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種族優劣論有道理嗎?

聽老師講希特勒奉行種族優劣論,這種理論有道理嗎?有科學依據嗎?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但是以差異來評判一個優劣,甚至說必須被消滅,就明顯有問題了

比如a智商高,b體力好,你憑什麼說a或者b更優秀

打個比方希特勒就相當於身為b,於是告訴其他人體力好就是牛逼體力不好就應該去死

這是所謂的種族主義


【世界人種分布圖】

在生物學上,現在世界上的人種只是一個種,屬於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世界不同人種的的基因幾乎相同,但DNA的細微差異已經足以查明大部分人地理上的「祖籍」;不同人種間的遺傳物質只有極小的差異,我們所看到的諸如膚色、頭骨形狀等的差異,只是源於占很小比例的那些基因;另外,DNA序列的99.9%也相同。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根據這些細微的不同遺傳特徵把智人種分為三個不同的亞種。

(1).蒙古利亞人種(Mongoloid):又稱黃種人、亞美人種。皮膚黃色、黃白色、淺棕色;頭髮柔軟平順而呈黑色;鬍鬚和體毛不發達;面部扁平,顴骨較高;鼻樑的高度寬度中等,嘴唇厚度適中;眼睛棕色,眼裂很小、有內眥褶。

(2).尼格羅人種(Negroid):又稱黑色人種、赤道人種。皮膚呈黑色或深棕色;黑色捲髮;體毛髮達程度中等;顴骨不十分突出,顎骨呈下彎狀;鼻樑寬而平,嘴唇厚而凸出;眼睛棕色。

(3).歐羅巴人種(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Cavcasoid)。皮膚白色、白紅色、淺棕色;波狀或直狀的柔軟頭髮,顏色多金黃;毛髮較濃密;顴骨不高突,顎骨較平;鼻子窄而高,唇薄;眼睛發藍。

3、白種人的分類

從語言來說,白種人分印歐、
高加索、閃米特含米特、烏拉爾共4個語系。 其中,斯拉夫、日爾曼、拉丁、凱爾特、希臘-阿爾巴尼亞、波羅的、吐火羅、雅利安、安納托利亞、巴斯克屬於印歐語系。(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高盧屬於凱爾特,立陶宛-拉脫維亞-亞美尼亞屬於波羅的,波斯-普什圖-庫爾德語-俾路支-塔吉克-奧塞梯屬於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賽-南尼泊爾-僧伽羅-馬爾地夫屬於東雅利安,赫梯-呂底亞-呂齊亞屬於安納托利亞) 卡巴爾達、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喬治亞屬於高加索語系。猶太-阿拉伯-柏柏爾-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的庫施特-古埃及後裔科普特-查德的毫薩屬於閃米特含米特語系。

從人種來說,白種人內部同樣差異很大,主要分北歐人種和地中海人種。北歐人種又分為波羅的海亞人種和巴爾幹亞人種;波羅的海亞人種包括大西洋人(凱爾特人)、北歐人(日爾曼人)、東歐人(斯拉夫人);巴爾幹亞人種包括南部斯拉夫人和羅馬尼亞拉丁人。地中海人種分為典型地中海亞人種和高加索亞人種。典型地中海亞人種包括阿爾卑斯人(南部日爾曼人和凱爾特-日爾曼-拉丁混血的法蘭西民族)、地中海人(拉丁人、希臘-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閃米特含米特人、帕米爾人(南亞雅利安人);高加索亞人種包括高加索人和西亞雅利安人。

黑白混血人種包括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的庫西特人、達羅毗圖人。黃白混血人種包括突厥人。黃黑混血人種包括南島人。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從此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種的民族,只有相對純種的民族。相對純種的民族有藏族、大和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希臘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雜種有印度斯坦族、英格蘭族、法蘭西族、韃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亞族等。

種族與民族是不一樣的!以血緣劃分,世界上有四個種族:黑、白、黃、棕;在同一種族內部,按照血緣遠近和文化的不同又分為多個民族。

白種人內部差異很大,分印歐、烏拉爾、高加索、阿爾泰、閃米特含米特共5個亞人種。其中,斯拉夫、日爾曼、拉丁、希臘、阿爾巴尼亞、凱爾特、塞種屬於印歐人種,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高盧屬於凱爾特人,伊朗-塔吉克-阿富汗-印度斯坦屬於塞種人。芬蘭-匈牙利-保加爾人屬於烏拉爾人種,黃白混血的突厥人屬於阿爾泰人種(含有大量的黃種人北亞族群的血液),猶太-阿拉伯屬於閃米特含米特人種。德國和北歐都是日爾曼人,英格蘭民族是來自德國的盎格魯-撒克森部落的日爾曼人和直接從北歐或輾轉法國北部來到英國的諾曼部落的日爾曼人的混血,美國統治民族和主體民族則是來自英格蘭的移民。

按血緣關係和文化關係劃分,黃種人內部分北亞族群、通古斯族群、漢族、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畲族群、百越族群、南亞族群、南島族群8個分支。南島族群屬於黃種人和棕種人的混合,所以皮膚稍黑。愛基斯摩族、勘察加族、布里亞特蒙古族、新疆青海蒙古族、圖佤族屬於北亞族群;蒙古族、鮮卑族(錫伯族)、契丹族(達斡爾族)、滿族、朝鮮族、大和族屬於廣義通古斯族群;藏族、緬甸族、羌-彝-哈尼族、土家族、基諾族、納西族、白族、蜀人、巴人、楚蠻、吳蠻屬於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畲族;華南古越族(壯-侗-布依-黎-京族)、傣族-寮國族屬於百越族群;柬埔寨高棉族、中國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印度南部蒙達族屬於南亞族群;馬達加斯加族、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馬來族、印尼的爪哇族、台灣的高山族、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和紐西蘭的毛利人屬於南島族群。平埔族應該是大陸渡海過來的古代百越族與當地土著南島族群的混血。京族是以百越後裔駱越-僚為主體,同時也加入了南島族群印度尼西亞族的占人,和南亞族群的高棉人,及少量漢人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體。大和民族的人種更接近南島,但語言更接近通古斯。最早居住在日本的是阿伊努人的祖先蝦夷人,屬於南島民族,對大和民族影響極小;繩文時代,受黃帝南漸的影響,暗黃色皮膚的百越被迫南遷,一部分遷移到了日本,這些人構成了今和族的血緣的40%;接著淺黃色皮膚的通古斯民族經韃靼海峽進入日本北部,由於人數太少,對大和民族血緣影響甚微,但是對日語有一定影響;彌生文化時代,前三世紀,韓族遷入日本西部,並於250年將日本統一,將大量通古斯語言融於日語,這批韓族佔有今和族血緣的20%;同時中國的南蠻(吳蠻)大量遷移日本西部,將吳音帶入日本,吳蠻占今和族血緣的20%;另外中國的漢族在秦朝、唐朝、明朝都曾經零星遷入日本,比如徐福東渡、鑒真東渡、朱舜水東渡等,將漢音、唐音帶入日本,不過對日本血緣基本沒有影響。

