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麼去修行?


心悲空寂駐天涯

  凝情遠望行處路

  樓主,大不必如此傷感!

時至.當隱_國學明道_論壇_天涯社區 時至.當隱_國學明道_論壇_天涯社區

  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

  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道於如來。應遍於一切處見於如來。

  無一時一處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界中而不遍故也。

  塵劫來事。只在如今。如今會得。塵劫來事即時瓦解氷銷。如今不會。更經塵劫。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亘古恆然。未嘗移易一絲毫許。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保重!

-----------------------------------------------------------------

禪主張「定慧圓明」,定為慧之基礎,有定才能有慧,必須圓滿一體,和諧明亮。

禪的目標實際上可以說在於「徹見」到「自心之佛性」,稱作「見性」。禪正是存在於見性觀自在的自由自在,如願度生之中。為此,應發四弘誓願,鞭策行住坐卧。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麼,對於希望身體健康或是為了解除精神上的煩惱者,禪絕對不會把門關閉拒其門外的。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因為沒有有限的概念,所以不會與科學、任何宗教、當然還有普通常識、任何事情發生衝突。因為超越一切,不論來自東西南北何方,均請自由進入。禪是佛祖打開的慈悲之門,無論是從健康門進來,還是由煩惱門走入,隨意而為,最後必發菩提心。

那麼,究竟目標是否存在,好似說有也可,說無也行。其實不然。

雖然可以自由進入任何門,但有一點,如果自己通過坐禪得到解救,還請考慮與他人分享福音,世人共同幸福。此為「下化眾生」。

-----------------------------------------------------

花無心招蝶 蝶無心尋花《道德經》

引自《枯木再生花——通過禪語悟人生》 (細川景一著 2000.11禪文化研究所出版)

 不需爛漫開放的萬朵櫻花,只要在草從里不為人知地開著的一朵小野花便足已;也不需色彩斑斕的漂亮蝴蝶,哪怕是一隻髒兮兮的小蝴蝶也好。

 一朵花上,兩三隻蝴蝶在嬉戲。雖然這種風景隨處可見,但我們往往對此視而不見。良寬禪師卻抓住了此情此景,把這無心相遇的真實吟誦了出來。

 花並沒有想要招引蝴蝶,而蝴蝶也並沒有想去尋花。但是,它們意外地邂逅,自然地相逢了。

 我們的人生實際是就是一連串的相逢。與父母相逢,與兄弟姐妹相逢,與朋友相逢,與丈夫相逢,與妻子相逢,與孩子相逢。還有與苦事、樂事、悲事、各種各樣的事相逢。

 這些相逢都是偶然的嗎?僅說成是偶然恐怕不夠。是宿命嗎?說成是宿命也不盡然。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全都是因緣法則。是在最初有的因上緣起了作用的結果。結果並不以結果而終,它又成為因,再加上某種緣又出來新的結果。因緣結果,循環往複。在佛教里,這就叫作因緣法則。

 比方說這裡有一粒豆子的種子,這是因。耕田、播種、澆水、施肥,這是緣。發芽結子,則是果。緣的作用情況如何對果有極大影響。即便是惡因,加以良緣也可得善果,反之良因加惡緣也會得惡果。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而決不是宿命論。因有緣花開、因有緣蝶舞,花與蝶是因緣相逢。

 我們的相逢也是順從了因緣法則的結果。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在牽著我們相逢,只是這條線我們看不見而已。希望我們都能謙虛地覺悟到,我們是依法則生存、不,是法則讓我們生存的。我們應該充分地活用這種相逢度過人生。

 抱起孩子的時候,

 不由地擔心起孩子的將來;

 我的眼睛,

 已經被淚水悄然沁滿,

 孩子啊,父母別無所求,

 只希望你一生遇到好人!

  (引自佛教詩人 坂村真民《相逢》

---------------------------------------------------

庭前柏樹子《無門關》

選自《枯木又逢春——通過禪語悟人生》 (細川景一著?2000.11.禪文化研究所出版)

 這是《無門關》第三十七則里的故事。一僧問趙州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千里迢迢從印度來中國的旨意是什麼?)」說來是為了傳授禪,所以這個問題是在問什麼是「禪」、什麼是「佛」、什麼是「悟」。

 對此,趙州和尚斷言答道:「庭前柏樹子。」

 此處的「子」是助詞,沒有任何意思。所謂「柏樹」不是日本所稱的「柏」(日文漢字寫「柏」,中文意為「槲樹」),是叫做「園柏」的植物,這種樹,在無數樹枝的周圍環繞著類似柏樹的樹葉,生長力很強,冬夏顏色不變,四季常青,樹榦類似日本扁柏呈紅色,豎條紋非常漂亮。趙州和尚居住的「觀音院」亦稱「柏林寺」,寺內柏樹蒼蒼,非常繁茂。上述問答就發生於此。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

 趙州和尚到底想說什麼呢?

