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上有沒有和平崛起的先例?為什麼?中國能否在和平發展的時代實現和平崛起呢?

rt


我認為能夠和平崛起,通過不停增長的經濟實力。李光耀的最近出的一本書講這個講了不少,我翻譯給你看。

李光耀:

中國已經概括了他們的最佳策略,即建立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未來,用他們巨大而不停增長的高技能高學歷勞動力來比別人銷售更多,建設更多。他們會避免任何可能損害中美關係的行為。去挑戰一個更強大技術上更先進的超級大國會終止他們的「和平崛起」。

中國正遵從他們的電視節目大國復興中所描述的理念與策略,這個電視節目是中共為了引導中國精英們關於治國的討論而製作的。日本與德國的失誤正是它們試圖挑戰現存的秩序。中國人並不愚蠢,它們避免了這個錯誤。國民生產總值而非人均GDP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力量,中國在近期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在軍事力量上達到美國的水平,但會迅速發展非對稱手段以應對美國的軍事力量,中國明白它的發展依靠著進口能源,原材料以及食物。中國還需要開放的海上航線,北京方面擔心它對馬六甲海峽航線的依賴並試圖減少這種依賴性。

中國已經計算出他們需要30到40或者50年的和平與安穩環境來追趕,建立他們的制度,從共產制度過度到市場制度。他們必須避免日本和德國的失誤,這兩個國家對於資源,領土,影響力的追逐導致了上個世紀兩場可怕的戰爭。俄國的錯誤是他們在軍事擴張上投入過多的而在民生上投入過少,所以他們的經濟崩潰了。我相信中國的領導人已經知道如果你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你將會輸掉,你將會使自己破產。所以避免這樣,把你的頭低下來,微笑40到50年。

為了變得有競爭力,中國專註於教育它的年輕一代,選拔最聰明的人才投身科學,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商學,管理學與英語。

我對「平靜的崛起」這個術語的第一反應是告訴中國的智囊,「它嚴格來說是矛盾的,任何崛起都是不安寧的。」然後他們問我:「那你會怎麼說?」 我答道:「和平復興,和平進化,和平發展。」 對昔日榮耀的恢復,對曾經偉大文明的更新,但這個說法已經(被中國方面)提出來了。所以現在中國人必須儘可能詮釋這個術語。 一年以前,一位中國領導人在他70多歲的時候問我,「你相信我們和平崛起的立場嗎?」 我答道:「當然,我相信。但我同時警告,你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抗日戰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四人幫以及最後的改革開放,你們知道在中國平穩上身的道路中存在著許多的陷阱,對內,你們需要穩定,對外你們需要和平, 但是你們反覆給你們年輕人灌輸民族驕傲與愛國主義,這在一個精力充沛的中國是非常容易爆發的。」 這位中國領導人說他們會保證年輕人會明白中國的策略。我希望他們會這樣,但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某一代人也許會在他們足夠強大之前以為他們已經足夠強大。

中國對東南亞的策略相當簡單: 中國告訴這個地區, 「和我一起成長吧。」 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希望施加這樣一種印象,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所有國家需要在中國崛起到來之前作出決定, 是做中國的朋友,還是敵人? 中國會據此調整它的協約來得到它所想要的或者表達它的不滿。

中國正在憑藉著它巨大的市場以及不斷增長的購買力把所有東南亞國家吸入它的經濟系統裡面。日本與韓國也將不可避免地被吸進這個經濟系統裡面。 它吸收這些國家完全不用動用武力。中國的鄰國希望美國在亞太地區保持影響力,從而使得他們可以不被中國所綁架。但美國應該早在30年前就同東南亞各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在中國的吸引力把這些國家拉進自己的軌道之前就這樣做。如果美國這樣做了,它對東南亞的貿易會比現在大得多,而所有的東南亞國家會和美國經濟連接在一起而不是依靠中國經濟。現下的經濟形勢已經設定了發展趨勢,中國持續增長的經濟統治將會非常難以被挑戰。中國的重點在於通過經濟擴展它的影響力,在地緣政治意義上,他們更關注在對外政策上運用外交手段而非武力干涉。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研究了近代以來的16個「修昔底德」案例後發現:12個案例爆發了戰爭,戰爭概率75%、冷戰概率6%、和平概率19%。

