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修行讓生活變得好累?

修行的過程中需要放下各種執著,佛教講放下貪、嗔、痴,放下七情六慾。可是在做到這些的過程中,總覺得像一種束縛或者說是戒律在約束自己,讓自己活得好累。有時候覺得生活一點追求都沒有了,甚至不想努力,一切都順其自然,逆來順受,全當因果。可是又覺得事在人為,應該好好努力,本來就生活在物質世界,什麼都不追求還有什麼意思。彷彿總有兩種思想在做鬥爭,讓自己精神上很受折磨,覺得好辛苦。請問要怎麼解決這個困擾呢?


你累的原因是沒有智慧,浮於表面,且沒有正見,連浮於表面都難以堅持。

修行如同戒煙一樣。一個煙民,偶然聽說抽煙有害,容易得肺癌,所以準備戒煙;不過他戒煙的方法是強行讓自己接觸不到煙,簡單粗暴的說,就是忍著不抽。比如同事給他遞煙,雖然他想抽,但是他忍著不抽。長期以往,這個人心靈和肉體都一直在遭受折磨,而且最終非常有可能他未來還是會撿起煙繼續抽的,這就是沒有智慧,浮於表面。

然而另一個煙民,也是偶然聽說抽煙有害,容易得肺癌。他聽聞這個消息以後,去翻閱了大量抽煙和肺癌相關的案例和資料,深入的學習了尼古丁是如何致癌;並且他親自的到肺病醫院坐著,看哪些被診斷為肺癌的患者,感受他們的痛苦,並想像自己有一天如果得了肺癌會是什麼感受。最終他得出結論:抽煙容易得肺癌,得了就得治,治就得花錢,花錢還未必能有什麼收效,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充滿了身體和心靈的痛苦;而不抽煙不僅可以降低得肺癌的幾率,而且也並不影響生活,還能省下一筆錢。有了這個認知以後,他以後徹底不再抽煙。這就是有智慧以後,由內而外將智慧展現到行為上。

修行其實也是這樣。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要持戒,那麼你強行持戒,那是持不下去的。比如如果你樂於沉浸在酒精帶來的麻醉中,那麼讓你不喝酒那是不可能的;當你遇到酒的時候,你會產生八百個想法說服自己喝酒。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你都不認為喝酒有害,怎麼可能拒絕喝酒?所以,戒掉一種行為,並不是簡單的「不去做」,而是因洞察到這個行為的過患以後,由內而外形成「不想做」的想法進而「不去做」。

人的行為的鏈路是:對境-貪念-衝動-行為。真正的修行者因為有智慧的緣故,對境不再會有貪念,因此自然沒有衝動,更談不上有行為;而盲目的人,只看到聖者沒有相應的行為,所以誤認為只要自己也在行為上效仿聖者就好。但實際上,自己對境還是會有貪念,會有衝動,然後開始壓制衝動,最後形成了欲求不滿的痛苦。

一個很適合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認為性是一種不好的東西,決定戒色。然而實際上這些人往往都並不真正的知道為什麼要戒色。於是相當多的人都沒有堅持下來,還有一部分人因長期性壓抑最後心理變態,等等。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智慧,面對誘惑還是會產生貪念,然後面對貪念形成的衝動一直在憋著,在忍。而真正洞察到欲樂過患的修行者,因了知欲樂必然導致苦以後,面對誘惑(這時候其實也就不是啥誘惑了)不再會有貪念形成的衝動,因此無需憋著忍耐,自然清凈。

所以,你現在可以先不要從表面行為切入,把自己搞得好累。你可以先從閱讀經典開始,了解為什麼修行者都要修行,修行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好處;然後你可以根據世尊的說法去觀察和思維,逐漸的你就會真正的理解為什麼世尊說世間無常、苦、無我,為什麼世尊說持戒是一種防護。到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就不再會感覺修行是一種折磨;相反的,你會認為在家生活是一種折磨,只有完全的遵循戒行才能讓你安心。


對你來說,做到五戒(殺淫盜妄酒)就是修行。

別的,你想多了。

修行就是戒定慧,這是內容,也是次第,對在家受戒弟子來說第一要做到五戒,就是最大的修行。

什麼放下七情六慾之類的,你告訴我你打哪兒看來的?

五戒做不到,其餘都是鬼扯。

五戒基礎上,再有少少定,少少慧就能成就優婆塞須陀洹(在家眾初果),如果修習大乘,按相應法門修行就是,但沒有五戒,一切免談。

修行要注意什麼?不放逸。

釋尊曾說一切善法、正法均以不放逸而解脫,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解脫無期。

你題目里的問題恰如3歲孩童揮舞大刀,雖然能知道刀法,但只能砍傷誤傷自己而已。

所以,請從五戒開始。


我覺得你可能並不認為追求物質和世間成就是不如追求佛法的,所以就會覺得矛盾和彆扭。

就像一個愛吃冰激凌的小孩子,即使身體被拖著遠離冰激凌,他的心依然嚮往,就不會覺得這個推著身體走的動力是拉著自己前進,反而更像負擔或者沙袋。

某些想法是很難自欺的,因為身體和心境騙不了自己。如果你真的覺得佛法殊勝到可以放棄世間享受,這個問題就不是為什麼修行讓生活有負擔,而是為什麼我的生活讓修行無法精進。

學佛是一個按照佛法的世界觀重塑自己的過程,因為如果你不接受因果不虛,不接受世間無常,那麼你就不會覺得是三界火宅,而是覺得世間也蠻好,也不會覺得戒律是自身的防護,而是覺得戒律讓自己束手束腳。

如何接受佛教的世界觀呢?

兩個方法,一個是四念處,以自身為出發點,觀無常觀苦。一個是地藏法門,每天一遍地藏經,讓地藏菩薩加持,增進對因果和因緣的了解。

當你真的認為佛法真實不虛的時候,就會自動考慮怎麼去修行了,就像你如果覺得自己確實需要某類證書,就會升起精進心,把它考到手一樣。


修行方向錯了,如果修行得好,你持戒應該是有意樂的。也就是說經由你不斷的修行你會自然而然的不再想做殺盜淫妄酒。這是非常自然的過程。

對貪嗔痴的認知也是這樣,不是強力扭轉自己不貪不嗔不痴,而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發生變化之後,自然不再貪嗔痴。

還有一點就是,不再貪嗔痴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了變成木偶,而是說沒有了對某種東西的執著所帶來的痛苦。

修行需要有正確的見地,不能蠻幹,在見地沒有建立之前,可以先依靠常識來生活。


當然會如此。因為,題主說的修行,是指宗教迷信。放下,戒律這些是迷信。

而如何放下的具體操作才是修行。

有什麼不同?

迷信是做不到的。卻信以為真。

修行,是一步步身體力行,做一步,有一步的效果。如同鍛煉肌肉,能看到一天天的肌肉隆起。

修行,可以體驗身心舒暢,日益感受習氣減少,身心闊達舒暢。

而迷信,只會這個不許,那個不行,把自己束縛禁錮。

所以,你是迷信,還是真實的修行,首先要搞清楚這個本質差異。


推薦閱讀:

聖空法師:時機因緣不到,幫它反而是害了它!
仁德上人 紅塵歌
怎樣避免修行的誤區?
練武之人,對待自己的武力問題,何為用武之道?
我就是一個修道的,為什麼,什麼事情都要會呢,就不能是一個普通人嗎。?

TAG:佛教 | 佛法 | 修行 |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