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獨處是一個概念嗎?

總見很多雞湯類,勵志類,或是其他很多類似於心理學的文章中提到「享受孤獨」,但關於「孤獨」的解釋似乎更類似於「獨處」。這裡「孤獨」與「獨處」究竟該如何聯繫與區分?


無數的心理學家和相關研究證明了一個事實:

孤獨是一種痛苦體驗,對人類的健康大有害處,比如滋生壓力、抑制免疫系統,甚至加快衰老等。

但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流行歌頌與讚美孤獨呢?

1.

在網上,你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短視頻:

一個長相干凈的小夥子,一個人走,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視頻大笑,同時說著自己享受孤獨的話,而整個視頻,烘托出一種孤獨很酷的調調。

但他真的喜歡孤獨嗎?或許他喜歡的只是獨處罷了。

事實上,人們常常把孤獨和獨處混淆在一起。

2.

心理學家Beck、Young等人將孤獨定義為「感到被某一群體排斥、不被周圍的人喜歡、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像個異類一樣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這意思是,孤獨不是無中生有的,孤獨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

比如,被同學排斥,被戀人拋棄背叛,工作不順且前途渺茫等,這種孤立無援的心理狀態才是真正的孤獨。

在心理學上,被戀人背叛拋棄、親人的逝世、事業的突然瓦解等急性事件被稱為創傷性應激源,這類事件通常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會給人帶來極大的打擊,包括壓力、焦慮、孤獨。

而這些消極的情緒,大都無法消除,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得以稀釋。

比如,一個滿心期待大學生活的新生,本以為未來四年能像網上講的那樣,和室友稱兄道弟,秉燭夜談,誰知開學不久便遭受到了寢室孤立。巨大的落差讓他大失所望,前所未有的孤獨讓他不禁厭惡人生。

這種孤獨,又談何享受呢?

3.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是,孤獨是被動的,獨處是主動的。

獨處時當然也會感到孤獨,但這種孤獨是非常容易消解的。看書讀詩賞風景,發獃思考曬太陽。

獨處最美妙的地方在於,你沒有必要取悅任何人,你只需要取悅自己。

你享受到了獨處的樂趣,便可視為享受孤獨。

而被動的孤獨,大多數是外界環境造成的。這種孤獨是難以消解的,談不上享受的。

4.

意識到孤獨的危害,並把孤獨和獨處區分開來,這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我們會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用心經營親密關係,收穫幸福感,避免孤獨感。

其次,如果我們的孤獨是由於外界造成的,比如被室友孤立,同事排斥,我們應該主動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任由孤獨感的滋長。

我可以主動選擇獨處,但我不允許你們強迫我獨處。

最後,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孤獨是自己的為人處世造成的(比如說話刻薄),便可以改正自己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搞清楚問題是怎麼產生的,也就是歸因。正確的歸因有助於解決問題,錯誤的歸因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舉個例子,一個人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孤獨,但他之所以沒有朋友是因為他為人自私,但是面對自己的孤獨,他不選擇向內歸因,而是向外歸因:別人不識貨,學校環境不好等。

於是乎,這種歸因模式讓他堅信自己是對的。而處於孤獨的他,自然會相信「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種話。所以在與人交往中,他更可能奉行之前的交友原則,而不是與人為善。

但是,他有的選嗎?

他對孤獨的美化,是迫不得已的,是被動的。

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吃得著檸檬說檸檬甜。

同樣,誤把「喜歡獨處」視為「喜歡孤獨」的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一個人可以搞定一切,朋友和戀人對於他是可有可無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大可能會用心地經營親密關係。

在發生矛盾或劇烈爭吵時,他傾向於直接放棄,而不是彌補修復。

5.

事實上,我們把「孤獨」一詞拆開分析就知道「孤獨」並不值得稱讚的原因了。

「孤」的意思是只有一個人,「獨」的意思也是只有一個人,兩個含義都是「只有一個人」的單字組合在一起,那意思是過頭了,這種「一個人生活」的狀態已經超出正常範圍了。

而反觀「獨處」,意思是一個人呆著,享受著一個人的時光。等一個人呆夠了,悶了,可以找朋友聚聚,找戀人約會。

這樣的生活是豐富的,是符合人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近年對雞湯愈加排斥的原因恰恰是因為雞湯不符合人性。

雞湯看起來以人為本,但又最背離人性。它嚴重誇大了某一因素的重要性,比如努力、外貌:「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外貌不行,誰會去看你內在啊!」

但事實是,人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割裂的。

人們需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人們需要工作掙錢,也需要享受美食愛情。人們都有愛美之心,可面對真摯的友誼和感情也知道取捨。