四個和平案例,出現三種和平模式:仲裁模式、共同文化模式、共同體模式。還有一種勉強可以稱為「和平」的冷戰模式。

一、大國和平崛起的四種模式

1.仲裁模式:葡萄牙和西班牙。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以開除教籍作為威脅,以西經46度為界,將全球各劃一半給葡萄牙、西班牙作為勢力範圍,被稱為「教皇子午線」。後隨著荷蘭、英國等新勢力的挑戰,葡西放下爭端,勉力維持教皇劃給他們的勢力範圍。

2:文化共同體模式。

19世紀中期,美國開始崛起。1850年,英美兩國的人口大致相當。到了1900年,美國人口的數量是英國的兩倍。美國經濟在1870年超越了英國,並在1914年增長至英國的兩倍多。1880年,英國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23%。到了1914年,英國的市場佔有率跌落至13%,美國則增長至32%。

美國人提出「門羅主義」,「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要求歐洲國家全面退出美洲。

英國人當然不是吃齋念佛的。英國最擅長攪屎棍戰略。然而,美洲大陸沒有一個敢於和美國為敵的國家,大英帝國最擅長的「離岸平衡」無處可施展。唯一一次打斷美國發展的機會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

英國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干涉的事情,可惜沒有下定決心。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勛爵在1902年深刻反省:「這是非常悲哀的,但是我認為美國仍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英美之間的鴻溝無法挽回了。如果我們當初干涉了美國內戰,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把美國的力量降到可控的比例。但在國家的發展中,這種機會稍縱即逝,不會再有。」

同時,大英帝國的「肘腋之患」——法國、德國是比美國更迫在眉睫的威脅。英國的海軍力量必須主要用於防備日益強大的法、德,無力在美洲開闢第二戰場。

故而英國進行了「偉大的和解」。在此過程中,英美共同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淵源和新教信仰影響深遠,英國人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後繼者和放大版,讓他們成為從兩次世界大戰延續至今的天然盟友。

3.經濟政治共同體模式。

在冷戰結束後,東西德統一,德國重新崛起為歐洲大陸第一經濟強國。1990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大致相當於英國和法國的總和;如今,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英法的總和還要多出40%。

然而,德國刻意壓制自己的軍事力量,甘願成為「瘸腿的巨人」。在經濟超越法國的情況下,始終保持軍事實力弱於法國,讓英法,特別是法國獲得安全感。另外,英法都擁有核武器,而德國沒有核武器也不打算擁有,處於美國的「核保護」之下。英法可以隨時毀滅德國而不用擔心報復。

同時,歐盟的政治經濟共同體框架,大大降低了歐盟國家間再次發生戰爭的風險。作為報酬,德國實際上主導了歐盟的經濟,歐洲中央銀行設在德國正是這一結果的外在表現。

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或許是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三方威脅。西歐必須團結一致,才能應對原蘇聯全面入侵的戰爭威脅,並抗衡美國霸權對歐洲各國高科技、金融、文化產業的打壓。每個單獨的歐洲小國在美、蘇面前均不堪一擊,只有團結才有平等對話的機會。

上述三種模式的共同特點有兩個:一是競爭雙方在一個強有力的共同體中;二是存在更加致命的第三方威脅。

那麼,三種和平模式是否適用於中美?

