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看過50部以上電影會對你產生什麼影響?


已經連續3年看電影都過百了,院線電影和線下電影大概各佔一半一半吧。影響就是電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跟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必須品。過周末首選看電影,至少在電影院里安安靜靜地坐兩小時是自在的。院線不給力,就線下看,某些彈幕也是極大的樂趣。而且什麼類型都看,看得多了,口味確實叼了,會自動的屏蔽過濾掉一些不想看的,反而觀影體驗和滿意度提升了,對現實中的問題和困擾也看淡看清,人會柔和一些。畢竟,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加上我這人愛想,愛觀察,文字處理能力也不差,經常就寫影評,做賞析,還偶爾有迷你劇本,分鏡設計的點子,自娛自樂。寫出來有沒有人看,無所謂,最重要是自己寫的過程很舒坦。電影就是另一種學習的方式,人的精力去有限的,當你投入自己的興趣中,就沒有精力去自怨自艾,無病呻吟了。


從八年前開始每年至少看50+的電影,一開始是電腦上看的,2017年開始進電影院看,直到去年2019年,一年看了300多部電影。

看了這麼多對我產生什麼影響?

就是為了看更多電影,我到電影院做了前台,上班售票下班看電影,可以說住在電影院了。

還有開始認真寫影評,在知乎寫過6千贊的回答,然後開始有人關注我了,就這樣了。


17,18,19三年每年都看超過100部電影。進電影院看的那種。

什麼水平?說明我沒談戀愛閑得【知乎小管家】疼唄。


…謝邀,首先:

「我的電影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實的片段,就像夢一樣」

———英格瑪·伯格曼


真是個適合裝…的好問題

小學和學齡前不可考,但從中考完的暑假到高考,每年觀影量在100上下+50本書左右,那是看的多是QQ空間里轉發的「人生必看」和好萊塢經典」什麼的;

高考完以後,從大學到現在,每年觀影量最低220部+20本書左右,而說實話,看電影遠沒有看書有益,高考完了以後的浮躁讓人看不下去書;

16年為了攢下半年去日本玩耍和17年去法國遊學的錢,利用專業之便兼職做了某視頻網站的審片,一個月看了近60部電影,按知乎水平,差不多都是介於《上海堡壘》到《攀登者》的水平,兩個月後錢沒攢夠,但為了保持一顆為中國電影事業奮鬥的童心,我辭職了…工作期間看的電影我一部都不想回味,也不想計算進來

(像18年:電影257+書籍26+番劇44+電視劇9部+綜藝2部,但有些是在春節整理時才標註的所以劃分在2019,是個大失誤;而2019看了403部電影,是這幾年最多的,這個狀態一直延續到2019年年初,這71部里有50部都是1月看的,這幾天「自我隔離」在家因為沒有電腦和網路電視,反而是看書比較多)

因為大學裡專業相關,並且以後也會繼續在影視行業做民工,所以看電影總會想幾個問題:

「電影是生活嗎?

電影的本質除了鏡頭還有什麼?

如果是我我怎麼表現?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答案一直在變,電影也會一直看

其實我的閱片量在同學中不算高的,並且看多是走馬觀花,拉片寫影評的比例比較低

隨手一寫的,就這樣


最後:

「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線」

———巴贊


再也無法忍受爛片了


我最近幾年看電影算是蠻多的,從淘票票的購票記錄上看,19年我看了應該有差不多40部,18年要多點,應該是60多部。個人感覺沒多大影響,也就是了解的電影更多了,朋友去電影院之前可能會問問我某個電影好不好看,然後才去。


會讓你變的,愛看電影。


每年看電影都超過五十部且連續很多年的人強答一下

楊德昌在《一一》中說:「電影發明後,人類的生命至少了延長了三倍。」我覺得真的很有道理。電影里可以看到世間百態,可以看到各種奇觀,可以看到無限可能。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有各種極端情況和普通日常,有各種腦洞,各種日常生活中碰不到的情況,比如奪命機器人,外星人入侵,外星上山一樣高的海浪,流著硫酸血液的殺人怪獸,獵殺怪獸的太空獵人,幾十英尺高可以打飛機的大猩猩,山一樣高可以發射原子吐息的巨獸。你所有能夠想像的在電影里可以看見,所有的夢想都可以在電影里實現,所有的情感在電影里都可以感受,所有的生活都可以在電影里經歷。電影里有無窮無盡的愛恨情仇,有無窮無盡的歷練冒險。有了那麼多的經歷,會感覺真正的生活非常的無趣與乏味。

真的,所以,不要看太多的電影

開始的時候,看到好的電影會一遍一遍的回顧,只要有空閑,就會在腦子裡過一遍喜歡的片段和台詞。後來看的多了,就覺得以前看到的才是經典,新的電影會有各種毛病,總有不滿足的地方。到現在,觀影量大概有兩千了吧,開始覺得有些厭倦,但卻停不下來,因為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只要有覺得好的電影就想方設法擠出時間來看,但卻沒有了剛開始看的時候那種新鮮感。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了。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電影書籍 | 中國電影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