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中,隨著入靜程度不斷加深,呼吸會不斷變弱,弱到較微細時,是否會出現憋氣胸悶的情況?

我練習打坐入靜已有一段時日,專註呼吸的和不專註呼吸的方法都試過,發現無論用哪種方法,都會在呼吸變得較微細時,出現憋氣胸悶的情況,是否是我的方法有問題?我想可能是我還不夠放鬆,但後來就算我專門練身體放鬆的入靜法,靜到一定程度,仍然會出現這種情況,故有此一問,請大家指教。

若出現這種情況,是否只需不加理會,繼續專註,就能順利通過,從而進入更深的定境?

還有一問,就是在入靜較好的情況下,忽然一個明覺,退了出來,這時如果呼吸比較微細的話,因為離開了靜境,所以會明顯感到透不過氣來,需大呼大吸好幾口才能緩過來,請問這種情況是否正常?謝謝。


這是快進入止息的地步了。南懷瑾老師在這方面有專門的論述,講的很詳細:

所謂安那般那的修法,是利用呼吸開始修。從嬰兒出生臍帶一剪斷,開始後天呼吸。後天生命的存在是這個風大呼吸支持的,這個呼吸不是究竟的啊!在我們生命活著這個階段,這個叫做長養息。所以,現在利用這個去修,第一要認清楚,問題還是在於念頭,思想一動,呼吸就跟著來;念頭絕對清凈了,才達到止息。你只在呼吸上求止,又加了一個念頭了,更不能達到止息了。所謂止息,關鍵是止心,不是呼吸的問題。

有一點先要認識:不管呼吸也好,觀想也好,做各種工夫也好,道家也好,密宗也好,很多種方法,都是意念去做的;也就是思想這個心去做的。安那般那修法歸納到最初,就是用生理上的呼吸,配合這個心來修持。修安那般那,能夠知道呼吸的也是心,能夠用這個方法把呼吸自然停止了,到達某種境界,也是唯心(心物一元之心)的作用。所以要認識心,不要光在呼吸上求止息,這個觀念先要搞清楚。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告訴你,呼吸這個問題,就是氣了。我們很明顯感到的是鼻子氣的往來,其實不只是鼻子氣往來。籠統講,全身十萬八千毛孔到處都在呼吸,可是一般人沒有認識到呼吸,等於魚在水裡認不到水。魚也在呼吸,那個水吸進來噴出去,魚在水裡面認不得水。人在空氣裡頭呼吸,認不得空氣、呼吸。比如你看大家都在忙,我們講話動作都靠這個東西,可是看不見。沒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見呼吸,只是聽人家講,理念覺得有個呼吸作用。有高度智慧的人,就會看清楚了呼吸。我們普通人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呼吸呢?在枕頭上,想睡還沒有睡著,聽到自己呼吸了。在這個時候,越聽到自己呼吸,越睡不著了,失眠的人聽呼吸最清楚,平常聽不清楚,毛孔的呼吸就更不用講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如何止息?有很明顯的例子,看東西,很注意時,呼吸很輕微了,會停止,因為注意力集中了。還有,很害怕時,或者碰到很高興的事時,那一剎那,呼吸會停止。為什麼停止?因為你思想專一了,這是止息的道理。

結論:一個人的精神思想專註某一點,呼吸自然和思想結合在一起,這叫專一精神。一個科學家思考某個問題時,或者一個文學家寫一篇文章時,在集中思考的時候,呼吸差不多都停止了。懂了這個原理,那你修行時,把思想念頭完全放空靈了,聽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來,這個就是安那般那了。然後思想完全沒有雜念,完全空靈了,這個呼吸慢慢充滿,它自己自然停止了,這個叫做止息。

*****

無論是修白骨觀,或是安般法門,達到止息以後,身體的變化次序是:一、沒有痛苦;二、舒服;三、身體沒有了;四、自身發光明。空明之中,越定久越好。把修行放到第一,慢慢做到這樣,到達了,再談第二步。