●═════════════════●

【美國版人種基因圖譜】

圖表NO.1

先對表中的基因作一個說明:

黃種基因:N(極北基因)、O(東亞-南亞基因)

棕種基因:C(東北亞-澳洲基因)、D(矮黑人基因)

白種基因:F(斯里蘭卡基因)、G(亞美尼亞基因)、H(印度-斯里蘭卡H基因)、I(北歐基因)、J(阿拉伯-猶太基因)、K(新幾內亞K基因)、L(印度-斯里蘭卡L基因)、M(新幾內亞M基因)、R1a(阿爾泰/印歐東支基因)、R1b(西歐/印歐西支基因)

黑人基因:A(東非-南非基因)、RxR1(中非R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

科普特-柏柏爾基因:E3b(東非-北非基因)

印第安基因:Q(美洲基因)

注意:圖中白色標記的"突厥基因"是筆誤,應改為"亞美尼亞基因"。

俄羅斯的阿拉伯基因來源於猶太人,俄羅斯現有200多萬猶太人,此外還有大約200萬有猶太血統的人,他們在沙皇俄國和蘇聯迫害時期被迫改變民族身份(改變信仰、族籍)。

  俄羅斯人受東方印歐人的影響甚於伊朗人

  德國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斯拉夫人後裔,如建立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人。

  義大利人的阿拉伯基因主要集中於南義大利,尤其是被阿拉伯人統治過300多年的西西里。

  這份由美國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種基因圖譜(Y染色體)表明:現代德國人中屬於雅利安基因佔19.5%。而俄羅斯人屬雅利安人基因佔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蘭,超過50%。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雅利安基因只佔18%。不如中國維吾爾族21%。印度操印歐語民族中雅利安基因佔39.5%。

圖表NO.2

  最不可思議:哈薩克人和蒙古人的大部分來源於澳洲原始白人

  蒙古有2%的伊斯蘭教徒(基本上都是移居外蒙的回族)。

  北方漢人和西藏人沒有阿拉伯血統,研究人員可能對除了維族之外的其他穆斯林民族(比如回族、撒拉族)的歷史缺乏了解,就憑蒙古人種的長相將這些民族歸入到漢人和藏族的行列中了。目前中國有2000多萬穆斯林,但據民間的說法,中國穆斯林人口大約在4000萬至7000萬之間(除去維族血統,阿拉伯血統差不多佔北方人口的2%)。

  西藏的阿爾泰基因來源於氐族(小月氏)。

  維吾爾人的13.5%是駐守邊疆的漢兵後代和吐蕃時期入侵新疆的漢藏語系部落後裔。

亞洲現代人類遷徙地圖

  無論是從語言,考古還是DNA分析,漢人與現代的羌族都是很接近的。還有一點,那就是漢民族在黑暗時期的關於昆崙山崑崙神的傳說恰好應證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漢人就是定居的羌人。之所以現代漢族對羌人沒有認同感,理由同上。進入定居生活的華羌集團開始渺視那些還保持原始生活的羌人,慢慢在中國西邊形成兩大對立, 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集團,即漢人和羌人。整個兩漢王朝,漢羌不斷兵戎相見。到南北朝,羌人一度在中國北方建立國家,稱大秦。南北朝之後,羌人勢力在中原衰微,轉而向西南發展,形成西南眾多民族。

圖表NO.3

  土耳其人的極北基因可能是居住在西伯利亞的原始部落帶來的。

  亞美尼亞的阿拉伯後裔可能是拜占庭帝國安置的被迫改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

  中亞、西亞的黑人後裔有兩種可能來源:一是被穆斯林統治者大量採購的黑人,二是伊拉姆人(埃蘭人)的後代,但由於埃蘭人已經消亡,前者很可能是大批來源。《一千零一夜》里就有許多黑奴伺候尊貴的阿拉伯主人。俄羅斯的黑奴在高加索還有後代

  中東阿拉伯人的東北非基因是原住民留下的。在阿拉伯帝國征服期間,中東有許多民族歸依了伊斯蘭教(如阿拉米人、巴比倫人、科普特人)。

  印度印歐人來源於印歐語系東支。

  11%的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印度東北蒙古人種原住民中的米佐拉姆人被確認為猶太人後裔,全國2%的阿拉伯基因,他們可能能分到一份。此外阿富汗的杜蘭尼人也被普遍懷疑為古代以色列「失蹤的十族」。

  印度的黑人大多屬於安達曼群島的土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DNA看人種歷史】

通過基因突變追蹤人類歷史

一、現代人類起源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使對DNA分子的直接研究成為可能。起先,一些有具體功能的基因的多態性(即人與人有差異)得到了關注。研究得最多的是人類特異性免疫蛋白基因HLA。他的確有相當多的類型,可以觀察到大量群體間的差異。但由於與重要的人體功能有關,所以它的變異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無法與人群的分化完全同步。其實,《人類基因組計劃書》的完成使人們發現,在人類冗長的DNA分子中,有具體表達功能的基因只有三萬個左右,而大部分的區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組或維持分子結構的無意序列。這些序列的變異往往不會影響正常的人體功能,所以可以自由的與人群分化同步。然而,不管有無功能,位於常染色體上的序列都會碰到混血的難題。人類基因組主要分成23段,每一段構成一種染色體,其中22種是常染色體。每種常染色體在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對,其一來自母親,另一來自父親,但在繼續傳給後代時,父母雙方的染色體會打斷而後重新拼接,即重組。所以不同位置的突變之間毫無關係,其組合完全沒有意義。

  於是,人們自然開始關注沒有重組現象的區段,其一是線粒體,其二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NRY。線粒體是男女都有的,但不管男女都來自其母親,男性的線粒體無法傳給後代(線粒體位於細胞質里,男女交配授精過程中,精子細胞只有細胞核和卵細胞核融合,精子的細胞質包括線粒體被排除在卵細胞之外),所以人們的線粒體都來自其女祖先,自然不存在重組。NRY則只有男性體內存在,更無法重組。這種不重組的區段,最大的優點是其上的突變是緊密相關的,每一個突變都代表著整個區段的特性。先後發生的突變,也會有上下游關係。這樣,不僅突變的譜系清晰,不同性質的突變,在研究時也可以相得益彰。相關聯的突變構成的組合結構叫做單倍型。而每種單倍型的發生年代可從其相關的」時鐘」標記計算得到。這樣,只要民族群體有特徵單倍型,其發生淵源和年代就可推斷。

  但是這種構成單倍型的突變,必須保證只出現一次而且不會變回去,不然各種單倍型就不能保證其發生的獨特性(同一種單倍型如有不同的來源,便不能據以分析群體發生的關係),有一種突變」核苷酸多態SNP」就符合這種要求。各SNP構成的某種單倍型都是單一來歷的,NRY上的SNP單倍型就是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體現出極豐富的特異性和多樣性。

