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都講「修行」修的是什麼?

宗教裡面講究修行,不知道外國的宗教修行不?但是貌似中國的佛教和道教都講究修行。修的是什麼?_?是修心嗎?那心態好的不就是高階級的修道人?那心理諮詢師不比佛陀和老子還現實?


謝謝邀請,其實我是不回答實修相關問題的。不過承蒙題主邀請,我就我所理解的說幾句。

首先我是學唯識的,也就是對佛教的修行,有淺顯的理解。我就我所認識到的佛教修行來說。

修行,是不是修心?確實是修心,但這和我們平常理解的有所不同。心態好的也稱不上有修行。為什麼呢?

佛陀為什麼說我們是顛倒眾生?在唯識看來,因為我們將外境和我,執為實有,而實際上外境和實我並無自性,只是因執而有,其性為空。

而修行修的是什麼?就是將這外境和有實我的認知,實證到外境實我皆非實有。這就是佛教的修行的目的。

而通過什麼來修?不出聞思修三慧的修行。聞即是多聞正法,這裡的正法指的是佛法。思即如理思維正法。修即指的修止觀。

在唯識看來,聞思和止觀是不能偏廢的。現在我們網上許多人學佛說要實修。這點當然沒有錯。但是如果實修只是指如何修止觀,那我想說這不對。止觀是共法,佛教修道教修現在西方的靈性學一樣的修。而佛法的止觀不同之處在於以佛法為指導,而如果不明佛法,不看佛經,又如何修?當然只是修身養性,未嘗不可。

而聞思的薰修,是一直以來佛陀在佛經中,所強調的。在唯識中看來更是如此。為什麼?我們之所以會執外境為實,執有實我,是因為我們無始時來每日每夜的薰習。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我們的每個念頭,都建立在諸法實有的基礎上。而佛法的聞思的薰修就是要轉換這個慣性。觀察這一切,並無實有,觀察這一切都是虛妄。如入楞伽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這種慣性,無始時來,一直束縛著我們,讓我們不得自由,讓我們流浪生死,不得出離。所以唯識才說,你不於日夜中的薰習,諸法的空性非實有,那麼永遠不可能出離。

所以說,什麼是我認識到的修行,即是三觀的改造。將實有認知轉為非實有。而怎麼去轉換,就是在日夜的生活中,一點點的去觀察,去認識這個世界的非實有性,去薰習。從每一個觀念開始。還要強調一句,我並不是指修止觀不重要。而是必須要有佛教的正理的指導下去修。

以上就我自己的認知而說了幾句,貽笑大方。


無念常知的道性

佛教的修行是為了追求彼岸的解脫,追求那不二的智慧。

道教的修行則是為了歸根復命,返本歸元,終日大愚。

也只有真正的修行者才會明白,彼岸其實就在自己的腳下,不如放下追求,像浪子一樣的回頭,納拙抱撲,才發現這大愚不就是智慧嗎?不去思善亦不去思惡,這是一顆赤子之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而修行之初,以為修行是為了放下一切。修行之後,悟了,回頭看看,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拿起任何的東西,何來放下?這個時候才明白,放下其實也是執著。


謝邀。

只論佛教禪宗。

禪宗修行,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止觀也可以,參話頭也可以,不論何種法門,目的就是「明心見性」。

禪宗講「即心即佛」,自性、本心即是佛,每個人本來具足,禪宗修行的目的就是去發現它,心外求法是禪宗反對的。

馬祖道一禪師說:「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所以不用修證,因為你本來就沒迷惑,你本來就在那裡,本來就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見性,明了自己的本心而已。

四祖悟道公案可以對禪宗修行略見一斑: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十四歲時來禮拜三祖僧璨大師:「願和尚慈悲,請您給我一個解脫法門。」

三祖說:「有誰束縛你?」

四祖說:「沒有人束縛我。」

三祖說:「那你何必還要求解脫呢?」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其實無論是佛道還是其他修行方式,歸根結底就是要明白我。

無論哪種修行方式,其實都是對於這個世界,人性的探索而綜合掌握的一種規律方式,老君說道,仲尼講儒,釋迦曰佛。無外乎只是手段不同而殊途同歸。


修行,修的是行。

何謂「行」?

起心動念,舉手投足,揚眉瞬目,行住坐卧。

不起心動念,不舉手投足,不揚眉瞬目行住坐卧,還是「行」。

奔流不息,片刻不停,紛紛擾擾,是「行」之狀。

身行,如論語。

心行,亦如論語,如普賢行願品。

修心,極其模糊,不精確。

試問如何是「心」?

誰修?

是我,我是什麼?這坨肉嗎?

車可修,「心」真可修嗎?

道無階級,只有達與未達。

心理諮詢師只能解決上廁所沒紙的問題,

不能解決從一元二元三道四大五內六界直至宇宙人生的問題。

但佛陀很可能上廁所也會沒手紙,故你說諮詢師要現實也對。

5/12/2016


推薦閱讀:

真正的和尚會主動讓你捐香火嗎?
【十迴向】 菩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曇記風水工作室靈異集(目錄)
為什麼那麼多人信佛?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信佛?去某某寺拜拜/燒香算么?
如何不迷惑(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TAG:心理學 | 佛教 | 道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