工夫方面不管安那般那,還是白骨觀,達到止息後,進一步到達沒有身體感受,把身體轉化了。安那般那和白骨觀最後一個目的,要認識到空,身體感受沒有了,知覺仍然存在。可是知覺很清凈,沒有妄想了,整個是空靈境界。所謂空靈不是思想觀念,是身體沒有障礙了,沒有苦,只有樂,後來舒服也沒有,最後化成空。這個空的境界,是有光明的,在這個裡頭定久了,身體就會起變化。這一步很重要。

*****

你剛才問什麼是息,你認不清楚是應該的。這個息,接著剛才說,是很微細的進出往來,氣都沒有,身體內部的障礙統統沒有,沒有痛苦難受,酸痛脹麻癢等等感受一點都沒有,完全寧靜,好像一點呼吸都沒有,而是遍滿全身。然後感覺每個細胞乃至九竅,頭上七竅,加上大小便二竅,全身每個細胞,自然都是往來充滿了,好像跟大氣,虛空相通了,那個就是「息」的境界。這個我從來沒有講過,因為眾生愚昧都不懂。

「息」的境界真的到達了,全身息是充滿的,不是發脹,身體整個變輕靈,也就無痛無病,這時才懂得那個報身氣,才懂得自己在胎兒時,那個不呼不吸、自然有呼吸作用來往的功能。當然這個時候重點在下部了,下部跟腦連起來。現在只跟你們講到這裡。

*****

呼吸的氣,叫做「長養氣」。但胎兒這個「氣」,就不叫「長養氣」,而叫「報氣」,也叫「報身氣」,是果報來的。中國道家把這個叫做「元氣」,這個就不是呼吸的氣了;胎兒在母胎還沒有呼吸。從嬰兒臍帶一剪斷開始,這個長養氣隨時隨地在用了,叫呼吸。吸進氧氣,到身體內變二氧化碳,身體不需要二氧化碳,必須要排出來,所以要呼出去,一呼一吸,永遠在那裡這樣呼吸。

現在你打坐修道,呼吸即使到最細,完全止息了,仍然是在長養氣中搞,還沒有認得胎兒時那個生命本身的元氣。所以要先了解風、喘、氣、息,乃至不呼不吸,完全到止息,幾乎恢復到胎兒時的那個情況,你才認識到真正生命需要的那個原來的元氣。要認識了生命里那個本元之氣,才開始叫做真正修禪定做工夫;才能控制這個生命,才能轉變生命。

這幾年你們打坐,都很有進步,很有修養。但仍在長養氣中後天的一呼一吸上面做工夫。雖然已經有一點效果了,還不是究竟。氣必須達到止息以後,身體由病痛、障礙,才能恢復到絕對的健康。等於恢復到嬰兒剛出娘胎時那樣柔軟,那樣健康了,這時開始修禪定,才能進一步認識生命。

*****

你打坐時氣住了,鼻子呼吸停了,此時會感到慢慢下腹在動,就像胎兒不用鼻子呼吸用臍帶呼吸一樣。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他一到這個階段,就有一股氣向前沖。在肚臍以下恥毛以上的一條線的位置,我們過去叫青春腺,氣衝到這裡,性慾就上來了,就非要解決不可,結果就放掉了。此時如果可以不犯性慾,身體自然就一天天好起來了。*****

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著呼吸。記得知性不是在腦中的。呼吸變得深長,你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念頭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經講得很清楚,呼吸有長中長,長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長。為什麼如此?佛沒有說。那同你的身體健康有關係。如果靜坐時你的呼吸忽長忽短,這可能是你當天的情緒不定,吃的東西不對,乃至天氣變化都會有影響。

當呼吸粗重時,你會感覺到在鼻子尖上,漸漸、漸漸的,感覺到了眉心,最後才到了頭頂。當你還不夠靜時,你好像感到有東西進出。其實並不是空氣真的進出你的頭頂,都只是你心裡的感覺。當你念頭定住了,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那就是息。所以,你在練習時,只是知道呼吸的長短進出,只看這個,不要管念頭。好像在看著一個小孩子在房中跑來跑去,你知道他在那兒,不用去幫他忙。這也像是看著水中的魚游來游去,你知道魚在那兒,你不用去碰它。看著呼吸的長短、進出,慢慢地,愈來愈深愈長,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

止息以後,知道全身充滿了氣。如果覺得哪裡不通,用意識觀,把那部位的病氣業氣送出去,甚至放個屁放出去。最麻煩的是氣到了性器官,這時候不要去管它,把這個看的念頭也去掉,它就沒有了。你愈看它就愈是幫它,它就愈來愈強,直到你忍不住了,只得去尋求發泄。當這種問題來了,你要知道如何處理,懂嗎?

