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玩伴很聰明也算很有心機,還應該讓孩子跟他一起玩嗎?

我是獨生子女,兒子今年五歲,有個表妹小半歲,一直是外公外婆下午放學接到她們家一起在帶,晚上我們接回家。妹妹非常聰明,也很會爭寵,換言之我兒子顯得很蠢萌。哈哈哈,這都沒啥,但是最近我越來越發現,他表妹很容易讓我兒子闖禍,明明是她不對,比如搶玩具搶不贏或者有什麼不如意她會尖叫大哭,把大人引過來,我兒子不是很善於表達,看到大人過來了他就會很生氣,就會推妹妹,妹妹哭更凶了。外公外婆就會說我兒子,我兒子覺得是妹妹先不對,但是他說不出來,就會沖氣暴走。而且很不開心,很沮喪。我好朋友說,我兒子的情商簡直被秒成渣渣。而且我在的時候妹妹她很會看臉色很收斂,但是他爸媽只要在的話,非常囂張,就是要欺負哥哥那種,他爸媽看到也不會管。今年子五一我們一起出去玩,妹妹一有很小的事情不如意就尖叫大哭,哥哥不讓玩具給她玩(讓了幾次,她一直要玩哥哥手裡的,最後哥哥不想讓了),外公外婆先給哥哥洗臉了(明明先問了她不洗)也要尖叫大哭,大人在玩牌她也要上桌不給就大哭。關鍵他爸媽還不管。我最煩娃兒這種尖叫大哭就像受了很大委屈樣。我理解就是作、戲多。之前覺得兒子是那種不愛說話一生氣就直接動手的小孩子,這次跟單位同事一起出去玩,我發現他很謙讓,而且屬於別人不惹,他絕對不會惹事的人,正好所有小朋友都很乖,同事小朋友牽他手他很驚喜很開心,在一起五天四夜根本沒有出現動手的情況。就是想問問跟這個性格的妹妹長期的相處對我兒子有不利影響嗎?最主要是會讓他更內向嗎?謝謝大家!


秉承知乎的優良傳統,遇到問題,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事實上,表妹爭寵的行為,未必是因為聰明、有心機、情商高。你看,表妹一看到別人的關注點轉向了哥哥,自己就情緒失控地大哭大鬧,這恰恰是情商低的表現。

只不過,她用自己哭鬧的行為,控制了大人,搶奪了關注點,這也正是所謂會叫的鳥兒有蟲吃,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表妹這樣的行為事實上是非常可悲的。因為,無論她是想要獲得過度關注,還是爭奪控制權,她心裡的聲音都是:

我是一個需要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你能給我嗎?

從題主的描述來看,和表妹最親的爸爸媽媽對她的行為是非常漠視的,他們之間也談不上有多親密;與表妹建立起親密關係的,恰恰是外公和外婆。

然而,當題主的孩子介入外公外婆和表妹之間的小世界時,表妹無法獲得往常一樣和外公外婆獨自相處的特別時間,於是產生了懷疑,認為自己受寵的地位即將被表哥奪走,所以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她,立刻採取了一系列誇張的表演。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表妹只有開始「作」,才會引發大人的關注;而為了引起大人對自己的關注,她只能不停的更「作」。

這樣的情形是不是聽來耳熟?

沒錯,一旦當人際關係中的一方以受害者形象出現時,她接下來的路子也就無外乎——一哭二鬧三上吊。

在我們周圍的親密關係中,一定不乏以這種受害者形象出現,以哭鬧自虐為要挾的故事。

這正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安全感的缺失,在外人面前很正常,但一旦進入令TA感到安全的環境,例如兩人獨處的時候,就會開始上演一出出苦情戲,甚至各種道德綁架。

可恨啊!

