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遵守道德後,會很開心。比如講誠信,不說話,拾金不昧,樂於助人,無私奉獻,尊老愛幼?

急切需要真相


道德行為本質就是利他獲得的精神價值,就像是一個蘋果你自己吃,與讓你孩子吃的區別一樣。而規則的道德是約束,你符合了規則形成秩序,違反了規則形成混亂,後者會被懲罰。

當下人們對於道德的堅守更多是出於表面上的形象不受負面影響,或者得到某種虛榮的稱號,而發自內心的善的行為這種高級的愉悅感正在被多數人所遺忘,這才是社會的悲哀。

孩子一樣的快樂,正在成為成年人的奢侈品。這就是規則的代價,與道德的沉淪。


其實很簡單,道德是全社會共同接受的行為準則,遵守道德就能被全社會所接納。因為人類是一種群居性動物,被群體接納會讓人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會感到很安心。


其實,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利他行為」,這種行為最早出現在人類群居生活中。

在遠古時期,這種行為一方面有利於母子、父子、兄弟姐妹的生存,並讓基因得以延續。

另一方面,與之相反的行為——自私是很難生存下去。比如一個自私個體總是偷取鄰居的食物,看似有利於自己生存繁衍的行為,可能會招來群成員的激烈反抗。

這種利他行為的產生是源於一種共情基因,這種基因讓人很容易產生設身處地的感情認知,它能讓鄰里和諧、捕獵和共御外敵中能團結合作。

如果這種利他的善意舉動能獲得他人的正向反饋,也就是答謝和回報,大腦也會突變出因獲得感謝而產生愉悅感,從而這種利他基因也就獲得了保存和發展。

也就是說,從遠古到現在,每個人身體里都會產生由共情基因刺激而來的利他行為。

這也就解釋了,當人們看到有人受苦心理會不舒服,並想為他做點什麼,也就證實了「人之初,性本善」。


會從精神上受到很多反饋,就像玩遊戲,你完成任務得到想要的獎勵會很高興,特別是那種平常得不到的。

所以說,雖然我們鼓勵做好事不求回報,但如果你是被幫助者,最好還是回報一下比較好。

當然,也有那種真的不在乎是不是有回報的,那種心理應該更接近宗教信仰吧。


1 年紀小的話,想事情不會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套路,你開心就好了。

2 如果,已經奔三或者快奔四了,說明你的內心還是很純粹的,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因為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最高層次需求是自我實現,以上行為都是自我實現的具體細節。簡單說,以上行為不為社交,不為贏得他人尊重,簡單單純的為取悅自己。


推薦閱讀:

《愛和自由》愛的綁架
憑什麼讓道德綁架的人稱心如意?

TAG:道德 | 道德綁架 | 尊老愛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