 他並不僅僅是在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即看到的、聽到的、存在的一切都是佛的世界這個意義上回答「庭前柏樹子。」

 《趙州錄》里還有後續的故事。

 僧繼續問道:「和尚莫將境示人?(我在問何謂禪,師父莫不是以外境示人)」

 趙州和尚云:「我不將境示人(我絕不拿外境示人)。」

 於是,僧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和尚儼然答道:「庭前柏樹子。」

 此僧的提問設立在「心」與「境」對立之上。但是趙州和尚所要表達的是,心境一體,心境一如,禪師的心中不存在境。庭前柏樹子僅僅只是庭前有柏樹。趙州和尚想表達的是,不要去管什麼祖師西來意、什麼禪、什麼佛、什麼悟,截斷妄執就能達到天地間柏樹子的絕對境地。

 這是一種即使是釋迦佛、達摩也不能察覺,不能絲毫分別的、徹底的「無心」之心。

 後來妙心寺的開山祖師關山國師簡評道:「柏樹子話有賊機。」也就是說,這個公案里有可怕的盜賊一樣的作用,它含有不僅我們迄今積累的名譽財產,而且要從根兒上祛除執著分別之心以及一切妄想煩惱的玄機。

 日本黃檗宗的開山祖師隱元禪師(1592-1673)在江戶時代從中國明朝回國後,在日本的禪道場挑起說法論爭,遍訪各地,當時也到了京都妙心寺,和當時的山主愚堂和尚有過一場問答。

 「我想拜讀一下開山祖師關山國師的語錄。」

 「開山祖師沒有語錄。」

 「沒有語錄,何以叫開山。」

 「開山祖師沒有語錄,但有『柏樹子話有賊機』的話語。」

 隱元禪師聞聽此言,不禁全身一震:「這一句勝過千百萬語錄」,馬上頂禮膜拜。

 讓隱元禪師大驚的正是這句「有賊機」。

--------------------------------------------------------

百花春至為誰開《碧岩錄》

選自《枯木又逢春——通過禪語悟人生》 (細川景一著,2000.11.禪文化研究所出版)

 這是《碧岩錄》第五則「雪峰盡大地」公案頌文里的語句。即使隆冬時節寒風呼嘯,但只要一陣春風吹來,一望無際的荒原就會遍地長出嫩芽,披上綠裝,百花齊放。梅花、桃花、櫻花、牡丹、杜鵑花等,猶如百花爭艷。但只為賞花而大擺酒宴,唱歌跳舞,狂歡作樂,那就太對不起花兒了。這千姿百態的花朵在向我們傳達著很重要的事理。

 江戶時代的漢學者佐藤一齋曾說過這樣的話。

  看月,觀清氣,不在圓欠晴翳間。看花,觀生意,存紅紫香臭之外。(《言志四錄》)

 觀月是觀其清新之氣,而非觀其陰晴圓缺之形狀;賞花是賞其生機勃勃的花之心,而非賞其紅色、紫色以及香氣那些外在的東西。

 也就是應該學花的生命,花的心。

 「百花春至為誰開。」百花到底為誰而開呢?誰也不為,什麼也不為,沒有任何企圖,只是在天地間全身心地綻放自己的生命。

 百花一味盛開,她教給我們生活方式,給我們以勇氣,以安慰,以愉悅。但是她們絲毫沒有居功自傲,多麼偉大啊。

 說到花,小島昭安先生曾在其著作中介紹過一個感人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走過淺草的一個幼兒園門前時,一個小女孩兒拿著枯萎的花兒跑到幼兒園角落的垃圾堆那兒。

 我無意中看到那個小女孩兒大聲說:「小花花兒,謝謝你。」然後扔了下去。我不由心一動,叫住小女孩兒問:「小朋友,你總是說謝謝以後再扔掉小花兒嗎?」

 小女孩兒深深地點了一下頭:「是呀,我媽媽總這麼做的。因為花兒開得這麼美,讓大家高興,所以扔的時候要對她說聲謝謝。」(參考總持寺出版部出版《心靈的耕耘》)

