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這樣的佛教?

佛教是釋迦摩尼佛流傳下來的,佛教儀軌里有皈依三寶。稱釋迦佛為本師。但是現實的世界裡,佛教往往被世俗政權所管理。我曾經接觸到有學佛的弟子,因為世俗安全部門的介入,而放棄了學佛,佛像經書都送人了。而佛教里的師承也很重要,但是由於世俗政治的原因,有些在家的師承,很難被世俗政權承認,會認為是會道門。這種在家的師承也往往會被刻意打擊。所以我想問問大家,佛門弟子到底是以釋迦佛為首位,還是以世俗政權為首位呢?


我去…………這個問題,隱隱有邪教挑事的嫌疑哦!大家要小心了


又複比丘不近何者。所謂比丘不近惡人。彼是何人。謂惡知識。或時染著五塵境界。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不善觀察。懈怠愚痴。住村中等。一切除舍。

不近一切懈怠之人。

不近一切諂誑之人。

不近一切貪食味人。

不近一切商賈之人。

不近一切屠獵師等惡命活者。

不近一切本性妒人。

不近一切邪見之人。

不近一切不審諦人。

不近一切我慢之人。

不近一切卒富貴人。

不近一切博戲之人。

不近一切酤酒之人。

不近一切嗜酒之人。

不近一切酒肆之處。

不近樂見婦女之人。

不近一切淫女主人。

不近一切儲畜雜貨販賣之人。

不近一切廚宰之人。

不近一切獄卒等人。

不近一切捕鳥之人。

不近一切戲論之人。

不近一切信外道人。

不近一切眾所憎人。

比丘不應近如是人。或與同住。或共語言。或同道行。一切不應。何以故。多人疑故。若出家人。若離諸過清凈之人。皆不應近彼生疑者。謂彼比丘。亦同如是。以彼比丘或近彼人。或同處住。如是比丘。他過所污。是故不應近如是等。何況近王 彼近王者。最為凡鄙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比丘林應住 近王最凡鄙

著袈裟近他 如奴依主命

比丘非近他 尚不應近天

鵝不應近狗 以其凈潔故

無我無悕望 心不求一切

怖畏生死者 近王則非善

住園林冢間 若平地若山

則是善比丘 近王則非善


因果里沒有冤枉一詞,天底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都被有關部門取締了,說明邪得都沒邊了。還是好好反省吧。


師父界也是魚龍混雜。要智慧地對待這一切。


回答一個問題,師承。

師承不重要,真的,你看看四大教法。


佛教皈依中不是有嗎?盡形壽,皈依佛法僧,寧捨身命絕不皈依外道經典徒眾,怎麼還會有此問呢?

真皈依者,就算入地獄百千劫,熱火輪在頭上旋也絕不會退失菩提心與願力。

學佛人都知道受了菩薩戒是沒有舍戒的,當然有一種是不發心,慢慢枯萎掉,從三皈開始就已涵蓋著戒律,真正的佛弟子不是皈依佛像也不是皈依佛教,而是皈依三寶,是以戒律為師。

你講的都失去皈依戒體了,本身也不在信佛,那就是和已經不在其中了。

但是佛菩薩不會因為你是善惡,或者皈依沒皈依以分別心對待,都一樣是未來佛,只不過在眾生角度是失利益的,因為你起了疑心,或恐對佛法不敬,將來若是因緣成熟是有相應因果的。

至於你講的可能是宗教,或者是一種現象,這都和佛法無關!


從理論上來講,《優婆塞戒經·受戒品》有言不違國制戒,即不得違反國家法律之戒。當然,在佛教中,這是輕戒,排列在三皈依戒,三聚凈戒,十重戒之後,如果和以上戒條衝突,理論上可以不守此戒。

但是國家好像並沒有要你違反皈依戒(不讓你信佛),五重戒(逼你說謊殺生偷盜邪淫飲酒罵人撥弄是非等等)。那麼你應該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愉快地接受。


會道門,一般是邪教和反動組織,不是佛教


你懂的,不必問了

相信你自己內心的答案


我覺得題主的思想很危險呀。

首先佛教認為不依國主,佛法難興,對於世間的合法政權都是採取積極擁護的態度,也勸導信徒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到底參加了一個什麼樣的宗教團體,能驚動國家安全部門,讓你不要繼續進行宗教活動。

其次,佛教追求的是心靈的解脫,在家人能夠修行的,從戒律上說,就是五戒,八關齋戒,以及在家菩薩戒。以最常見的五戒來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遵循這些戒律,你要不說別人都看不出來啊。咋還能鬧出這麼大動響?

第三,關於師承。這一點就很關鍵了。佛教主張,皈依佛法僧三寶。那你皈依的對象必須得是出傢具足戒的比丘。如果你說你皈依的上師沒有受具足戒,那麼這個傳承就比較可疑了。確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的佛法受衝擊比較厲害。出現了一批大德以世間人的身份來弘揚佛法,但那終歸是權宜之相。現在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恢復,以及宗教界對於戒律的重新整頓,我們依止上師還是要依止有具足戒的比丘僧為好。

一般來講,受具足戒的比丘僧其傳承都是相對可靠而悠久的。

總而言之,自民國以來,中國佛教秉承著人間佛教的思想不斷發展。一個好的佛教徒一定是一個好的公民。遵紀守法,愛國愛教是一個佛教徒必須做到的事情。


推薦閱讀:

請教各位師兄《大寶積經》中有關大乘「四念處」部分的經文翻譯?
記得自己是一個過客,日子就好過了
佛陀在菩提樹下究竟證悟了什麼
學佛修行法門太多,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
用《心經》去印證生活 用生活去詮釋《心經》!

TAG:佛教 | 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