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己周圍的天才?

說是天才但還達不到。就是有些人明明不怎麼努力,輕輕鬆鬆學習就有個很好的成績,自己很努力還是超不過這些人。還有像《櫻花庄的寵物女孩》中的真白那樣的人,活生生在你的身邊,自己怎麼努力都不行。到底要用什麼心態面對這些人,用什麼心態面對自己心中的失落感呢?


我以前應該屬於逃課、早戀、泡網吧、亂七八糟壞事帶著一幫老師眼裡的壞學生乾的成績優等生,結果學習上是我們學校的理科頭名吧。所以應該可以簡單說說這個問題。

我由衷相信,作為別人眼裡看似很輕鬆的學霸,其實都經過很痛苦的調試過程。雖然智商的確不算低,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也絕非因為天才所以天才。而是因為熱愛所以優秀。

別人家小孩學鋼琴學毛筆學什麼興趣班,我打小什麼也學不進。記得家裡買了琴希望我成淑女,結果我學了幾天怎麼也記不住基本的鍵,就把琴砸了把老師也打了。但就喜歡看書,游泳之類的至今也學不會,但只要是好看的書,拿在手上就放不下來。

似乎是以知識充實為樂為炫耀的心態。從小學初中開始就慢慢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聽不進老師填鴨式的上課,也不需要做那麼多習題,自己做題猜題的"第六感"特別好,而且也不偏科,一套學習方法九門功課通吃。

小學初中的時候還需要很努力的打基礎,讀各種書,鍛煉理解能力記憶能力邏輯能力,等到高中大學和現在,學習的整體能力就開始跟別人拉開來了。只要自己感興趣想搞定的,總很快就學好,應試自然沒問題,有些課題還能很快就學得比較專業。

但我覺得這是小時候那麼多年自己磨出來甚至抗爭出來的結果。那時不肯寫作業不肯上課之類的行為,其實受到的質疑也很大,還有同學夥伴的各種排擠,如果不堅持自己的做法的話,恐怕也會倒退。

所以,真的不用羨慕所謂的天才,絕不存在無緣無故的天才。一個人若能將自己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保留到成年,那他必然是勤奮的,也是熱愛知識的,心裡會對學習有渴求。如果自己沒有這樣的心思,也無需強求學得快學得好,天才們也是人生艱難,若情商高點性格好點道理悟得透一點,也許活得更滋潤啊!


拿智商比作視野就簡單了。一般人看一百米多一點,有些人看一百一二,有些人看一百三四,那些天才們看的都是一百五開外的。那麼他們很普通人講遠處好精彩,普通人看不到所以覺得很奇怪。普通人給他講一百米很精彩,他會覺得那算什麼。所以普通人要想進入天才的世界,就要花更多的努力,跑在天才前面幾十米的地方。才能看到一樣的風景。


得看他的行為是否真正危害到了你的正當權益,如果他只是愛玩但同時也確實沒有干擾你學習也不曾欺負你,你就儘管用包容的心態面對他就是了。


今天,想要先寫一個沒有發展完好的故事:

初中的時候認識一個同學,男同學,名字我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他常常出沒在各大競賽場合。說起來,我也常常出現在各種競賽場合,但他差不多是拿第一名的,而我每次都要被老師嘆氣罵一遍「你怎麼又墊底了呢?」

後來,高中以後,他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消失在我的視線里了。那時候倒也不留意過,從來沒有同班過,也不算認識,只互相都聽過彼此的名字,還是通過我媽「瑤瑤,您看那個誰又考了90+」 這樣的方式。

媽媽是老師,認識我幾乎所有的初中同學,也包括他。後來我又知道他的消息,也還是通過我媽 「你還記得那個誰嗎?他後來退學了,現在得了抑鬱症,你們老師應該有能幫他吧?」

這並不是個「傷仲永」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裡細節我還沒說:大概因為「天才」總是有些「怪誕」,生活里的傷害,也往往並非來源於陌生人。儘管有著傲人的學習成績,卻同樣是有著孤獨、不被理解的環境。

現在想來,他總是一個人走的,沒什麼朋友。現在想來,老師們對他的評價一直都是「很聰明,也很奇怪」,所以即使有著很好的成績,也總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表揚。

