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究竟是以民為重還是以國為重更多?

我想若是他愛民更勝一籌,那麼就變成了他推崇周禮,維護統治者的統治,是為了不傷害人民。就像那一句,廄焚,問人,不問馬,隨周禮,事仁禮,固統治,皆為了人民。這就很高尚了


孔子把國家和人民綁在了一起,所以對管理者有著高度的要求,同時也讓人民對管理有所妥協。

儒家是不贊成埃及那種為了自己的私慾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當然如果讓孔子評價秦始皇的阿房宮相信也不會有特別高的評價。

但是,如果是為了家國大義,那個人的一些犧牲,也是需要的。

比如這次的自我隔離。

以短暫的失利換取更大的成功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實我覺得孔子只是提出了一種管理方式,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為了階級而階級。

而且我覺得孔子說的管理方式挺適合現代管理的。大家都是互利關係,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誰壓迫誰。

當然,如果說到宗法制,本意並不是說讓個無能之人管理國家也可以,而是從某個角度弱化了首的重要性,能幹的人在其可以發揮能力的位置上,進行輔助,現群龍無首吉,當然這是要各安其位的。不然就是坤卦上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所以才有了無休無止的爭鬥,因為大家看到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為了獲取內部資源而相互爭鬥。

在《大象也會跳舞》一書中是提到過類似觀點的。那大象如何跳舞?如何實施改革?安全並有前瞻性的改革。

換句話說,如果孔子生在周朝王室,有兵,有話語權,或許很多人就不會覺得他不得志了。當然即使他最後功敗垂成,或許人們還是覺得他迷戀權勢。

一朝漁樵話,千古任評說。


樓主思考的很正確,孔子就是以民為重。儒學說的「仁」根本特徵就是「愛人」。這裡的人包括一切人,無分民族國家階級文化男女。聖人便是如天地善養萬物一樣善養萬民。

到孟子那裡說的更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真正正確的是都重。偏向哪一個都是不對的。

儒家最強大的地方就在於不教條,不走極端。

除非水平太低沒有分辨能力,否則我們學習什麼東西,都應該學習得出結論的方法而不是學習結論本身。

民重還是國重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特定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根據情況得出結論。


民重為本,國重為形。

若孔子生於現代,愛民還是愛民,因為這是本源;周禮他肯定不會推崇了,因為肯定有更好的形式。

就好比學校教育學生,變著法子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你說學校是重學生還是重成績?如果高考變化了,不再看成績。那麼學生還是要教,成績卻不會再被考量。


孔子是沒落貴族,理想是克己復禮,禮不下庶人。

孔子以為讓貴族們各安本分,天下就會太平,所有的人都會安居樂業,趨於大同。所以他的著眼點肯定是「家-國」。當然孔夫子再怎麼為貴族考慮也不會把人命看得低過馬命。

最後,在那個時候,人,民,應該都是專指,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觀點去判斷和下結論。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在孔子的時代,周禮是孔子所知道的最好的「禮」,所以孔子主張恢復周禮。

要理解這個問題,你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禮」。那現代的概念去套,實際上「禮」是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是貴族的法律。

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邢」和「禮」是同一類的概念,實際上都是法律。「邢」是平民所需要遵守的法律,是用來管理平民的;「禮」是貴族的法律,用來約束貴族的行為的。

孔子生活在禮制崩潰的時代,周天子無力約束天下,諸侯互相攻伐。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實際上就是希望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

至於是以民為重,還是以國為重——我的答案是不知道,不好說,說不清楚。


孔子都代表啦!你看幾千年來上下都向孔子學習跪著!


以文脈為重


以"人"為重


推薦閱讀:

孔子困於陳蔡之論述
常識熱門考點——影響中國2000年的儒家思想
國學精髓 |國學十二道,道道是精髓!你知道多少,做到了多少呢
關於儒學的精華(方克立)
「國學一本通」之:「仁聖」孔子

TAG:儒學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