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長大了問為什麼要努力讀書,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客觀簡單的引導孩子?


1

哈哈哈,此題非常符合我本人一貫的教育觀點:盡量不要給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你講什麼?

我聽過非常多家長試圖講的大道理:你現在每天讀書、學習,看起來是沒有意義的,但未來會慢慢讓你變成一個很優秀的人。

常有家長力圖花很多時間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孩子除了變得更沉默以外,還更減少了主動和家長的溝通。

而且講道理這件事,很少有人會記得道理,只會記得講這句話的情緒。

很簡單的例子,你看完了《奇葩說》以後,除非某人的想法厲害到讓人全身汗毛倒豎,並且符合自己的想法,不然你除了記得他的情緒和表達時候的姿態,根本記不住他講了什麼。

所以,如果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讀書,我一句道理都不會講,我會說:因為就是需要。

對待學習這件事,父母的身教效果好過言傳。

2

學習成為一種家庭習慣更有效。

我朋友就很厲害了,她立志要把孩子培養成為科學家,不然就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

第一次我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我以為她開玩笑。

後來有一次,我的孩子和她的孩子一起坐車,兩個都是同齡的女孩子。

我的孩子一直在問我公主啊,花花草草啊,各種風花雪月的問題。

我朋友的孩子問了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而且不膚淺不好答的那種。

我的天,我請教我這位朋友怎麼培養的,她說她就是帶著孩子看很多科普類的書籍,給孩子講科學新發現。

重點,她老公也是非常杠的那種,對待理論非常嚴謹認真,倆口子會為一個科學看法,爭論到面紅耳赤,旁人看了非常驚訝。

這種氛圍里長大的孩子,對待學術不認真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們家的兩個孩子在班上都是成績第一名,儘管只是在幼兒園。

3

給孩子每天都有一段讀書時間。

這件事,不是磨鍊孩子,而是實實在在磨鍊家長。

孩子每天有一段確定的時間能靜心讀書做作業,再鬧的孩子都不會成績太差。

然而要把孩子綁到書桌前認真做作業,且有效果,這可是家長和孩子的一場抗戰。

家長要不停提出要求,而且還要克服自己可能產生的急躁、不耐煩情緒,讓孩子不受自己的情緒干擾,好好學習,真的是一場非常激烈的較量。

所以要想讓孩子老老實實讀書,家長也需要有鋼鐵意志。

我現在每天都給孩子讀書,也讓孩子重複我讀完的內容,突然發現這方式孩子會成長得很快。

當然,現在多數的書都很美,對孩子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學習材料。

4

應用更多新媒體工具。

現在很多書都有多種媒體形式來配合,讓孩子有豐富的接受信息的形式,讓學習本身也變成了有趣的事情。

第一,聽書。

我朋友特別愛給孩子聽書。

聽書可以不用眼睛去努力看,對孩子而言,聲音也是一種很好的陪伴。

第二,電子閱讀硬體。

我和孩子經常在kindle和iPad上看電子書。

我不好意思說是實體書太貴了,當然,我更相信,電子書才是未來。

書非常多,孩子還可以選來選去的,閱讀範圍就開闊了。

我和孩子一起等車或者等人或者等事情時候,我就會拿出kindle給孩子念書,有時候是一起背書。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沒什麼事的時候,是可以靠讀書來消磨時間的。

而且也讓孩子明白,電子設備不僅是好玩的工具,也是可以帶來知識的。

第三,電子閱讀軟體。

孩子的閱讀軟體里,有個軟體很用心:洪恩雙語閱讀。

實在陪不動娃的時候,我會把軟體打開來,孩子自己翻一兩個故事。

有語音講故事,後面還有針對故事的提問。

一個故事裡有很多的「秘寶」藏在書頁里,強迫孩子緊盯著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而且故事也選取得也很有意思,價格相對買實體書而言,算是便宜的。

