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說的「善」?

第二十七章


道德經已經被後世庸常流俗化,雞湯化。多用於人倫瑣事之意。世無大道,異端以道居之;世無玄德,妄人自鳴功德。


善,高明的方法和行為。在道德經全書中,所有的善字,幾乎無一處是單純的指人倫意義上的那種善良,好人好事。因為道德經整本書裡面,幾乎很少談及人倫瑣碎。全書都是圍繞著道-天地-萬物;聖人-天下-百姓這兩條脈絡在展開。

上善若水一句,應該是道德經一書裡面,被誤讀最嚴重的一句。而且被誤讀後的解釋,也流傳的最廣。通常,這句話被理解為,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再往人倫瑣碎上發散一通,這樣一來,道德經就徹底的被降格解讀了。沿著溫柔-不爭-不辨-無為-寬恕,這樣一條世俗人倫的脈絡闡釋下去,最後居然還能給說的頭頭是道。如果道德經,真的是講這些大傻瓜式的智慧的話,那宋襄公才配得上是聖人,而且他的結局也不應該像現實中那麼悲慘。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說,在聖人看來,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為,就像水一樣。像水一樣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看第八章的解讀。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如果把善,解讀為人類瑣碎的那個善良,為了附會善良之意,那麼自然而然的,利也級被解釋為利他行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溫柔,他對誰都好一心一意的想著做好事好事助人為樂,從來不跟別人爭,別人不願意乾的臟活累活,他搶著干,別人不願意吃的虧,他搶著吃,所以看上去,他簡直就是一個得道之人啊。

真是這樣的話,那得道也太簡單了。做聖人也太簡單了,治理天下也太簡單了。隨便找個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的人,都能去當聖人去治理天下了。

而且,利如果按照利他來解,水利萬物,也是不符合現實的。如果水真是本然的利他之物,那麼怎麼還會有水災呢,為什麼還會淹死人呢。大禹為什麼還要治洪水呢,中國幾千年以來,為什麼要前赴後繼的治理黃河泛濫呢。所以說,水並不具備本然的利他屬性。或者說,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它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來表現出自己的行為,利他還是利己,這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傾向給水強加上去的特質。

此句中,利的真正含義,是指通利。不爭,則是不與外物撞擊之意。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樣,能夠通利萬物,而不與萬物撞擊。這個思想,也體現在莊子的思想裡面,莊子所說的應物無窮,遊刃有餘,都是在闡述老子的這個思想。因為水沒有常形,它是根據外物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形狀,沿著空虛的地方,使自己通利過去。從而也避免與萬物發生碰撞。這就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句也很有內涵。

道德經在後面章節中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眾人崇尚智巧,爭強好勝,互相撞擊,役累於物,追求盈滿,無有止盡。他們所厭惡的,則正是虛。

水沿著這些虛空的地方循行,避開了和萬物撞擊,不管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並總能找到通利的辦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這些為眾人所厭惡的虛空之處,不正是道之所在嗎。

大道甚夷,唯道集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此句是承接上一句,進一步闡述,如果聖人治理天下,能像水那樣的沿著道的虛空而循行的話,那麼就可以無不通,無不利,無不治。並在具體的表現上,進行論述。

居善地:不管世事如何,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安身之處。

心善淵:安身而後靜其心。這是進一步講虛其心的思想,使自己的心沉入虛靜之境,如同沉入深不可測的潭淵之底。

與善仁:身安心靜,故與人相處,則能宜於往來,自然平易近人。

言善信:和人相處共事,則能不動則已,動則必成。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政善治:如果能做到上面那些,治理國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善能:在實務操作過程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能應對自如,遊刃有餘。

動善時:把上面所有的本領都俱備了,那麼還剩下最後一件事:聖人得其時而駕。

夫唯不爭,故無尤。

聖人如果像水那樣通利萬物一樣的,去治理天下,還有什麼好爭的呢。

不管現實中,出現什麼樣的狀況,我都能夠找到對策,應對自如。和萬物撞擊,即便有什麼解決辦法,那也是個事倍功半的選項,而且往往還會兩敗俱傷。

像水那樣去行事吧。並按照這樣的道理去治理天下。

任何事都會被化解,任何障礙都會被通利。

天下大治,並且整個過程中,也沒有損害到什麼。

所以,也自然不會出現什麼責過之處。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解讀:

善言無瑕謫;

瑕(xiá),玉上面的斑點,瑕疵。謫(zhé),罰也。

這句可以參照「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句來理解。只要是人說出來的言語,就是不完備的,而且不可避免的,會帶有偏私的意向性和傾向。

不完備,就是不足,不足,就是瑕。偏私,就是謫。

那麼,道德經是讓人裝啞巴不要說話了嗎?那倒不是。

道德經的意思是說,言語要符應於天地常理。

這句話,短短五個字,細細想來頗有感慨。西方思想,到了現代主義之後,開始反思他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又是語言學轉向,又是反對語音中心主義,主張解構主義,對在場的拆除,對元敘事的不信任,等等等。一波波的人,前赴後繼的搞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其實,也不過就是老子說的這五個字: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天地有易,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有數,而後有理。

到底應該怎麼理解世界,以及怎麼理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呢?

