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多生幾個孩子,兄弟姐妹多,長大之後每個孩子都會很輕鬆」的說法?

如題,有一種說法叫兄弟姐妹多一點,將來一起照顧老人,壓力不在一人肩上,會比較輕鬆。

聽著很有道理,但總覺得哪裡不對。


這個說法我向來是不支持的,生太多孩子對於父母和孩子都會造成一種負擔,尤其身處現在的時代來說。

1.父母的經歷

先從父母那個年代說起吧,雖然沒有身處在那個年代,但是從父母的口中和各種電影書籍了解到的,那個年代實在是艱苦。我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裡姐妹兄弟眾多,小時候每次挑食不願意吃飯的時候,他總是說小時候他想吃個飽飯都是夢裡才有的幸福,此種心酸;還有他雖然有糖尿病,但是向來不吃紅薯這類的粗糧食品,原因是小時候吃傷了,那個時候還沒有袁隆平發現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低,紅薯是常吃的食物,但這也沒有無限供應。

那正是我父母的年代,我的母親也是兄弟姐妹眾多,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什麼,生了一群孩子但是都只有飢餓的童年,連溫飽問問題都難以解決。生下孩子為了什麼,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爭氣山陽父母么,我很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將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強加給孩子身上實在是太過分,我希望可可的童年和未來都是充滿幸福的,做一個小仙女無憂無慮。

2.現在想法的原因

而現在雖然吃喝不愁,並不意味著需要多生孩子,目前雖然只有一個可可寶貝,但是暫時沒有二胎的打算。父母之愛為之計生遠,作為一個新鮮出爐幾年的新手媽媽,想給自己的寶貝更多的物質生活,二胎的壓力太大。我也是從小姑娘過來的,當然現在也是一個小姑娘!年輕女孩的愛好實在是太太多,小心思也是很絕的,一不小心就會鑽進牛角尖,沒人關心開導多可憐,有二胎總歸會有所忽略,自認不是聖人,做不到普渡眾生一碗水端平。

3.我的經歷

很榮幸趕上計劃生育,也很幸運避開計劃生育,所以我從小和弟弟相愛相殺。

在五歲前我認為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五歲後慢慢感覺自己多餘……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我爸小時候可慣著我的,喜歡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帶著我到處玩耍,簡直是個女兒奴,還記得小時候經常能吃到零食,有玩具玩,家裡的東西都是我的,簡直是個小霸王。

但弟弟出生後,我小小的世界發生明顯的改變,爸爸一直都是寵著我的,但是明顯物質上在沒有以前隨心所欲,玩具和零食都要分弟弟一半,家裡也不是大富大貴,很多方面要更加節儉,畢竟是兩個孩子的家庭,隨著年齡的長大壓力更大。

除了物質上,情感上也有所缺失,從小被父母教導要愛護弟弟,因為弟弟比你小,你要做個好姐姐,可是我也是小孩啊,而且我天生霸道,哪可能真的心甘情願,所以小時候經常處於糾結的狀態,比如吃零食可以不和弟弟搶還總故意搶,就不想看他得意,小孩子真的太容易委屈。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我不反對多子多孫,繁衍生息是自然發展的規律,願意多生是好事,看個人選擇。


我們兄弟姐妹最小的也快40了,切切實實地成為肩挑擔子的中年人。

在我的眼裡,兄弟姐妹們是很友愛給力的,大言不慚地說,我也不差^。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大姐是這麼說的(大意):

父母有多個子女,但每個子女只有一對父母,我選擇像獨生子女一樣贍養父母。

這是她對自我的要求,這句話不是說我們其他幾個靠不住,而是一脈相承的家風。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怎麼想的,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們這些70年代生的人,仍以勇於承擔、為他人考慮為榮。

大姐的第一套房購於90年代,那時候單位房沒有電梯,人們都想選中高層,她選的卻是一樓,才20多歲的她就考慮到將來父母年邁後爬不動樓梯。她早有決心一力承擔起養老責任,畢業後選擇分配回父母所在的城市。大姐選擇婚姻的時候,重點考察對方的人品,她說我有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對方必須是一個靠得住的人。