1.仲裁模式。誰有資格仲裁中美?誰有力量維護仲裁協議?聯合國不具備16世紀時期教皇的崇高地位。

2.文化共同體模式。美國和中國文化南轅北轍,實際上,美國人認為中美存在「文明的衝突」。

3.經濟政治共同體模式。美國對中國的島鏈封鎖,對中國兩岸統一的干涉、對中國南海外貿生命線的威脅,使得中國不可能效仿德國放棄發展武力。中美經濟共同體在過去20年中已經在形成,然而,美國卻認為自己佔得便宜不夠多,目前已在高科技經濟領域拉下鐵幕。至於中美建立類似歐盟的政治共同體,則是天方夜譚。

4.共同威脅。1971年,中美合作的原因是美國需要藉助中國遏制原蘇聯。2001年,美國允許中國加入世貿、中美第二次合作的原因是「911」襲擊後,恐怖分子成為美國嚴重的威脅,美國為避免大國支持阿富汗反抗勢力,向中俄兩國伸出橄欖枝。當下,美國上下已經視中國為最具威脅的對手,不存在更具威脅的第三方。中美第二次合作眼看著要結束,第三次合作只能等外星人入侵了。

第四種和平模式是美蘇「冷戰」,也可以稱之為「核恐怖和平」。

因為「除了核武器之外,太陽底下沒有新的東西」。美蘇沒有發生戰爭最關鍵的原因是核武器的誕生,雙方都具有二次核打擊能力。

任何一個考慮對具有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國家發動核攻擊的領導人,都必須面對本國數億國民被殺的慘狀。無論蘇聯多麼危險、多麼應該被扼殺在襁褓中,美國都必須努力找到與之共存的方法,否則就面臨共同的死亡。里根總統經常引用的一句話是:「一場核戰爭是不可能贏的,因此核戰爭永遠不應該被發動。」

中國同樣具備二次核打擊能力,或許不像蘇聯那麼誇張,不能夠毀滅美國上百次,但毀滅美國五六次的能力是有的。夠用就行了。

因此,從美蘇經驗看,中美會避免陷入一場全面戰爭。哪怕中美關係惡化到極致,雙方也會小心翼翼得玩危險的「走鋼絲」遊戲,盡量避免開戰。因為一旦開戰,結果就不是雙方政治家可以控制的。

但核威懾能夠生效的前提,是雙方都敢於使用核武器。否則,就會變成一方對另一方的訛詐。這是極為危險的遊戲。將會考驗兩國的智慧。遺憾的是,美國的「反智」沒給智慧留下多少空間,前景不容樂觀。那麼,只能靠中國智慧,以及老天爺給多少運氣了。

二、中國和平崛起的可能道路

處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是長期的冷戰狀態。這是中美博弈比較可能的情況。

實際上上,按照美國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在接受中國採訪時的判斷,中美在疫情之後就已經毫無疑問進入冷戰狀態了。冷戰的特點是經濟、科技、文化、人員全方位脫鉤和對抗。疫情以後,中美實際上已經進入冷戰。貿易制裁是經濟脫鉤的信號,斷供晶元是科技脫鉤的信號,強買抖音、凈化中國應用是文化脫鉤的信號。因為疫情的關係,雙方又停止了通航,人員脫鉤已是事實。另外,中美還可能發生美蘇之間沒有經歷過的網路戰,美國已經按照戰爭思維在做準備了。

冷戰對中國是有利的。因為中國的勝局已定,只要保持和平狀態,則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哪怕是「冷戰和平」。

在與美國的冷戰中,中國有六必勝。

一必勝:制度優勢。中國具有上下團結一心的制度優勢,可以集全民之力打「整體戰」,並可以保持戰略長期穩定。美國內部則一盤散沙,有遏制的,也有與中國合作的,有傾向「攘外」的,也有傾向「安內」的,種族衝突則愈演愈烈。霸道的蘇聯令美國堅決打冷戰,而柔中帶剛的中國則會令美國人的政策搖擺不定。

二必勝:規模優勢。人口規模方面中國13億人口,美國3億人口,人口是美國的4.3倍,具有遠超美國的規模優勢。經濟規模方面,2019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是美國的1.3倍並將繼續拉大,製造業GDP在2010年已超越美國並將在2030年達到美國的3倍。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並且中國已戰勝疫情經濟復甦,而美國則深陷疫情泥潭看不到結束的希望。中美冷戰的結果正如美蘇,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不足的一方經濟落後,經濟落後的一方首先屈服。

