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一天用多少時間念經為宜?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

菩薩云何逮寶曜時。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以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

族姓子。其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業。爾乃逮得寶曜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慧業。

佛言

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智積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

諦聽義旨 思存心懷。是為智本。

如所聞法則以具足 為他人說。是為慧業。

觀察分別 是為智本。

啟發眾會 令得開解。是為慧業。

隨順觀察 知其根源。是為智本。

隨時開化 建立眾生。是為慧業。

修平等行 而無偏黨。是為智本。

奉平正行 不為邪疑。是為慧業。

心無所生 都無所著。是為智本。

雖心不生 能宣經典。是為慧業。

閑處靜思 其心寂寞。是為智本。

身心宴然 而無憒亂。是為慧業。

心常樂一 萬事不起。是為智本。

識一乘道 而不違舍。是為慧業。

專修憺怕 而普觀察。是為智本。

得明解脫 蠲除眾冥。是為慧業。

遵乎專一 三脫之門。是為智本。

證明三達 去來今事。是為慧業。

篤信道議 而無疑惑。是為智本。

度於一切 諸所掛礙。是為慧業。

其心不怯 志懷勇慧。是為智本。

身心休息 離於汲汲。是為慧業。

其意安詳 而不卒暴。是為智本。

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

如有所毀 尋即覺制。是為智本。

心常正定 而得其所。是為慧業。

遵修意止 申暢意法。是為智本。

意無所存 亦無所念。是為慧業。

奉四意斷 令舍根源。是為智本。

則已凈本 蠲除眾瑕 曉了諸法。是為慧業。

修學神足 忽然輕舉。是為智本。

已無所行 而遠神足。是為慧業。

習化五根 根源常寂。是為智本。

分別諸根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住於五力 勢不可動。是為智本。

降魔塵勞 令欲不起。是為慧業。

曉了七覺 逮柔順忍。是為智本。

分別諸業 一切自然。是為慧業。

合集由路 勇暢無滯。是為智本。

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 立之於法。是為慧業。

明識苦習 而修道業。是為智本。

明證盡諦 智本無盡。是為慧業。

諷誦經典 識其句誼。是為智本。

已通經典 而能奉行。是為慧業。

一切所聞 皆能執持。是為智本。

道御眾義 不違其理。是為慧業。

於受音響 而無所著。是為智本。

順其經典 而識正旨。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 一切無常。是為智本。

而悉曉了於無所行 一切諸法。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 一切皆苦。是為智本。

一切諸法 計本空無。是為慧業。

察一切法 而無吾我。是為智本。

觀諸眾生 本悉清凈。是為慧業。

聞真諦法 不懷恐怖。是為智本。

分別諸法 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觀察寂然 泥洹憺怕。是為智本。

一切諸法 本凈寂滅。是為慧業。

聞於經誼 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

曉了義理 知其正歸。是為慧業。

聽如審法 不疑深洽。是為智本。

分法辯才 剖判其本。是為慧業。

於一切音 聽不恐懼。是為智本。

隨時宣暢 各令得所。是為慧業。

聞佛辯才 不懷弱怯。是為智本。

識其辯才 而遍頒宣。是為慧業。

為眾生故 慈奉法行。是為智本。

不舍慈愍 以慈加眾。是為慧業。

自為己身 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

俱於二事而無所著 發無蓋哀。是為慧業。

愛喜道法 而懷悅豫。是為智本。

不舉不下 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離於結縛危害之事 而以觀察。是為智本。

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

常念於佛 心無他思。是為智本。

明識法身 而無所猗。是為慧業。

常念經典 識其義理。是為智本。

而能分別 離於欲法。是為慧業。

常念聖眾 供養諸道。是為智本。

逮於無為 觀察無塵。是為慧業。

常念惠施 濟諸窮厄。是為智本。

舍一切塵 而順道意。是為慧業。

常念戒禁 而自謹慎。是為智本。

而已習行於無所識行別禁戒。是為慧業。

常念於天 使意開解。是為智本。

其法清凈 離於穢塵。是為慧業。

若有所聞 覆疏其議。是為智本。

與諸世俗 無所覆挍。是為慧業。

所作事業 安諦無失。是為智本。

而悉曉了 無作無報。是為慧業。

不懷貢高 而不自大。是為智本。

得無極慧 而成大智。是為慧業。

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

為已亦及二事俱興。是為慧業。

若能執持 八萬四千 諸法經藏。是為智本。

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

曉了隨時 而宣經典。是為智本。

如應講經 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開化眾生 建立於道。是為智本。

智度無極 善權方便。教誨眾生 立不退轉。是為慧業。

未曾畏懼 五趣所生。是為智本。

所生之處 多所將護。是為慧業。

精勤自修 逮音響忍。是為智本。

常以修行 無所懷生。是為慧業。

自將其節 得柔順忍。是為智本。

若以逮得 不起法忍。是為慧業。

發意勤修 不退轉地。是為智本。

超然進前 阿惟顏地 是為慧業。

其已行成 坐佛樹下。是為智本。

所當曉了 斷除疑礙 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頃。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 啟問無放逸