  另一種突變標記」短序列重複STR」與SNP單倍型相粘連時,就成了天然的」時鐘」標記。在一個固定的基因位置上,有一種特定的短序列重複了幾遍,有如火車車廂。每次突變都會增加或減少一節,而這種增加或減少是隨機的。所以,同一個祖先的不同個體的同一STR位置,可能有不同的重複數。因為突變的速度是可知的,所以我們只要尋找到最大的重複數差異,再加上其它一些參數,就可以推算出他們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

  不同位置上的STR,也可以構成單倍型。當幾個STR同時隨機增減時,奇妙的效果產生了。從最古老的單倍型開始,向不同方向產生差異越來越大的單倍型。在特定群體中觀察到的中央單倍型總是最古老的,這就象一點墨水在清水中靜靜的擴散,色跡的中心必然是墨滴的最初位置。而根據擴散的半徑,也可以計算擴散持續的時間。由於STR的突變機率比SNP大得很多,所以在同一種SNP單倍型的個體中分析STR的網路關係,就可以計算SNP的發生年代。這樣,我們就掌握了民族遺傳分析的兩大利器。

  由於技術難度不同,最早研究的非重組區是線粒體。在分析了遍及全世界的幾千個人的線粒體之後,1987年,RebeccaCann發現線粒體的系統發源於非洲,這一學說被稱為「非洲夏娃說」,這項研究揭開了遺傳學方法探索人類史前歷史的序幕。從現代人的線粒體發現現代人類起源於十萬年前的非洲,那麼其它大陸上更早時期的古人類句必然是已滅絕的旁支。這與古人類學界原有的普遍觀點不合,因此引發了很多爭論。但是,對歐洲尼安德特人骨骸DNA的分析,證實了他們的確與現代人沒有傳承關係,兩個學界的認識也漸統一。

  但是,由於線粒體的特殊性質,它的突變過快而且長度太短。這使得它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而且在群體間的分布格局較亂,這一切則由NRY來捕捉。NRY 上不斷有新的SNP,到2001年,斯坦福大學的PeterA.Underhill等在全世界人群中發現了218個SNP位點,構成了131種單倍型。這些單倍型構成的譜系與線立體譜系的共同之處,也是證明現代人十萬年前發源於非洲

  首先通過與黑猩猩等人類近親的相關區段的比較,我們找到了人類譜系的」根」的方向,因為SNP的特異性,人類的SNP位點,在黑猩猩的對應位置上必然未突變。所以與黑猩猩單倍型最接近的人類SNP單倍型,必然是人類最古老的形態。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新的人類的單倍型演化出來。結果發現所有最早演化出來的新態都保存在非洲,而非洲之外的人類的單倍型形態只是較晚(約12萬年前)發生的一小支。這說明現代人最早(約15萬年前)的演化過程發生在非洲,直到大約12萬年前,才有一小部分人走出非洲,向全世界擴散。

  這種結構在NRY的譜系中表現得比線立體清晰和穩定得多。由於NRY是純粹父系遺傳的,所以這種非洲起源假說被稱為「非洲亞當說」。人們往往對非洲人的黝黑膚色難以認同,其實現代非洲人已不是世界上其它人種的直系親屬。只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非洲的黑人(Y染色體單倍群E)掌握了農業技術,人口增長而後擴張,才把東非洲等地的淺色的「我們的近親(Y染色體單倍群A和B)」取代了。而由於歐洲人於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西非洲的這種取代,就被打亂而未能完全完成,所以南非的土著膚色不太黑。

  東亞的古人類學界至今還有人不相信。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們的祖先。但是在這裡,的確沒有找到104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看起來這裡的古人種,在約10萬年前就滅亡了。在之後的幾萬年冰河時期,東亞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萬多年前,來自非洲的現代人重新發現了這塊大地。

  人的血型的一大特點是:終身不變,且能遺傳。按照孟德爾遺傳定律,父親雙方各遺傳一種基因給子女,子女的血型里就包含著這些基因,因此,每個人的血型既受之於父母,但又不同於父母,通過驗血型可以認定父母與子女間的血緣關係。而且,人類的這種血緣關係源遠流長,早在人類祖先從猿人分化出來時,一種叫Gm血型的因子已形成,它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可見,在血型里,不僅有父母的標記,而且還有老祖宗的標記。

  人體血型主要有紅細胞血型、白細胞血型、血小板血型、血清血型和紅細胞酶型五大類,總共有500種以上。ABO血型已為大家所熟知。但ABO血型僅是紅細胞的血型,而攜帶著人類種族特徵的血型是血清的血型。血清血型要比紅細胞血型複雜,它有幾十種之多,其中,叫做Gm的血清血型(雙倍體遺傳的常染色體基因)有明顯的種族差異。

  Gm血型的種族差異,表現在組成Gm血型的各個因子上。組成Gm血型的各個因子,目前世界上已檢出的是18個,其中有的因子是不同人種所專有的,如fb因子只存在於白種人,st因子為黃種人特有,C3因子僅見於黑種人等等;此外,在同一人種的不同民族中,Gm因子的基因頻率具有特定值,即是佔有某種 Gm因子的人數在總人數中佔有比較恆定的百分比。如我國的壯族,具有afb因子人的百分比總在80%左右,而維吾爾族人中是7%左右。由基因頻率特定值可以確定民族間的血緣關係。Gm血型的這兩大特點,是至今發現的人體500多種血型中獨一無二的。這使它成為研究種族關係的重要依據。

  人類的東非祖先的一支後裔Y染色體單倍群突變為A-M91。

  12萬年前,人類的東非祖先的另一支後裔Y染色體單倍群突變為B-M60和M168。

  M168繼續突變為三個分支:

  C-M130、P9(YAP)、F-M89。

  P9(YAP)又繼續突變為D-M174和E-M96(SRY)。

  10萬年前,C和D(Gm血型是ag)最先走出非洲,形成棕色人種。他們沿著印度洋岸邊,拿著舊石器和尖木叉,在海邊捕魚為生,並撿食灘涂上的高蛋白食物。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擴展,來到了印度,形成了前達羅毗荼人ag/axg。前達羅毗荼人是所知的棕色人種中文化發展的最為先進的一支,與後來的L共同創造了哈拉巴文化

  接著,棕色人種東繼續東進,到了東南亞。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島與中南半島連成一片,澳大利亞和伊利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的許多島嶼也連在一起。6萬年前,棕色人種到達並佔領了這片地區。到後來海平面抬升以後,澳大利亞和伊利安島遠離亞洲大陸,棕色人種在這兩塊孤立的大陸上居住到了現在。4萬多年前,棕色人種又北上佔領整個東亞大陸,創造了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山頂洞人、資陽人。當時的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美洲與亞洲都是連在一起的,棕色人種沿著今對馬海峽到達日本,成為繩文人,並且沿著今白令海峽到了美洲。