這算一種刻板印象嗎?印象里,"天才"總有一點「神經質」。

所謂天才,轉化成心理學術語,便是智商水平高於標準差的「高智商」,而早有研究發現,高智商與高創造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一些影響著精神疾病的底層心理特徵,是的的確確與高創造力有關係的。

反過來講,神經質描述的是一種反覆經歷負性情感或者想法,且對於外界威脅,情感信息特別敏感的人格特質。這種特質,追根溯源,來自於神經環路的個體差異。高神經質的人的環路上比一般人強度更高,從而他們會出現「think too much」的現象,而恰恰是因為「think too much」,才有了高創造力。

因此,以心理學的角度,似乎證明了這一刻板印象的科學依據。而回歸生活,我想到最強大腦、北京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魏坤琳,無疑也是個「天才」,卻毫無「神經質」的跡象。因此,我想,儘管研究的科學的,表明的也不過是一種「易感性」,後來真真正正去生活,去體驗到的環境卻當真起到了催化劑般的作用。

寫著,突然覺得像海子。不被人理解,四次失戀,寂寞而凄涼地徘徊在封閉而貧窮的生活之中。在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又不被人認同,在世時,連詩歌的發表都極不順暢。在家裡,他的農民父親甚至有點兒不敢跟他說話,他的家人誰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寫作。

直到「春天,最後一個海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卧軌後海子,他的每一句詩終於被發掘並賦予其價值,甚至於高出其本身的價值。

正如我,也是如此,當我媽在電話那頭說了這件事的時候,我正站在圖書館的樓道里,黑暗中,我不知道怎麼回應,只感受到悲涼,我曾經心想,但願天下所有的心理諮詢工作者都能失業,我現在回想起來,只能無力地被=為這些因為受人冷落,被推入谷底的人感到難過。

想來每個人其實沒什麼不同,一樣脆弱,內心敏感而豐富,而將所謂「天才」與「普通人」划出界限,未免偏頗。從開始學習心理學到現在大四,三年多的時間裡,因為自身專業的原因,好多人不能對人說的「心事」,到我這,卻也變得可能,也知道了一些人的「心事」。

如果真的無法去愛一個人,起碼不必傷害、疏遠、冷落他,無論是否為「天才」,又是否為普通人,畢竟,一積一累之間,總是很難說清 最後堆砌出來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第二次回答這樣的問題了。回想自己的讀書生涯,我當初也有這樣的困惑。現在早以頓悟,我們每個人的天賦,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等等都不盡相同,所以就造成了個體不同的差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才,都有著不同的天賦。只是學校教育讓我們誤以為只有學習好的才是天才...把其他人都一棒子打死。你沒有必要超過任何人,做最好的自己即可。在過去自己的基礎上不斷進步,豐富自己的生活。對於別人的種種優勢,才華,坦然面對!


天才是天生的,比如培根比如羅素比如愛因斯坦,,,,但是人生是很多元的,通過努力奮鬥,最起碼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才吧


這幾天也在想這個問題,原因是看了一些電影導致的,雖然電影大都是假的也不一定有原型,但是在網上確實見過不少關於天才方面的介紹。

有些人天生一副好牌,不管怎麼出都是絕對的優勢,大多數人只是很普通或者很爛的牌,要做的只是出的更合理恰當~既然與你競爭的大都是智商相近的人,你又何必感到失落,當你達到了能夠與天才競爭的時候,譬如陶哲軒之類,覺得那時候的心境就會不一樣了,至於將自己的天才用在不正當的地方,只能惋惜。

天賦這東西,不曾擁有,何來惋惜~~~~~~~~~~

ps:其實每次看完一些天才方面的電影我也都會感到一些不爽~不明原因的不爽~嘗試改變不爽~~


推薦閱讀:

讓本能覺醒!學習時如何活用恐怖條件記憶和孩子式的高效記憶術
你的記憶到底存在哪裡?!
我回答問題不是為贊,是怕憋死自己。
讀心術:看男人撅嘴的方式,了解男人愛你的深淺
為什麼你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