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致虛極,守靜篤」?

語出《老子》。


致虛極(魂斷藍橋想要投河的那種虛無感)

守靜篤(越寧靜越痛苦越噸噸噸下墜時越要有某種篤信)

萬物方作(有緣的人,陰陽二相會相互刺激,滋生,蓄積,介入,與侵潤)

居以觀其復也(莊子說「物方生方死」,方生,相當於某種觀復,內省或覺醒)

天物芸芸(天底下動植物騾子啊馬啊芸芸眾生也都有打焉與軟榻榻的時刻)

各復歸其根(天涯共此時,每個生命都有重回心理根部要「自由」的時刻,向下「索愛」)

歸根曰靜(歸根的人通常都安靜)

是謂復命(「復命」相當於讓身心恢復出廠設置)

復命曰常(過一陣恢復一次乃人之常情)

知常曰明(重啟的系統會有某種清新)

不知常(很久不重啟的人)

妄作凶(容易行兇作惡,變得暴力傾向)

知常容(臨睡時恢復到以往的寬容,容易理解這個世界,甚至能美容)

容乃公(有容乃大,寬容者更容易成就第二天的雄性氣概)

公乃王(頭天卸下並休息好,第二天比較容易自我實現。。所謂內聖則外王。。反之,小人發跡如上危樓)

王乃天(其實只有王者才能上九五至尊,實現父母給予的天賦。。天人者,無愧於父母)

天乃道(得天賦者下一步就應該尊道與尚道。。。道教修鍊的最後一步是,得一德道,得道升天。。但現代人可以說是不公不義不尚道)

道乃久(明道瞬間觸碰人生玄秘塔尖之後,人性陰陽兩端得到滋養與拓展。。武運長久,用之不竭)

沒身不殆(優質的自化後,才不會閉塞與懵逼,還能開始下一個陰陽循環,這是古人的高超見地)


達到虛的極致,靜到了極致,便會忽然靜中生動,萬物紛紛芸芸在至靜至虛之中動了起來,我反覆地觀察,發現萬物紛紛,都會各自回復到它根源的情況,回復到 根源便是靜,回復到靜的狀稱為復命,而復命是長久不變的周而復始不變的規律,所以能稱為常,能知常就能總是明白它們的變化,所以知常稱為明。如果不知道它 常,而胡亂去做事的話就會做得不好,只有知常才能有容,有容做事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控制一切,能控制一切才能合乎天,合乎天才能近乎道,近乎道才能持久, 此時,不具有身也便不會有危險了。

【註:此段與「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焉」有前後之呼應,此段並指出了修鍊到「沒身」的幾個層次, 靜,復命,常,容,公,王,天,道,久】

_____以上轉載於道家陰符派博客


《道德經》第十六章

一、現代通行的大眾版本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二、馬王堆出土的版本(最接近原版,漢之前版本)

致虛 極也,守靜 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 ,妄, 妄作, 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兩個版本的《道德經》文字之表述,有一定差異,不能斟字酌句,那是考據學,只需領悟義理即可。

譯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虛,就是無,就是道的另一種相。靜和動相對,靜,即靜止,和下文的「妄作」相對,就是不作死,無為。萬物並作,就是萬物自然生長。「觀其復」,「復」就是重複,循環,而且重複和循環有常的,「常」,第一層意思就是「有規律」,第二層意思,因為有規律的,所以才是永恆的。「復」的意義搞不清楚,這句話就不會懂。

總結:遵守天道,無為而行,萬物自然生長,觀察萬物的循環有常的規律。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這句好理解,歸其根,「根」就是根本,就是內在的規律,芸芸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萬物之根就是道。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歸根曰靜——遵守天道就是靜止無為;

是謂復命——萬物生命循環不止。

復命曰常——生命循環不止就是規律,因為有規律而永恆,常—有規律、永恆;

知常曰明——知道天道的運行規律就是智慧。明,就是洞察道的智慧。

不知常,妄作,凶——反之,不知天道,不能恪守無為靜篤,而是「妄為」,就會導致災禍。就是「不做死,就不會死」。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擁有天道的智慧,無為而為,就會容納天下萬物,萬物皆有其根,就會有遵守天道之公平和公正,全在這裡解釋不通,應該是 公乃王,公平公正就是王道,王道皆是天道,天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會消失。

研究學問,最重要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何為「知之」?——邏輯清晰,論據清楚。反之即為不知。如果自欺欺人,把「不知」當成「知之」,因為沒有論據和邏輯,含含糊糊、神神叨叨、欲言又止,故作高深,就會變成神秘學和玄學。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老莊的」道」和晦澀難懂的「易經」,幾千年來,層層解讀,層層包裝,層層演繹,不但面目全非,而且千奇百怪,越發神秘,已經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玄學和神秘學。堅決反對和鄙視,一切玄學和神秘學,以及吹捧神秘學和玄學的無知的無恥的各路大仙神棍。


個人理解,這句話是一種悟道的境界。

致虛極就是排空雜念,把身體完全放鬆下來,勻速腹式呼吸。

守靜篤,就是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用明靜的內心去洞悉感悟事物的本質邏輯與規律。


虛其心,實其腹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致虛極,守靜篤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田甚蕪,倉甚虛。

虛字在道德經里一共出現了5次。如上所述。道德經里的致虛極,這裡的虛字,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的是虛其心之虛。何為心?道德經里關於心字,一共出現了10次。恐怕您要自己去找一找。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致虛極,守靜篤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我好靜而民自正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虛字在道德經里一共出現了5次。如上所述。前面的虛字,加上這裡的靜字。我個人認為,道德經里的靜字是指這句話,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使讀者自己的心靜。

道德經里也有這樣的描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些翻譯成現代文,我認為大意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這些行為,都是心不靜的表現及原因。


吳梅村,一生坎坷,歷經明清之際的歷史巨變,後半生崇信佛道思想,用實際生活論證了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的大智慧,才有紅樓夢的巨著誕生