有這樣一個姐姐,我們其餘幾個真是能飛多遠飛多遠,我換工作換城市等,都是自我決斷,誰都沒商量。什麼叫做沒有後顧之憂,大約就是有給力的兄弟姐妹互相體諒吧:在家的守護後方,在外的報喜不報憂。說到出國,大姐夫在十幾年前存了一筆不菲的教育基金,以備我和弟弟所需。這錢我一直不知道,我和我弟都沒用過,前幾年聽我媽說起,聽到後莫名感動,我沒想到姐夫願意為我們花這麼多錢。

我的二姐也很給力。她特別獨立,大學時就勤工儉學,明明自己是個半大孩子,卻像家長一樣為妹妹擋風遮雨,規劃人生。我的第一份工作,二姐當時在讀研,我和她擠過一段學生宿舍,我每天下班回來,她早已打好飯菜和熱水,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讓我騰空學習英語,日後讀研。她領我晨讀和夜跑,帶我去聽各種講座。為了給我買一雙合適上班穿的皮鞋,她在寫字樓雲集的街頭站了幾個小時,看白領們是如何裝扮的。我獨在異鄉的日子,二姐牽腸掛肚,她覺得自己是有責任的,隨時準備撲過去幫助妹妹。

當然,作為倍受保護的弟弟妹妹,我和皮弟弟也是非常給力的。像姐姐們不「攀扯」我們精力一樣,我們也不麻煩家裡,拒絕姐姐們大包大攬式的幫助。皮弟弟有三個姐姐,在知乎話題下我都不敢吭聲,我還是那由養母撫養至12歲的第三個姐姐,看看這槽點滿滿,加上我起的這個名字,你們基本上可以叫我苦菜花了。後面的劇情是我們有一個被慣壞的弟弟,幾個姐姐成為超級「扶弟魔」……但皮弟弟不是這麼書寫劇本的,皮弟弟是個科技小達人,小型學霸,既不啃父母的老,也不吸姐姐們的血。皮弟弟很獨立,也很有責任心,工作上特別紮實。

皮弟弟倒是很會和姐姐們相處,他幽默風趣,嗯啊自若:是啊,對呀,好!甚妙,高實在是高……成功地讓每個姐姐都覺得他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和他的關係是最好的(攤手.jpg)。

那年父親去世,皮弟弟剛剛要研究生畢業。姐夫張羅完葬禮,對弟弟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家中頂大梁的男子漢了。不知道皮弟弟聽到這句話心裡是怎麼想的,但這令我終生難忘。趕回家時哭了一路的我在葬禮上一滴眼淚也沒掉,人們說這是因為我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感情要薄一些——其實我心裡想的是,父親去世,姐姐們已結婚成家,我要保護好寡母幼弟,家裡現在要靠我了——誰知道其他幾個不是這麼想的呢。又其實一直到今天,姐夫一直承擔著長子如父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在他的愛護之下。

皮弟弟在那個秋天放棄了出國讀博,他說研究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父親去世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都很大,我們紛紛開始了向內的反省和思索。最後總結道,獨善其身式的壓抑是父親生病的一個原因,我們要學會釋放自我。這時候兄弟姐妹存在的意義是我們比別人更能互相懂得。

父親離世對母親的影響最大。在家庭生活上,父母有默契的分工:父親抓教育,母親管生活。負責管生活的母親執行力特彆強,她每天三四點鐘起床給孩子們準備早飯,然後去食堂上早班,這麼一做就是十幾年。到了清晨六點多鐘,母親趁工休滿身大汗跑回家來,給每個孩子盛出飯來晾到剛剛好的溫度,站在客廳里看著時針走動掐著點叫醒孩子,好讓孩子們多睡五分鐘。