三必勝:文化優勢。2020年全球抗擊疫情中的完美表現,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被世界重新認識。而美國的個人主義文化則令「燈塔國」百年來首次真正「走下神壇」,被世界重新反思。

四必勝:外交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來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未進行過侵略戰爭。中國「一帶一路」所到之處,修橋補路,帶動當地共同富裕。而美國建國244年,一共打了222場戰爭,除了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4場戰爭外,其餘均為侵略戰爭。美國所到之處,硝煙四起,屍橫遍野,難民流離失所。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東人民,對美國恨之入骨。中國「王道」,美國「霸道」,中國得道多助,美國失道寡助。

五必勝:地緣優勢。中國身處歐亞大陸「世界島」,是真正左右世界格局的大棋盤,具有地緣優勢。美國遠離世界中心,依靠星羅散布的海外軍事基地,以區區三十萬海外駐軍,維持在「世界島」博弈的資格。美國的地緣劣勢必須依靠壓倒性的力量彌補,對付小國、弱國尚可,對付中國這樣的大國、強國則犯「兵力分散」、「勞師遠征」的兵家大忌,十分脆弱。

六必勝:文明優勢。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全球文明燈塔,中國在過去兩千年中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絕對的世界第一,近代百年落後僅僅是小插曲;美國建國不過兩百多年,成為第一不過是百年世界格局變動的小插曲。中國人早已習慣了世界第一,美國則當了百年第一就「飄」到忘乎所以。

終歸到底,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任何一個理智的美國政治學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美國最明智的策略是效仿大英帝國,接受中國和平崛起,並趁自己籌碼尚多的時候與中國談判達成互相捆綁的長效和平機制,用短期的蠅頭小利換取百年的友誼。然而,美國鼠目寸光的政治家卻為了迎合選民以及短期利益,加緊遏制中國,妄圖阻撓中國和平崛起的腳步。此舉對美國的長遠未來十分不利,中國或許晚個10年、20年復興,這沒什麼,中國等得起。美國則可能把未來的世界第一強國逼成自己的死敵,令美國在未來一百年吃盡苦頭。

正應了「教員」的詩: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暗含一種戰爭的可能性,但問題又僅僅止步於此,並沒有深究究竟如何戰爭,與誰作戰——不知與誰作戰是很危險的。

我認為「國家的崛起」應當拆分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國力的提升,第二個是在國力提升後要求改變世界秩序。

第一,國力的提升必須在和平環境下完成,戰爭意味著消耗,與國力提升是背道而馳的。

第二,近世沒有在和平中世界秩序遭到改變的先例。理由是,世界秩序的改變本質是世界範圍內權利和財富的轉移,沒有國家會愚蠢到心甘情願交出自己的權利和財富,這是理所當然的。

國力的提升與要求改變世界秩序本身是相輔相成的,也因此國家崛起的道路不得不糾結於戰爭與和平。

以現實案例來分析,20世紀有發生了三次挑戰世界霸權,德國,奧匈,日本,蘇聯。它們在向當時的世界霸權發起挑戰後相繼失敗了。這種失敗是理所當然的,它們國力不如當時的霸主英國美國,在世界秩序中所佔利益和資源也不如英美,與英美直接拼消耗拼國力,率先被耗儘是大概率事件。

同時20世紀的確發生了霸權的更替,美國代替了英國成為世界霸主,這個過程也的的確確是伴隨了戰爭,但不是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歸根結底霸權國家國力消耗的形式是多樣的。

美國的經驗表明,霸權的更替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思維不應該僅僅局限於「使用戰爭直接挑戰霸主」之類的常識上。


16世紀的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海上的霸主,作為探索世界的先鋒國,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為兩國帶來了充足的物資和新大陸勞動力,他們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王者。

但有兩件事改變了這一格局,

一、1573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宣布獨立,荷蘭崛起。

二、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於英國。

因此在17世紀,雖然西班牙葡萄牙依然很強大,但世界真正的霸主已事實上變成了荷蘭。

荷蘭巔峰時期:掌握英國40%的國債,擁有10000隻船,噸位是歐洲總噸位的3/4,荷屬東印度公司資本是英國的幾十倍。

那麼荷蘭的霸權是如何易手到英國手上的呢?

