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按照道德經裡面說的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引用這一段吧。都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引用的這一段話也說明一的重要性,天,地,王候都需要有一才能得以存在。

既然如此,按照題主的說法,要學道德經的做法,那麼請你先找到你自己的一,這一是什麼?人在這社會生存,想來你也不是學道家的修仙求長生,酒色財氣反而是世俗之人的追求,想來你也不例外。所以這一對你來說,就是社會安身立命之本。找到你的生存之本,再把他加強擴大。就足以


《道德經》裡面的道太大了,每一個人讀到的《道德經》都會有不同的領悟。老君也得只會真的是太神妙了,他老人家將大道的規律總結成了短短81篇。如果想要讀懂《道德經》真的是太難了。大多數的觀點都是道和德兩個部分的論述,針對《道德經》出了太多太多的經典和注釋。如果如果感興趣可以去閱讀一下。這裡不做闡述。那如果我們讀不懂《道德經》怎麼辦?不妨讀一讀《太上感應篇》。懂了《太上感應篇》中的內容照著去做,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定的感悟。這個時候回過頭來再看看《道德經》就會懂很多東西。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如果都沒有讀明白,怎麼就想著去做?就像一張地圖,你都沒看清楚要到那裡去,你就問:該怎麼走?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總看得明白吧?那就守中吧!其實真讀明白了,是不用守的,但如果讀不明白,就守中也好,不會守就讀讀丹經,看看視頻,很多教學資料,至少在小周天的教學上,前人積累了太多經驗,少走很多彎路。


滲。


謝邀。

能提出這問題,表示你還沒看懂,至少目前從書中,你還未得到對實際行動上有幫助的信息。

但生而為人,必有其長短。不知道怎麼做,應該是還沒發現自己的短處,或需要自省、改變的地方。

多經歷,多感悟,總會有切身體會的一天。加油。


可是道德經並不是教你怎麼做人的。

道德經裡面寫了那麼多的內容,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上的訓練,讓你知道一件事情是有兩面性的。

我們往往知道一件事情它都有兩面性,可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未必能運用到如此極致的程度,

但是道德心態可以把很多作者親身經歷觀察到的事物都寫進去,這時候我們可能才知道,原來在某一個角落裡面,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方面,它也是有另外的一面的。

雖然它不乏有聖人如何,我如何,君子如何之類的的語句。

但是這也不是說這麼做必然是正確的,好的。

而是告訴我們有這麼一面,並且在春秋時期,如果所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就可以讓社會更穩定。

我們現在不是兩千年多的春秋時期,我們的環境不一樣。那麼道德經對我們的作用,就也發生了改變。

我是拿它警示我對事物看法的全面性的。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心境會趨向平淡。

所以我聽人說過,三十五歲了的時候,一定要讀道德經。

我倒不覺得一定什麼時間讀道德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讀的太早了,懂的太早了,認同的太早了,很多事情就缺乏動力了。

因為偏激和片面,本就是能迸發更強大的力量。

妥善和全面,是穩妥安靜和樂天知命。

這些不絕對,但是你可以了解一下經濟學的比較優勢,

相對而言,總是是的。


第一道德經有很多版本,比如通行本,帛書甲乙本,楚本,差別不小。比如道可道,恆常道也是一種開頭。比如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和,生於有,生於無。完全倆意思。

第二今人了解道德經往往靠古人註解,皇帝們也喜歡做注,比如唐明皇李隆基。當然今人也有不斷的解讀,比如熊逸,羅大倫,還有樊登讀書也講過。

第三兩千多年了老子真意早已失傳,包括其本人都沒有真相還原。

所以,讀道德經的初心是什麼很重要,未必需要一個實用性,寫給帝王治國也好,自己修身也好,帶著目的性去做,就會有立場的選擇。

道德經,非道德經,是為道德經。


道德經含治身和治事兩類法則,有的經文段落可以直接操作,更多的段落,需要到位的解讀,轉化成行動方法。這個需要去悟,每個人激發點有所不同。

道很抽象,道德經八十一章,雖用文字演道,還是很抽象。剛開始讀的時候,不求抓住根本和要點,先熟讀,再熟讀,對道德經有個豐富的感性認識,慢慢你會發現,道德經很多經文可以彼此解釋,這就是以經解經。能觸摸到這一點,你就可以深入挖掘,運用邏輯思維去一點點梳理脈絡。最終,獲得自己領悟的行動法則。

按所悟的去做,以實踐證道。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四章:有些話,不必說出來
請問,在道家或者道教中,對於是怎麼時間的論述?而時間在道中又是怎樣的存在?而道在時間中又是怎麼運轉的?
你說「真空不空,真實不虛」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欲無為
老莊思想對當代青年有借鑒意義么?

TAG:道家 | 道教 | 老子人物 |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書籍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