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與補特伽羅是什麼關係?


《肇論》說:「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這就是補特伽羅,是心識的一種錯覺。


阿賴耶識是真我 - 第八識如來藏。

補特伽羅是假我 - 五陰十八界。

佛於經中所說之實我,乃是指如來藏真我──迥無蘊處界假我體性之真實心,即是阿含中所說之識、本識、入胎識──阿賴耶識(異熟識),而不是指五陰中識陰所攝之意識。依解脫道而言,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中稱為我者,乃是意識虛妄分別所成之我,誤認此意識為真我而成就之我見,即是生死輪迴之根本;

意識純屬識陰所攝,然五陰無有自在之自體與自性,由於無明使得意識生起顛倒想,不知自我虛妄而認為真實常住,住於色受想行之受用而妄計有實我、執取自己為實我;修解脫道者一心趣向出離生死,純緣於五陰法斷除我見與我執,以求不受後有五陰、滅除五陰之出生──當然亦滅除來世意識,以如是滅盡後有、不受後有所得之無生為解脫生死之方便道。

依佛菩提道而言,聲聞涅槃只是方便說斷盡生死,實非斷盡生死,故仍應回心大乘修學而斷盡一切生死;如是於五陰稱為假我者,乃是針對實證本識、入胎識──阿賴耶識(異熟識)者,雖然能現觀五陰皆是本識阿賴耶識所親生、幻生,由於阿賴耶識尚執藏著我見與我執及煩惱隨眠、習氣隨眠諸多染污種子,一切有情──補特伽羅──壽者、眾生、我、人之五陰,皆是因緣假合虛妄無常,無有真實法性,依常住不壞之如來藏而以世俗法假名五陰為眾生人我;此乃大乘人無我之智境,不同於二乘純以五陰觀察人無我之粗淺世俗智慧。

南無佛法僧


時代不同。補特伽羅先出,阿賴耶識學說後出。補特伽羅概念含糊,與佛教自身公理有相違背的地方。而後世阿賴耶識學說已經基本把這些有違背的地方圓上了。

在古印度,人民心中有兩個公理:

1 輪迴是存在的

2 有個東西在輪迴

而佛教普遍的態度是,承認有1,不承認有2。這個矛盾可說,是北傳佛教發展很重要的線索。部派佛教時期雖說都只說六識。但各個部派紛紛認為六識背後有「細心執受」。就是六個識背後肯定還有著什麼東西來作為主體支撐著輪迴。比如有分識說(這個有爭議)、意界是常說、補特伽羅說、無間滅意說。等等等等。補特伽羅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

在部派分裂的過程中,佛教中出了個異端,名為犢子比丘。他所建立的僧團稱為犢子部。他的理論大抵與北傳巨頭說一切有部相同,為數不多的差異就是承認2 。但是佛法說無常、無我哦,承認有2會與無常無我相抵觸。犢子部對此的回應是:無可奉告,不可說。這種不清不楚的曖昧態度辯論上很容易造成劣勢。

再後來,時間又過去了好多年。在說一切有部法相理論、經量部種子學說、大乘般若經等的基礎上,佛教發展出了唯識學派。結合了「種子」學說的唯識學派在承認2的基礎上建立阿賴耶識學說,且沒有違背佛教基本觀點。(至於怎麼個沒有違背,有興趣的可以去找「種子六義」相關來看看;還有唯識內部真心派妄心派爭議,等等。知乎有好多,這裡就不貼了。)


阿賴耶識和補特伽羅都是指輪迴的主體,或者我們所講的靈魂,不同的是,阿賴耶識可以斷滅,它需要以第七識的存在為前提,因此入無餘涅槃時,阿賴耶識是斷滅的。而補特伽羅永恆不斷,因此補特伽羅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教不認為存在靈魂,因為普遍宗教都認為靈魂不會斷滅,這就是佛教講的補特伽羅見,第七識恆審第八識見分為我,我通常一自主,這就是補特伽羅見,認為第八識是永恆的,大乘佛教稱為俱生我執,屬於我見的一種,在鳩摩羅什的金剛經里翻譯為壽者相,玄奘的金剛經翻譯為補特伽羅想。


[O] ālāya?mano, 「?」= manas(類似於卡巴拉)

[X] pudgala?mano , 「pudgala」= manas

註解:

第六識『意識』,mano-vij?āna,mano,Ideation,含義是「觀念」。

第七識『末那識』,manas-vij?ānamanas,Self-grasping,含義是「自我體驗」,意思是對自我/非自我概念的劃分與體驗。

而第八識『阿賴耶識』,ālāya-vij?āna,ālāya,Memory,含義就是「記憶」,當然其演繹為一種超越個體的整體記憶的概念。


推薦閱讀:

純粹勃學批判之三和大神
精讀盧梭《愛彌兒》
一本書
理論應該儘可能簡單化容易理解
莊子里那些有趣的人與事之3——醉酒墜馬者

TAG:哲學 | 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