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佛家的心識?

一無所知的小小白提問:今早讀「如來藏思想是唯物辯證」(談錫永),那如何理解六祖於二僧對論時所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呢?如何理解佛家的心識呢

提前謝謝解答!!!


謝邀,這個問題在回答有關「三心二意」時說過,這裡借用一點。

禪宗講,「離心、意、識,參!」

什麼是心?心就是你平時的心理活動,「我今天中午吃什麼呢?」

什麼是意?意就是你的意志,接上面的例子「我要吃,而且要吃好吃的,最起碼要吃我不討厭的。」

什麼是識?識就是你的分別,「我中午會餓,有些東西是好吃的而有些不好吃,另外有些不是很好吃但是還可以接受。」

注意,除了心的例子,後面意和識的例子都是潛藏在心的那個例子里的背後的東西。

心,是念頭,想法,活動,是對境界分別之後,產生的本體的作用。這個作用像流水一樣不停歇,比方說例子里「我中午吃什麼呢」,接下來出現在你腦子裡就是各種食物的名稱和樣子。

意,是「我執」的體現,是「分別」的作用,結果是二邊對立產生的「識」,注意例子的重點「我」。

識,是外界綜合起來產生境界,五根作用的綜合,是「分別」的結果的體現,重點在,五根的識是「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加上意之後就變成「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

在六祖最早看到風幡之辯的時候,就發現了辯論雙方將客塵看做主體的問題。

說幡動者,貌似客觀,其實只是強調了眼根所見。但眼根只是收攝眼能收攝的東西,收攝進來之後,感覺是不加分別,但其實呢,一樣是根據五根產生的意識,做出判斷,其實心中是認為幡在動。

說風動者,又近一層,分析出了主緣助緣,雖然眼睛看不到風的形體,但心裡認為必因有風才能然幡動。

何為心動,面對著舞動的幡和老師的題,心中思慮,所說的結果,不都是在心裡思慮過的結果嗎?這結果不恰恰證明是心在動嗎?

我知道很多人會強調外境物質,感覺他們是客觀的,執信自己所見所聞所感都是真實的。但從科學的角度講,為什麼人聽不到超聲波,看不到紅外線?不是外界沒有,是大多數人的五根「處理」不了。你以為看到就是看到,但是那是眼睛收攝、大腦處理之後的結果,一定是真的嗎?一定是客觀的嗎?


佛心 真誠 清凈 平等 正覺 慈悲

佛心是真誠心。具足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真,與真如本性(自性)相應,才能稱之為真。誠,盡全部力量用上真如本性裡面全部圓滿的智慧、慈悲、德能利益廣大眾生,這就是誠。所以說全部與自性相應的佛心才是真正殊勝無比的真誠心。

佛心是清凈心。具足真誠、平等、正覺、慈悲。清凈心展現出來就是「不起貪嗔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佛的清凈心是純凈純善的,沒有絲毫的染污與妄想,法性湛然,全部與自性相應。

佛心是平等心。具足真誠、清凈、正覺、慈悲。佛的平等心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任何障礙與束縛,能超越時間和空間。佛在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隨緣廣度眾生,自由自在,圓融無比。

佛心是正覺心。佛的正覺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覺悟智慧無量無邊至高無上,具足真誠、清凈、平等、慈悲。佛徹底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沒有任何障礙,能通達一切。

佛心是慈悲心。慈悲是佛心的能力,慈能幫助眾生得到無量圓滿的真實快樂,悲能拔除眾生所有一切的痛苦。佛用大慈悲心,把真誠、清凈、平等、正覺全部都圓滿落實到了實處。佛講經說法廣度眾生,幫助眾生開啟智慧,破除無明,回歸自性,去掉妄想執著愚痴之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離苦得樂,永脫輪迴,幫助廣大眾生都能圓成佛道,得到和諸佛如來一樣相同,無量圓滿的真實功德利益。佛的慈悲心都展現在講經說法廣度眾生之中,全部都在佛經之中展現出來了,佛心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的心,是純凈純善真如本性全部的顯現。

何為佛心(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十二篇)?

mp.weixin.qq.com圖標


謝邀。《楞嚴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裡說的"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就是說我們的本心真心,"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就是說妄心也就是識心,真妄不二,迷時才有二。

如來藏因性迷就成了如來藏識,如來藏識含阿賴耶識、未那識、意識、前五識。當如來藏識離染轉識成智時(迷一>覺)就恢復了如來藏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來面目。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心動心分別動靜,心中就有動的相有靜的相,心中有法相,當遇境與心中的動或靜的法相相吻合時,就執著是動或靜,才知是風動是幡動。若心空無分別,心中無動的法相無靜的法相,此時看幡看風都是當下的如是相,而不會爭執是風動還是幡動,所以六祖一聽二僧爭執,就知是仁者心動。

供參考。


心本空,執著五陰是我,就會造作輪迴業,形成輪迴識,也就是識陰。識是識別,隨順六根而有六識,眼見色,乃至意思法時,心不隨境界跑,就是修心,覺而不迷。等等。原始佛教講的最清楚,請多留意。


風動和帆動都是外面的色,色與眼根相觸生起眼識,眼識屬於心的一類。

心在眼根生起,就是眼識,我們就看見帆動。

心在耳根生起,就是耳識,我們就聽見風聲。

心「動」有兩層意思。

一層意思,是執取。眼識生起後,心就沉迷於看到的東西,這時就會有明顯的空間趨向性,這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而當我們注意去聽的時候,心的趨向性又會改變,比如我們嘗試用左耳去仔細聽左邊的聲音,再用右耳去聽右邊的聲音,對於鍛煉過覺知的人,但覺知還無法看到生滅時,就能感覺到用左耳聽的時候心跑到左邊,用右耳聽的時候心跑到右邊,甚至我們的身體都會傾斜。再比如當我們有妄念的時候,影像一般都是在右腦上方生起,而不是在左腦上方,這和左右腦分工不同有關。這些狀態下都會感覺到心像是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在不斷的移動,不斷的執取不同的根門,就會感覺心在「動」。

第二層意思,是識的層面。心極快速的生滅,一次只能生起一個心,所以我們不會同時看到或者聽到。我們之所以覺得同時看到和聽到,覺得心是連續的,或者是移動的,而不是在生滅,其實是覺知不夠敏銳不夠連續不夠自然,無法觀察到生滅的結果,就像我們看電影其實是在看很多張相似的圖片,我們的心會自動補償信息使其連續。如果覺知更加敏銳自然和連續,「動」的印象就會消除,只剩下生滅。其實嚴格來說「動」這個詞不準確,「動」更像是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連續的改變空間位置,而心這一剎那在耳根生起,下一剎那就直接在眼根生起,每個心識都是全新的,也沒有連續的改變,而只是在不同位置的生滅。但是說「仁者心生滅」感覺更晦澀,還是說「仁者心動」好了。

說明,這裡說的心識,只談及第六識,不談第七第八識。


推薦閱讀:

尋道者應尋求什麼樣的修道之法,應走上什麼樣的修道之路?
惡語的危害(圖)——道德真源
談談求財,聊聊修福
星雲大師: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轉載)
如何算得上修行,生活是為了修行,還是修行為了生活?

TAG:佛學 | 佛道修行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