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有什麼讓你懷念的事情?

每次看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老照片,

就心裡滿滿的都是奇特的幸福感。


嗯,真的是好懷念呀~

那時有五分錢就能吃到滿口香甜的米球,一角錢可以用小勺舀著吃的酸梅粉,兩角錢好吃到不行的甘草杏。滿街賣的貼紙上印著在當時一律走清純路線的明星們,周慧敏,曾華倩,翁美玲,關之琳... 當時的四大天王正當年,那表情神色一個個青澀的好像都能掐出水來。

校門口總是聚集著放洋畫片的,賣零食的,捏麵人的,吹糖稀的,還有人在賣自製玩具,有人在一個小木盒子中裝了指針一樣的東西,一角錢可以轉一次,指針指向小木盒子中的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那時候好像沒有城管,學校門口總是聚集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攤點。五分一根的冰棒吃起來總那麼好吃,五角一根的雪人雪糕是只有在攢足了零花錢時才捨得吃的東西~

城市各處有許多生存在各個街角的小吃攤位,雖然只是攤點,可也都是常年寄居一隅準點開張準點收攤,對自家的口碑相當重視。有的攤點前總是排長長的隊,想吃到一份售價兩三元的小食要耗費大量耐心才成,有具備獨特風味的由老爺爺一個人打理的燒餅攤也是去晚了就沒有供應了。後來的清理街道整頓市容,最讓我感覺遺憾的就是這點,那些口味口碑超級好的攤位,一夜之間都不見了,你到處找它們都尋不著。僅有極少量的幾家租起了門店,可因為位置差成本高等因素,不久之後也大都銷聲匿跡。

街道乾淨了,許多不相識的人擠在一張張街角矮桌前吃飯的情景消失了,可是那幅充滿生趣的,熱鬧的小城風情畫也從此不見了。現在每當我坐在各個連鎖的餛飩店,餡餅店,各類速食店吃早午飯的時候,都會忽然的感到難過,是什麼讓這些食物變得都沒有自己所在城市特色的,我小時候吃過的那些,完全都不是這樣充滿成品味道的東西啊。有時也會想,是不是從此後每個城市都很難再誕生新的小吃了呢,符合規格的店鋪被擴展了留下了,在規格以下的都淘汰了抹殺了。可有些東西,分明是因為小所以才動人且有特色,它們失去了自然生長的土壤,從此只能留在人們曾經的記憶里了。

當時家門口是電影院,那也是一個充滿熱鬧氣氛的地方。電影院一側有一個報刊亭,它的旁邊是相伴而生的租書攤,是用木頭做好相應大小的格子,然後把書並排擺放進去的看起來非常乾淨整齊的攤位。街上的機動車量很少,愛動的小孩子們總是沿街跑來跑去,愛靜的一部分就坐在租書攤前看小人書。是的,不是字書哦,是專門為孩子們提供的小人書,從封神演義到聊齋志異再到三俠五義一律齊全,且常會有新書上架。那些小人書是不許帶回家的,只能坐在書攤前的小凳子上閱讀。照看書攤的是位年近古稀的老奶奶,那大概就是她年老時的營生。在學齡前的時光,曾經每天下午都會去那裡待一會兒,記得比較薄的1分錢可以看一本,稍微厚的2分錢一本,後來有了全彩的大畫書,5分錢一本。那價格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相當實惠。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奶奶的攤位就從人們眼中里消失了,不知是因為身體原因還是世界上已經不再需要那種又小又可愛的攤位了,直到今天想起來,我依然還是非常非常的想念那個年代。

當時剛有錄像機,還是比較稀罕的物件。記憶里有把聖鬥士錄下來一遍一遍重看的小學同學,也有把每日新聞聯播錄下來反覆揣摩其中深意的鄰家叔叔。後來那個出身普通家庭的叔叔一路困難的從工廠員工做到一個小鄉鎮的鎮長,也算是事業小有所成了。

這是個只能零散的寫寫個人回憶,而沒有辦法表達的很規整的問題。更多的方面留給別人去寫吧。當然也記得和鄰居家小孩一起相約在電視機前看國外動畫片的激動,記得第一次拿到家用遊戲機時的興奮,記得吃到相隔千里之外出產的水果時的新奇,那些都是因為「難得」而產生的珍惜感。而現在最難有的感覺就是難得。還記得在網路尚未普及也沒有在線音樂網站的年份,許多人都會日日去催促音像店老闆,問自己喜歡的歌手的新專輯到沒到... 而那些基於長久期待才能體會到的細小又美好的感受,現在則是很難再遇見了。


質樸勤勞致富的中國人,不像現在,總想中彩票,不勞而獲


小平同志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一句話,讓我信了馬列一輩子。


房價


快過年的時候家裡會不知不覺出現一份電視周報,裡面有一半內容是密密麻麻的每個台的電視節目預報。我和姐姐就仔細地找出來想看的電視節目,一個寒假,在那份排滿小字的電視節目單里充滿預期地愉快地度過,但是一般越到假期後半,好看的節目越少,一些台只是重播幾個老套的電視劇,後來就越來越沒意思,這時候也就快該開學了。


推薦閱讀:

如何讓人生活得失敗?
人要如何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如何看待親生父母把孩子扔掉或者送人,卻又在孩子長大,自己年邁時候想認回來這種行為。?
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
一個人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TAG:生活 | 情感 | 人生 | 生活經歷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