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時間換魚缸水,還有什麼解決方法?


不換水沒有嘗試過,我有一個想法如下,要是魚掛了不要找我啊,我也沒這樣試過。

我大概畫了畫圖。

首先需要一個80~100x45/50x45/50cm的魚缸,放在靠陽光的地方。然後買一個結實的籃子,多縫隙但是要小(不能透過水草泥或陶瓷砂顆粒),把籃子直接放到魚缸底部並靠邊(不放心就墊一層生化棉),籃子裡面放滿陶瓷砂或水草泥,然後種下挺水植物紫芋x2和睡蓮x1,這樣吃肥的部分就搞定了。然後籃子旁邊的空餘的地方,就鋪底砂吧,用河沙吧,因為便宜,堆個大概3~5cm高這樣,基本魚缸內的環境就搞定了。然後買一個大過濾桶,第一層放濾棉進行物理過濾(把殘渣截住),然後下面幾層放濾材進行生化過濾,也就是產肥(讓過濾出的水有營養就去餵飽挺水植物),要把出水口和進水口架好行程一個循環流動。魚是最關鍵的了,不想換水,就不要選擇瘋狂排泄的魚類,一來過濾吃不消,而來排泄多的魚大容易翻砂就把挺水植物連根拔起,最後都破壞了,所以選擇小的魚類,比如孔雀魚或燈魚,數量不要超50條,再放一點蘋果螺或蝦米吃缸里的殘渣就ok了。

這樣搞,基本只要定期換個濾棉,然後魚缸水位低了就加點水,應該能達到魚缸不換水。但是,應該看起不美觀,嗯,就是「丑」。我是不介意的,但個人就有個人的看法了。

還有,這是我想像出來的,沒試過,魚掛了千萬不要找我啊,我什麼都不知道。


一個巨大的湖,即使在枯水期沒有新鮮水流注入,湖水中的生物大部分也都活得好好的。

為什麼?

因為大型水體都具有自凈能力,可以將對生物有害的物質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套用垃圾分類里的一句話: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物品。

如果水體中每產生一種有害於某種生物的物質,卻有利於另一種生物的生長,那麼這種有害物質很快就會被消耗到一個低水平。

舉個簡單循環為例:水中的藻類接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後,會排出對自己有害的氧氣;但這卻是魚蝦呼吸所必須的。而魚蝦的呼吸作用排出體外的二氧化碳,又是水生植物需要的;魚蝦啃食水藻,死後屍體有成為藻類的營養。兩者此消彼長,則形成了「藻類-水生動物」/「氧氣-二氧化碳」的一種平衡。

只要平衡不被打破,那麼這些生物都能長期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去。

所以,理論上只要封閉環境中的動植物足夠小,而光照、無機物儲備足夠多,即使是魚缸也可以形成一個基本上自我循環的閉合系統。

但做過生物反應器研究的人都知道,要在人造閉合環境中永久運行一套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是因為,人造系統往往需要為人服務,所以往往會讓這個系統承載其不能承受的額外負荷。但這樣一來,封閉環境的需求平衡必然被打破。

打個比方:假設,一個60×40×45的大眾缸要達到自體循環,裡面只能養一條3cm以下的金魚,並需要水底有大量黑殼蝦、田螺、長有足夠的綠苔。那麼,只要能保證一天有4小時的散射陽光,那麼這個魚缸就可以實現自體循環不用額外照顧。

差不多就是這個效果,小魚如紅圈所示

但這樣養金魚,估計是沒人願意的。為啥?

  1. 觀賞性太差。我們養觀賞魚是為了視覺愉悅,不是為了養個寂寞。
  2. 參與性、互動性太低。在水裡能夠自給自足的魚,是絕對不會看到有人走過來,就游到水面張口乞食的。那養魚的樂趣在哪裡?還不如在牆上掛一幅金魚畫。

所以,我們無法維持一個永久自循環的魚缸或者生物反應器,因為我們的訴求在那裡客觀擺著的。

但是我們可以盡量延長一個魚缸里的自循環盡量長,讓系統走向崩潰的速度變慢、周期拉長到一個月,應該是沒問題的。

說了那麼多理論,具體怎麼做?個人經驗是這樣:

  1. 魚缸容積不能小,60cm長度的魚缸是必須的,一定要有底砂。
  2. 水要養出綠苔,水裡要有細小的洞穴,作為小型生物藏身所用。
  3. 魚缸照明是必須的,哪怕是普通燈光照明,有條件可以上尼特立等模擬陽光的,或者至少保證每天幾小時的散射陽光(直射不行,容易造成水溫劇變)
  4. 養一些皮實的觀賞魚(例如斑馬魚、白雲金絲魚)和一些工具生物(例如黑殼蝦,可以控制藻類,還為魚類提供食物)

