

  至少也有清風明月相伴。

  父母所生口,終不向你道。

  即便有獨自解脫之道,也不傳給無情無義不忠不孝之人。

  實際上,佛道兩家修的是同樣的法,都是利用槓桿原理,用此窮換彼富而已。

  新版紅樓夢用了兩名一臉壞笑的演員演那開場的一僧一道。不是偶然的。

  《悟空傳》里對滿天神佛無情無義的批判也是有來由的。

眾生,眾緣和合而生。

  沒有哪一個是孤獨的。

  即便是石頭裡蹦出來的美猴王也是大有來歷的。

  沒有孤獨,只有孤獨感。

  孤獨感,獨立感,自主感,自由感,生存感(壽者相),都來自能覺與所覺的對立感

  鏡與像,能覺與所覺,心與物,我與非我,個體與集體的對立並不存在,

  只有對立感。

  對立感來自像動鏡不動,像變鏡不變

  然而如果沒有像的變動,怎麼知道鏡不變不動呢?

  正是鏡像一體並不對立造成了鏡像對立的錯覺與假相。

《楞嚴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譬喻: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音痴妹,山澤中鬼也)無狀狂走。

  說是有個人照鏡子,因為太愛鏡子里的頭臉面目了,以為那是別人的頭臉面目,嗔怪為什麼看不見自己的頭臉面目,以為自己已經成了鬼怪,到處狂走要找自己的頭臉面目。

  這個故事是楞嚴經中的一個難點。

  人們常覺得此人瘋得莫名其妙

其實,演若達多瘋得很有道理

  既然心與物,鏡與像是對立的,相對的

  那麼像(所覺,非我)都是外物了,那麼我在哪裡呢?

  楞嚴經一開始佛問阿難的,也是同一個問題:能覺的心在何處?

  大哉斯問。比什麼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重要多了

  沒幾個人真的關心名號來歷歸宿。

  但是如果內心深處不知「我在哪裡」,那怎麼能真得睡得安穩呢?

  所以我稱之為大魔王

有時候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

  有時候我們又嫌時間過得太快,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

  按理,要滿足個體對獨立感,自主感,自由感,生存感,的追求很容易

  只要像的變動越大越快,就越能凸顯鏡的獨立自主自由自在長生永存

  但是有「我在哪裡?」這個大魔王在,事情就不好辦了。

  恐懼,絕望,常常戰勝希望,好奇。

  也就是說我們即希望變動又害怕變動

  特別是被我們攀緣的肉身乃至錢財或地位的變動

  怎麼辦呢?

  我目前觀察到的辦法是用宏觀上的不變來滿足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

  用微觀上的變動甚至是巨變來滿足獨立自主自由自在長生永存等等等等

  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或許會有意外之喜


 我曾經說過,關鍵在於堪破兩個對立,能覺與所知的對立,個體與集體的對立。

  有一點,雖然以前提過,但沒說清楚。

  (甚至有時候自己都沒注意,滑過去了,看來我也沒全覺悟,真有所謂的100%的大徹大悟嗎?)

  剛開悟時容易以為:能覺是我(個體),所覺非我(集體),是其他眾生。

  真正覺悟了,才明白:能覺的是因緣之總體集體不屬個人,所覺(所覺與覺鏡不二)的種種,包括身體,乃至他人,及於眾生,才是我(個體),都是我(在不同時空的化身)……

  再強調一下:能覺的不是獨立的孤立的個體(靈),是不可全知的全體因緣。覺鏡與所覺都是緣起性空的個體,是全體的一個片面…………

  (如有問題請提出來,我看看能不能設法再講得清楚點。不過水平有限,未必真能做得到)

按理說,頓悟、撒手、寂滅、是沒有次第的。

  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複雜。例如筆者就經歷過幾次覺悟

  大概可以分兩步(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每個人各有各的實際經驗)

  第一步:萬法(所覺)歸一(能覺)

  許多人陷在這一步里,大概是因為貪著《金剛經》所謂的「一合相」

  或者被各種各樣無法盡述的魔障所礙,誤以為得到了證明

  第二步:一(個體)歸萬法(集體)

  原以為身像不是我,覺鏡是我

  卻不知,不僅此身是我,彼身也是我。助人就是助己,害人就是害己。

  自己與他人,並不像「損人利己」中那樣是對立的,

  而是平行的,就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里那樣

  這個是所謂不傳的向上一路。為什麼不傳呢?

  因為到底還是不願真的撒手,真的寂滅

  (好不容易找到了似乎永恆的大圓明鏡,怎麼肯放手呢?)

  只要不是自願,終究無用

  如果不願意,還要傳。恐生退心。

  所以,也許還是不要說得那麼清楚為好。

  我承認我太不負責任了,說話不看對象。

  好在我沒有什麼祖師的身份,說了也沒人信,等於沒說。

知乎用戶: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這些問題的終極答案是什麼?