======================

《紅樓夢》作者再起風波 學者提「吳梅村原著說」

  中新網7月16日電 百年以來,關於曹雪芹是否是《紅樓夢》作者的爭論從未停止,即使到了近代,專家們陸續肯定了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作者,但仍有研究者注意到《紅樓夢》所表現出的士大夫生活細節與曹雪芹的坎坷生平相對照有著不符之處。

  北國網報道,最近,撫順市社科院院長、研究員傅波和撫順市地方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撫順市政府處級調研員鍾長山歷經6年研究,拋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吳梅村是《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曹雪芹「只是《紅樓夢》前八十回的重要增刪、編修者」。

  「曹雪芹不是作者」

  傅波告訴記者,曹雪芹為《紅樓夢》的整理者這是不容質疑的。在較早的甲戌本《紅樓夢》中記載著:「(空空道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記為《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研究《紅樓夢》作者已經多年的鐘長山表示:這段話已明確指出曹雪芹是在原著的基礎上「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另一個較早版本的《紅樓夢》———程偉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說:「《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

傅波表示,從他們目前研究的結果來看,可見《紅樓夢》從開始流傳時起,都不曾說曹雪芹為《紅樓夢》作者。直到近代,專家們的一番考證,才最終形成《紅樓夢》作者就是曹雪芹。

  那曹雪芹幹什麼了

  但傅波和鍾長山表示,曹雪芹是《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增刪、編修者,家道敗落的曹雪芹在得到《紅樓夢》這部小說後,對前八十回進行了整理改動和潤色,一些不妥的語言也進行了修改,而後四十回曹雪芹尚未來得及修改就去世了,因此,沒整理好的後四十回一方面證明了曹雪芹對前八十回修改的妥當,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物和細節中,也證明了前八十回是經過修改的。

對於曹雪芹不是《紅樓夢》真正作者的依據,傅波和鍾長山找了很多,比如說:他們注意到,曹雪芹如果是《紅樓夢》的真正作者,不會通過焦大、柳湘蓮之口,當面辱罵曹家列祖列宗,也不會通過尤三姐託夢來詆毀他的列祖列宗。

傅波和鍾長山觀點中最重要的一環是:以曹雪芹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寫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場景,大量的細節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在當時那個年代很難靠想像描寫出來。

  作者為什麼是吳梅村

  傅波和鍾長山認為,《紅樓夢》中,「悼紅軒」、「怡紅院」、「紅樓夢」等一些名詞不是憑空而來。只有清初的明朝遺老才能寫得出來,事實上明朝遺老在清初也寫過大量的反清復明詩詞文章。曹雪芹身處文綱森嚴的雍乾王朝,不會有如此氣魄。

  那麼誰會是《紅樓夢》的真正作者呢?通過仔細研究《紅樓夢》,傅波和鍾長山發現,較早版本的《紅樓夢》中記載:「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風月寶鑒》一書,乃其弟棠村序也」,這句話也引起了不少紅學界的爭論,懷疑者認為,有可能吳玉峰或者孔梅溪或者棠村就是《紅樓夢》的作者,但是當傅波和鍾長山把上述幾個人名進行了一番組合,結果出現了吳梅村3個字。

  傅波和鍾長山並不認為自己是在牽強附會,他們解釋稱,很有可能是後人擔心作者因寫作《紅樓夢》而落入殘酷的文字獄,因此採用了如此隱諱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隱含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許多人物、場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吳梅村詩中找到。如《清涼山贊佛詩》是根據清世祖和董小婉的愛情傳說所作。《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與清世祖和董小婉的愛情傳說極其相似。曾有紅學家認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把江南名士吳梅村當作了賈寶玉的原型。

另外,由於《紅樓夢》有著較高的文學造詣,而吳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寫作技巧。同時,吳梅村的政治觀點同《紅樓夢》創作主題相合。更為重要的是,相對於曹雪芹難以維持生活的窘境來看,曾經隱居十年的吳梅村具有寫作這樣一部鴻篇巨著的時間。

  吳梅村其人

  吳梅村其實叫吳偉業,梅村是他的號,他的名句「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怒為紅顏」膾炙人口,根據有關記載,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人,明崇禎進士。吳偉業出身在一個沒落的書香之家,14歲即能寫一手好文章。明崇禎四年,他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取進士。當時有人為了攻擊主考官周廷儒,連及吳偉業。崇禎帝親自審閱了他的試卷,作了「正大博雅,足式詭靡」的批示,這場風波才算平息。此時,吳偉業尚未成婚,崇禎帝又特賜他歸里娶親,榮極一時,以後,他歷任翰林院編修、東宮講讀官、南京國子監司、左中允、左庶子等職。後來,他在南明弘光朝任少詹事,因與把持朝政的權奸馬士曲等不合,居官兩月就辭官歸里。

明亡後,他閉門不出。寫下了不少憫時傷世之作,如《避亂》、《讀史雜感》、《琵琶行》、《圓圓曲》等,詩風趨於沉鬱蒼涼。

  清順治十年,朝廷征詔至,他再三推辭不過遂任秘書院侍講、國子監酒。清順治十三年,因喪母辭官回家,以後一直居家不仕。

  傅波和鍾長山同時指出,從吳梅村簡歷可知,他一生坎坷,經歷了明清兩朝的政治鬥爭,因「吊明之亡」隨時有入獄的危險,「牽累幾至破家」。這一經歷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華,對清產生了憤恨,而這種對封建官僚社會的深惡痛絕之情,卻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補天」的頑石來做喻托,通過閨友閨情而披露自己一段極不尋常的情感史話和政治主張所以他是有寫《紅樓夢》這樣一部明為「不涉及朝廷」,而實為揭露清朝之失的長篇巨著的思想基礎。

  目前,傅波和鍾長山已經把自己關於《紅樓夢》作者新考的觀點開始向外界披露,同時,兩人也表示,關於《紅樓夢》作者之說,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希望國內外紅學界有關專家針對他們的觀點給予指導。(于欣)

========================

聊聊《紅樓夢》中「末世」一詞的運用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據書中第一回記敘,全書是空空道人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一塊石頭上抄錄回來的。

