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讓眾生不要貪財,但如果沒有財生活又很艱難,請教師兄們怎麼看?

大城市居住大家都有買房的願望,想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僅僅只是打工,賺的錢只能勉強養活自己,無法給父母更多的回報,但佛法教導眾生不要貪財,師兄們怎麼看?如何做到這之中的平衡?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不知 不明 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 想 行 識 不知 不明 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 若知 若明 若斷 若離欲。則能斷苦

如是受 想 行 識若知 若明 若斷 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人喜歡火,是因為火可以照明。

飛蛾喜歡火,就是直接撲上去。這個才叫貪。


【萬行書院】財色名利是成長的助緣

財色名利是修行的助緣,成長的助緣。它是個工具,是個載體,成佛需要它;修功德、做福報也需要它。

如果你真的領會到財色名利的重要性,就不會抱怨它,迴避它,遠離它。你會利用它修功德,做福報去利於無量眾生。

財色名利是死的,不是活的,它是人的附屬品,是人創造出來的。它幕後的推動者,駕馭者是人,所以它不存在善與惡。

善惡取決於我們內心的念頭,看你怎麼使用這個工具。世界有利的工具,一個是權利,一個是財富。

如果你沒有能力駕馭財富和權利,你會覺得他們十惡不赦,是個惡魔。你有發心,有駕馭能力,就會認可權利和財富兩個工具。

世界上功成名就的人,都學會了駕馭金錢和權利。而你要想修出世間法,也離不開金錢和權利。世間法最有力量的是金錢和權利。

出世間法最有力量的是什麼?是愛心、智慧、慈悲。出世間的慈悲、智慧和博愛和世間的權利、金錢是不矛盾的。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發揮金錢和權利的作用,也一定會發揮愛心的作用。一個有能力的人,獲得了金錢和權利的人,也是有愛心、有智慧的。

它們都是互助的,一體的。如果一個修行人,不敢面對金錢和權利,他也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有慈悲和博愛。

因為力量只有一個,你把這個力量扔掉,而想獲得其它的,是不可能也不存在的。把力量用在智慧上就是智慧,用在財富上就是財富,用在慈悲上就是慈悲。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學佛前敵人是別人,學佛後敵人是自己。

《金剛經》上講「善護念」,其實修行就在念念中,念念中皆是修行。從起心動念間細細的「審查」自己。賺錢養家糊口,並無可厚非。但是怎麼賺錢,為什麼賺錢就是大問題了。

如果坑蒙拐騙賺錢,整日都想的是怎麼把別人兜里的錢弄到自己兜里,為了滿足自己的不斷膨脹的貪慾而賺錢,這就是大貪。

若行正道、正業賺錢,為了養家糊口,有餘錢了自利利他,這就是修行。

所以《優婆塞戒經》講「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要從根本上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戰勝內心中的「貪嗔痴」,這樣賺錢並不是「貪財」。

如《維摩詰經中》維摩詰菩薩: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大莊嚴論》

複次夫少欲者。雖有財物心不愛著。猶得稱之名為少欲。我昔曾聞。有優婆塞。彼優婆塞時有親友信婆羅門法。時彼親友善信婆羅門。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恆食惡食卧糞穢中。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婆羅門。汝頗曾見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誑於汝。即共親友問婆羅門。汝今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曰。我今苦行欲求為王。時優婆塞語親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庫藏珍寶。宰割自恣貪嗜美味。宮人侍御好樂女色。種種音樂而以自娛。雖作大臣長者有諸財寶不適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寶。何以稱之為少欲耶。汝但見其身行苦行。便謂少欲。不知此人所求無厭。謂為少欲。即說偈言

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

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貪渴五欲故

此人實虛偽詐現少欲相

為貪故自苦實非少欲者

說是偈已。優婆塞復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諸貪慾瞋恚愚痴。仙聖所行無有少分。是故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何以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寶心不貪著樂於聖道。以是之故雖復富有七珍盈溢。心無希求名為少欲。雖無財寶希求無厭。不得名為少欲知足。即說偈言

若以無衣食倮形尼乾等

造作諸勤苦以為苦行者

餓鬼及畜生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亦應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徒為自疲勞

形雖作苦行而心懷貪著

希求無厭足不名為少欲

雖復具眾物心無所染著

修行樂聖道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以谷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不名為少欲