第四,各類搜索引擎也是學習的好工具。

相對於孩子所有問題都有明白回答,更能促進孩子進步的應該是:孩子知道家長也有所不能。

我不懂的事情立即帶著孩子一起搜索消息,孩子現在也會知道不懂的可以去查一查。

主要是希望孩子能知道學習不要要求自己什麼都懂,不懂也是非常正常的。

學會學習方法,比知道很多知識更重要。

4

修禪講究頓悟,每個小孩子天然也有這種能力,但頓悟需要積累,所以給孩子一個積累的過程吧。


用實際行動去反映你的道理,而這個行為越早實現越不容易出現夜長夢多的問題。

假設:你回答「讓你以後過得更好」。

那你就要具體地給出一個所需要的「更好」來,不然你的道理不成立。——參考《曾子殺豬》

「以後」這類不定時用詞,在你說過之後就會馬上生效,而且一直延遲到心理忍耐時間後還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你就屬於「欺騙」,你會相應地因為事件的嚴重程度而丟失一定的信任值。而且,你還無法強迫別人恢復對你的信任。

結果你看到上面我指出的問題,那麼:

你可能改口回答「讓你大學畢業後更容易找工作、找伴侶」。

那就要考慮心理時間與日常反差了,因為「畫大餅充饑」這個方法並不能充分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因為眼前利益不存,而且日常反差會降低當事人預期。如:這貨中學就談戀愛了,你/班主任跳出來搗亂。如:這貨的目前成績、以及短期幾次考試成績都不足以支撐他上大學。

你是給出額定時間了,但是時間太長,利益價值無法正確地反饋到這貨的心裡。而且利益預期一般以當事人自身對己評估為準,你的道理可能僅僅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預期」,據我所知,部分家長會認為預期便是結果,並需要孩子嚴格執行,但,如何執行給不出方法,甚至給出錯誤方法,最後一切失敗由孩子背鍋。這種事多了,你對於他來說,你說什麼道理都沒用,因為道理誰都會出,但實現與否就兩說了。正如我想武漢所有患者明天全數痊癒,很明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預期不具備科學性,所以終究只能想一想而已。但部分父母卻喜歡把只能想一想的東西變成做一做,結果只會出現「出此下策」的局面,如「浣熊市模式」,這樣一下就沒患者了。

故,說什麼都沒用,只能通過讓其自發地認為必須這樣做,才是上上之舉。即:同化。

如果你自己都不去努力讀書,那麼你沒有資格、也沒有辦法塑造出一個「讀書好」的模板去同化當事人,你不要搞「別人家的孩子」那一套,你家的孩子用來參考行為的是他自家的父母。因為在任何人眼中,你都是在「雙重標準」,小孩未必會用這個字眼,但他們也會懂得這個字眼的意義。——你一天到晚都不見得拿書來看,還能對我要打就打、要罵就罵,不香嗎?而且,不讀書考差了挨打罵,努力後考差(沒到你的預期)了,還是挨打罵,不臭嗎?

就像早年那個「60分被誇獎,98分被巴掌」的對比圖,既然怎樣都做不到你的要求,為何要繼續做下去?


人的一切行為(只要不是被人用槍逼迫著),都是他的思維的結果,由他的思維引導。那麼給孩子就說到3點:

(1)他想不想過著舒適的、富有的生活?

(2)他想不想得到周圍人的稱讚?