這石頭還會說話,空空道人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有些趣味,故編寫在此,意欲問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並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云云。石頭笑答道:「我師何太痴耶!若雲無朝代可考,今我師竟假借漢唐等年紀添綴,又有何難?」他辯解說,這書的時代背景並不重要,寫書「只取其事體情理罷了,又何必拘拘於朝代年紀哉!」

這樣寫,反而「新奇別緻」,正好可以作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可見《紅樓夢》有意隱瞞了它的時代背景,而且作者曹雪芹還特別指出書上的時代背景並不重要。

那麼《紅樓夢》是不是果真就稀里糊塗,沒有時代觀念呢?也不完全如此。《紅樓夢》之所以迴避朝代年紀,有意迴避敏感的現實話題,無非是為了逃避文網監控,躲避文字獄災禍,實出於無奈。

然而時間是小說存立的必然要素,《紅樓夢》有意無意間都得有所交待,其中他特彆強調的就是「末世」這個時間概念。「末世」一詞,曾在文本中反覆出現。一言以蔽之,《紅樓夢》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末世」。

「末世」就是「末代」「末日」的意思,指的是事物在演變、發展中處於衰亡時期。紅樓現實世界的末日也就是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末日。賈府經歷百年的榮華富貴,到了書中描寫的階段就如同強弩之末,家道中落,眼看著就要衰亡了。

《紅樓夢》第五回,警幻仙子偶遇寧、榮二公,囑咐她說:「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故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寧、榮二公眼見自己的家族「運終數盡」,他們從嫡孫賈寶玉身上看到了些許家族復興的希望,奈何天命難違,即便有神仙幫忙開導賈寶玉,也是徒勞、枉然。

中國有句老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這是家族發展的普遍規律。書中賈府經歷「水代文玉草」五個字輩,已經接近衰落,正符合了這一宿命理論。寧、榮二公創下的基業,眼睜睜看著,就這樣慢慢毀在了後世兒孫之手,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實際上,寧、榮二公這段話已經基本鎖定了《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國朝定鼎」即建立國家朝代,離清代最近的朝代「明代」建國後,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顯然不是寧、榮二公所說的「國朝」。

當然,小說畢竟不是歷史。很多人願意把《紅樓夢》當作歷史書來看,他們要考證、索隱,把《紅樓夢》字句間的含義理解透徹,找出其中隱含的另一層意思。如果僅僅把「末世」當做賈府一個家族的末世,他們是不甘心的。

這樣的解讀也未嘗不可,一個家族的興衰正可以反映出社會的發展進程。家庭是社會的縮影,曹雪芹對賈家「末世」的描述就如同解剖麻雀,透過賈家,人們了解到整個封建社會,一個朝代,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的衰敗期,都可以從中窺見,這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另外,「末世」也可以理解為王朝的更替時期。

畢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舊朝廷的臣子們來說,新王朝的到來就是他們的「末世」,終究難逃被新主子拋棄宰割的命運。一旦捲入政治漩渦,稍不留意,被打擊、抄家、流放、監禁等等厄運,都有可能接踵而至。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王朝變革,曾經發生無數激烈變化的政治悲喜劇。變革之際,流言四起,沸沸揚揚,雍正皇帝甚至還親自頒布《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辯白」,希望平息謠言。《紅樓夢》反映出時代的變化,即便在書中對這樣的「末世」有所隱射,也是正常的。

(二)《紅樓夢》中「末世」一詞的運用

我們不妨來看看《紅樓夢》中「末世」一詞用於何處。

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甄士隱正痴想,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的一個窮儒,姓賈名化,表字時飛,別號雨村者走了出來。這賈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於「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無益。因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

這「末世」一詞最先用在賈雨村身上。對此《紅樓夢》對「末世」已作了解釋:「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就是指家族衰敗,無依無靠。

第二回,賈雨村在論說「正邪兩賦論」中說到「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三人都是著名書畫家,「近日」二字說明《紅樓夢》的時代背景距離明代不遠。於是有人說,這「末世」應該是指明末。

因為賈雨村如果生活在清朝雍乾時期,距離祝枝山等人生活的明中期二百多年,用「近日」一詞顯然不合適。實際上,這裡「近日」一詞就是指相隔清朝最近的朝代,即元、明時期的意思。純粹靠計算日子來推測「末世」說不過去,倪雲林是元代大畫家,其與唐伯虎、祝枝山兩人在時間上就相差近兩百年。

第三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黛玉進入榮府,見堂屋中高掛皇帝書賜「榮禧堂」巨匾,牆上有一副對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世教弟勛襲東安郡王穆蒔拜手書。」這個書寫人東安郡王「穆蒔」諧音「末世」,可見《紅樓夢》反覆強調「末世」的良苦用心。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到了紅樓眾女兒的判詞,

其中探春的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王熙鳳的判詞是:「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末世」一詞同時用在了探春、王熙鳳的身上,而其他姐妹的判詞中並未出現這個字眼。為什麼呢?

《紅樓夢》的用意很明顯,探春、王熙鳳兩位都是賈府能幹的女管家,她們為了維持賈府的虛假繁榮,苦心經營,殫精竭慮,盡心儘力。然而她們面對的是賈府走向滅亡的「末世」,更何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她們終究是白忙一場,再能幹也是回天無力。

書中這些「末世」一詞的運用,為我們指明了《紅樓夢》的時代背景

(三)「末世」結局的凄涼景象

許多神話和宗教傳說都有對「末世」——世界末日的描述,災難恐怖即將降臨,從而引起人們對現實的警覺和反思。《紅樓夢》反覆強調「末世」意象,其用心也是如此。

「末世」的到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身處「末世」的人們,窮途末路,結局凄涼。

《紅樓夢》第一回,曹雪芹通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提醒紅樓兒女儘快醒悟,看破紅塵。甄士隱在《好了歌》註解中說到:「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末日來到,經歷富貴繁華的紅樓兒女將會是怎樣的下場?那公子哥淪落為乞丐,小姐被賣進煙花巷成為妓女,還有人被逼上梁山成為強盜,還有人被鎖上枷杠,身陷囹圄。就連那苦心經營,終於贏得富貴榮華的人,榮榮祿祿,也是白忙活一場,「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紅樓夢》的最終結局是什麼?黃粱夢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真的是家破人亡,慘不忍睹。

