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可否多設置一些入口,方便居民進出?

比如北京的玉淵潭公園,佔地1平方公里,只有6個入口;紫竹院40公頃,有7個入口;上海的世紀公園1.5方公里,有8個入口。這些公園的入口間距大約500米,周圍的居民飯後想去公園散步並不方便。

相比之下,紐約的中央公園3.5平方公里,有20個入口。入口間距大約250米;Washington Square公園5公頃,10個入口,入口間距大約70米。


樓上@不知道的老李 其實已經基本說出來原因了,我就沿著他的回答深入一點講解。

先從相關規範說起,國內關於公園出入口的相關要求主要是《公園設計規範》,規範里對於出入口的設計要求只在一般規定里提到一句,沿城市主次幹道的市區級公園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須與城市交通和遊人走向,流量相適應。這是一個單純的指導性建議,換句話說,就是具體的出入口設計全部靠自己來決定,沒有任何限制。但是其實就是實際設計的一個原則,並且這樣一個原則不單是國內獨有,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如此。

再回到題目里,題目說了五個公園,一個玉淵潭公園,一個紫竹院公園,一個上海世紀公園,一個紐約中央公園,一個華盛頓廣場公園。這五個公園需要分兩類來看,玉淵潭、紫竹院和上海世紀公園是一類,中央公園跟華盛頓廣場是一類。

先說第一類。玉淵潭、紫竹院和上海世紀公園的本質都是收費公園。儘管紫竹院從06年開始免費開放,玉淵潭也只是象徵性收費,但是都不會改變設計的初衷。作為收費管理公園,出入口設置的核心理念就是,能不設出入口就不設出入口。

其實很好理解,收費公園,出入口必然需要設置檢票或者售票處,有的還需要設置治安維護員,主入口和次入口三個崗位必須有,其他入口可以簡單設置兩個崗位或者最小化只留一個崗位。每個崗位還需要在滿足服務需求的基礎上設置輪崗。每增加一個出入口,就代表需要增加最少2-6個人。假設像紐約中央公園那樣20個出入口,最多能達到120個人。這個人員編製跟財政壓力都是一個公園無法承受的。所以我們能看到的很多收費公園,大部分只會設置1-2個售票檢票入口,開放少量單行出口,其他入口要麼關閉,要麼只作為內部人員通行用。

比如我截圖的玉淵潭西北角的地圖和紫竹院北部地圖。只有紅圈所在的門是開放的,其他門都是封閉或者作其他用途(這個內容主要是通過官網和地圖街景查詢,如果有錯誤歡迎指正)。

玉淵潭西北角地圖截圖

玉淵潭西北門街景圖

紫竹院北部地圖截圖

紫竹院北二門街景

這一點也不是國內的收費公園獨有,我通過谷歌地圖找了一下紐約植物園,也是同樣的問題,部分出入口會選擇關閉或者作為其他用途。

紐約植物園西側關閉的入口

不過上海世紀公園是個例外,可能因為人流量較多,也可能因為有錢,所有的門竟然都開放,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只不過也一樣,只有幾個門開放了售票功能。

這就回答了題目的問題,這幾個公園為什麼不多設幾個出入口?因為人家就是想少設幾個,甚至為了少設幾個,就連已經有的出入口都會關閉一部分。

還有一個類似但日常化的例子,就是大家居住的小區。一個正常小區實際上因為消防問題,在規划上出入口最少是兩個,很多大一點的小區可能會設置四五個出入口。但是實際上,最終會開放的出入口除了特別大的小區一般不會超過兩個。原因跟上面說的兩個收費公園一樣,而且除了成本問題以外,出入口多了對小區的管理來說也會增加一定負擔。