斯清凈眾人 咨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 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 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 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 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 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 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 此則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 是為慧之業

凈修正真行 是則為智本

宣轉造所行 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 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 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 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 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 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 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 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 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 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 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 是則為智本

本凈除此法 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 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 是為慧之業

篤信凈解脫 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掛礙 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 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 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 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 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 是則為智本

行本凈正受 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 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 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 是則為智本

殷勤得聖慧 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 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 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 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 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 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 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 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 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諸聞 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 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 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 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 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 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 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 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 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 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 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凈 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 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 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 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 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 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 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 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 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 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 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 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 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 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 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 是則為智本

不悅無所起 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 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 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 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 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 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 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勛 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 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 是則為智本

設舍一切塵 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清凈 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 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 是則為智本

若念凈復凈 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 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 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敕業 是則為智本

於作無所作 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 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 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 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 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 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 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 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 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 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 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 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 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 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 是為慧之業

不嗔得盡慧 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 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 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 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 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 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 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 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 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 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 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 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 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 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 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 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 咨嗟此功勛

佛德及光明 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 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 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 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 則成無放逸


念經者,經於耳,入於心,踐於行,不在多寡。

如《楞嚴經》云: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念經是24小時,讀誦佛經是按照自己的時間來,這裡面的含義要懂!

很多人都知道有讀誦這個詞,讀與誦有什麼不同呢?看著經本叫讀,經文記牢了,不用看經本,會背誦了,簡稱叫誦。多讀誦佛經的目的是為了記牢佛在經中的教戒,記牢自己學佛修行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依據。有些同修參加講經法會,聆聽佛經的講解,可是當時聽懂了,過後很快又忘記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佛經讀得較少,經文不熟悉,沒有記牢造成的。所以信佛學佛的人,應當要讀熟記牢自己念佛修行所依據的經典,經文記牢了,再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就能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佛經,開啟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佛經聽懂學明白了,就不容易忘記,能使自己的心行,自然而然地與純凈純善的自性相應,起到殊勝妙好的作用,修到真實功德。每當讀誦佛經時,或者聽到別人讀誦佛經時,就會自覺地提醒自己發菩提心,按照佛在經中的教導真修真干,大做佛事,用佛在經中的慈悲教戒,對照自己的缺點,錯誤,煩惱習氣,立即改正。這就是心內求法,會用,會修行,會借假修真,能修到真實功德,化解一切災難,消除種種業障,走上成佛的菩提正道,這才是真正聽懂學懂了佛經。

念,沒有口字旁,所以是心念,帶動口念,心就是我們想的,說的,做的一切行為,會影響別人,能夠留下痕迹,會種種子的那個心。

現在很多人把念經與讀經誦經混為一談,當成是一回事,認為讀經誦經就是在念經。其實讀誦佛經和念經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的關鍵就是這個念字。念用兩個字解釋就是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持有,持有就是用上。自己受持的是什麼,就是在念什麼,念什麼就種什麼因,因果不空!決定就會得到絲毫不差一樣相同的果報!佛在經中講得清楚明白,能受持、能念的那個就叫做心,心和誰一樣相同就是在念誰,佛門之中所說的心,就是意所想的,口所說的,身所做的,也就是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這就是心所在之處。心能起作用,起現行,能種種子(因),因果不空,有因必定就有果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關鍵就看心與十法界哪個方面相應了,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受持大乘佛經,護持弘揚大乘佛法,用大乘佛經利益廣大眾生,把自己的心轉成和佛菩薩一樣相同,回歸自性,就是真念經!受持哪部佛經,就是真正在念哪部佛經,前因後果,功不唐捐,一定能得到這部佛經之中的真實功德利益,這是永恆不變的定律與真理,誰也無法改變。

讀經,誦經,念經, 念阿彌陀佛各有什麼作用。(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三十六篇)?

mp.weixin.qq.com圖標


修行是修於身心,行好人生,沉迷書經,是畫餅充饑,

事實上,念經越多越蒙昧,越多念經越愚痴


修行修的是智慧、理解、創新、能力。

經?可念可不念。

修行拘泥於形式,等於沒修。


念經的時間不重要,修心的時間才重要。


這個問題是錯的,沒有搞清楚修行的目的。

這就像在問,我一天應該吃幾斤大蔥,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念經主要是用來增加智慧的,是用來解決修行過程中各種疑惑問題的,完整的修行還要進行各種實修的。


你刷牙時可以念,洗澡時可以念,所有的碎片時間都可以念。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個人覺得,神佛之所以為神佛,是因為ta們有大愛,不會過度要求世人,只希望大家從善,向愛而生。

所有的制度,規定,要求,比較——都是在宗教的傳播中,被人定義出來的。


最少個把小時吧 多不封頂


推薦閱讀:

佛法的修行,什麼算是心隨境轉,什麼又是心不隨鏡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指的是結果還是希望讓他做好事,最終成佛?
在佛前有十種事情不能求!一定要記住!
與王陽明談「心」(圖)—道德真源
虛雲老和尚遺訓

TAG:修行 | 修佛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