  中國北方(包括西北、華北、東北、外蒙古、朝鮮)的棕色人種,與2萬多年前之後從中亞零星遷入的吐火羅人『按:吐火羅最初源於語言學研究,吐火羅語這個名稱對不對還是二說,中國學者傾向於叫它焉耆龜茲語,吐火羅人何時遷到新疆沒有定論(但肯定是在印歐語形成之後),不知道本文作者是否在臆斷,抑或此處的吐火羅是個人種學的概念,和說焉耆龜茲語的人不是同一個民族,個人猜測黃帝可能是焉耆龜茲人的同族,這種語言屬於印歐語西支和拉丁語日耳曼語等有密切關係,雖然焉耆龜茲人地處今日中國境內,但和印歐語東支的伊朗印度語差別很大,英國語言學家w.亨寧認為他們是滅亡蘇美爾阿卡德王朝德蠻族kutim人.逐漸融合形成了阿爾泰民族(Gm血型是吐火羅ab3st+棕色人種ag/axg),所以阿爾泰民族Y染色體特色單倍群以C為主,以P為輔。在東北、華北,吐火羅的因子特別少,形成通古斯群(比較純種的棕種人,Y染色體單倍群基本是C);在蒙古高原東部,吐火羅與棕色人種在人口比例上平分秋色,形成蒙古群(Y 染色體單倍群C和P各佔一半);在新疆、蒙古高原西部、黃土高原,吐火羅的影響力比較深,形成突厥群(Y染色體單倍群是C和P)。

  此時整個東亞、南亞大陸及澳洲只分布著棕種人的Y染色體單倍群C、D型。今天,C只在亞洲和美洲土著有發現,裏海以西沒有C的存在。D可能先於C來到東亞大陸,是東亞最早的原住民,後來到達的C對其進行了驅逐與覆蓋。所以D只分布在邊緣的島嶼和高寒的西藏。

二、白種人

  7萬年前,黃白種人F-M89(P14)(Gm血型是ab1b3)也離開非洲,他們沒有走海岸線,而是走陸路,6萬年前到達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並定居在那裡,形成歐亞人群(Gm血型突變為afb1b3)。目前,F佔德拉維達(達羅毗圖)諸民族的13%、印度印歐語系的3%、伊朗族的5%、烏孜別克族的7%、哈薩克族的4%、喀山韃靼的4%、吉爾吉斯族的2%、阿爾泰族的2%、藏族的1%、蒙古族的1%。

  接著,G-M201、H-M69(M52)、J-M304(1212)從歐亞人群分離出去,G-M201遷移到義大利、小亞細亞、伊朗,今天的義大利族的6%、伊朗族的4%、土耳其族的7%擁有G;H-M69(M52)遷移到印度,今天操印歐語系的印度人的20%、德拉維達(達羅毗圖)諸民族的18% 擁有H;J-M304(1212)是阿拉伯的祖先,隨著阿拉伯人的擴張,今天中東阿拉伯族的48%、衣索比亞族的15%、達羅毗圖諸民族的12%、維吾爾族的10%、哈薩克-吉爾吉斯族的5%、烏茲別克族的8%、蒙古族的2%、回族的8%、俄羅斯族的3%、土耳其族的25%、伊朗族的12%、義大利族的 20%、墨洛哥的15%、蘇丹的10%擁有J。

  I-P19(M170)也從歐亞人群分離出去,遷移到北冰洋沿岸,今天冰島族的37%、蘇格蘭族的20%、挪威族的30%、拉普人的30%、德意志族的25%、西班牙族的12%、西班牙族的15%、義大利族的15%、伊朗族的14%、中東阿拉伯族的5%、俄羅斯族的18%、土耳其族的15%、喀山韃靼的15%、涅涅茨人的6%、鄂溫克族的6%、科里亞克族的7%擁有I。

  K-M9也從歐亞人群分離出去,由於東部高山的影響,K-M9分為兩個方向繼續向東遷徙,一部分L-M20(M11)向南,進入印度次大陸。今天,印度操印歐語系的人26%、操德拉維達(達羅毗圖)語系的30%、維吾爾族的3%、烏孜別克族的2%攜帶L,中東人也有1-2%攜帶L。3萬年前L與從南部沿海進入印度的「海上移民」棕色人種C4、C5遭遇,其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新來的侵略者L與棕色人種的女人們交配,而那些棕色人種的男人們則大部分遭到殺害。今天C4、C5占整個印度(包括印歐語系和達羅毗圖語系)諸民族的比例為5%,但在個別達羅毗圖語系民族中比例達到20%。今天的德拉維達(達羅毗圖)諸民族就是L、H與C、F的融合。

  K-M9另外一部分M-M5(M4/H17)繼續東進,來到澳洲,今天伊里安查亞的70%、巴布亞紐幾內亞的34%擁有M。K-M9的另外一部分K則進入澳洲和中國,今天蘇門答臘島的15%、婆羅洲的16%、伊里安查亞的5%、巴布亞紐幾內亞的59%、澳洲土著的25%、漢族的10%擁有K。

  K-M9另外一部分P-P27(M45)於3.5萬年前向北面的興都庫什山走去,繼續向北進入中亞裏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歐語系。印歐語系西支染色體突變為R-M207(M173),Gm血型由afb1b3突變為fb1b3。公元前3000年,印歐語系西支R1b離開故鄉分好幾路向四面八方擴張。西支一路到了希臘,西支二路到了義大利(這兩路分別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起源)。西支三路穿過中歐一直到達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的祖先)。西支還有兩路北上到了東歐波羅的海,西邊的為日爾曼、東邊的為斯拉夫。這些西支白種人每到一處,就征服或同化當地的土著(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語言傳播到那裡。公元前1000年,最後一撥印歐語系西支R1a(M17/H16)也離開裏海北岸的故鄉,一路南下分別佔領了伊朗、蘇美爾、阿富汗和達羅毗圖語系的印度,他們都號稱雅利安人。這撥人裡面還有一部分(RxR1)從印度出發,繼續往西南行進,遠抵喀麥隆。

  今天,冰島族的40%、蘇格蘭族的75%、德意志族的48%、西班牙族的65%、義大利族的44%、挪威族的25%、俄羅斯族的6%、土耳其族的 14%、涅涅茨人的4%、塞爾庫普人的4%、拉普人的6%、中東阿拉伯的5%、伊朗族的5%、喀山韃靼的4%、烏孜別克族的7%、維吾爾族的17%、回族的12%攜帶R1b。

  今天,俄羅斯族的47%、挪威族的35%、冰島族的22%、德意志族的22%、拉普人的20%、印度講印歐語的40%、講德拉維達(達羅毗圖)語的 8%、阿爾泰族的50%、喀山韃靼的18%、烏孜別克族的18%、維吾爾族的18%、哈薩克族的5%、吉爾吉斯族的40%、涅涅茨人的10%、塞爾庫普人的18%、拉普人的20%、伊朗族的13%、土耳其族的6%、中東阿拉伯的2%、藏族人的5%、回族的5%攜帶R1a。