生命,能覺,鏡=宇宙,所覺,像

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離心無物,離物無心

緣起性(心)空,緣起相(物)空

所有因緣的集合,一切的一切,不可全知

一切知,覺或心,與一切所知所覺或物,都只是全體集體整體的局部的片面的暫時的閃現。

然而沒有一滴滴水,哪來的大海。

從極遠處看,大海也不過就是一滴水。

一滴水裡有大海。

朋友,不要小看你自己,宇宙再大,也不過就是你覺鏡中的影像。

看似無關緊要的一言一行,都是因緣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

兩者是一回事。

………

知乎用戶:如果有一天你的親人全去世了,在那之後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

謝邀。生活,生命永遠會繼續的。

生命即覺。覺即生命。

覺,生命,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就如同風吹不了光,刀斷不了水。生命,生活,永遠繼續,不會斷絕。

哪怕人類滅絕了。生命還會換個形式,重新來過。


講個故事:

小時候,我總想像小鳥一樣飛翔。

於是我也張開雙手,拚命撲騰。

可就是無法飛翔。

我不理解,為什麼我比小鳥大多了,厲害多了,可是它能飛,我卻不能。

我無法理解,更不接受。

我還觀察到,聲音能透過牆傳達到隔壁。

當時我想,為什麼我就不能穿牆呢?

聲音是我發出來的,它能穿牆,我卻不能。

我不理解,更不接受。

後來,我總在尋找自由飛翔的方法,尋找穿牆的方法。我想得到一個答案,想尋找真理。

終於有一天,我發現,那些我不願意接受的,都是真理。


我對死亡的認知到目前為止有三個階段。

一,怕死(小學)

我在一個南方小縣城長大,那時候血吸蟲病特別嚴重。在一次和同學為了自然科學課在河裡抓螃蟹後,同學說裡面有血吸蟲,於是我自然而然開始覺得自己被血吸蟲鑽了進去。攢了幾元零花錢去藥房(沒錢去醫院,不敢給大人說,怕母親受不了打擊)問醫生怎麼辦,醫生開了幾顆打蟲葯並給我說,要真鑽進去了也沒辦法了。聽到這句話,我心更寒了。

於是我開始整日以淚洗面,晚上帶著眼淚睡覺,早上帶著眼淚醒來,每次看一眼媽媽都覺得不舍,捨不得自己喜歡的女孩,怕自己死了以後沒人會紀念,怕自己死了以後沒人給母親養老(單親家庭)。眼看著自己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得血吸蟲病會有的癥狀),哭的越來越嚴重,開始寫遺囑。後來得知血吸蟲病是個慢性病,於是想著給自己一年時間看看,如果一年後肚子變得很大,那可能才會死。

後面越活越坦蕩,一轉眼就活到了22歲,肚子確實變大了。怎麼變大的你懂的。

二,想死。(高中)

高三有點輕度抑鬱加神經性頭痛,整日頭痛不想看書,在那時因為病症覺得人生特沒意義,自己像一個哲學家把一輩子看透了。那時的想法是無論怎麼努力,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最終都是要死的,結局都一樣,所以人活著沒有意義,無論你貧賤或者富有,最後都是死。於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人生沒有意義,死始終是歸宿。

但是,在窗檯邊徘徊了很多日的我終究還是沒有跳下去,因為最後我自己又想通了,經歷最重要,死之前的人生要活的隨心。

三,理性看待死亡。(現在)

我深知,我的父母會隨著我的長大而老去直至死亡,以後我有孩子後,也會隨著他的長大而老去直至死亡。怎麼死,什麼時候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很開心沒有遺憾,我活著的每一天要讓父母每一天都很開心沒有遺憾。人終究有一死,所有人的結局都一樣,不一樣的是過程,所以這個過程要好好經歷。

四,以後。

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說不定以後又變得怕死或者想死了。


我看過有一句話說,死亡對於人的意義,就像Deadline 對於工作的意義。

我也很贊同這句話。

沒有人不害怕變老和死亡。但是正因為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會變老、會死亡,我們知道很多事情現在不去做以後就沒機會了,我們才有動力努力去做。

我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努力讀書,二十幾歲的時候努力工作,三十幾歲的時候結婚生子盡力照顧家庭,都是因為我們知道錯過了這個年齡以後就很難有機會做這些事。

假如人類是長生不老的,你知道一百年後你仍然會和現在一樣年輕,你身邊的人也都仍然跟現在一模一樣,不會有任何變化,沒有人會衰老或離開人世,也沒有新的孩子會出生,那你還會跟現在一樣努力嗎?還是只剩下厭倦而已?

如果人類真的是長生不老的,社會也就不可能有進步了吧。


推薦閱讀:

假如將一個活人塞進一個棺材,給他一部手機,埋在地下,他會怎麼做?
殳儆:「醫生,請讓我走吧……」當病危老人說出這個請求,我們該同意嗎?
你們是否思考過生命與死亡?什麼時候第一次思考?因為什麼事情?
你覺得生命到底值多少錢?
谷歌:AI演算法可預測人死亡時間 準確率高達95%

TAG: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