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所講的中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8:「為著我者說無我道,為著法者說法空道,著二邊者為說中道,為迷亂者說止觀道令不迷亂,為戲論者說真如道令不戲論,著生死者說涅槃道令出世間,為迷塗者說正直道令遠邪路。天王!是名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知邪正路,獎導有情令得出離。

龍樹菩薩依據《雜阿含經》與大乘佛教般若經的思想,撰寫《中論》來闡述中觀思想與修證,提出二十七觀,以此來評破外道與其他學派的理論[。龍樹的思想認為,以般若慧觀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生,皆是假名,皆是空,了解一切法無自性,就能夠了解世俗諦,因此遠離顛倒戲論,得知正確真實的因緣法,證入勝義諦。由中觀,得致正見,得致涅槃。


中觀是從佛講的中道思想來發展出來的,不住空有二邊,亦不住中間,講的是應無所住的清凈本心。

我這麼說,你能懂不?如果還不懂就先從持五戒十善開始吧,中觀本來就很深,先打基礎吧。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中道

隨順著渴愛去追逐極端感官樂受並非趣向涅盤之道。反之,試圖以火的熱氣或陽光來折磨自己,或長時期舉手不放,達到去除煩惱。這種極端苦行修行法也不是趣向涅盤之道。

避開欲樂和苦行兩極端,而適中地取其中道,就有如不太緊也不太松的琴弦,才是趣向涅盤之道。這中道即是趣向涅盤之道。

因為中道在斷除煩惱之後達到涅盤。此中道並非只有一支而已,而是擁有八支,由此它被稱為八支苦滅之道跡

一、正見(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智慧。所以一共有四種智慧。)

二、正思惟(有三種思惟,即出離思惟、無恨思惟及無害思惟。)

三、正語(遠離四種惡語業。)

四、正業(遠離三種惡身業。)

五、正命(職業不涉及七種惡行。)

六、正精進(未生惡令之不生,已生惡令之斷,未生善令之生,已生善令之增長。)

七、正念(對身、受、心、五蓋等保持警覺。)

八、正定(初禪、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

梵語 vipacyana,是「」之義;即以寂靜之慧,觀察六根、六塵內外諸法皆空。一切諸法,盡為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無有自性,空寂無相也。

中觀論四諦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依戒而資定,依定而發慧,依慧而證理斷惡是指維持正語,正業與正命「」然後禪定,穩定心,用正精進勇猛精進,用正念專註記憶「」,修行毗缽舍那以佛智正見,正思維,自證五蘊皆空獲得般若智慧。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還有一個總相念處,既是在毗缽舍那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苦、無我以及空性。

身念處是無常、苦、無我;

受念處是無常、苦、無我;

心念處是無常、苦、無我;

法念處是無常、苦、無我。

無常、苦、無我以一句話來總括它,既是所謂的「性空」。

一切法都無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觀空

詳細請閱讀龍樹菩薩著兩種不同翻譯的

中論/般若燈論。


云何為正觀

所謂 真實思惟諸法

真實正觀者。不觀我 人 眾生 壽命

是名 中道真實正觀

複次迦葉。

真實觀者。觀色 非常亦非無常

觀受想行識 非常亦非無常

是名 中道真實正觀

複次迦葉。

真實觀者。觀地種 非常亦非無常

觀水火風種 非常亦非無常

是名 中道真實正觀

所以者何。以常是一邊 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 無色無形 無明無知

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我是一邊 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 無明無知

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複次迦葉。

若心有實 是為一邊。若心非實 是為一邊。

若無心識 亦無心數法。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如是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無罪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乃至有垢法無垢法 亦復如是離於二邊。而不可受 亦不可說

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複次迦葉。

有是一邊 無是一邊。有無中間 無色無形 無明無知

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複次迦葉。我所說法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因緣。但為集成是大苦聚

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眾惱大苦皆滅

明與無明 無二無別

如是知者。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如是行及非行 識及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