母親說,父親在世時常說「以後是哪家需要去哪家,不用孩子們養老」。父親是一個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人,可以想像他若在哪個孩子家,哪個孩子就有福了。我早年工作時租了個破單間,家徒四壁,小板凳是鄰居送的三條腿的,父親前來探望,走時家中所有的物品都一一細心修復,擔心獨居女兒的安全,把窗子都用特殊方法加了報警裝置——一旦有人觸動就會發出聲音;他又在入門處做了一個門頂,外力絕不可能開鎖進來……父親還很會陪孩子們玩,用大姐夫的話來說,父親帶孫那才是真正的「嚴肅活潑」,既有威嚴又有童趣。

如果我生孩子後有父親幫忙照顧,我就不用長期全職帶娃(也就沒時間寫知乎了哈哈)。

父母親不是完美的,他們有著自己的局限性。母親在父親離世後一直沒能實現真正的獨立,就養老問題也像是失去了參照基準,既然形成不了自己的看法,那就看老鄰居老鄉……甚至退行到琢磨自己未出嫁時的社會風俗。在日常生活中,母親心裡想的是要奉獻餘熱,但更急需的是精神依靠,我們甚至不能放心她一個人居住。父母親一個大學生,一個沒文化的婚姻組合,在現在不多見了。若用《終身成長》中的話來說,母親是偏固化型思維,父親是成長型思維。在為什麼養育兒女這個問題下,他們的思考深度也不相同。母親沒有形成獨立思維的能力,這受限於她的文化水平,也受限於成長環境和她對父兄/丈夫的依賴心理。

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父親這樣的人老了,從自我意識上也不會依賴子女養老,他在身體極度不適的生命晚期仍表現出驚人的意志力,連醫生護士都少有打擾——他離世時,熟悉他的醫生護士都哭了。而母親這樣的老人,需要子女悉心的陪伴和呵護,她很容易委屈,情感也更脆弱……我們能夠理解,也願意包容。這對我們的啟發是:我們可以選擇做哪一種老人。就我和皮姐夫來說,不管養育幾個孩子,都不會是為了老有所養。

在兄弟姐妹承擔責任的問題上,要看社會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家風好的子女會積極分擔生活中的責任——是的,就題主的問題,我們兄弟姐妹都相信對方,知道遇事時不會有人耍尖躲懶,每個人都在心裡琢磨那個一旦需要「我來上,不勞煩其他人」的想法。

生活不是字裡行間這麼輕鬆的,困難和意外都可能會有。我們看到也有兄弟姐妹為責任和福利的問題打破頭的,兄弟姐妹越多,推諉可能越嚴重——也常有心理失衡的那個。

又其實到一定年齡,我們會發現,沒有哪個人真能生活得很輕鬆,也沒必要追求所謂的輕鬆。

愛是複雜的,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為原答案,謝謝大家的關注和評論。有朋友為大姐及大姐夫抱屈,也有關心我養母生活狀態的,多寫幾句哈:

1、我的養母已被皮姐夫和我接至身邊贍養。養母在我育兒答案中頻繁出現,這裡沒提是因為她值得我一生敬愛,單獨成篇。

2、親人間是相互的,同甘也共苦。我父母對大姐和大姐夫(和每個孩子)很好,弟弟妹妹們也主動付出。大姐的孩子是父母親帶到上小學後的,姐夫當時處於創業期,我父母出錢也出力,年少的弟弟妹妹二話不說全部下場干體力活,有多臟多累說出來怕大家不愛聽就略吧^。那時我只有十幾歲,手上是一道一道的硬繭、腳上是反覆踩消毒水後的裂口,我沒在姐姐姐夫面前提過,現在也不想他們知道。他們更是做的多,說的少。

3、人無完人,我們缺點和不足很多,很平凡。比如說吧,我二姐對我是很好,可也管我很嚴(此處省去吐槽一萬字),我最愛和她吵架 ^。 我不愛她嗎?也不是。她讀博士時,我已工作多年,我給她寄衣物,巧立名目的給錢(要照顧姐姐的自尊心嘛)。