  今天,德拉維達(達羅毗圖)語的8%、印度操印歐語的3%、維吾爾族的4%、烏孜別克族的4%、吉爾吉斯族的2%、哈薩克族的1%、土耳其族的1%、伊朗族的1%、澳洲土著的6%、喀麥隆土著的45%擁有RxR1。

  印歐語系東支染色體沒突變,仍然是P,但Gm血型由afb1b3突變為ab3st。今天,P主要分布在中亞,其次印度的分布比例也較高(與中亞人歷次軍事南侵和商旅往來有關),最後中東與東亞也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當時中東和東亞人口眾多,而當時的印度人口不算太多)。印歐語系東支於2萬年前向東遷移,到達新疆及蒙古高原,稱吐火羅人,他們後來全部同化於突厥人、蒙古人之中,但卻給其帶來了P的染色體和ab3st的Gm血型,並使突厥人由棕種-黃種人變成為黃棕白混血人種

  西伯利亞最初是土著棕色人種C,後來I又移民過來,再後來阿爾泰人(P、C)又移民過來,最後黃種人N也移民過來,最終融合形成雅庫特人(N為主)、楚科奇人、科里亞克(N、C為主)人、尼夫赫人、尤卡吉人、勘察加人等古西伯利亞人(北亞人)。1.5萬年以前,部分北亞人(母系是黃種人但父系卻是白種人P)又經過白令陸橋進入了美洲,成為阿留申人、愛斯基摩人(N佔50%,Q3佔47%)、印地安人(基本上是Q3)。北亞人在向西伯利亞、美洲行進過程中,一部分到達美洲,Y染色體從P突變為Q3-M3(H15);一部分從西伯利亞南下中原,Y染色體從P突變為Q1-M120,混入中原通古斯,再後來成為東夷最西一部、最後成為今日河南漢族的一部分。

三、黃種人

  5萬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離出去之後,剩餘的人群染色體突變為M214,接著又分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沒有象印歐人一樣突變為fb1b3。N、O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過,進入東南亞,這期間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種的基因。剩餘的 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故土,到後來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克里特島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林里,N、O演變為黃種人。黃種人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在與棕色人種的對比中,漸漸佔據了優勢,並最終將自己居住區域(華南- 東南亞)的棕色人種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種族滅絕,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說,此時華南南部和東南亞隨著黃種人的到來,Y染色體發生了C、D被O的替換。

  2.5—3萬年前,黃種人並分化成了沿海支、內陸支、烏拉爾支。內陸支黃種人又稱南亞(百濮)/澳斯特羅-亞細亞,形成於緬甸一帶,並散佈於整個中南半島(除占城)、中國雲南省、廣西省和海南島,今中國的佤-德昂-布朗、緬甸-泰國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越南的京族、馬六甲族、尼科巴族、印度的蒙達族、斯里蘭卡的維達人都是其後代。由於歷史比沿海支稍長,漸漸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變,南亞(百濮)的Y染色體特色單倍群為O2(包括 M88/O2a1+M111)和O3(包括M7/O3d+M134/O3e)。百越民族中,泰國泰族的65%、中國壯族的35.95%也是O2的後代。

  沿海支黃種人又稱百越(侗台)南島,Y染色體單倍群是O1-M119(包括M50+M110/O1b+M103)。沿海支黃種人最初在越南占城一帶形成,其中的百越民族離開占城北遷至廣東(如柳江人),其中的南島民族離開占城南遷至馬來半島。在廣東,百越民族居住了幾萬年而沒有外遷,因此發育出了統一的體質和文化。百越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壯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當時,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萬年)不僅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陸邊緣延伸,另一個效應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積雪冰封,使得南嶺等山脈成了黃種人向北進入長江流域的天然障礙。1萬年前,冰期結束,使得黃種人大量北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黃種人中燃燒了起來,社會發展的火車頭被拉動了。黃種人的北上分兩條路線進行。

  西部內陸支的百濮民族通過貴州、四川這條路線北上,並且分出了兩支。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川東、北達豫南豫中、東抵鄱陽湖的廣大地區),形成南蠻(苗瑤),Y染色體是O2a*,後來漢藏部落O3d混入南蠻,而南蠻的O2a1則脫離南蠻混入南越。南蠻先後創造了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嶺(湖北京山縣)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前2400,與中原龍山文化有較大區別)四種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北上,(另一種途徑折返向西經喜馬拉雅山南麓達阿富汗,然後經新疆天山、昆崙山、祁連山東進)來到了黃河上游地區,形成了漢藏民族,Y染色體是O3,特別是O3e(M134)。

  由於廣西、雲南、中南半島、海南居住著百濮,湖南北部居住著苗瑤,所以東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北部百越(以 M119亞類型M110為特色)向東北遷徒進人江西,形成干越。干越一部溯長江而上向西遠遷到貴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時建立了夜郎國。在商末,楚國發動了對江西干越的征伐,干越大部分人退到廣西梧州,被稱為駱越。秦漢時候,部分駱越遷到了廣西北部的融水一帶,又漸向貴州移動成為今天的水族。宋代受越南侵略軍的侵擾,駱越又從梧州北上廣西、湖南、貴州三省交界地帶,成為今天的侗族。部分干越後來東遷進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後創造了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分為馬家浜和崧澤兩期,為前4300~前 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與山東龍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聯繫)、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 3000年)。于越民族繼而又從江蘇進入山東,與當地的苗瑤、通古斯融合創造了先東夷文化

  南部百越(混入了部分苗瑤的O2a1-M88)部分也在北部百越離開後一段時間開始內開始東進,到達福建和浙南,形成後來的閩越和東甌。西漢南越滅國後,漢朝時武帝滅南越,南越開始大規模西遷,到唐朝時進入西雙版納、寮國、泰國。1215年更從雲南的勐卯國(現雲南德宏)西遷至印度阿薩姆省建立了阿含Ahom王國。南越小規模進入海南島也較早,但是大規模進入海南是較晚的事,形成黎族。台灣原住民是不同時期沿不同路線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少部分屬於南越,大部分屬於北越。今壯族的17.9%、泰國泰族的10%、越南京族的7%、柬埔寨高棉族的8%、土家族的20%擁有M119。

  同屬黃種人東部沿海支的南島民族,與同胞百越民族相反,他們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廣闊的大洋進發。公元前3000年之後,逐漸從占城、馬來半島擴散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公元後又進一步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吉爾伯特(吉里巴斯)、關島查莫羅、加羅林群島(波納佩-雅普-特魯克)、帕拉烏、諾魯]、美拉尼西亞[斐濟、莫圖、雅比姆、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波里尼西亞[紐西蘭毛利、烏維亞、薩摩亞、湯加、吐瓦魯(艾利斯)、鈕埃、庫克群島拉羅通加、社會群島塔西提、土阿莫圖、馬克薩斯、夏威夷]。