 孩子懂得「花的生命」、「花的心」,她是懂得「花為誰開」的孩子。

----------------------------------------------------------------------

一切唯心造《甘露門》

選自《白馬入蘆花——通過禪語悟人生》 (細川景一著?1987.7.禪文化研究所出版)

 在盂蘭盆節(鬼節)的時候,各寺院都要修行施餓鬼會(其起源於釋迦牟尼在世之時,其弟子阿難得其傳授供養之法,誦陀羅尼經「若能施飲食予餓鬼,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得諸鬼神加持,延年益壽」,給餓鬼即有貪婪之心的人布施食物)。這時,眾僧以獨特的韻律唱經之中就有「施餓鬼——甘露門」。其開頭是:

 若人慾了之,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人想要知道三世一切佛,就應觀法界之性,一切唯心造。(如果要知佛心,就應將宇宙諸法的本性只視作心造)。

 「一切」是指所有的現象和存在。我們周圍所有的存在現象都只不過是「心」的作用,是「心」產生出來的。即所有的存在只不過是由心反應出來的,除卻心以外,什麼都不存在。

 曾有一個年輕武士問白隱禪師是否有地獄。白隱看了一眼,劈頭蓋臉給他一頓臭罵:「你看起來像是一個出色的武士,可年紀輕輕就問有沒有地獄,真不象話!」最後還罵那武士是不忠之臣,不孝之子,膽小鬼。那年輕武士一開始因為對方是大名鼎鼎的高僧,還咬牙忍著,但最後終於忍耐不住,拔刀就要砍白隱。白隱和尚巧妙躲閃,但最終被年輕武士追上,就在刀落之際,白隱厲聲喝到:「那就是地獄!」

 聞聽此言,年輕武士馬上清醒過來,連聲稱是。剛才凶神惡煞的樣子也恢復了平靜,甚至露出了笑容。「我知道了,我確實知道了地獄之所在。」於是白隱也若無其事似地微笑著說:「那還是極樂世界!」

 地獄也好,極樂世界也好,都存在於心中,是心產生出來的。

 有無、得失、善惡、美醜、愛憎,這一切相對而迥異的看法都是心產生的結果。正因為有了相對的世界,所以才有了爭鬥、有了煩惱、有了迷茫。

 如果超然地認為法界一切唯心造,自然而然,所有的對立就消失了,就能擁有一顆真如之心。就應該說是知道了佛心。

 《信心銘》里有言道:「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確實如此,要理解「一切唯心造」很容易,但是要達觀,洞然明白「一切唯心造」卻並不容易。

--------------------------------------------------------------------------

風吹不動天邊月 雪壓難摧澗底松《普燈錄》

選自《白馬入蘆花——通過禪語悟人生》 (細川景一著?1987.7.禪文化研究所出版)

 大風一起,塵土飛揚,草木低頭,天空也霎時雲飛霧散。只有那天上的明月,任憑風吹,巋然不動,悠然高懸。

 大雪一降,周圍的樹木不堪重負,或是枝折,或是樹倒,唯有平日曆經風霜的「澗底松」昂然挺拔。她對雪毫不畏懼,依然保持著鮮亮的綠色,發出松籟之音。

 「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是以月和松為喻,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信念都要毫不動搖,遇到任何困難,意志都要堅定不移,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聽過科學評論家、駒澤大學教授丹羽小彌太講授的生物學課程。先生身材矮小,卻很乾練,講課非常認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四年前,先生因患口底癌動了大手術,取下頜骨,植入鋼絲替代骨頭,並移植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做成人工頜骨。經過長期與病魔鬥爭,先生終於又回到了講台。但是癌症並沒有就此罷休,到處轉移,結果不斷地反覆著住院、手術、出院的過程。作為一個科學家,先生對病因了如指掌,在絕望和痛苦中冷靜地面對自己,發表了頑強與癌症抗爭的記錄。

 「開臂欲欠伸,嘴張腮舌疼;咬牙來阻止,不覺淚盈盈。」(欠伸せんに 顋は痛し舌痛し 噛み殺しては涙するかな)

 先生的驚人鬥志讓人噓唏不已。遺憾的是,1983年9月28日終於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三天後的《朝日新聞》「天聲人語」專欄發表了悼文。

 與病抗爭的記錄對他來說卻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只要一陷入思考,臉部的下半部就會發僵,痛苦難耐。左肩上被割去皮膚的地方留下了醒目的疤痕,左臂不能完全抬起,不能和右臂保持平衡,所以寫一會兒就累。