當你全身充滿了氣,把念頭都拋開,慢慢地氣也穩定了,這時就可以常在不呼不吸中。其實也不是絕對的不呼吸,只是隔了許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時有氣進來,把他放出去,身體就空靈了。這時身中就會生起光明,可能在頭部或者在背上,或者最好的情形是在下半身生起的。此時口水分泌會特別旺盛,不用吞咽,他自然會下去,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雙性荷爾蒙。慢慢你連身體的感覺也沒有了,進入了光明定中。我只能為你講到這裡了,講多了反而會害了你。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

怎麼是止息呢?我們這個身體很奇妙耶,你兩腿一盤,什麼都不管,像魚在水裡頭呼吸,嘴巴吸進來,從兩邊鰓噴出去了,再進來又噴出去,都是空的。你看那個魚噴啊、噴啊,有時候它嘴巴不動,不噴水了。我們也一樣,鼻子呼吸一進一出,到了寧靜專一時,呼吸也不動了,好像沒有呼吸了,這就是止息。到了止息的時候,你心境也自然的特別寧靜了。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全身的氣充滿了。你不要注意感覺,氣本來空的嘛!你覺得太充滿,或者用鼻子,或者用嘴巴,把它呼出去,一概把它放掉,空了,身體也不管了,氣充滿時念頭也止了。這樣身體內部變化很大哦!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

對於停止呼吸的境界,必須要先作兩種必要的解釋。首先需要知道在靜坐的進度中,所謂自然地停止呼吸,用一般修道作工夫的術語來說,便叫做「止息」。在佛家四禪八定的進度中,又叫做「氣住」。其次在靜坐的進度中,因為心念的太過專一,偶爾也會覺得呼吸近於停止。當這種狀態發生時,有時就會感覺全身僵直,稍微帶有僵硬的感覺。實際上,這是因為用意太專,漸漸促使全身緊張的關係。這種類似停止呼吸的作用,並非真的是「止息」和「氣住」的境界。

嚴格說來,這是由於神經的過分緊張所致。在這種情況中,執之太過,不能放鬆返還於自然,往往會弄得心境枯搞,生機木然。甚至,更嚴重一點,便會使身體和四肢的各個關節,進入僵硬的病態。雖然並非如小說家所謂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經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靜坐而到達這種境界,自我治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盡量的鬆弛,甚至,盡量哈出力氣,自我放鬆,任意進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時的狀態。這樣只須很短的時間,便可「更上一層樓」而轉進新的進度了。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

隨息,就隨時看著它自由自在,可是沒有一步離開這個呼吸,都看到,清楚的。你的身體坐在那裡,靜靜的,你看著看著,這個身體吸啊呼啊來往,到某一個時候,有個階段,不需要這個呼吸進出了,呼吸停下來,止息了。不是完全沒有哦!這個時候以鼻子為標準,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沒有呼吸往來。其實鼻子沒有呼吸很容易,你們隨時都會,可是你們不認得。這時候的呼吸,偶然很久來一下,輕微有一點點感受,知道有一下。這個差不多要「止息」了,要停止了。換一句話,等於電池在充電,充電充到某一個時候,電充夠了,這個是「止息」。

我們呼吸進來出去,現在因為用數息的法門,到達隨息、止息,雖然心跟息兩個專一,那個妄想來,我也不管,知道妄想,還有個最大的東西在旁邊,那個是知道的那個知性。我們打起坐來用功,到達這個境界,息也止了,也知道妄念同我們不相干,不理它了;念頭也不理,呼吸也寧靜了;這個時候全體境界在哪裡?在「知」這個知性,這一知,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