四、黃種人進入北方取代棕色人種

  1萬年前,沿海支、內陸支的黃種人分別北上,阿爾泰在與吐火羅人(Y染色體單倍群為P)第一次混血的基礎上,又與當時北上的兩支黃種人發生了第二次混血,形成黃棕混血的黃種人北亞人種。東部阿爾泰通古斯混有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但也混有很多內陸支成分O3(可能是進入文明時代後加入的);中部阿爾泰蒙古混有較多的內陸支成分O3;西部阿爾泰突厥也開始混入了大量的內陸支成分O3。

  目前,蒙古族血統中,C3佔55%,O3佔20.5%,O1佔4.2%,O2佔1%,K佔4%,N佔5%,R1a、D、Q、J各佔2%,RxR1占 1%,F佔0.8%,R1b佔0.5%。朝鮮族血統中,O2佔32%,O3佔25%,O1+O*佔14%,C1佔16%,D佔7%,N佔2%。滿族的Y染色體類型中,C1佔23%、C3佔2%、D佔6%、N佔15%、O佔53%。維吾爾族有10%的阿拉伯血統J、3%的印度黃白血統L、39%的雅利安血統 R、4%的蒙古血統C、4%的藏族矮黑血統D、2%的芬蘭黃種人血統N、14%的漢朝唐朝戍守西域的漢族士兵血統O3。

  C1-M8占鄂溫克族的65%、鄂倫春族的61%、日本大和族的8.5%、阿伊努人的90%、朝鮮族的15%、滿族的25%(含C3)、赫哲族的 30%。C3-M217占布里亞特蒙古族的60%、蒙古族的55%、達斡爾族的31%、錫伯族的27%、哈薩克族的45%、烏孜別克族的17%、吉爾吉斯族的10%、維吾爾族的4%、阿爾泰族的23%、雅庫特族的11%、土耳其族的1%、喀山韃靼的1%、古西伯利亞科里亞克族的30%、回族的23%、藏族的2%、印度講印歐語的3%、塞爾庫普的3%。C2—M38佔澳大利亞土著的70%、伊里安查亞的25%、巴布亞紐幾內亞的3%、婆羅洲的17%。C4、 C5佔印度(包括印歐和達羅毗圖語系)的比例為5%。

  D分布於印度安達曼群島土著(100%)、蘇門答臘島土著、沖繩人(55%)、藏族(50%)、土家族、彝族、緬甸族、克欽/景頗族、瑤族、日本(34.7%)、朝鮮(7%)、滿族人(6%)、維吾爾族(4%)、阿爾泰族(4%)、蒙古族(2%)、烏孜別克族(2%)、哈薩克族(1%)。 N-M231所佔比例中,布里亞特為27%、葉尼塞鄂溫克族17%、中國鄂溫克族0%、鄂倫春族的5%、赫哲族18%、滿族15%、達斡爾族9%、錫伯族 21%、蒙古族5%、阿爾泰族4%、哈薩克族7%、吉爾吉斯族3%、喀山韃靼21%、烏孜別克族2%、維吾爾族2%、日本2%。

  O1—M119所佔比例中,布里亞特蒙古人5%、錫伯族7%、達斡爾族4%、蒙古族4.2%、滿族5.6%、烏爾奇Ulchi(赫哲親屬)3.8%、雅庫特4%、回族的8%、古西伯利亞尼夫赫6%、堪察加人的6%、科里亞克人7%、日本人3.4%、葉尼塞鄂溫克3.2%、中國鄂溫克族5%、朝鮮族的 14%(含O*)。

  O2—M95主要分布在泰國-柬埔寨-越南南部的南亞(百濮)語系和中國的苗瑤語族;而且,百越民族如泰國泰族的65%、中國壯族的35.95%也是 O2;另外,東北亞O2含量也很高,如日本的O2比例高達31.7%,朝鮮族O2比例亦高達32%,滿族的O2比例為11%,赫哲族為5%、達斡爾族為 21%、鄂倫春族5%、葉尼塞鄂溫克0%、中國鄂溫克族2%、錫伯族1%、回族的2%、蒙古族1%。

  O3所佔比例中,蒙古族20.5%、錫伯族30%(含O*)、達斡爾族27%(含O*)、滿族3**%(含O*)、赫哲族46%(含O*)、鄂倫春族 22%(含O*)、朝鮮族25%、日本人20.1%、維吾爾族14%、哈薩克族8%、吉爾吉斯族24%、回族17%(含O*),中國鄂溫克族28%(含 O*)、葉尼塞鄂溫克族和布里亞特蒙古人為0。

  阿爾泰人在黃土高原(突厥)的故土被內陸支的黃種人(漢藏民族)霸佔,生活在那裡的阿爾泰人不是被屠戮就是向北面的家園逃竄,所以今天黃土高原的居民很少有阿爾泰特有單倍群C的發現。

  阿爾泰人在華北(通古斯)的故土遭到了沿海支黃種人的大規模入侵,不過,沿海支黃種人相對比較溫和,與通古斯和平共處而不是屠戮,二者逐漸融合為新的民族-東夷,東夷的O1成分濃厚。

  新石器時代,阿爾泰人在陰山以北創造了以細石器/刮削器在生產工具中佔優勢的狩獵文化,與陰山以南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仰韶文化有明顯不同。商族的母系祖先東夷從燕山地區南下到古河濟之間的進程中,一部分阿爾泰人(蒙古群)也隨之從大興安嶺山原南下來到商族祖居的赤峰市、朝陽市、承德市、北京市,創造了拉蘇克游牧文化之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

  後來的匈奴、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種人居於統治地位的棕色白色混血人種。隨著突厥人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公元400年突厥族群的匈奴西遷,演化為保加爾人。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厭達人西遷,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爾人同化。保加爾人的一支演化為目前的楚瓦什人,保加爾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為保加利亞人。中亞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薩人、佩切涅格人、烏古思人、欽察人逐漸演化成目前巴什基爾人、庫梅克人、諾蓋人;後來一部分與西遷的蒙古人融合為韃靼人

  黃種人烏拉爾支N-M231(M178)跟隨內陸支黃種人來到黃河上游,並進入突厥地盤,與O3一起征服了突厥,成了那裡的主宰,原始突厥語、漢藏語、烏拉爾語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語言-烏拉爾語。前3000年,N-M231途經阿爾泰山,最終西遷至烏拉爾山,形成烏拉爾族群。烏拉爾族群與當地的占人口多數的斯拉夫-日爾曼人(R)、波羅的海人(I)融合,形成芬蘭-烏戈爾人,再後來分成三支向外擴散:向北的一支沿著伏爾加河上游進入北歐,演變為芬蘭人、芬蘭以北的拉普人(N佔45%,I佔30%,R1a佔20%,R1b佔5%)、愛沙尼亞人、莫爾多維亞(莫爾多瓦)人、烏德穆爾特人、馬里人、卡累利阿人、科米人(黃種人);向西的一支演變為馬扎爾人;向東一支,沿卡馬河、越過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演變為漢蒂(奧斯恰克)人、曼西 (沃古爾)人等。剩下的烏拉爾族群被稱為薩莫耶德人,包括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脈兩側,N佔80%,R1a佔10%,I佔6%,R1b占 4%)、塞爾庫普人(N佔7%,R1a佔18%,R1b佔6%,C佔3%,Q佔66%)、牙納桑人,他們生活在俄羅斯極北地區,是相對純粹的黃種人。