 因為過度消瘦,坐的時間一長就疼痛僵硬,每天只能攝取流食的身體難負重荷。在惡劣的條件下,寫作等於蠶食自己的身體。經管如此仍然筆耕不輟,不正是因為丹羽先生有一雙「科學家的眼睛」嗎?身患癌症,接受手術,在受到癌細胞轉移的威脅中頑強地聲活,這些不正是他想通過凝視自己的心靈和身體來驗證一個科學家的人生模式嗎?(1983年10月1日 朝日新聞)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丹羽先生的悲壯人生正是「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的境界。

--------------------------------------------------------


修道教或密宗,需要拜個師傅,或者說上師。沒有師承,修行易走岔路。漢傳佛教顯宗可以自學自修,不過也不能東一耙子西一掃帚,要擇一法門修到底。如果說以一個法門為主,再輔修其他法門,像有人念佛求往生西方,又想在現世求利益,可以加念地藏菩薩名號;消業障,加念滅定業真言或往生咒等等,也是很好的。

其實修儒也很好,從孝悌忠信做起,閱讀經典,把經典中的道理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生活中磨練自己,這就叫「在事上修」,不需要向某些佛道宗派那樣求一個清靜的地方修鍊。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抽出時間靜坐省身(靜坐可以採取中國傳統的跪坐式,也是很好的養生坐姿),反思自己言行有無不妥之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相信天道昭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什麼都是需要自己努力的。

儒家經典推薦《大學》《論語》。《大學》是儒學總綱,建議讀古本(不是朱熹刪改過的版本),三綱八目,說的是儒學的修證次第和境界;《論語》文字古奧,抽取幾條語錄去實踐,就能終生受益。推薦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原文註解參看,這本書是論語的各種註解書里比較權威的一本,而且對於爭議較大的地方,會把各家意見列出,供讀者自己選擇。

如果還有餘力,就可以啃全部四書五經了。這個時候沒有古注,是讀不下去的。嗯,就這些吧。


如此修行:

護法居士:正法:【三歸依】當歸命佛 歸命法 歸命僧,以自歸之德 求於無上正真之道?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四聖諦】 苦 習 盡 道?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八大人覺】 大人八念?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修六度:

布施、持戒、禪定、忍辱、精進、般若

如何修:

任持修、作意修、意樂修、方便修、自在修

任持修:

依止因修(種性力)

依止報修(自體力)

依止願修(本願力)

依止簡擇力修(慧力)

作意修:

勝解作意修(於一切波羅蜜多相應經教起增上勝解)

愛味作意修(於已得波羅蜜多,見勝功德,起深愛味)

隨喜作意修(於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所行施等,深生隨喜)

喜樂作意修(於自他當來勝品波羅蜜多,深生願樂)

意樂修:

無厭意樂(諸菩薩於一有情,一剎那頃,假使鏡伽沙等世界滿中七寶以用布施,又以鏡伽沙等身命布施,如是布施經鏡伽沙等大劫,如於一有情所如是,乃至於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時,皆令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得成熟。修行如是差別施時,菩薩意樂,猶不厭足)

廣大意樂(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展轉相續,無一剎那有退有斷,乃至究意坐菩提座)

歡喜意樂(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於施所攝諸有情所生大歡喜,是諸有情施所攝受,雖生歡喜,猶不能及)

恩德意樂(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觀施所攝一切有情,於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見己身於彼有恩,由資助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無染意樂(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雖於無量諸有情所,興大施福,而不希報恩當來異熟)

善好意樂(諸菩薩修行如是施波羅蜜多時,以所修行廣大施聚所得異熟,施諸有情,不為自己。又以此福共諸有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方便修:

由無分別智,觀察三輪皆清凈。

由此方便,一切作意所修諸行,速成圓滿

自在修:

身自在(如來自性受用二身)

行自在(諸如來變化身,由此能示現一切有情、一切種同法行)

說自在(能宣說六波羅蜜多一切種差別,無有滯礙)


三樓說的不錯,時時保持清凈,就是修行。站在第三視角看問題,反省自己的言行,並加以改正。沒事的時候打半個小時的坐,早晚各一次,貴于堅持。


推薦閱讀:

求知是修行人的顛倒處
道教的出現是否違背了「第一代修道者」的初衷?
如何快速入門道教?
如何理解道家修行中的煉精化氣?
旅行,即修行

TAG:修行 | 學佛 | 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