《紅樓夢》第五回,紅樓夢曲子《飛鳥各投林》對賈氏家族的「末世」結局作了進一步強調:「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那絕代風華的林妹妹凄凄慘慘,淚盡而逝了;那錦衣玉食的公子哥賈寶玉看破紅塵,當和尚去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難來臨,樹倒猢猻散,紅樓兒女們的悲慘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

我們首先看各類詞典對「末世」一詞的解釋。

《辭海》:1、指一個朝代衰亡的時期。例如:殷之末世。2、指一個歷史階段終結的時代。例如:封建末世。

《古漢語時間範疇詞典》:一個朝代的後期。「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三國志· 魏書》)

《古今詞義辨析詞典》:指一個歷史階段的末尾時期。《周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代漢語詞典》:1、一個歷史階段的末期:封建末世。2、趨於衰落的時代:時遭末世。

《新華漢語詞典 》:一個歷史階段的末尾的時期。

我們再拆分解釋「末世」一詞。「末」字在這裡只當「最後」、「終了」講。如末尾、末日、末代。「世」字跟「末」字搭配時,「世」字可以有兩種意思:一、父子相繼為世。如果「末世」針對家族,那就是這個家族絕種不再延續。二、時代、朝代。如果「末世」針對時代或朝代,那就是指這個時代或朝代的最後階段,即行將結束或滅亡的時期。例如:《荀子·議兵》:「 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根據以上解釋,末世一詞一般都是在評述前朝時使用,如果用「末世」指責當朝,私下裡為之尚可,若公開行文用「末世」,在文字獄時代會有殺身之禍。

我們再看《紅樓夢》中「末世」一詞的用法:

第一回:「這士隱正痴想,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的一個窮儒,姓賈名化,表字時飛,別號雨村者走了出來。這賈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於末世,〖甲戌本側批:又寫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無益。因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在這裡 「末世」一詞是指賈雨村生在朝代的末世,而不是指賈雨村的家族到了末世。因為賈雨村正值人生旺年,何來家族絕種而到了「末世」之說?而且本段情節的側批:「又寫一末世男子」,透露了《石頭記》正文出場的第一個男子甄士隱也出生在末世。

第二回:「雨村因問:『近日都中可有新聞沒有?』子興道:『倒沒有什麼新聞,倒是老先生你貴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異事。』雨村笑道:『弟族中無人在都,何談及此?』子興笑道:『你們同姓,豈非同宗一族?』雨村問是誰家。子興道:『榮國府賈府中,可也不玷辱了先生的門楣了?』雨村笑道:『原來是他家。若論起來,寒族人丁卻不少,自東漢賈復以來,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誰逐細考查得來?若論榮國一支,卻是同譜。但他那等榮耀,我們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發生疏難認了。』子興嘆道:『老先生休如此說。如今的這寧、榮兩門,也都蕭疏了,不比先時的光景。』」〖甲戌本側批:記清此句。可知書中之榮府已是末世了。〗

因寧榮兩府不景氣,批書人便說榮府(也包括寧府)已是「末世」。一個家族或朝代到了末世常常顯現蕭疏、衰敗的景象,但是蕭疏、衰敗並不一定就到末世,因為中期蕭疏、衰敗也屢見後來中興之時。在這裡批書人說榮府已是末世,是明確地告訴我們榮府已經到了最後時期,眼看著就要衰亡了。一個家族衰亡意味著什麼?那就是不僅衰敗而且亡種。賈家不是有賈璉、賈寶玉、賈蓉、賈薔、賈蘭、賈菌等那麼多後代子孫嗎?怎麼會亡種呢?而且據李紈的判詞圖讖「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暗喻李紈之子賈蘭爵祿高登,東山再起。是批書人用詞不當嗎?非也,而是批書人把賈府認為是影射皇宮,朝代到了末世,這樣就解釋通了。

接下來的情節。雨村道:「當日寧榮兩宅的人口也極多,如何就蕭疏了?」〖甲戌本側批:作者之意原只寫末世,此已是賈府之末世了。〗此處批語用了兩個「末世」,第一句話的「末世」是指朝代末世,第二句話的「末世」是指賈府末世。

批書人故意把朝代末世與賈府末世等同起來,透露了賈府影射皇家。在後文冷子興說賈敬「一味好道,只愛燒丹鍊汞」處,甲戌本側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嘆嘆!〗這裡的「末世」是在影射皇家到了末世的現象。

第五回:賈探春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甲戌本雙行夾批:感嘆句,自寓。〗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生於末世運偏消」,明指賈探春生於朝代的末世。甲戌本雙行夾批:〖感嘆句,自寓。〗這條批語指出賈探春的境遇也是作者自寓,作者也生在末世。這是關於作者問題的重要信息。

王熙鳳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明確說她出生在朝代末世。

十三回:靖本批語:〖此回可卿夢阿鳳,作者大有深意,惜已為末世,奈何奈何!〗這條批語里的「惜已為末世」既指朝代末世,也指賈府末世,而賈府末世只能是影射皇家末世。

第十八回:「此時王夫人那邊熱鬧非常。原來賈薔已從姑蘇採買了十二個女孩子,並聘了教習,以及行頭等事來了。那時薛姨媽另遷於東北上一所幽靜房舍居住,將梨香院早已騰挪出來,另行修理了,就令教習在此教演女戲。又另派家中舊有曾演學過歌唱的眾女人們,如今皆已皤然老嫗了,〖庚辰本雙行夾批:又補出當日寧、榮在世之事,所謂此是末世之時也。〗著他們帶領管理。」這裡批語中的「末世」也是影射皇家末世。

綜合以上文本內容,有時是作者直說某人物生於末世,有的是批語提示某人物生於末世,批書人也提示作者自寓生於末世,說明這部書的時代背景是朝代的末世。

而批書人說的賈府末世只能是對皇家的影射,否則就不能用「末世」來形容一個家族。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隱對《好了歌》的註解,說的就是改朝換代造成的社會大動蕩時期,導致很多家庭無法想像的悲慘境遇。

紅樓夢曲子《飛鳥各投林》:「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虛花悟》:「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以及「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也是在說改朝換代導致很多家庭衰落乃至滅絕的悲慘情景。

書中的通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通靈寶玉上鐫刻的八個篆字「莫失莫忘,仙壽恆昌」正如傳國玉璽上鐫刻的「受命於天,仙壽恆昌」,這已經成為很多讀者的共識。

傳國玉璽是皇權的標誌。通靈寶玉嘲諷詩:「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就是爭奪皇權造成生靈塗炭、白骨累累的慘景寫照!把《紅樓夢》僅僅當做一部家族興衰史如何解釋得通?