4、父親十幾年前就過世了,母親身體還算硬朗,我們也不會讓大姐一人負責母親養老的。父親生病時大姐最大,確實力頂,我也是毫無保留上前扛,二姐弟弟雖是學生也用自己的方式盡心儘力。十幾年來,母親跟著子女這家住住那家住住。

人的成熟是有一個過程的。家人間的體諒,是不讓正在發展中的孩子/正遇難處的個人,因為力尚不逮而在負疚中難過。我們常說問心無愧,也要允許偶爾的略有微詞,最終還是要看行動。生活也是邊走邊看的,貼一張大姐和大姐夫2013年紀念父親的小詩吧:

-------以下是狗尾續貂:

生活有許多切面,我們承受、消化、不斷求索,文字間的平淡或許曾是千百次的汗水、淚水和磨礪,我懂得屏幕前的你也一樣。生活是不完美的,充滿著不確定性,可我們始終相信,人是有能力建設、創造的——這是父輩和我輩磕磕絆絆踐行的,也是養育兒女可行的培養方向:不管是獨子女還是多子女。

家庭教育能給孩子們愛的根和飛翔的翅膀。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在對生活若有所思後,不如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成為更負責任的父母,做代際間的轉型人。

與諸君共勉。


文中提到的《終身成長》,是一本把固化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講得比較透的書,有助於我們觀察和反思。每到年底我會答案更新一次年度閱讀清單,平時閱讀到有普遍借鑒意義的書會發到想法里,並挑幾本寫讀後感。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卡羅爾·德韋克京東去購買?


看家庭氛圍。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良好,家庭氛圍和諧。那是這樣的。

不過也有可能是像我家這樣,養出我這樣的白眼狼。一心只想和原生家庭割裂開。從小就沒有任何家庭歸屬感。每天都在想要融入家庭和想逃離中糾結。

我是家中老二。家裡的經濟條件從小是屬於比較差的。父母一直很忙,要努力掙錢養活三個孩子,很辛苦。自然就沒有那麼多時間關心家裡的孩子。可是我姐姐出生時,是第一個孩子,我父母疼愛她,爺爺奶奶也對她有更多偏愛,她常回憶起小時候,爺爺帶著她去集市上吃小籠包和胡辣湯的時光。等我父母來新疆以後,第一個就把她接到身邊照顧。我出生時,由於要躲避計劃生育,出了月子我就被丟給我姥姥照顧。我姥姥姥爺對我好極了,她會唱童謠給我聽,家裡還養了一對漂亮的鴛鴦。可是偶爾我也會想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等到我三歲的時候,我爸媽終於把我也接到身邊來了,可是那個時候,家裡有了更小的成員,我弟。我姐那時候已經要上小學了,她還算會照顧自己,可是我不行,我年齡還小,因為躲計劃生育甚至沒有戶口,沒法去上幼兒園,只能待在家裡,我小姑來幫忙照顧我弟,順便照看我,同時還要照顧家裡養的豬。她那時候還不到20歲,哪有什麼育兒的經驗,我又不是個乖小孩兒。沒少挨她的打,最嚴重的一次,直接一巴掌打出鼻血。我弟作為家裡的老小,被除了我以外的所有人溫柔照顧著。

我就那樣野蠻生長著,直到上小學的時候,我都沒有戶口,現在想想還挺匪夷所思的。一個人竟然能黑戶那麼多年。我爸找了朋友,給我辦了個假的戶口本。我順利的上了小學。我算比較聰明的孩子,成績也不錯,一直是班裡前十,做作業也自覺,我父母不需要為我的成績操心。他們的心思全放在我姐和我弟身上,他們一個學習態度好,但是就是學不會,一個聰明機靈就是不愛寫作業。我的問題就是脾氣倔,因為脾氣倔,小學的我也沒少挨揍,我爸愛喝酒,喝多了就會打人,我姐和我弟乖,聽他話,自然不用挨打,我天生反骨,就是要正面剛,那就自然要挨揍,記憶最深的應該是他讓我給他買酒,我死活不去,還要嗆聲讓他少喝點,然後他憤怒的揪著我的頭髮把我從客廳拖到院子里,讓我不準回屋。