身如惡癰瘡將適須眾具

意求於道故是名少欲者

為治惡癰瘡少受資生具

心不貪後有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諂曲亦不求名利

雖有資生具名聞具實德

能有如斯事是乃真少欲


如果我們只是勉強養活自己,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話,哪還談得上貪財,還沒有財可以貪呢。

所以在家的佛弟子還是應該努力賺錢,合理理財,注意健康,適度做慈善。

《優婆塞戒經》中云:「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父母、已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藏積俟用。」


該用錢的時候不用,這是貪財;不該拿的錢,卻想拿,也是貪財;不該用錢的時候亂用,這是貪用;該拿的錢,卻不拿,這是貪名。

該拿的拿,不該拿的不拿,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別用。簡簡單單一件事,對你買不買房有什麼障礙?

你的問題描述讓我感覺你是想搞不義之財啊,年輕人,思想不要那麼危險啊。


說到佛法,就簡單的用西遊記來說明一下。大家都知道豬八戒貪,貪財貪色,貪吃貪睡。但是難道唐僧,悟空,沙僧難道不吃飯睡覺,買東西不用錢嗎?為什麼不說他們貪呢?

人的一切行為都要有個度,大家上班掙錢,養家糊口,有餘錢多少布施一下,這是正常事。如果貪財沒夠,極盡手段拚命攬財,更或捨命不舍財,貪婪無度。這就危險了,這種貪財行為應當斷除。


在家居士享五欲,受持五戒和十善道,多行布施,求升天和人中富樂,佛是允許的,沒有不讓你不賺錢。明白財富從布施中來,多布施後世得財富。如果在家居士不賺錢,生活匱乏,無法做到少欲知足,雖然不貪財但由於福報不足又不積極謀求財富,懶散不上進,生活匱乏,家人興怨,生活不適悅,為人輕視雖然不貪但嗔恚煩惱會越來越重。(資財匱乏本就是苦報,受苦久了人會怨恨,仇視)。雖說人無利不起早,早起之人卻不一定貪財,也許是勤勞,閑著也沒事幹挺難受的,好好過日子如理如法賺錢營務,只要勤勞肯用心,不受匱乏苦,不為錢財而所為非善,佛法不壞世間法,沒有反對任何人追求財富。常思維財富的過患,不貪不著,會打算有節餘。錢其實可以辦很多事,世事難行錢為馬,會用錢才是自己的,不會用錢是銀行的。對財富的態度是要自己不斷調試,智者使錢,愚者為錢所使,如理追求而不受累,人生是很瀟洒的。

為善者樂,布施者富。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你貪了沒有?貪的話就會有得失的心,沒有貪,多少和你的心沒關係,那就是不為你所有,而為你所用!關鍵不在「財」,而在貪!不貪,有多少都不也過,若是起貪念,一絲也不可!


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切善法的起源,孝為萬善之首,萬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的。

孝這個字在六書裡面屬於會意,我們的祖先很有智慧,用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完美地把孝字的含義表達了出來了。老在上,上為尊,子在下,子尊老為孝。世間的恩情,莫過於父母之恩!父母為兒女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與辛勞、關心和愛護,從十月懷胎的操心憂慮,到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父母對兒女關懷備至,不但無私,盡心儘力,而且從不求回報。我們做兒女的,應當好好想想父母對待我們的真心慈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即便是拿出這世間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來孝養父母,亦難報答父母養育之大恩,所以孝順父母,孝養父母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做到的。

我們過去生中沒有布施那麼多,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讓我們不用工作就有大把錢,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過著普通的生活,賺錢養家糊口這是必須的,只是學佛和不學佛的最大區別就是,你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都會離開我們,所以不會執著,不執著不是不管,不執著反而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圓滿,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反而會很有大局觀,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會為了集體,為了公司,反而進步很大,利益別人其實就是利益自己,這就是因果不空,當你在做的時候,包括做完了,你也不會去想著到底有沒有結果,為什麼?因為你知道,成和不成,這是果報,自己儘力了就好,包括對身邊的人也一樣,你對他好,不會有想要回報的想法,一切的中心,最終還是為了更好的護持弘揚佛法,不會把中心停留在為人世間的種種而煩惱,這就是大自在,這就是禪定,這就是借假修真,活活潑潑,不離開生活。