===============================

《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的書評

盛世真龍現世,可惜世人多是葉公好龍

個人感覺這一部可信度很高!

文字雖然不是很潤色,也能看出來有缺漏,但是大部分都不會現代味重刺眼,各位可以跟劉心武對比下就可以見高下了。紅樓夢經過多次刪改,很多用詞細節問題可以略過不計,不能作為評判真假的證據。 發表者也說這個是個早期沒有經過精鍊的版本。 最出彩的是劇情走向上,本人讀過從清代到現在的多個續本,可以說那些版本沒有個脫出「續書」的窠臼,而且大多匠氣十足,除了這個版本,各種劇情橋段充滿了原作的靈氣,現在就簡單列舉幾點:

前80回判詞很各處都會反覆強調一個 「大末世」,「白骨如山」,「衰頹」 「萬艷同悲「都同次,試想如果是一家的興衰成敗,宮廷鬥爭,哪裡又用得上「大末世」這種背景。

特別是前八十回大都是公子佳人在園子里吟詩做對之類,所以絕大部分的續書都把後28/40回也基本寫成這個調調,雖然能看出來作者的原意是應該把整個的格局翻過來,但不是原作者,誰又敢這麼大膽?

我看書時時常想怎樣才能製造出一個」大末世「,乾隆年間又有什麼末世!? 看了這個才滿足了我的想像,只有明末饑荒流寇天地傾覆才對的上前面那麼多的鋪墊。

我還記得某本前80回又一段說寶玉對芳官耶律雄奴的長篇大論,說什麼要」奴役外狄,外狄豬狗不如「,當時看著很刺眼,以現代的觀點來看覺得曹雪芹境界應該高於此,但放在這裡就很好理解了,當時正是清朝屠戮不久,名族仇恨正新,才又此言。

感覺只有放在這樣一個改朝換代亂流的時代背景下,黛玉和其它那些人的感慨才有所發有所依憑,才有了深度

這一部人物上也是可圈可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看懂紅樓的人都知道, 原作者是一個不拘一格勇於創新的人,觀點人物經常令人耳目一新。

表現在不光詩詞意境上, 也在劇情安排上。但大多仿本總是戰戰兢兢,儘力切合前80回人物,不敢逾雷池一步。

這一個續書對人物都有很多升華和深入,比如明確了寶姐姐的腹黑形象,所謂商賈之家,權謀丘壑。

黛玉的清高才子但又不同時務,狹隘猜忌,

妙玉的凡心萌動,賈政的犀利,王熙鳳的逆天強英雄,鴛鴦的背叛。元春的映射也有點道理。

不管怎麼說,我很高興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樣一個最接近那個答案的版本,故事足夠精彩,衝擊足夠強烈, 真也好假也好,可以不必再嘆「紅樓未完」。

另: 我強烈建議讀這個本的人應該先讀讀明末清初歷史再來討論, 正史太艱難, 起碼讀過金庸的 碧血劍 袁崇煥評傳, 和明朝那些事兒, 這個本子就好理解的多了。

江南文人對於明末清初那段歷史的慘痛記憶之深, 真真是「二百年都忘不了」。 一個例子,金庸先生出身江浙世家, 他的第一,二部小說和最後一部小說的主題, 都有「反清復明」在裡頭。 一般人寫小說,開始最先想到了都是自己印象最深的東西。金先生如此,紅樓夢作者又何嘗不是。紅樓夢為什麼要叫「紅樓夢」,不叫什麼金陵夢,汴京夢,隨圓夢,林黛玉為什麼是「絳株草」,大家難道不覺得紅色的草很奇怪從來沒聽過么

===============================

吳梅村《癸酉本石頭記》與曹雪芹《紅樓夢》考略

參考版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作家出版社,《紅樓夢》周匯本-譯林出版社,《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九州出版社。

因為對比論證問題本文有大量劇透,不喜劇透者慎閱。

胡適藏本《甲戌本紅樓夢》有「凡例」,凡例結處有詩曰: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謾言紅袖」詞在癸酉本93回回前詩有類似詩句「謾言紅粉心竅多,為何造釁多漢叟?」文筆類似。

《癸酉本石頭記》按出版的後28回推測是沒有「凡例」的,第一回,有段文字與甲戌本類似,但出入頗大。癸酉本:

此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此書本系吳氏梅村舊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寶鑒,每回僅三四頁也,故事倒也完備,只是未加潤飾稍嫌枯索,吳氏臨終托諸友保存,閑置幾十載,有先人曾幾番增刪皆不如意,也非一時,吾受命增刪此書莫使吳本空置,後回雖有流寇字眼,內容系漢唐黃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錄修之,另改名石頭記。

108回結束處另有紅批:

本書至此告終,癸酉臘月全書謄清。梅村夙願得償,吾所受之託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刪之。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

以上點明了作者是吳梅村,書名原叫《石頭記》。

而且108回警幻仙姑的情榜不是隨便擬得來的。尤其各冊人物安排、如何點評「何情」。如黛玉「情情」,寶釵「無情」,探春「情敏」...