  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大規模來到北方以後,分別對當地的阿爾泰-棕種男人進行了殺戮和驅逐,但保留了阿爾泰-棕種女性(Gm血型是 ag+axg+ab3st)以婚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北遷的黃種人的後代與阿爾泰-棕種的後代是同母異父。當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奴隸的需求使得黃種人對遭遇到的棕種男人不再滅殺。那段時期黃種人才到達的邊緣地區,比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日本列島,棕色人種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來。

  日本列島在棕色人種繩文人到來時還可以通過大陸架很容易地到達,而當黃色人種來到東北亞時,已成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島,是黃種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現在北海道的蝦夷人(阿伊努人)和種子島的部分居民就是繩文人的後代。日本的黃種人彌生人,是春秋戰國之後從中國大陸遷入的東夷人(O2+O1)、漢族人(O3)、通古斯人(C1),彌生人在九州島登陸,然後向本州島及更東北方向擴張的過程中,對舊石器的繩文人進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繩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本州島的北部和庫頁島,都還是蝦夷人的領地。從日本各地的遺傳結構看,棕色人種的遺傳比例雖然是從西往東遞減,但各地的該種成分都不在少數。所以日本人總體上應該算是兩個人種的混血。日本大和民族的Y染色體類型中,O-M175佔54.2%(其中O2M95占 31.7%,O3M122佔20.1%,O1M119佔3.4%);D佔34.7%;C1-M8佔8.5%;N佔1.6%。阿伊努人的Y染色體類型中,C1-M8佔90%,D佔10%

五、東夷的華夏化

  原始東夷屬於苗瑤、百越、通古斯民族的混血,特有的是Y染色體單倍群是O2、O1、C1,分布在華北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北方的東夷有更多的通古斯血統,南方的東夷有更多的苗瑤、百越血統,但總體上以苗瑤、百越為主。自從東夷首領與西鄰原始華夏族在中原地區接觸以來,東夷混入了越來越多的原始華夏的因子,特別是華北平原的東夷已經大幅度華夏化(不但指語言上而且指血統上)。

東夷以鳳為祖圖騰,繁衍為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諸多部落。原始東夷創造了先進的海岱文化:發明了帶羽毛弓箭、創造了東夷文字(對漢字的誕生有啟蒙作用)、製作青銅器與冶鐵、製造舟-車、發展農業與治水。為緊鄰民族華夏之文化的發展和推進,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作用,中原華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西部華夏族吸收先進的東部東夷族文化後進入文明社會進而在周朝超越東夷文化的。從伏羲、神農、炎黃直到夏商二代,在華夏-東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不包括語言) 互動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也是東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語言上起主導作用的還是華夏族(商與東夷聯合滅夏,受東夷影響很大)。

  太昊(即伏羲氏後裔分支)姓風,是原始華夏首領伏羲氏派駐東夷的殖民代表,東夷化成了東夷的世襲首領。春秋時的任(濟寧市)、宿-須句(東平縣)、顓臾(費縣西北)都是太昊後裔回到伏羲母系故里後建立的方國。神農氏部落與太昊部落(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一樣,也分為淮陽和山東兩大系統,淮陽以華夏語言為主、山東以東夷語言為主,但神農氏各部落後來全部為東遷的炎帝部落(四岳之一支)所並。炎帝四岳之一支東遷到今魯西豫東接壤地區,以淮陽為都,完全取代了原神農氏的地盤,與太昊集團交錯分布;居住在山東的四岳本為華夏,後來全部東夷化(語言上)。太昊集團有華夏族龍崇拜,但同時也和東夷一樣以鳥為圖騰崇拜。

  蚩尤就是東夷的子孫,但具體是太昊還是神農之後,不可考。

  少昊是東夷繼太昊之後的又一個統治集團,嬴姓。少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團。帝嚳的兒子少昊摯只是東夷諸多少昊首領中的一個,並且與之前和之後的少昊首領也沒有父系的血緣關係,母系倒有可能。少昊摯是華夏族派駐東夷的殖民代表,後來東夷化(改姓東夷姓嬴)變成東夷的代表了。

嬴姓祖少昊,其後裔春秋時仍有徐、江、葛、黃、淮夷、費、郯、譚、鍾離等國。徐,今安徽泗縣和江蘇泗洪;江,今河南正陽縣西南;黃,今河南潢川縣西北;葛,今河南寧陵縣;費,今山東費縣;郯,今山東郯城縣;譚,今山東章丘縣境;鍾離,今安徽風陽縣。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遷在晉陝立國,成為秦國、趙國的祖先。偃姓祖皋陶,與少昊同姓,嬴、偃同字異寫,由於部落的分化所致。偃姓在西周春秋時尚有奄(曲阜縣),為少昊所都;英,今安徽金寨縣;六,今安徽六縣;舒鳩,今安徽舒城縣;東夷群舒,均為偃姓。莒國(今山東莒縣)先為嬴姓,後改己姓,是少昊集團加入黃帝集團的部落。

  夏初,啟與伯益爭奪共主地位的鬥爭,中經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後杼滅有窮氏,前後經歷半個世紀的鬥爭,是少昊集團中那些與炎黃集團結成部落聯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的鬥爭。這些部落已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的行列,成為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他們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即今魯、豫、冀三省接壤的地區。在夏代,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父系是華夏,母系是東夷)。他們從燕山地區南下,興起於河濟之間,終於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的基礎。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今曲阜)與薄姑(今山東博興縣)為中心的各方國。西周初奄與薄姑仍是東夷中的大國,他們是東夷中社會發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國,而泰山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與方國,即夏商時期的九夷或夷方

  西周初既滅奄及薄姑,封魯與齊於其故地。以齊魯為中心,今山東省境內到春秋的只有萊夷沒有完全華夏化。淮水地區諸夷,為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後葉東夷的主體。齊與魯對周圍東夷部落的政策有明顯的區別:齊太公治齊「因其俗,簡其禮」,魯公伯禽治魯「變其俗,革其禮」。齊所採取的政策,促進了華夏文化與東夷文化的融合,不僅在春秋時首先稱霸,齊國的文化對整個華夏文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齊國周圍的東夷部落較快地與之融為一體,前567年齊國滅萊,於是山東半島各東夷小國已被齊兼并。魯國伯禽強調變革當地土著居民的禮俗,雖然魯以推行周禮著稱,但當地土著東夷的習俗仍頑強地保留著。魯在東夷文化起源發展的中心地區,以華夏族之周文化為主導,發展出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的孔孟儒家學說。孔夫子,其先為宋人,是商族苗裔。