如果有個循環泵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基本上自體循環逐步搭建好之後,江浙滬室內向陽處,夏天半個月、冬天一個半月內可以不用怎麼管,吃的都不怎麼需要喂(只是如果藏身洞穴不足,蝦會少得很快)。


說實在的,這有三種選擇。

1、養金魚,不要養熱帶魚等各種難伺候的魚。金魚的生命力較強,最初的水質如果沒有問題,接下來不換水,也沒問題。假如養太多,加個會產生水泡泡的給水中增加氧氣的小設備就可以,或者別養太多。

2、如果養了熱帶魚(鬥魚另說),買那種酸度在7上下的瓶裝水,半個月把水取出1/3或更少,倒入瓶裝水,魚缸內需要有恆溫加熱器。這樣,至少能保證水質酸鹼度恰當。作為養了2、3年熱帶魚的魚兒入坑愛好者,真心不想繼續養魚這件事(保證水質優質,花費太多!我幾乎平均每個月花60-100美元操心水質。換算成人民幣時,我都會覺得心疼)。可是,總不能看著自己的魚兒死去。買了,總要想方設法讓它們活著、活得更好些。是吧?

3、乾脆養一條鬥魚。漂亮得很,還不能同時養多條。養的時候,主要是經常檢測一下水質中有沒有病菌,有或者沒有,我都習慣每周給他滴幾滴消滅病菌的藥水,省事。鬥魚還很漂亮。

圖2是我養過的品種。一次聖誕節10天的旅行,家中短暫斷電後被凍死(我去了加勒比海,家中驟然冷空氣來臨,整個片區短暫斷電過。當時我還請人隔天來家裡幫我照看一眼魚兒們)。鬥魚屬於熱帶魚。我現在比較想養一條純白的鬥魚。千姿百態的鬥魚,條條都美,而我不再是當初誤入魚池的新手。從少到多,就像閱歷積累,才知原來自己最愛的是那種生活。好在養魚不是自己的人生,養魚,可以走過一遍,發現自己最愛的那種養魚經歷,然後可以重啟。所以,其他的熱帶魚都不想再入手。而朋友養過觀賞海魚,謝天謝地,那的確太美,可是也很不是人過的日子(他找不到有經驗的海魚養手,以至於許多許多年都不曾旅行過)!

我主業教英語。養魚兒只是因為曾經喜歡。中那個「畫魚就要多觀察魚」的毒,結果魚倒是沒有畫,花了超級多的精力養護那一缸水中魚兒了……


養魚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麻煩。

以為有了過濾缸就不用辛苦換水就錯了。

有了過濾缸,不僅要換水,還要換濾材,還要把缸底排不掉的垃圾、大便抽出來。

真的,真的超級辛苦。

如果沒有時間換水,那就不要養了,誠心勸告。

不然你辛苦,魚也很辛苦。

如果真的超級喜歡魚,沒有時間也想養,那告訴你一個辦法,就是少餵食,一個星期喂兩次,吃的少,拉的就少,不用經常換水,偶爾換一次,也不會很臟。而且不要喂活食,僅盡喂製成品,因為活食本身也製造垃圾,不幹凈。製成品,每次少喂點,基本剛撒進去就搶沒了,缸子里基本不會有殘留。

我家養好多魚,大型魚和小型魚,都是混養的,大型魚都是觀賞魚,不會生小魚。小型魚還會下崽,要分隔離缸,不然魚崽會被吃掉。看到新下的小魚很開心,被吃掉太可惜了。因為混養,所以不一樣的小魚品種都串花兒了,超級難看,但沒什麼辦法,就喜歡看各種魚混在一個缸里。

大型魚就比較麻煩,它們不會串種,但都是兇悍的魚,所以經常打架,嘴大的也會吃體型稍小些的。

養魚很麻煩,很辛苦,一定要考慮好。


換水都沒時間那就只能勤換魚了。

港真,一周天哪怕抽出五分鐘,用飲料瓶子換出來一瓶水也是可以操作的吧。


推薦閱讀:

自己做的魚缸怎麼做過濾系統?
草缸開缸長蝸牛是不是證明水質可以養魚了?
為什麼我家的魚缸水是這樣的?
嘩仔寵物魚開箱:對於這幾種昂貴的魚缸濾材,魚友真沒必要浪費錢

TAG:養魚 | 魚缸 | 水族寵物 | 水族飼養 | 水族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