甲戌本第一迴文字「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點明了書由曹雪芹增刪。但是同頁「朱眉」又有暗示曹雪芹是作者: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

這種結構與批語都表明《癸酉本石頭記》應是原本,曹雪芹是「增刪」了吳梅村「舊作」。但是硃批不完全契合處仍需考證。

另據「備細、門首、傍人、喜得屁滾尿流...」皆為《金瓶梅》常用語,當是明俗,周汝昌論「奴」字是滿俗,說這些詞是曹特用,於《金瓶梅》卻隨處可見;

尤其《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抄本避「玄燁」諱-玄字減最後一筆,卻不避胤禛,倒是合了吳梅村明朝遺老且在康熙早期,並未經歷雍正朝。

再有吳本後28回行文依舊採取前大半部結構,文中寫景多是如一句詩描繪,後28冊多回可見。

個人推論是, 曹雪芹改寫了《石頭記》,吳梅村是原作者。

兩人在時間上按原來紅學考據應該差距一個甲子以上,這樣吳本寫清軍入關景象就非常準確了。

但是曹雪芹增刪部分是曹的創作(比如硃批的其弟棠村作序的《風月寶鑒》),比吳本精細很多,且文筆比吳本要凝練。

曹雪芹改變了原書的人物設置,比如「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甲戌本回前墨說「隱去天香樓一節是不忍下筆也」,經過刪節,秦可卿與賈珍「爬灰」設置沒有了,故而癸酉本賈蓉結局可能會改變。

因時間上曹雪芹不會經歷吳梅村那樣的末世之亂,故而結局可能會有大的變動。吳梅村主旨可能是民族大義與家族興衰,曹雪芹立意應是人性自然的悲劇歸宿,即便沒有戰爭人間也是地獄。

《吳氏石頭記》人物結局與曹雪芹《紅樓夢》脂批、文本基本吻合。

賈寶玉「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因不願為外族考取功名,終身一事無成;「停機德」的寶釵為妻,婚姻「意難平」,終究「懸崖撒手」,流落街巷。不太像曹筆的地方是性格不對,對林妹妹的情誼不夠深,「吼得」襲人「一個焦雷」的「衷情」完全沒了。

林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還淚緣盡,又逢「菖、菱」虎狼葯自縊身亡,也合了「玉帶林中掛」詩句。「五美詩」伏筆「十獨吟」,只是太悲。瀟湘館美好時「鳳尾森森,龍吟細細」與98回「寒煙漠漠,落葉蕭蕭」千里對仗。錯殺紅玉一回與「心較比干多一竅」不合,詩作也欠些火候。 周汝昌先生言及「石崇金谷園」典故與《紅樓夢》大結局有關聯。

按《世說新語-讎隙36》,孫秀討要石崇愛妾綠珠不得,懷恨,後敗其家。石崇被收,綠珠不願落入仇家之手,墜樓而亡。(註:綠珠,原籍古越郡,其地有山,名「大荒山」,產珠,生美女,多以珠為名。而,石崇會孫秀使者在其北邙下別館。)

「大荒山、北邙山、絳珠」在《紅樓夢》開頭出現絕非巧合,而且黛玉自縊於大觀園槐樹林「癸酉本」也是不願落入賊人之手。或可見癸酉本非杜撰之本。

薛寶釵一生毀在「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中秋節賈雨村(表字-時飛)聯句「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的正確解讀就是薛寶釵後嫁與賈雨村,黛玉的姻緣自是賈寶玉。「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一句是寫林黛玉自縊於槐樹林,薛寶釵(缺了冷香丸)病喪風雪蠻荒之地。27回滴翠亭寶釵「去遇見蛇咬一口也罷了」伏筆黛玉錯殺紅玉,這也是不合前文寶釵疼惜黛玉處。吳本寶釵鑽營之心合了賈政判斷「商賈家的女兒」。

史湘雲「配得個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嫁與衛若蘭,夫妻和睦。「因麒麟伏白首雙星」的結局是家族敗落後,湘雲「寬宏大量,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再不出嫁,沿街乞討,後遇寶玉,互相扶持終老。

妙玉「欲潔何曾潔,終陷淖泥中」,最美、最潔、最悲苦!!!「王孫公子嘆無緣」硃批有暗示陳也俊,實際是王孫-賈寶玉,公子-陳也俊都有姻親之配,只是「無緣」。終陷瓜州渡口,骯髒風塵之地。

妙玉之結局是我最不能忍受的,卻也是我肯定吳梅村的情節。瓜洲渡的一處多線也是難能杜撰的。

王熙鳳「一從二令三人木」,最終是「人木」-休,被休後又翻出陳年舊賬,困死牢獄。女兒巧姐被「狠舅奸兄」王仁、賈蓉賣與瓜州妓院。後「巧遇恩人」得劉姥姥救助,脫離苦海。劉姥姥侍宴大觀園板兒與巧姐換佛手玩伏筆兩人婚姻,只是劉姥姥「忍恥」。吳本後28回夢幻太多,絕非曹立意境界。

探春遠嫁伏筆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非常重要的回目)」,但王妃的身世是一個屈辱。「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哭的不止王立平。南安太妃認探春作義女去和親在87版紅樓夢裡有重要展現。

元春「虎兕相逢大夢歸」死於軍事,林四娘的詠嘆也是元春。這裡疑問很大,因為元春與林四娘重合了。

第一回甄士隱解好了歌為賈赦、賈珍、賈政,賈蓉、薛蟠、柳湘蓮,賈蘭、賈菌等等做結。

2017-7-15續梅村年譜

《吳梅村年譜》馮其庸、葉君遠著

/傳略/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又號梅村居士、梅村道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舊史氏、外史氏、國史氏。江南太倉州人。

七世祖字子才,河南人。元末避兵,遷居崑山。六世祖埕,字公式,又字式周。五世祖凱,字相虞,號冰櫱,明宣德中官禮部主事。

高祖愈,字惟謙,號遁庵,成化十一年進士,官至河南參政。

曾祖南,字方明,號方塘,官至鴻臚寺序班。

吳氏三代仕宦,為崑山名族。(「詩禮簪纓之族」!梅村20歲中榜眼,家學淵源。)

祖議,字子禮,號竹台,未仕。時家產中落,始遷太倉。

父琨,字禹玉,一字蘊玉,號約齋,又號約叟、約庵。能文章,然屢試不中,遂以授書為業。

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己酉,偉業母尚育三歲子,祖母湯氏與伯母張氏念其勞瘁,代為撫育偉業。(過繼子賈政)

