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為孩子消費時,訴苦自己生活不易是對的嗎?


典型的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在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讓你產生愧疚。很多父母用這一招來控制孩子,讓孩子對他們產生一種「虧欠感」。

我小時候(80年代),父母特別流行「哭窮」,雖然那個時候本來就很窮,但有些家長是過分誇大了那種窮。鄰居有個姐姐,每次要學雜費都會被她媽媽罵很久。所以她一直有一種很強烈的屈辱感。有一次,我聽見她媽媽跟我媽聊天,得意的說這樣她才會「聽話」。所以,根本就是故意的。

這簡直就是在給孩子的未來下毒,把自卑的種子深深的埋進孩子的心底,讓他們長大了也會有強烈的低人一等的感覺。


對於孩子的成長原生家庭有不可消磨的巨大影響,消費觀就是其中一項

那麼這個影響具體體現在哪方面呢?

主要體現在孩子未來成長的親密關係、性格特徵和親子關係和金錢觀念

而題主問的正是對孩子金錢觀念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金錢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對錢的態度

不正常的金錢觀念會導致兩種極端

我們常見的不正常的金錢觀念有以下幾種類型:

守財奴型:不願承認自己小氣,不信任人,害怕丟失錢,不太會享受金錢帶來的好處。

特別極端的案例就是《人民的名義》裡面的趙德漢

他就是從小窮怕了,對錢有很強的的佔有慾,但是因為從小窮過來,錢就算貪過來都不知道怎麼花,只能成堆成堆堆在家裡

大肆揮霍型:有花錢的強迫感,在情緒失落、被人排斥時,以花錢得到滿足感,但比較短暫,馬上就會有罪孽感。

就像《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里的約麗貝卡,靠購物宣洩自己的內心,像吸毒一樣上癮,最後債台高築

拜金奢侈型:認為錢越多,生活越幸福。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需要靠品牌撐面子

愛佔便宜型:一心一意找便宜貨,即使不需要也會有滿足感,但不能砍價時,就會很失落。

這種人你去菜市場站一會,估計掰著指頭都數不過來

賭徒型:以碰運氣感到高興,輸錢也難以罷手,因為贏錢會有一種優勝感,同時期望不勞而獲,經常做著一日暴富的夢

清高脫俗型:鄙視金錢,覺得我雖然窮,但是我很清白,錢是醜陋的。實則是自己沒能力賺錢,或者認為自己不配用好東西。

———————————

回到問題的:

消費了要「訴苦」自己生活不易嗎?

「訴苦」兩個字其實就很清楚了,這是情緒管理失敗的典型!情緒管理失敗還要把這份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你是希望孩子在這樣的情緒下耳濡目染的產生什麼樣的金錢觀念呢?

你需要孩子從你的言論中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是認為「自己不配、爸媽掙錢辛苦、你是累贅負擔」呢?

還是正確認識到「金錢該通過自己努力獲取,消費並不可恥,在這個社會生存,需要有立足生存的能力」呢?

你想清楚想要的效果,傳達出來的話自然不同。

如果你只是覺得花了錢不爽,那乾脆就別花,也不要把自己對金錢的焦慮通過「訴苦」全部傳達給孩子

「訴苦」只是把不正確的金錢觀念接著複製給孩子

你想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天天有個人在你旁邊念叨:「你不配擁有這個」「賺錢很難」「你是累贅」

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要麼是一面滿懷一腔怒火的心裡想:憑什麼?!一面對金錢充滿了不正常的慾望,一下爆發就難以克制

要麼就是被洗腦成功,對自己的價值充滿懷疑,對金錢產生疑問,自卑敏感,認為自己不配!

———————————

正確的金錢觀念應該是什麼呢?

金錢是可以通過我們努力去獲得的

金錢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物

它可以用來換取我們想要的生活

但我們想要的生活並不完全來自於金錢

掙錢要靠能力

理財也有技巧

花錢是一門藝術

家裡富不富裕

孩子也不傻

你不說孩子也知道

但是如何去表達卻是一門藝術

聰明的家長會對孩子進行引導:

我們該如何對待金錢

我們為什麼需要金錢

我們用什麼方式可以換取到金錢

我們得到金錢後該如何合理支配

我們想要的生活的追求除了錢以外還應該有什麼

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該告訴孩子的

而不是把自己的無能通過抱怨發泄給孩子!

唉,要不說人生最可怕的是:做父母的不需要經過考試呢!

作為家長麻煩請一定學學情緒管理!

育兒先育己啊!