(3)他想不想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這三點,分別解釋如下——當然,你向孩子講解的時候,針對你們之間的對話方式,靈活得組織自己的語言,以下僅僅是解釋的主題意義。

(1)他想不想過著舒適的、富有的生活?————現在家裡並不是大富大貴,現在看著舒適,那是因為有父母在用自己的工資收入支撐,當孩子長大後,他會有自己的獨立生活,他會買房買車,他會常常旅行,他會常常購買各種東西,這些都是需要收入來支出的。正是因為家裡不是大富大貴,孩子如果不努力讀書,當然考不上好大學。

雖然現在孩子們看起來還小,都是天真燦漫的笑容,人人都是天使,但是今後他們之中總有一定比率的人只能讀很一般的大學或者大專,甚至只能讀到高中。但是這又是客觀規律,不論什麼時代,不論什麼國家,總有一定比率的年輕人會這樣。

他們如果不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但是家裡又沒有礦山,他要過上舒適、富有的生活,必然需要他有個好工作的敲門磚。畢竟,能不讀大學,創出富有生活的人,比例少的可憐,而且即使他們不讀大學,但是他們都有特別突出的技能:商業頭腦、編程能力、設計能力、藝術能力......

(2)他想不想得到周圍人的稱讚?——在學校,老師會稱讚努力讀書的孩子;在學校,同學會羨慕成績很好的孩子;在小區,鄰居會稱讚成績很好的孩子。如果成績差,大家不會稱讚他,除非他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技能,比如:英語說的近乎於母語,作文在報刊精彩發表,圍棋贏得過全國大獎.......不過,這些突出的技能,不也是需要努力的學習才能得到嗎?

(3)他想不想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必然具有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但是邏輯思考能力怎麼來呢?

我們常說的邏輯,來源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而亞里士多德本身大家都知道,他在當時的時代,屬於深入研究自然科學的人。

再比如我們現在社會的大發展,也是從工業革命之後才開始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說法太準確了!

要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就必須重視對孩子自然科學的教育。

學習理工科的人都清楚論證事物的核心:要一環扣一環得論證,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格的實驗結果或者理論推論。這種思維就是邏輯思維最關鍵的地方:嚴密的理論論證和實驗結果。

如果讓孩子從小努力讀書,學好自然科學(學校的數理化可是重點),那麼孩子從小他們的邏輯心智就會有神奇的變化。

在這個學習自然科學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養成邏輯的思維能力。他會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是因為什麼所以它會這樣?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這個實驗為什麼是這樣設定的?……

這樣一種嚴密推論,嚴格論證的思維習慣,就會紮根在孩子的頭腦中,他自然就養成了用邏輯來思考問題的習慣。邏輯思維的培養,主要就是來自於自然科學,而不是脫離自然科學的辯論、耍嘴皮子。

那麼要不要學好數理化呢?要學好,就只能努力讀書啊!

感謝關注公眾號: 米知山

關注個人成長,分享對成長的認知、方法。


從讀書的作用、意義和重要性回答給孩子。

讀書的作用是什麼?

讀書就是學習,從書本、老師那裡獲取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能力,進而獲得腦力勞動資格,最後獲取舒適的生活。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孩子讀書的意義是為了能更好的在這個世界「生活」做的準備。

更好:指父母家長的期望孩子獲得的生活條件,至少要好過現在家庭的狀態。

生活:指能夠豐衣足食,獲得預期的各種生活資源。

孩子讀書是為了在現有家庭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生活而所做的前期準備

讀書的重要性是什麼?

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好的工作是稀缺的。社會現在有一個較為公平的評判標準就是學歷,同等學歷下評判標準就是雙一流,985,211,雙非等。國家通過一層層的選拔考試,將人才進行等級劃分,然後社會各界會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他們需要的人才(擇優錄取)。

結果就是多好的工作找多優秀的人才。

優秀的評判標準依次是學歷、學校和學習成績。

而獲取高學歷的途徑是在高中以前獲得好的學習成績—考入好的學校—獲取更高的學歷。


因為人類不能再過原始人生活。


徐老師的幼教園:孩子 你為什麼要學習(五) ——用水的變遷?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徐老師的幼教園?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專欄里有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教會孩子學會理性反饋
教育者自己都做不到自律,能教育好孩子嗎?
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專家」泛濫現象?
遇到熊孩子該怎樣對付?
學爸 | 教育孩子還得用毛澤東思想

TAG:學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方式 | 人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