母朱氏,虔心奉佛。(賈寶玉母親王夫人潛心佛事)

偉業少富才華,嘗受學於復社領袖張溥。(張溥號「七錄」,結社研詩文)

甫逾二十,即掇會魁、榜眼。崇禎朝,歷仕翰林院編修、東宮講讀、南京國子監司業、左中允、左諭德、左庶子。弘光朝,官少詹事。

明亡後,一度隱居不出,悲慨抑鬱,悉寓之於著述中。(賈寶玉在朝亡後亦是萬般抑鬱,不願讀書)

潘應椿《吳詩集覽序》:「梅村生遭亂離,親見中原板蕩之艱,其身之所歷,目之所接,一寓之於詩。」《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寫盡亂世之態。

偉業素羸弱,多病。

好佛,喜游山水。

子三人,女九人。(合十二數)長子暻,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官兵科給事中。

偉業以詩名世,其身當鼎革之際,閱歷興亡,所詠多關時事,故有「詩史」之譽。

其詩激楚蒼涼,風骨遒上,而又宛轉如意,華艷動人。尤善歌行,一時稱為絕調,號「梅村體」。

偉業博學多能,其文雖不及詩,染亦瑰偉宏富,詞曲則流麗穩貼,寄凱深長。

聶晉人語:「有欲合刻梅村、香嚴、棠村為三大家詩者,以梅村駘蕩,香嚴警挺,棠村有柳欹花嚲之致…」---/棠村/此名在脂批里出現過,言「雪芹之弟」,曾為「風月寶鑒」作序.此處棠村為另一人。

畫清疎韶秀,書法亦奇恣可喜。

與錢謙益、龔鼎孳合稱「江左三大家」。(多才藝,詩詞、書法、戲曲...最擅長是詩)

以偉業為幟志之太倉詩人稱為「東婁派」。

偉業一生,著述甚豐,計有:《梅村集》40卷。《梅村家藏稿》58卷。《綏寇紀略》12卷補遺3卷。雜居《臨春閣》一卷、《通天台》一卷。此外其名可考者尚有:《梅村先生詩集》10卷。《春秋地理志》16卷。《春秋氏族志》24卷。《易經聽月》6卷、《圖說》一卷。《吳郡文獻》。

/傳略結/

注釋吳梅村有遺失著作。

梅村臨終時,自述事略曰:「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境不嘗辛苦,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裝,葬吾於蘇州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銘於人。」

以「僧裝」下葬,多重意義。參考《紅樓夢》80迴文本,佛學思想與賈寶玉出家。

清兵南下之際,親歷亂離,耳聞目睹江南人民遭受血腥殺戮與勒索敲剝之慘狀,深感民族壓迫之恐怖,於是閉門不出益肆力於著述...清順治年間,受官國子監祭酒,違心就範...其所詠多關係一代興亡,因有「詩史」之譽。

這段文字與後28回契合處很多,尤其賈寶玉對考科舉的厭惡與民族大義之論。

《癸酉本石頭記》在任何朝代都會被列為禁書,主要是對gov的討伐之語太過直白而且刺中ruler最痛之處,些許「無政府主義」。而且對於戰爭的討伐和戰爭下人性的討伐都非常徹底。

何況在清朝那個背景下,直接罵「羌戎」必沒有書商敢刊印此書。甚至有文獻記錄,當年有文人看到《紅樓夢》書名涉「紅(朱)」就不敢看了(笑)。

==========================

《癸酉本石頭記》後28回的書評

盛世真龍現世,可惜世人多是葉公好龍

個人感覺這一部可信度很高!

文字雖然不是很潤色,也能看出來有缺漏,但是大部分都不會現代味重刺眼,各位可以跟劉心武對比下就可以見高下了。紅樓夢經過多次刪改,很多用詞細節問題可以略過不計,不能作為評判真假的證據。 發表者也說這個是個早期沒有經過精鍊的版本。 最出彩的是劇情走向上,本人讀過從清代到現在的多個續本,可以說那些版本沒有個脫出「續書」的窠臼,而且大多匠氣十足,除了這個版本,各種劇情橋段充滿了原作的靈氣,現在就簡單列舉幾點:

前80回判詞很各處都會反覆強調一個 「大末世」,「白骨如山」,「衰頹」 「萬艷同悲「都同次,試想如果是一家的興衰成敗,宮廷鬥爭,哪裡又用得上「大末世」這種背景。

特別是前八十回大都是公子佳人在園子里吟詩做對之類,所以絕大部分的續書都把後28/40回也基本寫成這個調調,雖然能看出來作者的原意是應該把整個的格局翻過來,但不是原作者,誰又敢這麼大膽?

我看書時時常想怎樣才能製造出一個」大末世「,乾隆年間又有什麼末世!? 看了這個才滿足了我的想像,只有明末饑荒流寇天地傾覆才對的上前面那麼多的鋪墊。

我還記得某本前80回又一段說寶玉對芳官耶律雄奴的長篇大論,說什麼要」奴役外狄,外狄豬狗不如「,當時看著很刺眼,以現代的觀點來看覺得曹雪芹境界應該高於此,但放在這裡就很好理解了,當時正是清朝屠戮不久,名族仇恨正新,才又此言。

感覺只有放在這樣一個改朝換代亂流的時代背景下,黛玉和其它那些人的感慨才有所發有所依憑,才有了深度

這一部人物上也是可圈可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看懂紅樓的人都知道, 原作者是一個不拘一格勇於創新的人,觀點人物經常令人耳目一新。

表現在不光詩詞意境上, 也在劇情安排上。但大多仿本總是戰戰兢兢,儘力切合前80回人物,不敢逾雷池一步。

這一個續書對人物都有很多升華和深入,比如明確了寶姐姐的腹黑形象,所謂商賈之家,權謀丘壑。

黛玉的清高才子但又不同時務,狹隘猜忌,

妙玉的凡心萌動,賈政的犀利,王熙鳳的逆天強英雄,鴛鴦的背叛。元春的映射也有點道理。

不管怎麼說,我很高興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樣一個最接近那個答案的版本,故事足夠精彩,衝擊足夠強烈, 真也好假也好,可以不必再嘆「紅樓未完」。