道德經認為,應該從源到流,從本到末,應該自上而下從本質出發來把握現象。這樣,就不需要通過窮盡世界所有的現象,來歸納總結出本質。道德經認為,這種自下而上的追根溯源,是低效率的,甚至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西方人的哲學,幾千年以來都是在給柏拉圖做註腳。柏拉圖主義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籌策主義。認為可以從現象里,抽象出來本質。

從這句看,東西方的世界觀,從一出發,就是兩個截然想法的方向。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而老子認為,柏拉圖那套,是沒有前途的。

後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正也宣判了,任何柏拉圖主義者的死刑。也是宣判了這種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的死刑。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楗(jiàn),限門也。豎插在門閂上使閂撥不開的木棍。

本句講的是道德經中,「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的思想。

善數不用籌策一句里,已經交代了,怎麼把握世界的根源本質和來龍去脈。這叫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復守其母,就是善閉。根源不守,就會流亂無窮。

這母生其子,子復守其母之門,需要掌握生與復守的關楗才可以開闔,這個關楗,就是道。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既知天下源流本末,又知生與復守之要。那麼,天下之物,皆可知其脈絡。雖然看似盤根錯節,紛亂無緒,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互相聯繫的。

天下流散而紛亂的事物,怎麼才能理出個頭緒呢?怎麼才能作為一個整體,統御歸結它們呢?

這個繩約,就是指我們之前章節中講到的道紀。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救人,以道濟之,天下無不可救之人。救物,以道濟之,天下無不可救之物。

棄人,失其根者,不汲於道,故棄道而亡其身。棄物,不濟於道,故棄道而亡其器。

所以,聖人以道蒞天下,使得天下百姓,都能從道這個根源里得到濟養,所以不會有人因為離棄大道而失棄自己。使得天下萬物,也都能從道這個根源里得到濟養,所以不會有遭天厭棄之物。

是謂襲明。

襲,本意指左衽袍,死人穿的衣服,祭服。從一種祭祀上的禮制規範,引申為因襲,沿襲之意。這裡指的是沿襲。

明,指的是,在行為,言語,道理,生衍,源流,統結,等方面,都能做到應道之常,因天之序的話,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能夠擾動自己而導致失根失君的事物了。

知天下萬物之應然,故能知而不言。心裡入明鏡一樣,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善於統治天下的人,不會以人為的智巧來說教百姓。而是行不言之教。

不善於統治天下的人,則會以人為的偽巧智慧來教化百姓,以為這是對百姓有利的舉動,實際上,只會導致天下昏亂。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不好為人師,行不言之教;不以人智使百姓喪失本性。這樣的天下之主,雖然他洞悉萬物之奧,可是他又不會以任何人為的智巧來治理天下,而是倡導百姓順應天地之常。

他看上去,好像什麼也沒做一樣。可是天下卻得到了清寧和太平。因為以人智治天下,只會導致天下昏亂,以道治天下,才能使天下永久太平。

這才是治理天下最重要和最玄妙的道理。

------來自白雲先生《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


答主問的太妙了!一下激起了我的靈感。說正文…

秦文里,善的寫法就是羊額笑面,不過這是老子那一時期的寫法,善字其實已是被簡化過的。往前追溯周晚期時的善字,便是羊額之下有兩個小人開心的在一起,並且這兩個小人同姿同卧,極端親昵。

我們結合周朝奴隸制度的時代特性來看的話,在階級奴隸制的大環境大思想下去宣揚人與人同姿同卧,就相當於是在宣揚平等待人的異端思想,連夫妻之間都不能講平等的時代,可見人們已將上下之分作為衡量同類的重要標準,你這個時候要讓他們講同姿同卧?對不起,老天從沒教過我!由此可見善的出現有多異端?它具有極經典的反時代特性。

故而立善的那個人嘛,可謂的上是與當朝相比,他屬於不死不休的階級敵人了。而且說不準,創建這個字的人會因為這個字而被砍掉了腦袋。你猜他的脖子會不會沒那麼好被砍斷?他一定是那類能學得起文化的貴族特權階級,他還同樣是在反對自己的身份……

不管我們猜測過去曾發生過什麼,但最終善字還是得以保留,並出現在很多文物的內鐫中。不過創建這個文字的人的經歷已經被周朝抹平了,大家都在用但大家都對此人的身份避諱若深。但是到後來,雖然道是老子創造的,但道中藏之若深的反階級思想卻與善的概念一脈相承,可以這麼說,道德經中所使用到的善字的地方,甚至可以將它視作為某種儀式性質的精神,而並非只是一個文字概念。

當然上面那些有些繞遠了。總結一點,道德經中善字肯定是有平等待人無距階級這一層意思,畢竟這是它身為漢字,本身便具有的天然哲學含義。除此之外或許還有另一層隱含的意思。