但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


現在,我們說回表妹的行為對題主孩子的影響。

經歷對人的影響,關鍵要看他如何對這種經歷做出闡釋,形成信念,並最終轉化為決定。

這也是為什麼在同樣遭遇一件事情時,不同人會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

表妹對孩子的影響只是外在的引子,孩子自己如何看待這類事情,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其實更重要。

我來說個真事。

我帶小萌去遊樂場玩的時候,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孩子。

明明是他一把搶走了小萌的東西,當小萌搶回來的時候,他就嗷嗷大哭,還發出非常尖銳的叫聲,甚至試圖踢打攻擊小萌。

小萌也有些懵,甚至有些害怕,但他依然捏緊了自己手中的玩具。

不一會,他那原本在看手機的媽媽就急匆匆地過來,想要興師問罪。

結果一問才知道,這個玩具本來就是我們從家裡帶出去的,也就作罷了。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有一次,小萌在家裡和小乖爭搶東西的時候,一開始是小乖拿著在玩,卻被小萌搶走了。

於是,小乖自然地哭了。

小萌見勢不妙,居然也哭了起來,然後迅速地將玩具塞回了小乖手裡!

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

於是,我對小萌說:「你哭,不代表你就委屈。這點,媽媽能看出來,爸爸能看出來,老師和你的朋友也能看出來。」

「況且,哭,也不能幫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你要什麼,發生了什麼,說出來,才有可能幫你得到自己想要的。」

此後,只要小萌、小乖一哭,我們都會重複這段話。

不久後的一天,我帶小萌去玩,又遇到了那個喜歡搶東西的孩子。

他們同時看中了遊樂場的公共玩具,小萌先拿到手裡,另一個孩子就嚎啕大哭,再度引來了他的媽媽。

這一次,小萌抱緊玩具,對他的媽媽說:「阿姨,我沒有搶他玩具,他就哭了。」

「哭什麼哭!」對方媽媽說著,就開始揪孩子耳朵。

這時,小萌突然對小男孩說:「你想要什麼,你就說出來。你要是說出來,我就把這個玩具給你;但你要是哭,我絕對不給你。」

小男孩愣了一下,抽泣著說:「我想要這個球。」

於是,小萌把球遞給了他。

後來,每次去這家遊樂場,小萌都和小男孩玩得很開心。

神奇的是,即使這個小男孩在別的場合哭,但和小萌玩的時候,從來不哭不鬧,而是正常地玩耍。


原來,這種以哭為要挾的孩子,也會看人下菜。

只要孩子自己學會處理類似的事,就不必過於擔心。

畢竟,即使身為父母,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決定和選擇孩子所處的環境、所遇到的人。

孩子自己強,才是真的強!


我兒子跟你兒子一樣,四歲,跟有心機的孩子玩也總是被說喜歡哭喜歡打人!我也很憂愁,不知道該怎麼教他,後來實在太生氣,就管了一下,嘿,還挺有用,跟你分享一下。

那天,兒子跟大兩歲的表姐玩積木,兒子堆好,表姐推到,反覆兩三次,我沒說話,兒子都快哭了,又一次被推倒,兒子就推了表姐,然後表姐大哭說我兒子推她了。所有大人,都訓斥我兒子不該推人。我兒子委屈哭了,又說我兒子就會哭。我等她哭完,問我兒子為啥推人,我兒子說姐姐搗亂。其實我都看到了,故意問的。我就問姐姐,為什麼推倒弟弟的積木。她看勢頭不對,跑到她媽媽懷裡,我跟過去,又問了一遍,她還是不回答。然後我跟我兒子說,「她第一次推倒你的玩具你就告訴她不可以,第二次就可以告訴媽媽了,媽媽肯定幫你。你生氣了動手是不對,但是媽媽不會批評你,以後不可以了。你應該大聲說是姐姐先搗亂的。」然後我又讓表姐給兒子道歉,再讓兒子給表姐道歉。從此以後,這個小表姐不敢搗我兒子的亂,搗亂的話我就直接告訴她媽媽。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我都是明確的告訴兒子我跟他是一起的,然後去處理,再跟他講我為什麼這麼做,他應該怎麼做。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描述里的兒子和表妹的表現都在正常範圍內,不必過多擔心。