17世紀後半期,荷蘭先後與英、法之間進行一系列勞民傷財的戰爭,從地理位置上,英法扼守住英吉利海峽,對荷蘭進行了貿易封鎖,導致荷蘭在經濟軍事領域實力迅速下降,而英國在這段時間完成了「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度。

又做了幾件大事:

1707年與蘇格蘭合併。

1801年合併愛爾蘭。

1814年組建反法同盟徹底擊敗拿破崙。

這個時候的英國,達到了鼎盛時期,人口4-5億,佔世界四分之一,領土3367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四分之一,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格局的變化在19世紀末期,

1894年,美國工業總產值成為世界第一。

20世紀初期,GDP概念提出之後,美國一直都是世界第一。

但此時英國綜合國力依然世界第一。

直到兩次世界大戰。

一戰(1914-1918)說白了就是德國、奧匈帝國對英法勢力的挑戰,結果讓美國漁翁得利。

二戰(1931-1945)說白了就是德國、日本繼續挑戰英法老牌勢力,又讓美國獲利。

雖然如此,但二戰結束後,英法依然強大,美國協同蘇聯,暗中支持獨立運動,中國、南斯拉夫、奧地利、愛爾蘭、越南、印度、印尼、馬來西亞、非洲、拉美依次獨立,肢解了英法的殖民體系,在以美元為核心的金融體系確定之後,才讓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由此可以看見,即便是美國如此良好的機遇,從工業產值世界第一到成為真正的第一,也經歷了近70年的時間。

而中國的工業產值超過美國是什麼時候呢?

2011年,中國2.9萬億VS美國2.4萬億。

但事實上由於演算法和工業結構的不同,中國工業產值(低估),美國工業產值(有水分)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但大體上,中國從工業能力上超過美國,也就近20年的事情,雖然信息化時代,加速了事物的發展和世界進程的改變,但中國要想全領域超越美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國的百年計劃,2000年全面建設小康、2020年達到富裕小康水平、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在現在看來,也是非常務實和靠譜的推論,至於是否能夠實現和平崛起,縱觀歷史,幾乎沒有先例,連美國這樣大洋彼岸的戰略位置,都不得不經歷了二戰、朝戰、越戰,所以如果只從目前來看,和平崛起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的崛起要從1949年開始算起,因為無論是前三十年的工業化,還是後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本質上都是中國崛起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進程。

所以,中國並沒有和平崛起,在整個20世紀後半葉,中國幾乎保持了每10年1—2次戰爭或者軍事衝突的頻率,中國的國內安全的快速發展環境和中國作為一個新生政權的政治,軍事地位和區域性大國地位,都是在這一系列的境外戰爭中獲得的。

至於今天的中國,手中可用的牌已經很多了,許多問題完全可以通過非戰爭手段解決。而且中美(國際關係的核心是大國關係,矛盾的主體是崛起國和霸權國之間的矛盾。當代國際社會,中國無疑是崛起國,美國是霸權國。其他國家的意志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很小,大多數國家基本處於牆頭草狀態)的利益都遍布全球,高度融合,再加上互相都沒有擊敗對方的能力和把握,因此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很低。當然,不排除可能會有一些軍事衝突,但除了統一台灣以外,應該不至於導向戰爭。


推薦閱讀:

國家為什麼要實行殯葬改革?改革之後有什麼好處?
房租菜價上漲:民生一定不能出問題
英國為什麼不廢皇室?
哪些國家最怕以色列?
政治正確的喪鐘

TAG: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