第二點,羊額之善,可不是老好人。

羊額是周秦時期善的上半部分,但羊卻不是「好人」這一類的物種,它不但有羊角還有四蹄,一般的存在根本打不過它。就說牛逼哄哄的獵人,他若沒裝備武器敢去找羊單挑,不被虐死才有鬼。所以你猜?羊要是喜歡靠自己的牙來撕磨人肉的話,憑它的繁殖與群遷性的能力,那基本上就是比游牧民族還更有戰鬥力的異獸群,包擴人類祖先內的所有路棲動物都沒他兇殘了,註定很難活到現在。

所以羊額可不是沒有能力作惡的人,而是明明有作惡能力卻又喜歡食草的人。這才是善字的又一個意思。在這裡插個比方,比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個中的善。先別管你是怎麼理解的,先說在周秦時期,腦袋裡裝滿著上古封建神話傳說的學者們來看,絕對可以令人臉色難看的想起傳說中的那場滔天大洪水。而這種對水或者對羊群的恐怖思潮,又是何其的相像?水真的是你心中所想的那麼上善嗎?老子說水利萬物卻又說過利而不害這句話,水有能力害我們,但它卻像羊一樣靜靜的,這不就說明水與羊額同道?有上善之德?

所以善在道德經中,同樣也可以安民治國,上善之國有利有害而無害於民。這恐怕也是道德經中,善的第二層意思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幾近於道。

我認為,這裡的善有兩層意思,上善的善不知道怎麼去用文字描述,憑感覺覺得可以叫最好的最高的境界。第二個善是擅長的意思。那麼水擅長什麼呢?善利萬物。利在這裡,我認為可以是利用,可以是利於。站在水的角度,水利用萬物達到自己的利益(水之形得依託於萬物,要不然根本聚不起來,就無形了)。站在萬物角度,萬物也擅長利用水來達到滋潤自身的目的,同時水是任由萬物擺布的。 這兩者的利可以說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老子認為,管理者要像水一樣,當自己的利與下屬的利達到一致的時候,雙方都不需要爭利,就能各取所需。 老子認為擁有水這樣的特點可以叫做善了。 對於第一個善,我覺得我解釋的不準,只能體會到那種內涵。


根據師父的開示,這裡的善,大意是擅長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

善行無轍跡。擅於行走的人,走路不留下痕迹。

善言無瑕謫。擅於說話的人,說話不留下漏洞。

善數不用籌策。擅於計算的人,不用算盤,也不用電腦。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擅於關閉的人,不用鎖具,卻使人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擅於捆綁的人,不用繩索,卻使人無法解開。

上面這幾句,都是在說無念的禪定功德。一心至誠,無念,則天地萬物盡在心中。

空卻萬法,只此一心無念,則萬法皆在心中。凡起心動念,想念一法,則心困於此一法,不得通達。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所以聖人有造化天地萬物的功德,無一人不可渡,無一物不可用。就是如此微妙高明啊。

我常拉人入黑名單,就是太懶,凡是愛提問,一個問一個問不停的,統統拉黑名單。

比如我說一個結論讓你去修,你就要問我結論是怎麼來的,然後我跟你解,解的過程中又有很多名相不懂,又扯,一個引10個,10個引100個,最後就等於要我把整個佛學都給你講一遍,那我可傷不起。有一次就是這樣的,我給別人整整講了5個小時,後來我就堅決不幹這種事了,太累人。我可不是聖人。就是強悍如索達吉堪布,以前也累得大病過好幾次。

你們有些愛提問的人,應該自己去多看看佛經,還有我以前推薦過的一些佛書,比如宗鏡錄,入菩薩行論,大圓滿前行,等等。

不愛提問的,那就不用走那麼多彎路,直接把精華拿給你修。信不過的,那你就自己去看佛經,讀10年佛經後,再才肯修。

你們現在修的很多法,在我初學佛的時侯,就是做夢都得不到的,所以我強烈的嫉妒你們,還要我詳解給你讓你信?門都沒有。愛修就修,不修拉倒。法華經說:如來現在,尤多怨嫉,況滅度後?法華經還說: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所以強人是弱人的師傅,弱人應該向強人學習。

弱人是強人的借鑒,強人不能做跟弱人一樣的錯事。這裡的善,通於上面的擅於。

弱人不向強人學習,強人不注意弱人的錯誤,那就很愚蠢了,這是很關鍵的。

強人之所以強,必有其優點。弱人之所以弱,必有其錯誤。所以要學其優點,避免其錯誤。


這個問題,我們簡單一點

1.《道德經》中的善,不是善惡的善,《道德經》里惡是和美,成對出現的,善和不善,是成對出現的

2.《道德經》善,不善,是說合不合道,合道則善,不合道,則不善

3.《道德經》,講的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道德,所以解讀的時候,要有去日常之道德化的自覺意識

以上。


推薦閱讀:

TAG: | 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