人是由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的,只有各方面達到一個平衡才能快樂自由,而不是全身心追逐一個目標。

人們在成長,目標在變化。需求不一樣,目標不一樣。

那意思是,考試60是可以的,工資5000是可以的,身高一米七是可以的,長相一般也是可以的。

因為呀,我還有幾個好友,一兩愛好,一個相知戀人,我挺滿足的。

6.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健康的心理狀態就像健康的飲食,穀物牛奶蔬菜肉類等什麼都吃一點,而不是偏食。

而健康的生活是既擁有真摯的親密關係,同時也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簡單點說,你的生活是豐富的,你是自由的,你可以從一種生活方式(比如獨處)順利地切換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比如親密關係)。

而一味地沉醉於某一種生活方式(比如追求孤獨),對其他人不管不顧,看起來像一個逍遙自得的大俠,但痛苦誰人知。

難解的心事無人傾訴、冰涼的枕邊無人軟語,一個人默默承受著孤獨的吞噬。

第二天,洗了把臉,戴上耳機,忘卻昨夜事,又做回了個酷酷的大俠。

可你也變得越來越不接地氣,嚮往著煙火,卻不願彎腰低頭。

獨處也終究變成了孤僻。

你預料著20年後的自己和現在一樣酷,可你慢慢衰老的身體卻不答應。

熬個大夜好幾天才能緩過來、看了會手機視線就變得模糊、爬個樓梯會大喘氣……年少時的激情消失不見,或許不是因為我們被世界磨平了稜角,原因可能僅僅是,我們老了,身體機能下滑了,折騰不動了。

年輕是一種資本,但這種資本是可消耗的,暫時的。衰老意味著生理的脆弱,與此相伴的是對親密和陪伴的渴望。

覓一知心愛人,擁有兩三好友,在自己喜歡的城市,抑或生活長大的故鄉,平靜地生活著。

我的意思是,你不需要做選擇,你可以同時擁有。

對於你自己,你總是百分百擁有的,那麼,其它時間,何不努力經營好自己的親密關係呢。

你有數不清的時間去獨處,但戀人丟了就找不回來了,好朋友疏遠了就不再說心裡話了。

害怕孤獨並不可恥,所以人類才發展了友誼和愛情。

每個人都想酷,可又有誰在乎你酷不酷呢!

望珍惜。

本文參考文獻及備註:

關於孤獨的危害和孤獨的定義非我臆想,大量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想深入了解的可以閱讀相關文獻或者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

[1]Beck,A.T.,Young,J.E.(1978,September).College blues.Psychology Today,pp.80-92.

[2]Hawkley,L.C.,Cacioppo,J.T.(2010).Loneliness matter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40,218-227.


不是。

孤獨是一種想念、一種渴望。我想念別人,然而「別人不在」,這是一種未滿足、匱乏的狀態。

獨處就是一個人,它就是你的「在」。我一個人挺好,我不想念任何人,也不需要別人陪伴,我自己能處理好自己的一切事,不需要世界幫忙,這是一種滿足的存在狀態。

孤獨和獨處是指人存在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是求而不得,後者是無所求,所以,高下立判。


孤獨是一種心理感受,並不一定是獨處。比如你愛的人不愛你,即使他在你身邊你也會感覺孤獨。在公司里,有很多人,但同事冷落你,排擠你,你也會感覺孤獨。

獨處是生活方式,你想自己待會兒,或者自己生活。

人是群居動物,還是找一些口味一致得朋友多在一起,自己待久了精神容易出問題。


我的理解,獨處是一種狀態,就是個人單獨在一個地方,與自己相處。

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孤獨的人不一定獨處,獨處的人不一定孤獨。孤獨是一種內心覺得沒有人與他交心,沒人關心他的感受時的一種較為負面的感覺。當然在這種不好的感覺中,有時也會轉化成一種好像有些美好的感覺。


本質上,對普通人而言,孤獨相當於缺電狀態,獨處相當於充電狀態。

對於抖M而言,孤獨相當於沒有充電器,獨處相當於使用狀態。

過於長久孤獨的人而言,孤獨相當於吸毒狀態,獨處相當於戒毒失敗。

這個問題本身就挺蛋疼。


推薦閱讀:

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
袒露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也許是為了變得堅硬
世界頂級心理學家說:深度宣洩釋放就能治療你的身心疾病
杠精的世界你不懂
為什麼不會說話的人那麼不受歡迎?

TAG:心理學 | 心理 | 生活方式 | 孤獨 | 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