然後解釋幾個點吧。

第一,男孩普遍從語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關係敏感度(情商)等等,是落後於女孩的。

所以,我以前也建議過別的朋友,有條件找一個大幾歲的性格溫柔的姐姐偶然玩玩,男孩可以很開心和學到更多東西——比如模仿待人接物。

第二,發展心理學有觀點,孩子之間的友誼陪伴,其實開始的很晚,埃里克森的一種觀點是小學高年級才從老師崇拜過渡為夥伴優先的社交發展階段。如果認同這種觀點,其實沒必要誇大小夥伴的作用,而我個人觀點也是,讓小朋友一起玩,只是讓他們熟悉這個場景,將來進入集體不會不適應。僅此而已。而有些機構為了割韭菜,故意誇大幼兒社交的作用,我個人不太認同。

註:埃里克森觀點大致是,學齡前父母為主,小學老師為主,初中夥伴為主,青春期後異性夥伴為主。注意這個觀點是針對歐美文化下的孩子,中國孩子情況要具體分析。

最後,壞影響只要適度,也是一種鍛煉,但是要控制。

我個人觀點,如字面描述,和表妹保持正常,不要長期在一起,以免收到負面的影響和行為教育。

另外,發生矛盾時,家長要給孩子有安全感,但是保持一定中立態度。

比如:爸爸在呢?男子漢不用怕。你不想玩了,我們可以玩別的,想和爸爸開小汽車嗎?你做決定!

孩子有靠山,但是又不嬌縱,可能教育效果好一點。


@Cecilia 大神的回答一針見血,直接點明了根本。

我覺得你的擔心很正常,孩子的模仿性很強,長期接觸,要麼是同化變成一樣的,要麼相反就是你覺得會變內向。

當然孩子的性格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造就的,更多的是父母的影響,也沒必要太擔心。

還有就是,小孩子的心思大人怎麼可能不知道呢,你都能看清楚明白,她父母老人不明白嗎?無非是裝糊塗罷了。

現在最不怕別人家的孩子,怕的是別人家的家長。


插句題外,突然想起來小時候,有個親戚過年來家裡,每年過年都要來的那種。

帶了個孩子,我不記得什麼情況了,總之是最後我忍無可忍了,直接髒話就上口了,吼了他一頓,反正是當時把他鎮住了,後來有兩年過年沒看到他來。

去年過年又過來,都成人了,我看他還是小心翼翼的,我總覺得他還記得那件事。


謝邀。

與人的相處之道,不是迴避了長大後就會懂,而是經歷了面對了才能掌握。

首先,我非常認同大神 @Cecilia 的說法,小表妹的行為並非情商高,所有的表現都看出她是個在拚命博取關注的小可憐。

這類孩子在她覺得原本屬於自己的愛和關心被哥哥(另一個孩子)獲取時,她很容易就怪罪甚至嫉妒哥哥(另一個孩子),並通過攻擊性行為或其他不端行為來重新獲取關注。搶玩具也並非因為她有多喜歡那個玩具,只是因為那玩具在哥哥手上,所以才搶。

當看到自家孩子在面對這類同伴衝突時,家長一定要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即教育者和引導者,而非參與者和裁判者,不要著急取代孩子去解決衝突,例如帶孩子完全迴避,或直接幫孩子護住玩具,而應該幫助孩子培養解決衝突的能力。

如果玩具本身是自家孩子的,可以告訴孩子,他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玩具,有權決定要不要將玩具分享給小表妹(其他孩子)玩,也有義務保護好自己的玩具;如果玩具是小表妹(其他孩子)的,也要告訴孩子,對方有權利支配那個玩具,當對方想要回玩具時,孩子有義務把玩具交還。

而當小表妹(其他孩子)想要來搶玩具,孩子又不知如何處理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語言表達和溝通,來化解衝突。

我推薦幼兒園教師常用的幾個化解幼兒衝突的辦法:

  • 1. 引導孩子誠意挑選並分享出另一個玩具。

當小表妹想要來搶玩具時,我們可以建議哥哥真誠地挑選另一個有趣好玩的玩具分享給她。

實際上,這個辦法就是在教孩子如何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通常幼兒的注意力都相對比較好轉移,當她想要搶玩具時,並非真心想要那個玩具,只是單純地想要哥哥手上的東西,但當有另一個有趣好玩的玩具吸引她時,她可能很快就全然忘了自己爭搶的原因,隨即沉浸在玩另一個玩具的樂趣中了。

  • 2. 引導孩子們自己協商規則,建立規則。

當兩個孩子爭搶玩具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這樣爭搶下去,只會導致兩人都不能好好玩,他們之間,可以自己協商規則,建立規則,想一想怎麼樣才能都玩得開心。

當孩子依然拿不定主意時,我們可以建議哥哥和小表妹制定輪流玩玩具的規則,例如每個人玩多長時間,如果不懂得看時間,就讓家長代為提醒;或建議哥哥和小表妹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誰贏了誰就可以先玩一會兒,另一個人晚點再玩。

家長做的一定得是建議,而不是直接給他們建立規則,然後讓他們遵守,不是一上來,就告訴哥哥和小表妹,你該玩哪個玩具她該玩哪個玩具,也不是直接讓他們一人玩多久。

孩子們只有自己通過參與和建立規則,才能感到真正公平,並願意遵守。

同時,這種方式孩子也易於掌握,並能應用到下一次解決衝突中。

  • 3. 暗中協助孩子們重組規則。

對,是暗中!即當兩個孩子之間無法建立有效規則,或建立之後依然有爭執,家長可以適當介入,協助孩子們重組規則,但不讓他們發現。

例如玩過家家時,兩個孩子正為誰來切水果而起了爭執,家長可以加入孩子的遊戲,扮演小孩,「無意」地提示他們:「爸爸媽媽你們倆都想切水果,那誰來清洗水果、誰來準備盤子呢?我也可以幫忙干一件事,哪件可以分配給我干呢?」這時孩子們就可能會被帶入這個思路,開始重新協商規則。

  • 4. 轉移孩子注意力,幫助孩子「冷處理」。

如果以上辦法還沒用上,哥哥的玩具就被小表妹搶走,家長也可以幫助哥哥「冷處理」,而不是隨他去推去搶。即家長轉移哥哥的注意力,帶他一起玩新的遊戲或玩具,讓哥哥全情地投入。相信小表妹看到哥哥受到關注,又玩地非常開心時,她很快就會放棄手中的玩具,想來加入你們的遊戲或搶新的玩具,這時再引導她交還之前的玩具,和哥哥一起建立新的規則,會高效得多。

當然,我們在此說的是,當孩子們難以解決衝突時,家長再介入和引導。而更好的做法是,多在平日的教導里,教給孩子一些化解衝突的技巧,教給孩子一些和不同的人相處的技巧,當孩子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小衝突小矛盾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自行解決,這樣有助於他們將技巧內化到自身的經驗體系中。

儘管迴避不是一個長期有效的辦法,但我認為它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家長可以適當地減少哥哥和小表妹接觸的機會,這樣也能減少哥哥被惹得不開心的次數。

其實迴避的方法,相較於用在親戚朋友間孩子的衝突上,更適合用於解決平日不常見雙方的衝突,例如在公共場合遇到霸道的熊孩子和熊家長,孩子難以解決,家長也覺得棘手,那麼非找他們理論和計較,肯定不是明智的選擇,反正以後也不一定會再見,遠離以避免傷害才最恰當。

所以,不必刻意地幫助孩子篩選玩伴,孩子多跟不同性格不同處事風格的同伴一起玩,有利於他學習與人的相處之道,也更有利於家長發現問題,及時引導。

孩子終究要長大,終究要學會獨自去面對更多不同的人。


推薦閱讀:

如何安撫兒童情緒?
暢銷全球50年的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
讓家長頭痛的「小任性「
讀書之《惡童日記》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童年經歷 | 同伴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