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假如當你所信仰的東西與你三觀衝突,甚至你所信仰的東西是另一副面孔你會怎麼做?


在談論信仰時,我不傾向用那麼離地,上升到一個學科的假設和討論。

很多人在抨擊信仰的時候,以為引用學家的言論,就顯得自己多麼的知性,可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無知的體現。

哲學家之所以成為哲學家,是因為他擁有足夠的思辨、邏輯能力去推敲這一切,從而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只可惜大部分是普通人,他們的信仰其實就像是帶著游泳圈在深海里漫遊。

天主教,一個人成為教徒之前,要經過一年的學習。這一年除了學習各種禮儀的規範,更是檢驗信仰與自身三觀是否相適應的過程。

你以為是人帶著三觀去挑選信仰?不是的,大部分人之所以有尋求信仰的覺悟,是因為覺察到自己三觀的某種意義上的不完整。又或者,他們因著一些信仰上的機遇,發現這種信仰與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契合的地方。

教會裡面,最典型的是出身於天主教傳統家庭的教徒,還有,就是一些人生遭遇了挫折、考驗,發現信仰可以給他慰籍的人(這裡我不會用「安慰」這個詞,因為真正的信仰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蒙著眼睛接受一些不可知的事物,它像是一個藥引,一個激發因子,一個第一因)。

在《天主教教理》中,一開始就解釋清楚什麼叫「信仰」:

藉著啟示,「無形的天主,以祂無窮的愛,像朋友般與人交談往來,為邀請他們與自己自己共融契合」。對這項邀請的相稱回應就是信仰

言歸正傳,當一個人發現他無法改變自己的三觀去接受信仰的時候,慢慢地,他就會遠離這個信仰。天主教有個名詞專門形容這種情況,叫「冷淡」。

所以我們會看到,根本不用一年,一兩個月,足以讓當初滔滔不絕的人開始放棄慕道之路。能留到一年後洗禮的,大部分已經主動適應了信理。

然而,「冷淡」描述的主體不僅是慕道者,也包括教徒。其實,大部分教徒都會面臨這個考驗。這跟結婚多年的夫妻出現七年之癢、婚姻危機是一樣的,很難分清是信仰的錯還是教徒的錯,因為每個人經歷的、感受到的差異太大,就算給你拉很多個教徒的例子、給你大量的樣本,你也沒法分析清楚。這也是我反對用學科的角度來分析這事情。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信仰不是空中樓閣。也許你望著祭台、聽著教堂的鐘聲,覺得一切離你很遠很遠。

但,不是的。成熟的信仰,已經有精確分類的圈子、精細的分工。人選擇圈子,反之,圈子也在選擇著人。

這是因為,信仰,已深化到在日常人際交往、禮儀的層面。很多天主教徒,洗禮以後周五就不吃紅肉了,交往也要避免討論星座、算命的話題,男女之間交往更是不能越界。結果就是,不適應禮儀規範的人,會被信仰所過濾到,慢慢被擠到信仰的邊緣,這是一個動態。

所以我個人的答案是:某角度上,是信仰在選擇你,不是你選擇著信仰。

by the way,天主教有個特點,就是人進來了,很難帶著虛偽的面具,也沒有辦法炫耀自己的博學與聰明。基督徒之間交往的嗅覺是異常靈敏的,這才是我們這個圈子真正的特性。而不是外人看到的洗腦、傳銷此等丟盡面子的蠢事情。


讀過一本叫做《1984》的小說嗎?裡面有個概念叫做double think,所謂雙重思想。我一直在努力培養自己的雙重思想。

另外聽說過一個觀點叫做「一切問題都是詮釋的問題」嗎?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把任何東西解釋成我要它成為的東西的能力呢

邏輯和理性啊,就是兩個小婊子,操她們就行了,不用愛她們。


信仰可以影響三觀並改變之,三觀也是信仰的前提。如你所說,當你信仰某一宗教、事物等時,一定不會不合三觀,否則必不會產生信仰。信後又發現不合三觀,痛苦萬分,必不信,遠離信仰。


我不明白,信仰為什麼會和三觀所衝突,在把一個東西劃為信仰時,就不會考慮考慮嗎?這個信仰是不是適合自己?

如果已經信仰了與自己三觀矛盾衝突的東西時,就審視一下自己的三觀和信仰,到底哪個是不符合當下生活和社會的。


當然是不信仰啦,三觀是你個人看待問題的標準,既然信仰不符合標準,那就不是我的信仰。


推薦閱讀:

遭遇過背叛的婚姻:別在意回歸家庭的人,請在意你自己
被最信任最深愛的人背叛是種什麼樣的滋味?
今天被劈腿啦!?
感覺男友出軌了,但是沒證據,這種應該怎麼辦?
曾經認定了一輩子的人,現在卻形同陌路,你們體會過嗎?

TAG:信仰 | 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