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反覆強調擺脫痛苦,覺得這種想法很恐懼痛苦的到來,很被動消極。是這樣嗎?


不是,佛教就像個大夫。

大夫看見這人血脂高,都痛風了,就會和他說,你得注意,不要吃得太多太好,營養過剩。

大夫看見那人厭食症,瘦的皮包骨頭,就會和他說,你得注意,不要吃得太少太差,營養不良。

這不是大夫自相矛盾,而是人不一樣。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前者較多,所以你會更多看見前面那套。

佛法中對強烈貪戀世俗慾望或者強烈自毀傾向的,給出的建議也是不同的。這不是佛法自相矛盾,而是人不一樣。但是人裡面總是前者較多,所以你會更多看見對無常苦空無我的提示。


佛陀確實教過苦諦,但是他也教過「現法樂住(愉快地安住於當下,從現實生活中的當下獲得快樂,不必等到完全解脫之後才獲得快樂)」的道理。

一切皆苦嗎?——一行禪師《佛陀的心》第五章

我可以說,以為佛教是關於痛苦,完全是因為翻譯的誤會么?

佛陀一生的教導是關於,也只關於Dukkha.

詞源上Etymology:while duhkha meant "having a poor axle hole," leading to discomfort。就是壞的車軸,走起來吱吱作響的那種。

翻譯上太多人都提到,dukkha是一種不滿足、不自在的狀態,將它簡單籠統地翻譯為苦,誤導大眾以為佛教是悲觀的。

事實上,dukkha可以簡單理解為,煩惱

PS:另外兩個常被誤解的詞,是

  1. Nirvana (Buddhism)涅槃:清涼自在
  2. Karma業:行為


你要是這麼認為,你日後的苦日子就會越來越多...


假設有人掉到糞坑裡,他鼻子壞了,你反覆跟他說那裡很臭,讓他趕緊出來,這樣是不是很恐懼糞坑,很被動消極呢?


女卑為婢,位卑哪德成婦,人曾為僧,彷彿難為正果。佛法是矛盾統一的


釋迦摩尼是個皇子,從小錦衣玉食,美女無數。後來煩了,才開始思考人生,創造了佛教。

所以,如果你想學他的道理,那麼你需要先有榮華富貴,什麼都有了,什麼都嘗試了,之後自然懂得了放下。


推薦閱讀:

印度佛教史(46)瑜伽學派三祖師
綿密保任,入草即曳
光目母為什麼會因為地藏的願力而逃脫業海重返人間?這符合因果嗎?
比丘記事
《學習梵音大悲咒前的幾句話》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