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分布著少昊集團的後裔嬴姓與偃姓諸國,如徐、江、葛、黃、淮夷、鍾離、英、六、舒鳩等,他們是蚩尤戰敗後由山東遷移過來的東夷部落,但南遷後含有更多的百越血統。春秋時期他們與諸夏通婚,參與會盟,在戰國大兼并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先後被楚、魯、吳-越所兼并,他們的文化對齊、魯、楚及吳越都有影響,在政治上逐步統一過程中,文化與民族得到交匯融合,夷夏間的差別逐漸消失,成為華夏族的一部分。

  應該說一直到漢朝,東夷的華夏化才徹底完成,東夷在向華夏族完全貢獻了自己的科技智能後,在血緣上、語言上被華夏族函化,最終成為漢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山東、蘇北、皖北之漢族,血緣上都含有通古斯和百越血統,非純粹的華夏血統,但人種上與華夏無異,屬於北方遠東人種。

  原始漢人創造前仰韶文化時,東夷人創造了北辛(山東滕縣)-青蓮崗(江蘇淮安市)文化,分布於淮北、魯南,為前5400~前4400。

  原始漢人創造仰韶文化時,東夷人創造了大汶口文化(是北辛-青蓮崗文化的繼續),主要分布在全山東、江蘇淮河以北,在皖北、豫東和遼東半島也有零星分布,為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到了晚期,它還深入豫中地區,如平頂山寺岡、偃師滑城等地。遼東半島旅順郭家村下層,是大汶口文化向北波及的證據。

  華夏族創造中原龍山文化時,東夷人創造了山東龍山文化(典型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繼續)。山東龍山文化的分布以山東為主,也包括江蘇、河北和遼東半島的部分地區,為前2500~前2000年。

  華夏族創造夏-先商-先周文化時,東夷人創造了岳石(山東平度縣東)文化(前1900—前1500)。岳石文化填補了山東龍山文化與商文化的空隙。

  東夷被華夏族擊敗後,東夷北支逃到遼河流域,深深影響了西伯利亞和北亞居民的基因構成,O1—M119成為阿爾泰語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O2成為滿族、朝鮮族、大和族的第一基因;東夷南支向南逃竄,回到自己的百越老家,並將部分C1/D帶到南方。從此,東夷民族從肉體上、文化上從黃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帶有O3—M122的華夏族。

六、華夏族的形成

  漢藏民族Y染色體單倍群是O3—M122。O3出現頻率最高地區為中國雲南省、印度東北部那加邦的藏緬族群里,很多民族中出現頻率為100%,如獨龍族等。在靠近中國的東南亞地區,O3數量比較多,緬甸、寮國、越南都超過50%。

  漢藏民族一支形成了藏緬族群,他們創造了馬家窯文化,以隴西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馬家窯文化是陝西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性的變體,年代為前3300前2050年。齊家文化起源於中原之陝西龍山文化,隨著不斷向西發展,分布與馬家窯文化地域重合,開始承襲了馬家窯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顯得更加突出,實屬陝西龍山文化的變體。齊家文化早期為前2000年,已普遍出現銅器,晚期年限可到商代。至於甘肅西部的火燒溝文化,則已進入比較發達的青銅時代,為前1900~前1700。

  藏緬族群不斷南下,佔領了原屬棕色人種的和兄弟民族百濮的很多地盤,並於之通婚,融合成現在的藏族人、羌族人、氐族人、彝族人、緬甸族人、蜀人、巴人(土家族)人。

  其中,藏族是秦漢時期藏緬族群中的兩支唐旄發羌(仙女),南下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的棕色人種土著雅礱(獼猴)混血而形成的。現在的藏族人的遺傳結構還能看到大量的D型Y染色體(當然O3型染色體佔50%以上)。而觀察藏族的面貌特徵,甚至在同一個村子中,也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式,有的人是挺拔的羌人的面容,有的人則是敦圓的棕色人種面貌,膚色的差異也很大。

氐族現在僅存於四川和甘肅邊界地區,有著驚人的Y染色體遺傳結構全部的D型,說明他們是棕色土著的後代,並且在漢藏語中,「氐」就是「底層」的意思。羌人來到青藏高原,把原本就在這裡的棕色土著稱為「氐族」,因為他們「原抵」就在那裡。羌族也含有部分的D型,但還是以O3為主。另外,整個藏緬族群由於在黃河上游老家跟C融合的厲害或者因為後來匈奴、鮮卑、金山突厥、契丹、蒙古的影響,所以現在都含有10%以上的C的血統。

  O3在南亞語群體和苗瑤語群體中就存在。唯有O3e1是漢族才獨有的,這個類型誕生於原始漢人的故鄉黃土高原(甘南寧夏陝北),很可能是做了800年江山的周族的祖先帝嚳-后稷(棄)。今日北方漢族O佔73%,K佔13%,C、Q各佔4%,R1a、J、其他各佔2%;今日南方漢族O佔71%,K占 14.4%,C佔8%,D佔4%,F佔1%,R1a佔0.8%,N佔0.8%。


不說人,我們說狗。人們對於名犬的推崇為何遠遠高於所謂的土狗?是因為名犬的血統純正,「種」比土狗優秀么?恰恰相反,雜交優勢使得土狗身體棒棒很少生病,而名犬卻在長期的刻意人工選擇下,一代代的累積著來自同一親本的基因,除去被人們喜愛推崇的「優秀品相或者性格」之外,還有不可避免的致病基因的高度純合,甚至,某些品相本身對於狗而言正是一種疾病的伴隨性狀,致命的疾病也是有的。綜上,人類為了自己的喜好可以對動物無所不用其極,那麼用遊標卡尺測量鼻翼寬度來區分日耳曼民族和猶太人的希特勒就是個屠夫,只不過他殺人,種族優劣論,更是徹底的反人類宣言。


·

客觀事物客觀對待,

具體事物具體分析。

·

1,

在人種的特定的優勢因素和劣勢因素上,

「種族優劣論」,成立。

·

2,

在人種的普遍的可能性和進化性上,

「種族優劣論」,不成立。

·

3,

在人種的普世的人本性和道德性上,

「種族優劣論」,不成立。

·

·

·


我認為沒有任何道理。

可以參考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種族優劣與差異。

不管是生理還是經濟文化文明水平。

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推薦閱讀:

他喝下充滿細菌的培養液,以身試「毒」竟試出百年醫學謎題
5個腳趾頭中4個是擺設?為啥就大腳趾能靈活自如
AI如何幫助我們讀取體內的生物鐘信息?
ABO官網:ABO將用戶隱私安全保護到底
【地球演義】六足傳奇9:蟲飛薨薨

TAG:基因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