另: 我強烈建議讀這個本的人應該先讀讀明末清初歷史再來討論, 正史太艱難, 起碼讀過金庸的 碧血劍 袁崇煥評傳, 和明朝那些事兒, 這個本子就好理解的多了。

江南文人對於明末清初那段歷史的慘痛記憶之深, 真真是「二百年都忘不了」。 一個例子,金庸先生出身江浙世家, 他的第一,二部小說和最後一部小說的主題, 都有「反清復明」在裡頭。 一般人寫小說,開始最先想到了都是自己印象最深的東西。金先生如此,紅樓夢作者又何嘗不是。紅樓夢為什麼要叫「紅樓夢」,不叫什麼金陵夢,汴京夢,隨圓夢,林黛玉為什麼是「絳株草」,大家難道不覺得紅色的草很奇怪從來沒聽過么

=========================


致虛極,看淡一切聲色貨利,外物本來不有。極,放下再放下,到極致。

守靜篤,看透身心世界,自性本來不妄。篤,功夫紮實再紮實,至純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身心世界、聲色貨利不管怎麼造作,我皆反觀其根源,其根源乃虛靜之道 也,觀得當體全無。

靜曰復命。虛靜之境身世兩忘,復命,合道之意。

復命曰常。道中有常,合道則常存。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能知真常之道,才能謂之明心見性。否則,妄意妄為傷害真常。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知真常者,心包天地,無留其私,可稱王,替天行道。與道合一,不生不死。

更多註解請參考憨山大師注本:

【憨山大師注】此承上章要人作靜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虛極守靜篤者。致,謂推致推窮之意。虛,謂外物本來不有。靜,謂心體本來不動。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以為實。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今學道工夫,先要推窮目前萬物,本來不有。則一切聲色貨利,當體全是虛假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一切既是虛假,則全不見有可欲之相。既不見可欲,則心自然不亂。而永絕貪求,心閑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無他術,唯只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如此而已。並作,猶言並列於前也。然目前萬物本來不有,蓋從無以生有。雖千態萬狀,並列於前,我只觀得當體全無。故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復,謂心不妄動也。向下又自解之曰,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意謂目前萬物雖是暫有,畢竟歸無,故云各歸其根。根,謂根本元無也。物既本無,則心亦不有。是則物我兩忘,寂然不動。故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命,乃當人之自性,賴而有生者。然人雖有形,而形本無形。能見無形,則不獨忘世,抑且忘身。身世兩忘,則自復矣。故云靜曰復命。性,乃真常之道也。故云復命曰常。人能返觀內照,知此真常妙性,才謂之明。故云知常曰明。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貪慾無厭。以取戕生傷性亡身敗家之禍。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此心自然包含天地萬物。故曰知常容。人心苟能廣大如此,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其心廓然大公,則全不見有我之私。故曰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於內,則為聖。施之於外,則為王。故曰公乃王。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王乃天。天法道,合乎自然。故曰天乃道。與天地參。故曰道乃久。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故曰沒身不殆。殆,盡也。且此真常之道,備在於我。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豈不謬哉。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這一段話,解釋可以是這樣的。

這段話是陰陽五行學說,風水學,傳統命理學的最高理論基礎之一。反過來說,如果對後者一無所知 ,也不可能真正全面的理解老子。

以芸芸眾生這一芸芸之「物」為例,復歸其根的觀察,就是以他的生辰八字為基準,來給他判命,並以此為主要依據來趨吉避凶。如果逆著來,則凶。「容」即是容納,接受「命」這種先在的規定性,所謂樂天知命。知命而樂天,這個並不容易,但卻是我們唯一正確的,或者說不得不做出的姿態。畢竟反其道而行,無異於咣咣咣的用腦袋去撞牆。

「歸根曰靜」,這個是對人生可能的道路的靜態觀察。如果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命的讓我們無可奈何的部分的話,那麼,關於「運」即對於命的動力學解釋,則讓我們看到了在被規定了的前提下,還有很多可「為」的餘地……

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提到:「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機」乃先在的命中那些可以鑽的「空子」,是可以調整改變的部分,「運」,君子能看到並且利用這些,所以是出世的,積極的。達人相對而言比較消極,但也是曠達的,如莊子的做派。

老子的書寫並不空洞,只是人們寧願雲里霧裡,也不願意正視那些被打上迷信標籤的學說和技術。

有人說八字批命沒有科學依據,人有十億百億,而八字只有365*12*30*12,因而會出現重合的情況,所以當不得真。這種說法有點可笑,試問哪一種對於人的「科學」研究,能把人的情況細分到如此巨量的規模?(這裡先把基因測序擱置)而且這個是在計算技術十分落後的時代產生的技術。

這個是多麼寶貴而奇妙的對於人的研究的思路。尤其是在計算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在大數據已經成為生產生活資源之一的時代,對於人的研究的真正有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非常有可能在把二者相結合的實踐中產生。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知道了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它。」這個不就是知命而樂天嗎?反之,如果不知命,不認命,不在接受命的前提下「作」,「為」,那麼英雄主義最後會走向反面,你最初有多麼熱愛生活,最後就有多恨它。

偉大的民間藝術家庫淑蘭為自己營造的虛擬天堂。命不好又怎麼樣?這樣美麗的溫情的反抗,不是被那些圓滿全乎的志得意滿更動人,更美好嗎?


我的感覺是:

1.回到生命,最初回到空,那裡有全部真正的自己,能讓自己看到自己的模樣。感覺到無條件的被包容。

2.(面對外境)以不動,應萬動

就像打撞球,一旦選好(時機到的時候),一觸即發。

——


推薦閱讀:

妖邪錄-第二十八章 嬰靈
道家反儒
《鍾呂丹道》這本書可以修道嗎?
道德經是不是通篇都在談反向思維?
道教究竟有沒有法術?如果有法術,違背科學原理嗎?

TAG:道教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