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能否領略精神思想的樂趣取決於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思想能力。請問為何作者限定其與生俱來,後期呢?

一個愉快的人,隨時都有可以讓他產生愉快的原因,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愉快的人。每個人的感知能力自己自我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都不一樣,叔本華先生的這句話,認為其與生俱來的,也就是先天的,那麼他所說的思想能力,難道不能後天習得?或者,他所指的思想能力,是「狹義」的意義呢?


剛開始看叔本華的書,其實有些觀點還是比較陳舊的。建議也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僅個人觀點)

科學在不斷進步,但是對於人類心理形成和發展還是有太多不解之謎。

從目前科學研究發現,基因也許是一種原因,會導致思維方式存在一定可能性的差異(參考書籍,天生變態狂)

但是我相信,更多還是生活環境的影響。在意識初步形成階段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及人物,所帶來的反饋。

雖然有反對的聲音指出,同一個家庭會培養出完全不同的人,但是即使是同一個家庭,每個孩子接觸到的事物和人,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

再而就是後天自我認知形成後的重塑過程。

性格是會改變的,我就是一個例子,我小時候是很開朗的那種,各種班幹部,積極分子,後來的遭遇導致性格完全改變。

自我認知形成後對於自我性格的選擇和塑造,其實作用更大,我覺得叔本華書中寫的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認知形成這個概念上。

這個認知的形成很早,可能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形成雛形了。

所以說是與生俱來也不為過。

在自我認知形成過程中,你會下意識對於自己所見所聞,所有事物的處理上,按自己的一套來,不同的處理和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進而進一步影響到人生觀念和性格的變化。

只是有些部分,因為習慣相伴太久,除非有特別顛覆性的事件發生,不然不太會改變。

樂於自我思考(通俗講,也可以說是想得多),我覺得也是基於自我意識形成後的一個習慣,想得多自然會更傾向向內挖掘其中的樂趣,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然會想方法從外面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感知能力的敏感,也是從小習慣養成的。這就好比一般關係複雜家庭長大的孩子,會相對敏感。自我意識在初步形成的時候,就認為這種能力對於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有幫助,就會一直保留或潛意識作用下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所以有些小孩很早就特別懂事。

說得不對之處,可指正。


我的觀點是每個人在這方面的能力是同時由與生俱來的部分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兩方面構成的,而叔本華既然在這裡強調的是「與生俱來的那一部分」,那麼題主就不要認為這部分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難以改變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過許許多多的故事裡都有父母希望子女繼承家業或將來從事某方面的職業,但後者卻反其道而行之的情況。我認為這就是由於天性使然,使得人總有適合做和不適合做的事情,叔本華所說的「領略精神思想樂趣的能力」也無外於此,而他強調的也就是這種情況了。

甚至,如果你贊同這句話,完全可以認為所有具備這種能力的人,都必然是擁有部分天資的;而如果你不贊同,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這些人如果沒有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影響,天資將毫無作用——無論如何,只要根據自己的偏好選定側重點,總是能說出一些道理的,這樣。


一句話,就是想說,自己是天才!他對天才這一論述,就是以自己為藍本。


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叔本華觀點的正確性——後天教育也改變不了先天的本性。


謝邀。首先呢,我們一定不能誤解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先天」,這個先天絕對不是「伴隨基因而來的先天」,而是指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經歷的嬰兒、兒童…青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些時段內養成的習慣、思維、認知…這麼理解的話,尼采跟叔本華的許多思想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推薦閱讀:

TAG:思想 | 叔本華Schopenhauer | 人生的智慧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