等上了初中,我終於有戶口了。可也是因為計劃生育的限制,我是和我爺爺奶奶一個戶口,我爺爺給我辦戶口的時候還喝醉酒,於是我身份證上的年月日沒一個對的。就連姓氏也和我爸不一樣。(這個是因為我爸他們遷戶口的時候,我爺爺寫錯了字。於是我爸姓吳,我姓武),我小時候甚至羨慕我弟因為他一出生就是有戶口的人。小時候很多親戚會開玩笑,對我說,如果你爸媽沒有你,就是一兒一女,不知道多幸福。我就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

再後來我就回老家上學了,然後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和父母的感情越來越糾結,我不信任他們,不願意和他們說任何真話,我看著我姐和我弟和爸媽親密的樣子,很羨慕,我也想有那樣的親密,可是又做不到。把自己逼得只想死。

遇到我老公以後,我選擇和他在一起,家裡人不同意,我就說難聽話,想和他們斷絕關係,我心想,無所謂,他們一兒一女沒我更幸福。花生出生以後,慢慢恢復了一點點聯繫,可是陌生感越來越重。

也許真的會輕鬆吧,如果我是獨生子,我是絕對不會太過於忤逆他們的。

可是我真的不想要這份輕鬆。


必須在一個大前提下才是對的:

即整個家庭互相之間是和睦友愛的,不計較得失和利益,並且全部都重視家族觀念。否則,更容易導致相親相殺的結果。

幸運的是,我所在的家庭就具有文首那個大前提,這種情況下,兄弟姐妹是多多益善。

當然,這樣的結果,或許與每個家庭的文化、價值觀、個性、品行、素養有關。


子女多,到底是好是鬧,與孩子的教育程度、家庭成長環境有很大關聯。

住院的老人,很多都是有多個子女的,但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往往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極少有四五個子女的。但是並不見得多子女的老人在生病的時候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甚至還更鬧心。

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

在醫院ICU發生過哪些令人心寒的事情??

www.zhihu.com圖標

大多數子女都會盡心儘力照顧父母,輪流前往醫院照看。

但是極個別的子女表現成為老人的心病——有些被偏愛的子女並不像期待的那樣噓寒問暖,而一直不被待見的孩子往往更渴望被認同。有些子女會因為護理問題當著老人面爭吵動手。

這些傷害的不僅僅是老人,也在不穆的手足感情里雪上加霜,討論誰應該多付出,批評誰不盡職,為老人後事誰處理而爭吵。。。

雖然這種多子女多煩擾的故事並不常見,但是事實上,這種亂糟糟的家庭倫理劇在現實生活中天天上演,折磨人的脾氣,扭曲人的價值觀。

但是也有很多老人住院後,不同地方工作的子女悉數趕回陪伴在父母床旁,盡職盡守,爭取多點機會陪伴老人。這種往往是父母感情和睦,子女教育盡職的家庭。

《父母愛情》中老年安傑腦溢血住院後,他們的子女急匆匆趕回家,輪流在醫院照顧母親,還要安撫父親。這是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呢?父母感情和睦,子女有自己穩定的工作和家庭,大多數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人格塑造上受到父母很大熏陶。

《金婚》中,文麗和佟志在對待子女的態度、夫妻關係的處理、婆媳關係的處理以及自己手足之間的建設中,多多少少都有問題,這也嚴重影響了他們子女之間的關係。多個子女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煩惱。

所以,孩子多是福是禍,家庭環境和子女教育有很大關係。


推薦閱讀:

剛結婚,經濟條件不好,懷孕了,要生孩子嗎?
怎麼生女孩?
男人真的需要去體驗婦女生孩子的疼痛嗎?
牛皮癬患者可以結婚、生孩子嗎?
人應不應該生孩子?

TAG:生育 | 家庭 | 親子 | 生孩子 | 兄弟姐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