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以後,您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謝 @軻茗一 邀請。我的見識和境界本不足以回答這些問題,給別人也提供不了什麼有價值的意見。那就不談學術,只講感受吧。

我接觸《論語》很早,就像絕大多數華人一樣,很小就接觸了。小學、中學,有一些話聽熟了,心裡一點波瀾都沒有,連「不過如此」的念頭都沒有。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就好像「你好」、「再見」、「謝謝」一樣,不過是理所應當。

中學在課本上學到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覺得有點意思。大概是有點思辨的味道,從學和思兩方面講出了不可偏廢,所以覺得有些意思。

大學和朋友聊天、隨便看書時學到了「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學到「君子不器」,還有一些不是《論語》中、卻與孔子精神一致的話,比如「不為物役」。我知道這幾句話在我心裡扎了根,我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君子。「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過分書生氣而不接地氣,不過分重本能而沒有自我提升;「君子不器」,做一個自由、獨立的人,而不是一個工具,要活著而不是沒有死;「不為物役」,要能夠真正自由地思考和生活而不要被外在的東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所綁架。

但是我很慚愧,我很久都沒有真正通讀《論語》,更談不上深讀。

我工作、生活,建立了自己的三觀,立志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過,帶給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我心愛的人和民族,一點點有用的、正面的東西。這大概就是「而立」吧,確立了自己的三觀,有了方向和立足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每個人的能力和際遇有不同,能達到的程度不同,但是立志於此、立心於此,只要方向是有價值,做到哪一步都是好的。

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弱點,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別,發現自己的人性有很多東西不敢去考驗,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境界,自己的經歷和位置不足以讓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人、塑造自己想過的人生。

看到有些人用一點手段獲得利益,我也會動搖。看到自己的堅持不能實現自己的預期,還有別人的誤解,甚至朋友善意的勸誡,比如「這樣太天真了」「你太理想主義了」,我也會懷疑。

這大概就是「知經而不知權」,因為我沒有到「不惑」。

但我大概還是幸運的,因為我斷斷續續地,還是讀了一些書,比如,《論語》。

一個人在順境中,是感受不到很多價值和力量的。而在逆境中,挫折中,懷疑中,才會感受到那種力量。

就好像只有割破了手,才感受得到疼,才看得到自己的血,是紅的、是熱的。

我不想放棄自己的初心,不想只是為了陞官、賺錢、前呼後擁、人前顯貴。那只是眼前的成就,是外人的眼光,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對未來,沒有長遠的益處。

我不想只是沒有死,我想活著,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我讀了《論語》,想起來大學時候,聽楊立華老師講四書時的激動心情。我開始做筆記,整理孔子的一生,開始對照著朱子、錢穆、李零、楊伯峻、程樹德等先生的著作,用很慢的速度、和認真的態度,重新去讀我們都以為自己很了解的那本書。

《論語》。

順境中不需要力量,逆境中才需要力量。於是我默默背誦這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給我力量,讓我不至於太過墮落。就好像曾經另一句給過我力量的話一樣:「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那時候,我正是因為相信,只要終日乾乾,還可以夕惕,那就可以無咎,所以我心裡不怕。

現在,我相信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所以不論何時,也不可以放棄自己。

就好像《中國合伙人》一樣,他們不是沒有挫敗過,但是他們沒有放棄自己。就好像馬雲那五年創業,他也沒有放棄自己。

而放棄了自己的人,就好像一些吸血的保健品牌,一些吃人的醫院,一些拿愛國當買賣的公眾號大V,他們放棄了自己,就算一時躲得過去法律的清算,他們的人生也是墮落的。

秦檜富貴一生,躲得過生前的清算,躲不過身後的罵名。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其實順境中真的不需要力量嗎?那權健,那莆田系,那咪蒙,哪個不富貴過?甚至還有很多人依然富貴著。

還有很多人為了富貴,願意奴顏婢膝,願意摧眉折腰事權貴,遊走於法律和道德的邊緣。身段柔軟不是錯,錯的是有些人柔軟到放棄原則。

他們富貴的時候作踐別人,貧賤的時候作踐自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當楊立華老師講《孟子》到最後的時候,他讓全班同學朗讀了這一段話,當時我汗毛直立,熱血沸騰。我仍然建議讀者讀到這裡,念出聲來: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楊立華老師說的話總是給我力量,就好像四書給我力量一樣。他說,一個人自己不作踐自己,就沒有任何人可以作踐你。

他說,一個人如果不想作惡,即使全天下的重量壓在他身上,他也可以不作惡。

《論語》教給我很多,我想做一個君子,過有擔當的一生。


最大的改變是把《論語》學習過了。


忘記是哪位先生曾言《論語》要讀夠三十遍才能入門,剛剛讀到三遍的我在知乎中大都是只看不言,也自覺沒有這個能力,但看到這個問題時還是忍不住多言幾句。

我讀《論語》的入門讀物是梁啟超先生的《孔子與儒家哲學》,到後來開始看《梁漱溟先生談孔孟》,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孔子傳》,更難一點的《論語正義》和《四書章句集注》還沒敢看,不過每天都有一本《論語譯註》的口袋書帶在身上以供翻閱。

我喜歡孔子和《論語》,但絕不迷信於此,有了當代的視野,使我能夠更容易的看到書中的局限性,但我更希望能夠通過當代的知識去豐富和補全它,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論語》中充滿了人生的智慧,但並不能為我們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所以不能用實用角度去看待它。

我讀《論語》後讓我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明白人生的成功除了事業的成功外,還有人格的提升。所謂的人格的成長我想並不是單純的歸咎於道德修養,而是一個人全方位的提高。正如西方古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成為更好的人」,在這一點上孔子和《論語》異曲同工。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的體會到了自己的改變。我逐漸少了抱怨,而更多的「反求諸己」;我逐漸沒了焦慮,而更多的「不亦樂乎」;我學會磨礪意志,因為「士不可以不弘毅」;我開始有反省的習慣,因為「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和《論語》對我的影響更多的是心形上的改變,「吾道一以貫之」。胡言亂語還請包涵。


從排斥儒家思想,到喜歡孔子這個人。

分享一篇文章:

《論語》到底是本什麼書?陳冲_綠玉玄珠?

blog.sina.cn

可能是因為我完整地讀《論語》的時候,思維觀念已經基本成型,所以並沒有從《論語》中獲得太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比起只讀原著,讀一讀南懷瑾的《二十四堂國語課》,聽一聽南老怎麼解讀《論語》,可能獲益更多。

我個人是認為《論語》放在現代,更像一本故事書。把孔子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你會覺得他很有趣,也很值得敬佩。

粗淺之見,僅作分享。

————————————————————

2019.1.30補充

01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xima.tv圖標

台灣大學的公開課,時間比較長,只聽第一講就可以起到啟發作用了。


以前喜歡老莊,不喜歡孔子,後來機緣,認真讀了論語,很值得一讀,客觀講,裡面的很多東西是值得學習的,正能量,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質


推薦閱讀:

細讀韓愈《送高閑上人序》
《荀子·勸學》解讀一:做個終生學習者
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附錄B)
劉夢溪:馬一浮準確定義國學
深入淺出講述中國故事,雅俗共賞傳遞中國精神

TAG:國學 | 儒學 | 儒家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