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對現代有什麼影響?

500字起……


影響深遠,現在的選拔人才制度,基本是科舉演化而來。

對後世的政治,對教育,對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科舉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標準和價值來選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構 成獲取地位、名望和權力的基本途徑的如近年來在實現普及英語及計算機知識 的教育目的時,採取了大學生與專業技術人員須達到相應等級考試水 平的方式,有利於整個社會對英語和計算機教育的重視。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38]。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39]

科舉為中國曆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39]。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樑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分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來源請求]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分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但到了明清兩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迹。

近年來,教育部也在積極修正這些不好的,希望教育資源能趨於平衡。

1415字,點個讚唄!


提拔人才和給底層提供上升通道我就不贅言了,科舉制度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在於使公權力不再被既得利益集團壟斷,最高統治者再也不會被既得利益集團(外戚、太監、軍人)架空。

這一點在明朝體現的非常明顯,除了開國時期或者靖難之役後靠軍功上位的宰相,明朝中後期的高級官員(內閣成員)清一色的是進士出身,沒有例外,皇帝再也不可能被宦官、外戚等架空了(明朝有幾個太監確實跋扈,但是只要皇帝下一道聖旨就直接沒命了,相比漢唐時期的太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個人認為科舉制度作用有二:

1.選拔人才,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也是官方的

2. 第二個作用我覺得好多人應該沒意識到,科舉最早被統治者發明並沿用,在於它會從基層選拔官員,會顛覆舊的體系,會給統治階層帶來新鮮血液,會給被統治階層以希望。

基於這兩點,不得不說明科舉制度是一項領先的制度,對當時的社會穩定起到了重大作用。

如果說對現代的作用,大家很自然會想到現代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應該就是對科舉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另外,大家可以想像一下77年恢復高考,對當代中國文化界和科學界的是多麼大的影響。

最後點題,科舉制度作為一種直接從基層選拔人才的制度,對現代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看到字數限制第一反應也是考試或者是課後思考題,不知道是那一類不負責任的老師會出這一些不利於培養和訓練思考能力的題目。既然是一個知識信息共享平台,還是來分享一個角度。

如果說前面的朋友們都從人才選拔機制角度來論述科舉對後世的影響,那麼是不是可以從這個制度安排對人(尤其是讀書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影響談起。科舉考的不是創新思維,而是模仿能力。考的不是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而是從通過對歷史典籍的闡釋解讀能力。華麗的詞藻,漂亮的書法,對仗工整的駢文,是那個年代的精英們能想到的標準化管理模式,也就成了精英們追求的KPI。

相較於選人用人機制,讀書人心智模式被如此這般型塑,才是對後世的影響。FYI.


高考?中考?


你這個題目也太大了,還500字起,5萬字都講不出個道道的。隨便講兩句吧。

科舉是文官體系的基礎。科舉出現以前的士大夫階級是文武通吃的。這一點可以去參考南北朝的門閥勢力。這個「閥」是多方面的,政治上以九品中正操盤朝政,壟斷官僚系統;軍事上私造兵器招兵買馬,隨時可以對抗朝廷割據一方。這樣看來有點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的意思。

宋代科舉全面興盛以後,士大夫這個階級擴大到了寒門子弟,稀釋了南北朝以來一直持續到晚唐的高門特權。單個家族將很難有能力支撐起一隻軍隊,一家想要做大將會受到多方摯肘,繼而如東晉門閥那樣強大的家族政治集團不再可能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分散的小士族,最終促成了穩定的文官系統。

宋朝以後,只要能夠與大多數「讀書人」達成共識,就可以統一中國,反之則必然失敗。李自成的失敗和滿清的成功可以作為一個旁證來證實這個說法,當然詳細的推論就不展開了。「與士大夫共天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同時,宋朝以後,中國再沒有經歷過如三國、南北朝、五代那樣的大分裂,因為造成分裂和割據的核心力量,軍事貴族集團不復存在。科舉奠定了宋代以後的政治、社會格局。

至於這個影響之於現代社會到了什麼程度,這個課題過於龐大了。


讀書為了做官,做官為了發財,現在不也是這樣嗎?

想想你高考為了什麼.........


500字起,你確定不是要課題作業答案?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ARE 制度、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
新加坡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新加坡住房制度啟示錄(上)
如何看待公司懲罰制度連帶兩級?
如果穿越回古代,做了統治者,實行民主選舉制度會怎麼樣?
從09年的小悅悅事件到現在,這個社會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弊病,為什麼會這樣?是制度的問題嗎?

TAG:制度 | 科舉制度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