如是知者。是名 中道諸法實觀

複次迦葉。

真實觀者。不以空故 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

不以無相故 令法無相。但法自無相

不以無願 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

不以 無起 無生 無我 無取 無性故。令法 無起 無取 無性。但法自 無起 無取 無性

如是觀者 是名 實觀

複次迦葉。

非無人故 名曰為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

當依於空 莫依於人若以得空 便依於空。是於佛法 則為退墮

如是迦葉。寧起我見 積若須彌。非以空見 起增上慢

所以者何。一切諸見 以空得脫。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

迦葉。譬如醫師 授葯令病擾動。是葯在內 而不出者。於意云何。如是病人 寧得差不。

不也 世尊。是葯不出 其病轉增。

如是迦葉。一切諸見 唯空能滅。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

譬如有人怖畏虛空 悲嘷椎胸。作如是言。我舍虛空。

於意云何。是虛空者 可舍離不。

不也 世尊。

如是迦葉。

若畏空法。我說是人 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 而畏於空。

譬如畫師 自手畫作夜叉鬼像。見已怖畏 迷悶躄地。

一切凡夫 亦復如是。自造色聲香味觸故。往來生死 受諸苦惱 而不自覺

譬如幻師 作幻人已 還自殘食。

行道比丘 亦復如是。有所觀法 皆空皆寂 無有堅固。是觀亦空

迦葉。譬如兩木相磨 便有火生 還燒是木。

如是迦葉。真實觀故 生聖智慧。聖智生已 還燒實觀

譬如然燈 一切黑闇皆自無有。無所從來 去無所至。

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不從彼來 去亦不至。

而此燈明 無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燈明 法自無闇。明闇俱空 無作無取。

如是迦葉。實智慧生 無智便滅。智與無智 二相俱空 無作無取

迦葉。譬如千歲冥室 未曾見明。若然燈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 我久住此 不欲去耶。

不也 世尊。若然燈時 是闇無力。而不欲去 必當磨滅。

如是迦葉。百千萬劫 久習結業。以一實觀 即皆消滅。

其燈明者 聖智慧是。其黑闇者 諸結業是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八不中道觀。這也是諸法實相義。

《中觀論疏》就說:"佛雖說八不,則束歸一無生。"《中論頌》用自因、他因、共因、無因四句,推檢諸法,以證明諸法的無生不可得,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即於自因、他因、共因、無因四句中,覓生不可得,所以說諸法無生。

諸法無生,入無生法忍,亦中道實相觀。


可以聽聽法師的講解:

中觀的含義,是指遠離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邊。

簡而言之,二邊是指凡夫的執著。甚至包括我們的夢境,都是建立在二邊的基礎之上的。

二十四小時里我們的所作所為,第六意識的思維,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感受,這一切都叫二邊。為何稱作「二」呢?因為,我們的思維從未離開過有無、常無常、高低、左右、上下、長短等等這些相互觀待的概念,所以叫做二邊。

遠離二邊後的中間之道稱為中觀。那麼,是否有一種「中間」的存在呢?不可能有。雖然沒有一個「中」的存在,但如果用人類語言來表達空性,就只有暫時用「中觀」二字,如果要真正了解它,則必須自己親身體會。

二諦--開啟中觀門扉之鑰匙?

www.huidengzhiguang.com圖標中觀的基本觀點?

www.huidengzhiguang.com圖標中觀實修法?

www.huidengzhiguang.com圖標

可以系統聽聞《入中論》了解中觀講的什麼。

入中論--凈戒法師講授在線收聽-mp3全集-蜻蜓FM聽文化?

www.qingting.fm圖標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大聖為破六十二諸見,及無明愛等諸煩惱故說空。若人於空復生見者,是人不可化。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若葯復為病則不可治。如火從薪出,以水可滅,若從水生,為用何滅?如空是水,能滅諸煩惱火。有人罪重,貪著心深,智慧鈍故,於空生見,或謂有空,或謂無空,因有無還起煩惱。若以空化此人者,則言我久知是空。若離是空則無涅槃道,如經說:「離空無相無作門得解脫者,但有言說。」