你懂了沒有?這個知性是本來自性的知性,本來自性是第一步功能,見聞覺知,這個知性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這個不是妄想,它知道妄想,知道這個氣息,也知道這個妄念,這個如如不動在這裡,這是自性。這樣懂不懂?都明白了嗎?那恭喜!明白了.重點在這一「知」,不在那個數息。你也不要管它能知所知嘛!反正我那個時候知道這個知嘛!又加上那些幹嘛!把所有的佛學都送到當鋪去,當掉!不要管了。就是這一「知」在這裡,對不對?把握這一「知」,你就清爽了。

一句話說,身體內部有病,佛教你修「安那般那」,治病的方法只有一個字「止」,止息治萬病。就是一念的止息,呼吸停止了,你看住那個痛苦的部位。反正要修行的人,一個觀念首先告訴你,十念法最後一個「念死」,這一下就死,喔!原來這樣痛苦啊!啊,原來是這樣就死啦!嘿喲,死就死吧!格老子,看你痛死到什麼程度!所以八智八忍不是佛學的一個名辭,是功夫啊!法智忍,忍住就過去了。

所以能修到止息,身體內部的變化就很大了,非常非常大。這個時候,全身上的氣血流通,一切都知道了。修「安那般那」到這個階段,旁邊還有個妄念,這個妄念跟著你的氣息,自然就會止了。跟著你這個氣息下去,降伏了妄念,等於這個蠟燭亮光起來,冒的煙沒有了。到這個境界,就要有個環境專修下去了。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你必須首先說清楚,你所說的打坐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是正統的丹家修行的話,有一個原則,絕對不能用後天意識控制呼吸。只要不控制,是不會出現胸悶氣喘等問題的。這個其實不像看起來那麼容易。告訴你不要去想紫色大象,你腦子裡出現的是什麼?告訴你不要控制呼吸呢?但無論如何, 你要向著順其自然的方向去做。至於神氣合一的功夫到底怎麼處理,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了。

你所說的明覺,沒有詳細描述,無法判斷。有可能是識神退位,元神現象的狀態,有丹經稱之為一靈獨覺等等。如果是,這個是沒問題的,是丹家最最初步入門的門檻。只是一剎那的話,說明這個狀態還不穩定。


憋氣胸悶,通暢都是嘴巴閉合引發了內外氣壓不同產生。

很多童鞋都有這個經歷,只需要嘴巴微微張開,憋悶了,自然呼出氣,沒感覺,就自然呼吸,不用管。這樣一來,無論多少人靜坐,從來沒有出現憋悶的情況。

第二問,只能說,靜坐方法很多,觀的,放鬆的,兩大類。而放鬆的幾乎都會忘記自己,進入恍惚。身不由己。這是錯的。

要留一點清明。就不會突然退出。只有越來越清爽,舒適,清明升起。

迷失自己,自然就有恍惚中退出。退出時,身心不協調,自然就會岔氣。


應該最後是呼吸漸漸的停止,用皮膚呼吸,你越想入境有時候越難。


憋悶是控制呼吸的原因導致的。有些時候,控制是下意識的,要留心觀察自己是不是在緊張,是不是在控制,否則,緊張很長時間都不能發現。

退出來,是因為定力太弱,動作太大,一回過神來,就會退出。怎麼形容這個回過神來了?我們的心平時是和所思考的內容合一的,這個時候就像是脫開了,好像心和所觀察、所思考的內容有了距離。只有在回過神來的時候,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修行才開始上路。以後的方向,是要訓練自己經常回過神來,比如說:看電影的時候、看小說的時候,那個時候特別好下手。


推薦閱讀:

蕭平實的出現對當今中國佛教內部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她的男友,來自不存在的村莊(2)
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宗教並且堅持信仰終生?
你知道什麼是佛教說的煩惱嗎?為什麼解脫生死要斷煩惱?
中國有哪些值得參訪的禪宗寺院?

TAG:佛教 | 修行 | 修道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