世間孝有三,一是養父母之身,保障父母物質生活不缺乏,使他們衣食無憂;二是怡父母之心,承歡父母膝下,和顏悅色,開解父母心中愁煩,順父母之意,博父母歡心,使他們保持精神愉快,不讓父母因為我們生出煩擾之心;三是行父母之志,牢記父母教誨,發揚父母德業,實現父母的志願和期望,不懈努力,完善自身,做一個忠孝仁義,報效國家,光宗耀祖,對社會大眾有貢獻的人。

做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盡孝,知恩報恩,使父母這一生不為衣食住行所擔憂,這是人人必須應盡的責任,所以不孝養父母,不關心不尊敬父母的人,就是極端自私,沒有良心的人。這種不孝之人對愛他最深,待他最好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即使他對別人再好,也都是虛假的,這種人心中肯定有不可告人的自私目的。一個連孝養父母都做不到的人,肯定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這種人怎麼可能做到盡職盡責,很好地去處事待人接物呢?所以是決不能信任,不可用,不可結交的。

孝為萬善之首,萬善孝為先!孝是所有一切善的根本,只有把孝做到,才是一個有良知有良心的人,才能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把仁、義、禮、智、信落實到實處,然後再進一步學習大乘佛法,明信因果,依教奉行,得到自性之中和佛菩薩一樣相同的真實利益。

因為我的緣是遇到《無量壽經》,無論是遇到哪部佛經,歡喜愛好哪部佛經,那是自己的緣,都可以,但是都不會離開佛經。

我們信佛學佛,通過學習佛經聽經明理知道了因果不空,因果通三世,明白了的確有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孝養父母就要為父母的生死大事著想,幫助他們化解災難,出離六道輪迴,徹底擺脫一切苦難。那怎樣才能幫助父母化解一切災難,永脫輪迴,離苦得樂,永不受苦受難呢?我們一定要依據依靠大乘佛經,救度父母的法身慧命,也就是要幫助父母學習大乘佛法,明信因果,使父母能正確認識佛教,知道學佛不是迷信,把念佛法門《無量壽經》介紹給他們,幫助他們明白佛在經中講的真實殊勝義理,開啟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歡喜信樂地受持《無量壽經》,用真誠心念阿彌陀佛,修無量功德,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得到和阿彌陀佛一樣相同的真實利益,一生圓滿成佛!這才是真正對含辛茹苦生養我們的父母,盡了最殊勝無比的上孝大孝無量的孝。

悟了的頭頭是道,不悟的處處成障(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九十一篇)?

mp.weixin.qq.com圖標


可以先不用理佛,去試試掙得到錢不,錢好掙不。 不試一下你還覺得是佛讓你掙不到錢呢。


一句話,貪財的人是賺不到大錢的,多少錢都能霍霍完

布施得福,錢是福報,用在正途的福德,你有定慧,進一步還能搞出功德

福報,福德,功德,只有功德是瓷瓷實實的

福報可以給,福德也不難,就是功德給不了,得自己修

只有功德才是鑽石,堅如磐石的珍寶

為啥,因為要最好的


這問題只有一個答案, 那就是不工作賺錢的下場是很慘的. 寶勝如來 毗婆尸佛 波頭摩勝如來

如何看待日本前高官「大義滅親」親手刺死44歲啃老族兒子??

www.zhihu.com圖標有書:23歲小伙竟活活餓死家中:父母的溺愛,是一種變相謀殺?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方便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守護具足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善知識具足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正命具足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求財物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

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

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

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

四曰親近惡知識 求財物者為非道;

五曰常喜伎樂求財物者為非道;

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


仁清法師:佛教有對財神的供養

佛教有對財神的供養,但是我們很多佛弟子,知道有財神都是民間的財神。

  觀世音菩薩用慈眼,慈悲的關照娑婆世界的一切眾生,發現有很多想學佛想修行的人,吃不飽穿不暖更不要說是修行了,借悲心當中升起的要為一切眾生提供資具、資糧的緣起,他的一滴眼淚化現出一尊白色的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像即白財神。

  佛教當中還有黃財神,還有財寶天王,佛教當中還有他們的心咒儀規和行法,他們發願為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提供財富。為什麼供財神就有財呢,難道這是迷信嗎,當不明白這個原理的時候,可能認為是迷信,當我們知道佛教的緣起法的時候,就會知道了。可以這樣說,佛性當中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佛性當中,也叫如來藏海當中什麼都有,我們是通過這種儀式,通過這種緣起,通過對財神的這種供養,來顯現揭示我們本來具足的財富,通過這種供養儀式,通過這種意識的修行,來開顯我們,佛性當中或者過去世曾經積累的,本來具足的一種財富,而這種財富是我們人世間,臨時拿來用的一種財物而已,是臨時用的一種東西。比方說,你掙了很多錢存到銀行里了,想用的時候,得需要拿著你的銀行卡去取,拿銀行卡去取的這種形式,來和存的那個財富相應,就取出錢來了,就能用了,所以我們佛教徒對財神的供養和禮拜,應該這樣來理解。