是大乘佛教的一大流派。古印度大乘佛教有兩大流派,即中觀和唯識,中觀是大乘佛教的始祖龍樹建立,起初也並沒有叫中觀,龍樹叫自己的宗派為大乘,中觀這個名是後來的清辯論師取的。龍樹建立大乘佛教,只破不立,光講部派佛教的不是,但是自身並沒有什麼理論體系,最一開始的大乘佛教其實就是一種詭辯術,核心思想就是宣傳部派佛教不究竟,說他們只破人我執,但是沒破法我執,所以龍樹和他的弟子提婆,就是專門和上座部佛教打游擊站,到處指出別人的不對,並著了中論,十二門論以及百論這些辯論的典籍,因此得罪了很多部派佛教的人,同時龍樹本人也涉及到了一些政治上的爭鬥,最後龍樹死於政治鬥爭,弟子提婆被部派佛教人士殺死,他倆創立了大乘佛教,其學說被後來的中觀弟子叫作中觀,或者叫作根本中觀,龍樹提婆死後一百多年,大乘佛教基本上非常慘淡,歷史上是一個空白期,沒任何記載,一百多年後,有一對兄弟從部派佛教轉向龍樹之學,並把大乘佛教添枝加葉最終形成了羽翼豐滿的大乘佛學,這對兄弟就是無著和世親,他倆在龍樹的法空思想上,建立了佛教前所未有的主觀唯心論,即唯識學,這套唯識學把佛教的六識擴展成八個識,把承認客觀物質世界的佛法變成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唯心主義,大刀闊斧的建立了唯識宗,這個時候肯定就會出現問題,因為這些理論是佛教前所未有的,因此大乘佛教中出現了一個大論師,名字叫清辯,他認為唯識宗那些唯識所變還有八個識什麼的完全都是胡扯,佛教就應該像小乘佛教那樣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就是六個識,承認外境的客觀性等等,並且清辯論師還非常欣賞小乘佛教的極微理論,所以他繼承了龍樹學說以及小乘佛教的理論體系,又創立了一套中規中矩的大乘佛教體系和唯識對立,並叫自己的學派為中觀,為了增加自己學派的正統性,他把龍樹提婆之學也稱呼為中觀學派,這就是說唯識是野路子,都是瞎編的,根本不是龍樹之學,所以大乘佛教就出現了中觀唯識之爭,並一直爭到佛教滅亡。清辯論師的中觀叫作自續中觀,是後期中觀的一種,在清辯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大約公元7世紀的時候,又出現了另外一個著名的中觀學派,叫中觀應成派,他的創始人是月稱,月稱即反對唯識,又反對自續中觀,但是反對唯識的程度要更重一些,同樣不承認唯識的八識理論或者三界唯心理論,同時月稱還認為中觀就應該像龍樹提婆二人的風格,即只破不立,因此應成派同樣沒任何理論體系,由此反對自續派建立的六識論,極微論等,提出反對,應成中觀認為一切的理論體系只要符合空性,怎麼建立都可以,無須建立固定的理論體系(即佛教所謂的世俗諦)。

以上就是發生在印度大陸上的中觀派,當然中觀派後來又發展到了西藏,由寂護論師結合了唯識宗,又創立了一套瑜伽行自續中觀,這些內容就不一一展開了,因為我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中觀不見對峙兩極,何來捕風捉影的勝負?

勝敗為相,觀之如影,豈不樂哉。

令正見印入心間,逃離兩元單邊,自然登入極樂凈地,這是無為之聖為。

如何令正見印入心間,這就是生命在兩極世界裡的終極事業了,這是個系統繁雜的生命工程,世界有多複雜,回歸的道路就有多少條。

兩極有二:

色有;妙有。

後者實相無極,顯像一元,稱為妙有兩極。

中觀即妙有。

妙有不同於色有。

色有為魔觀。

前提條件是自己實證空明本性,才會妙有萬法,否則,都是妄談中觀。

墮入魔觀色法。

輪迴無盡。

要想中觀成就,請先實證本性。

-----依果


辯證看問題。。好壞不代表事物本身,而只代表你自己的立場(業力),評價世界時候琢磨琢磨自己為什麼會做出如此評價。。一心三觀,互融互通。。


中道的思想雜阿含經裡面佛陀也有講過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中觀就是感恩。

感恩並不是道德教育,

也不是要你做個好人!


一般認為龍樹是中觀派的開創者,但是龍樹從未自稱中觀派,他稱佛是說緣起者,自稱說空性者

龍樹的中觀即空觀,一切法無生,離有邊和無邊就是中道。

注意:

有,就是認為有自性,導致常見

無,是先有後無,還是基於自性的論述,無在龍樹的語境中是有的變異態,認為無則是斷滅見

說空,則泯滅常斷

中觀派的形成最早追溯到約6世紀的清辯和7世紀的月稱,距離龍樹時代已經過去300-400年。

龍樹活動的年代推測在大約150-250年


中觀,就是中道的意思。中道在佛教語境下,有固定的含義。那就是八正道。以上,是教科書下對中觀的解釋。

歷史上來說,中觀學派是對大乘般若經典作出系統注釋的學派。根本中觀下,中觀學派不立論,以類似辯證法的手段,以反證法駁倒對手的觀點。以證成因緣眾生法,我即說是無(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假名而立,並沒有常一主宰。


推薦閱讀:

十大經典佛語, 你能悟透多少?
千年古剎密印寺與靈祐禪師
南懷瑾《南禪七日》—— 二十二、見思惑、見取見、戒禁取見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七、入定福德智慧
佛陀是如何知道眾生居處,從而道出六道輪迴?

TAG:佛教 | 佛學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