1

昨晚帶小孩逛玩具店,結果孩子喜歡上一款199元的芭比美人魚玩具。

首先,我們家已經有非常多的玩偶娃娃了,放到柜子里都是一堆的。

其次,小妞對玩偶的喜愛,只能算是還可以,並沒有非常熱愛。

最後,真的很貴啊,某寶上的美人魚玩具50元7個啊,這個特殊的logo讓價格翻了n多倍。

小妞能接受在網上買玩具,慢慢等。

然而,基於以上原因,我實在不想再給小妞買人偶了。

結果,當然是孩子哭了一路回家。

2

我不介意給孩子買玩具,但我真的很害怕孩子得到玩具太輕鬆,而理不清勞動和收穫之間的必然聯繫。

我是屬於在條件很好的城市裡生活了三代的人,我家老人們那輩就打拚到城裡了。

在我身邊的很多人,都僅是兩代,也就是父母打拚到城裡的。

作為城三代,我只聽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的艱苦奮鬥史,但是沒有見過。

我見到的是我父母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提供我更穩定的生活。

我想要的大多數東西都是能比較輕易獲得的,只要理由充分。

因此,我沒有建立好勞動和收穫之間的聯繫,一直認為得來全不費功夫。

可是那時候我的成長環境畢竟單純,沒什麼太好的東西,東西相對來說不太貴。

最重要的是,沒有信用借貸系統。

我就算作,也作不到哪裡去。

現在的環境,誘惑無敵多了,一雙鞋,一件潮牌,分分鐘就是上千。

孩子沒錢可以問家人要,家人給不起,孩子還可以花唄、借唄透支信用。

對我而言,孩子沒有建立好勞動和收穫之間的聯繫,那是不太好的大事情,但是比這個更嚴重的事情,莫過於孩子再輕易把手伸向社會。

父母抱怨嘮叨說:我給你買東西,我賺錢也很艱難啊!

但實際上,父母並不完全是心疼錢,更多是想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

但是用錯了方法。

3

從去年孩子彈鋼琴開始,我就和她約定好了,一個「正」字頂五元額度,她可以用「正」字換她喜歡的禮物。

我誠實用筆記本給孩子記錄下來了。

然而,後來,我和爸爸在執行這件事的時候,出現了分歧。

爸爸會用「正」字的數量討價還價,破壞孩子的價格感。

為了更加具像化這件事,我給了孩子一個存錢罐,且去換了一堆硬幣。

彈一個「正」字,孩子可以得一塊錢,直接丟在存錢罐里。

孩子遇到喜歡的禮物,可以直接用硬幣去買。

其實在執行的過程中是有偏差的,因為孩子會喜歡什麼東西就直接要爸爸買了,爸爸也不會嚴格執行規則。

或者孩子會預支,買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後面還錢。

還錢和攢錢就是兩種概念的東西,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是主動的,

每一次,我都會和孩子具體商量攢錢計劃,但是有時候太長期的,爸爸會直接幫她買。

這一次,孩子看上了芭比美人魚,我雖然不願意買,但是我期待孩子能用自己的實力攢好錢買一個自己喜愛的玩具。

我已經和孩子商量了攢錢計劃,同時跟爸爸商量過不準幫孩子提前買,希望一定要給孩子一次切實攢錢買到喜愛東西的成就感。

4

爸媽的抱怨,不是爸媽不願意為孩子付出,只是爸媽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告訴孩子,你需要努力勞作,才會有收入。


這種做法令人厭惡、令人反感!

生活不易,不用說孩子也會感受到一些,除非高消費,除非慣著孩子。

自己說自己感覺不太好,但可以偶爾說說配偶,即便這樣,也不宜在消費時說。

如果沒有能力讓孩子幸福,那就不要生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就應該努力讓他們幸福。生活容不容易,不用天天掛在嘴上,唯恐他們不知道似的,你是想讓娃兒對你感恩戴德?還是想讓他們和你活的一樣沉重?

類似的,有些奇葩父母,孩子每當需要用錢時,難以啟齒啊,有深深的歉疚感。這種人哪是父母啊,簡直就是放債的,把錢看的很重,跟錢最親。


不對。

都花錢了,還不買個高興,這錢花的多委屈。

我的方針是,哭窮時不買。買就不哭窮。


推薦閱讀:

讓家長頭痛的「小任性「
如何安撫兒童情緒?
暢銷全球50年的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
愛磨蹭做事拖拉 專家支招如何打敗孩子拖延症(二)

TAG:生活 | 教育 | 家庭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