  還要正確的理解所謂的福報,所謂的福報是修行來的,不是僅僅是祈求得到的,祈求是方法。那麼修行是積攢自己的福報資糧,而祈求是一種開顯的福報資糧,是一種方法。這個作為我們佛教徒來講,一定明白這個道理。

  摘自仁清法師《神奇的咒語》


你到底是想買房,還是想認識自由?

釋迦牟尼要是告訴你的是怎樣才能買得起房子,你還跟隨他嗎?

釋迦牟尼有說怎樣處理經濟事務、當個ceo、出納之類的最終會走向涅槃道嗎?

他好像說過:「不成無上正覺,誓不起座」。

2、

處理經濟事務,一開始是想處理好的,但你會發覺,自由不在當中。

至少你也得和普通人一樣說一句「知足常樂」。

你可以把佛法理解為生活的自由。佛法不在未來,當下便是。佛法不藉助,當下就是。佛法不經因果、無「過程-結果」的二元對立,當下便是。

然後你身無分文,吃穿都很普通,但你心中卻很自由。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很牛逼。

儘管別人覺得對你來說沒什麼意義。你覺得心中放下了,就是ok的。

報答父母同樣如此。父母都會離我們而去,但牽掛不是慈悲。慈悲是這種牽掛死掉後的感覺。


不讓你貪財並不等於不讓你賺錢,只是告誡你不要太沉迷執著。

《大般若經》卷第五百八十四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而受三歸深信三寶,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諸菩薩雖復受用五欲樂具而於菩薩所行凈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亦名真實持凈戒者,亦名安住菩薩凈戒。


本來不想答的,但覺得你挺迷惑的,就說一下吧。貪財,重在一個貪,貪得無厭勾心鬥角損人不利己,為了錢財利益可以放棄一切正信,這叫貪。我們說貪官不是說這位官員有錢,而是他取了本不屬於他的錢,利用他的權利威逼利誘,這叫貪財。袁隆平院士有錢,你能說他貪財嗎?你老老實實上你的班干你的本職工作履行你的責任賺你應賺的工資,這不叫貪財而是一種社會的按勞分配,是社會公正公平的一種具體表現。善男信女不應貪財,但不是不能有錢財。況且你也沒有出家,所以沒有必要拿一些過去苛責對出家人使用的告誡來約束自己。你想買房那就去買,錢不夠那就去奮鬥,取之有義生之有道用之有理,自然是很好的事情!你有一片孝心,為了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正說明了你的慈悲你的感恩,你利益家人利益眾生,這豈不是善行。所以好好奮鬥好好賺錢取之有道,先把如果連父母恩都報不了,讓父母老年受到疾苦,那就是愚痴做惡業,將來得惡果。如果都像您這樣學佛導致無數人受盡疾苦,那學佛也是違背世尊講法的初衷。連身邊的人都幫不了那還談什麼度眾生?如果連今生今世遇到的人都不能感恩報答還談什麼來世再滅度讓他修得正果?順便提一下身在塵世就先從塵世去考慮問題,不然想佛法很容易生出想您這樣的邪見。


佛說的是貪的心,不僅僅是貪財,貪色,貪名,甚至貪功德都是貪。取之有道,正當收入,都不是貪。發國難財,放高利貸,甚至開妓院賭場皆是不正當職業,這些經書里都有開示的。還是建議多看佛教經典,經,律,論,精通者尊稱三藏法師。


題主說的這個是正常財,維持正常生活所需的。貪財指的是唯利是圖,什麼恩、情、義等都忘記了。只要財是建立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基礎上就可以了。

居士、信士、愛好者又不像僧尼有著金錢戒在約束。

不同身份做不同的事情!


推薦閱讀:

不宜在網路上輕率發言
農曆四月初一到十五,功德增加十萬倍
無禪法苑——幾首打油詩
歷代大儒的闢佛言論
中國唯一頓超八地自創咒語的成就者——普庵祖師

TAG:佛教 | 佛法 | | 修佛 | 佛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