我特意找了以前公司一個項目的圖,這種鐵藝消防門現在好一點比如圖中這個會留一個小門,增加人行刷卡門禁,但是大部門最後會直接關閉。

某小區消防通道出入口效果圖

第二類就是中央公園跟華盛頓廣場為代表的城市開放公園。這類公園出入口的設置原則就是沿著人流來源方向設置出入口

什麼是人流來源方向?就是從外部通往公園的道路方向。會在公園與人行道路交匯的地方就會設置出入口。所以我們能看到,華盛頓廣場公園在對著設有人行道道路的方向都會設置出入口,在人流量最大的路口設置了主入口,也就是在這放置了有名的石拱門。

華盛頓廣場公園周邊地圖

華盛頓廣場石拱門

與之類似的紐約中央公園也是如此。為什麼入口那麼多而且那麼密集?因為周邊的路網就是這麼密集,人流量就是這麼多。

紐約中央公園北部地圖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公園尤其是中央公園其實屬於特例。因為這兩個公園所在的區域就是曼哈頓的正中央,無論是路網密度還是人流量都遠超一般的地方,路網密的地方只有70m間距,國內城市的路網幾乎不可能到這麼密集的程度。

都不用與國內相對比,沿著地圖從中央公園出發往西走不到3公里,與中央公園隔著一條哈德遜河有一個哈德遜公園,這個公園這邊的道路間距就降到200m左右,出入口密度就已經有一部分區域是500米左右一個了。

哈德遜公園地圖

看到這應該能懂了,城市開放公園的出入口設置就是沿著人行道路設置,路網越密,人流量越大,出入口也相應越多、越密。那麼我們這時候再看國內的相關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里對道路密度有具體要求,簡單點說,就是按照規範城市支路的間距也在500m左右。實際在密集的地區,支路間距會在200-300m之間。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對於路網規劃指標

所以我們能發現,不算特別的公園,大部分公園出入口最密集的程度也只能達到200-300m一個,考慮到實際人流量會有所調整,比如承接商業綜合體等區域的公園會直接打開所有界面,不設出入口;相對應的,承接居住區、工廠等區域的公園出入口間距會減少,能達到500m以上。這也是應了最開始《公園設計規範》里提到的,沿城市主次幹道的市區級公園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必須與城市交通和遊人走向,流量相適應。


這個問題是略有不妥的。

紐約中央公園是免費開放。對於中國來說,更類似於公共景觀的性質,打個比方,上海的楊浦濱江綠地,北京奧森公園就是這種性質,對於這樣的公共綠地來說,更考慮的是開放性,因此,出入口自然會相對更加多

而題主在補充里所舉例的兩個公園,目前還是收費公園,考慮的更多的還是運營管理上的問題。

當然,我也希望以後有更多免費、更人性化的公共綠地場所。

另外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出入口的設置除了公園自身的關係外,更加考慮的是和周邊的關係,還是舉例說明好了

紐約中央公園來自維基百科

可以很清楚的看見,紐約中央公園周邊區域的城市總體呈現的是超小地塊、超高密度的路網,在這個尺度上,出入口看上去並沒有顯得多。

這是題主在問題補充里提到的三個公園,圖片來自百度地圖,出入口有淺藍色標識。看不清也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然後就能比較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區別的,按照目前300米左右一條路的路網密度來說,題主所說的,500米左右一個出入口,其實應該是很合適的。


我們的城市發展還是比較落後的,公園的公共服務屬性是近十多年來才慢慢開始被政府和民眾接受。這就意味著幾乎所有20~30年前建設的公園都會有公共性不足的問題——其最大的提現就是公園邊界過於封閉和公園內部的功能空間不足。

相對來說,前者的進步比較大,公園應該是公共的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對於公共公園的使用方式還是有待發展的——要知道大面積的草坪綠地缺禁止進入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應該不要設置太多,因為不容易管理。


謝邀,多一個入口就多一個收費站,多一票安保


令我好奇的是題主為什麼要來知乎問這個問題???難道不應該向有關部門提建議嗎???


推薦閱讀:

專訪張倍倍| 流浪狗救助基地:在面臨「打」和「救」的困境中,流浪狗何去何從?

TAG:城市規劃 | 城市公園 | 景觀設計 | 城市管理 | 景觀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