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兩句話似乎能構成一個邏輯循環,有沒有專業術語描述這種結構?

第一句話引出了話題,第二句話可以對不符合第一句話的情況做出解釋,而第二句話也可以為自身做出解釋。

現實生活中有類似的例子嗎?

各個專業學科中的理論有類似的理論嗎?比如宗教信條就必須具備這種完備性,否則信徒就難以對教義感到滿意。

------------------------------------------------------------------------------------------------

1. 題主說的結構大概如此:

2. 之前宗教的例子是想表明:一套想法要想能成為一個人的信念,必須在其生命結束之前都能夠是準確,或者是不可證明的。比如下圖中的2和3,都可以作為一種信念結構,前者可以在自身的結構中遊走,其中的任一點可由其中的另一點通過去;後者由於無限延續,所以直到死亡,因果推論都結束不了。而1則作為一種可以在有生之年證明對錯的想法,是不能作為一種伴人一生的信念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第二句並不是對不符合第一句做出的解釋,而是對第一句說出的補充說明。這句話就算沒有第二句,第一句也仍舊成立。

因此,我第二句話也可以說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你不知道。

或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說沒報其實會報。


缺乏可證偽性


其實就是給當下自己無法改變或扭轉的情景找個台階下。自我安慰。


忽悠人的東西。都是從結果推原因的典型詭辯,比如某人貪贓枉法逍遙法外和他後來得被車撞死根本不存在直接因果關係,即使是從玄學方面解釋,那也只是說明他命中注定有幾率被車撞死,這個幾率在他出生就定下了,跟他以後做的壞事沒有任何直接聯繫。


例子嗎?

欲速則不達,可俗話又說:時不我待

三思而後行,可俗話又說:該出手時就出手

今日事今日畢,可俗話又說:長命功夫長命做;

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話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話又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太多太多 不勝枚舉

給不可證偽的答案點了贊同。

這些都是或自相矛盾或自圓其說的世俗智慧,是不可證偽的。但它能幫助我們解釋天底下發生的事,往往還難以反駁,所以人們都愛它。

剛好最近看《對偽心理學說不》裡面有這方面的知識,順便推薦下這本好書


你做了一件善事,然後不久你覺得你運氣好了,然後你想到這句話,就會想你做了善事,好運是這樣來的。其實這是心理效應,是你自己主觀上認為運氣與你做了善事有關。反之一樣


應該是三世因果,世人只看」現世「所以很多東西看不透。


a能推出b,如果不成立,請重新設定前提。

數學上的定理絕大多數都有前提條件。這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縮小了定理適用廣度。

題主的話邏輯雖然一樣,但是目的是增大適用廣度。乃至達到普適。這正是從宗教到日常生活,大家喜聞樂見的找面子背景邏輯。即,我並不在乎我的道理對不對,只在乎裝逼成功率。


三分鐘之後我就要回答這個問題了,如果我沒回答,請重讀此句話!


其實簡單一點,就是因果關係,引發的時間是因,得到的後來就是果。用關聯詞就是:「因為......所以......

因果關係:一種社會現象的變化引起了另一種社會現象的變化,表明這兩種社會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我們常用不對稱關係界定因果關係:1導致2,反之不然。因果關係有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種,是單因果關係。

第二種,是雙因果關係。

第三種,是多因果關係。

解釋來自百度

所謂「善有善報」,「善」就是因,「善報」就是果;「惡有惡報」同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是指果的到來的時機,這個時機有時會因為其他客觀因素而推延。當然也可能會消失,但還是會有心理暗示這個後果的。

舉個栗子:

你考試沒及格,你老爸要打你,但是今天他發生了某件開心的事情,他沒有打你。但是如果下次因為某件事情而又觸發了這次這個事件(比如你在下次考試又沒及格,或者第二天隔壁「別人家的孩子」考的比你好,又在你爸面前秀),那麼這次的這個打必然是還要打回來的。

大底就是這樣,也許我的邏輯會有漏洞,但是大意上是這樣的。


請看《了凡四訓》,這是善有善報。之後果卿收錄的《現代因果實錄》這是惡有惡報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呀,可惜回答的人太少了。

剛看完一對因男方父母買房沒寫女方名字而鬧矛盾的情感問題再看到這裡來,感覺真的是生活太美好了。

我要邀請一些人來答。


循環論證(又稱為乞詞魔術等),用來證明論題的論據本身的真實性要依靠論題來證明的邏輯錯誤。如證明「鴉片能催眠」,所用的論據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鴉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藉助於「它能催眠」來證明。

心理學例子

[弗洛伊德:你是屌絲么]

[無辜人士:不是]

[弗洛伊德:你的否定反而證明了你就是個屌絲]

[防禦機制—否定]: 否定是一種防衛機制,其方法之一是將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根本沒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

這是我跟同學們玩的最愉悅的梗之一

(*/ω\*)

附答:同意「不可證偽」的理論不科學


以科學角度來看的話,這句話無疑是嚴重缺乏可證偽性的。

╮(╯▽╰)╭

說句不完全題外話,謊言和信仰有什麼區別?

沒被揭穿的叫信仰,被揭穿了的叫謊言。

嗯?


吳之榮 鹿鼎記裡面的最可惡的反派,就沒有得到報應啊


中間應該有一句旁白或者對白,你看我做了……現在活得很滋潤啊。


推薦閱讀:

佛教評判一個和尚得道不得道的標準是什麼?
男戴觀音女戴佛 為什麼人們喜歡這兩款佛像配飾?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五重玄義之判教
如何看待凈空法師等人利用傳統文化和佛教擦邊球控制思想的行為?
出生在基督教家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政治 | 邏輯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