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中的"戒禁取見"怎麼解釋?


《大乘五蘊論》:云何戒禁取。謂於戒禁及彼所依諸蘊。隨觀為清凈為解脫為出離。染污慧為性。

本質是一種錯誤觀念,就是說把戒律所禁止的事物當成了清凈解脫之法


戒禁取見,即:對戒律的偏見。

不知道該戒什麼,不知道不該戒什麼。

即不清楚,不明白戒律的真諦。

只流於形式。

這個戒禁取見的由來是,《俱舍論》卷十九所說,有外道見狗、牛等死後生天,乃學狗、牛之作為,食草啖糞。謂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凈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而至超苦樂處。此等執取非理之禁戒為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見。

現在看來,食草啖糞看起來很可笑。

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對戒律的偏見,已經越來越偏,形式化也越來越嚴重。

比如,亂吃素,亂過午不食,亂戒色等等,這是現在比較常見的。

吃素,過午不食,戒色等,本身有形式,有內涵,但是大多數人,只是有樣學樣,流於形式,忽視內涵。

戒殺,實為斷嗔恨心,戒偷,實為斷貪愛心。

比丘戒250戒,條條具體,不一一列舉。

斷戒禁取見後,只有一戒:心。即攝心為戒。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勝慧。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

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欲攝取諸法智故。起於修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於法光明無少可見。

法光明故 了一切法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若順若逆。若有戲論。若無戲論。

世尊。此法光明。豈諸菩薩摩訶薩無修行而當得耶。

爾時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訶薩言。

勝慧。諸菩薩摩訶薩無少修行。無勝修行。不隨修行。不遍修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

諸菩薩摩訶薩。尚不可得不可見耳。況菩薩行而當可得 當可見乎。如何乃見。若干劫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

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行息 所行清凈得法光明。

法光明行非數量行。非隨相行。從何施設一切諸行。然所修行非施設行而亦不離。

勝慧。諸菩薩摩訶薩住此行時。舍一切行無所執取。

具斯行者非數量行。非隨相行。無相無行 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所行 而亦無有行

得無有行者 無畏而發趣

未曾有勝行 亦無有遍行

無行無勝行 平等而發趣

此行無示現 示無有諸相

無相無行者 斯為行之相

菩薩無相行 不住於諸事

無行無所住 智者乃成就

無行則無動 斯行為無上

能行不動行 勇進而發趣

菩薩不可得 行亦不可見

亦不見色身 斯為善順者

無色無形相 故無一切行

於見無所取 斯為無比行

菩薩無上行 不墮於施設

亦無有遷變 於中無所執

行無施設故 乃為無上行

若得如是行 獲大法光明

菩薩所修行 無言無劫量

能以無量劫 顯說於諸行

菩薩行清凈 清凈妙安住

悉舍一切行 曾無攝取者

菩薩恆住舍 守護於諸行

已舍一切行 於舍妙安住

菩薩無邊行 離邊及無邊

彼行無所動 名為無上行

菩薩無相行 斯行為無上

修行此行時 超越諸魔界

菩薩無相行 明了於無相

若相及無相 一切無所依

菩薩住此智 此行善成就

無有少所行 說名不行者

菩薩常清凈 於行無所畏

正念而發趣 斯為善安住


戒禁取見:對於無用的內容,能自動剔除。

當一個行者靜坐有身心受用出現,會附帶一個功能:了知所做有沒有用的覺知力。

這個好像冥冥中就知道一樣。拜佛有用嗎?沒用。還是要靜坐。靜坐觀有用嗎?沒用。還是靜坐止念才有用。自己會知道。不用教


我的理解,基督教中,相信基督就可以獲救,就可以進天堂,這算一種戒禁取吧


如確取牛戒狗戒等非理之戒法,而思為生天之因,解脫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見也。此中亦含布施取苦行取等。以有迷取非理之布施或非理之苦行而思為清凈之因或道者故也。但由印度之外道守邪戒者多,故謂之戒禁取。五見之一。俱舍論十九曰:「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中略)理實應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大乘義章六曰:「言戒取者,於有漏法,取為能凈,故云戒取。」智度論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贊,唐苦無善報。」——《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推薦閱讀:

頓奪心境,直顯真心
緣起論
中國有比帕奧更好的南傳佛法嗎?
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空性」?
增一阿含經: 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永在闇冥中

TAG: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