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們知道了這麼多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有位答主回答的很精闢,因為沒有知行合一。

在我的認知里,無法付諸行動的「知道」,都不是真正的「知道」。有時候我們知道了一個道理,心裡也覺得它大抵是正確的,但是偏偏無法用行動去應證那些道理中最樸素的邏輯。

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的「知道」並不代表就真正理解了道理的核心。

而當我們真正可以完完全全明白道理其中的要義,徹底的「知道」了,往往也會發自內心的順從道理來行事,並且沒有任何困擾與遲疑,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每當你回首往事,總會不滿於自己當時沒有將某件事做得完美,某段時間過的充實,如果時光能倒流,自己能穿越回過去,一定會完美的充實的精彩的完成每一件事

每當展望未來,規劃以後,你總會高談闊論,壯志凌雲,心懷世界,將未來規劃的一片光明,大放異彩,但真當時間來到了未來的某個時刻,你卻發現,你還是原來的你,未來那些想像的東西成為泡影,並沒有實現,你計劃著未來的半年內要健身,可半年後你卻還是出現在夜晚的燒烤攤上,喝酒划拳;你計划下學期要好好上課,拿獎學金,可下學期你依舊每天睡到中午,到了期末才翻開嶄新的課本;你計劃要用空閑時間兼職賺錢,不問家長要錢,可每到月底,你還是退出手機遊戲,撥通了父母的電話。

為什麼明白這麼多道理還過不好一生?

因為你忽略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在大腦中想到和現實中做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兩者天壤之別。大腦中想像的那個完美做事的「自己」很理想化,他會以最高的效率,最專註的態度走完你想像的人生,做完你想做的事,他不會累,不會喜怒哀樂,他只會也唯一會做的就是按照你的想法完成目標。

而現實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實里,你會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產生疲憊,你會在一段時間後精神無法集中,你會產生倦怠厭惡的情緒,你會因為其他事情影響心情從而不能專心於眼前的事,這些因素都會成為你實現目標路上的阻礙,而在大腦中,卻並不存在這些不利因素。

人有惰性,每個人都想要以最小的付出換來最大的收益,甚至不勞而獲,這是天性。奮鬥的過程從來不會輕鬆,而不奮鬥卻很輕鬆,人趨利避害,總想逃避奮鬥,選擇安逸,選擇讓自己舒服,這是天性,潛意識;眼前的當下的舒適遠比未來還尚未實現的舒適能給人更大的誘惑,所以相比奮鬥後實現未來的舒適,人更願意選擇當下的舒服,這都是動物本能。

而從客觀講,現在舒適未來可能會越來越糟,而現在苦點,未來會獲得長久的快樂,從這方面講,人應該選擇奮鬥。

感性方面,人會選擇安於現狀,理性方面,人會選擇奮鬥,所以奮鬥其實就是一個與自己的本能鬥爭對抗的過程,理性戰勝感性,意志戰勝了自己的惰性,那就會選擇奮鬥,選擇努力。年齡從小到大的過程,也是自己從感性不斷向理性蛻變的過程,大人和小孩在本性上,在喜歡享受,愛玩方面並沒有差別,不一樣的是,大人更懂得奮鬥的重要性,更會以客觀對錯而不是主觀好惡來評價事情,這就是理性的增長,而人們常說的「你變成熟了」就是指你越來越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慾望,情緒,控制住自己的本性而客觀分析利弊做出選擇與行為。

沒有人能達到自己心目中那個理想的狀態,過好心中那種理想的人生,但我們在不斷向它靠近。


我這一生會過得挺好的

這種旗

請不要邀請我立


第一區別並不是知道-做到的區別,有些東西是做不來的,而要順其自然。有些東西是有前置步驟的,你獨立地去實行一個單獨道理而沒看到整體里的前置步驟,必然是做不動的。

知道的道理是偷來借來的,它還沒變成自我的一部分。道理里有適用的、不適用自己的,有真道理、有假大空道理,自己不親身體驗一段時間,是無法分辨真偽的。事情不一定是合乎邏輯的。且道理有它自己的前提條件和門檻。

見過一類人,口才一流,然而大部分是文字遊戲,也就是說,他只知道一堆詞的名字而不知道實物,是純粹形而上學,用於勸導別人時特別有效。《列子》中,公孫龍還是楊朱說,取消物的指稱,才能看到實際的那個東西。文字只是建築手腳架而不是本體。

還有一種說法,道理只是幫助你抽取自身本來就有的東西的梯子。如果你自身內部空虛,給道理也聽不懂、不認同、不會用。


贊同樓上的回答。

人在未親身經歷的情況下是很難理解別人所說的道理的。


推薦閱讀:

有什麼道理是你四年後明白的?
為什麼我總是慢慢才懂得別人已經懂得的道理?
哪些知識是做過生意後才懂的?
" 當你沒錢的時候,你會明白很多道理 "
怎麼解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說不出來」的問題?

TAG: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