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是否一直想要表達「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諸法無我,絕對不二;也就是我即無我,當體即空,」?

當體即一,唯一即無生滅非因緣,一切事究竟堅固,究竟無礙」?

當體即空,當體即一。一合相是無戲論,無生滅,非因緣,不可說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守培法師)云:「首楞嚴,此果名也。由諸菩薩萬行,而證入首楞嚴故。涅槃經釋首楞嚴云:首楞者,一切事竟。嚴者,堅固。謂一切事竟而得堅固之理體,曰首楞嚴。 所言一切事者,即本經所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眾生於一切事未曾竟,故有生滅去來、成住壞空等,種種不堅固之相。 諸佛已了四科、七大等事,非因緣、非不因緣,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畢竟無一事相可得,而常住堅固之地,是為入首楞嚴三昧;亦名住常寂光土。

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識當然包括所有識,無論你分成六識還是分成八識,當體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空相假。云何愚痴之人到「阿賴耶識」中尋佛性?世間萬法無有一法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妙用顯現,其體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本無一物,隨緣而假現,相有性無,生而無生。


「大乘」的經典對於「緣起」的解說方式和結論,與佛法全然不同。好比說,《華嚴經》(約佛滅後五百年開始編集,經過幾個世紀增添內容,偽托為佛說的「經典」)提到一個特殊的講法:因陀羅(Indra),即傳說中的帝釋天神,有一種寶物「因陀羅網」。「因陀羅網」看起來像漁網,網線上面鑲嵌著明澈映物的寶珠。廣大的網在虛空中攤延,明珠跟明珠之間的光輝互相輝映,所以,可以從單一的明珠看到所有的明珠都被含攝、映現其中;所有的明珠也被任何單一明珠所含攝、映現。

《華嚴經》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大乘哲學中的「緣起」——萬法相融、相互為緣的境況。簡單地說,《華嚴經》所說的「緣起」,是「所有一切的因緣現象,都含攝其它因緣現象」,「相互依存、相互融攝的現象,縱向、橫向地重迭交織」。它的結論是,一切事物是藉由其它事物的反射、交織而得;一切現象都是在法界多重因緣的支撐下,才得以呈現。

是的,環境中事物互相牽涉、環環相扣的關係,這是無須辯駁的,在常識上是說得通的。然而,將這樣的認知推演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哲思,再將這樣的哲思當作是解脫開悟的內容,那就是曲解佛法了。佛陀所形容的「緣起」,不是詩人情懷中令人感嘆驚艷的「華嚴莊嚴世界」,更加不是甚麼「佛與宇宙一體」的「無盡藏法界」。歷史佛陀所形容的「緣起」,是闡述「以輪轉狀況延續自我」有無窮盡的「過患、危險、壓迫、不確定」,而不是拿來像古印度外道那樣,「想像宇宙本體、浪漫化宇宙本體」。


當體即空,當體即一。一合相是無戲論,無生滅,非因緣,不可說的。


他一直就說四聖諦,說一切都是苦,你們要真正體會苦,並真正解脫苦。除了這個,說的一切都是說因為紛雜的眾生無量的因緣造成的苦與欲。分別解說達到解脫苦.


仁清法師:佛教到底空了啥?

很多佛教徒都會知道佛教講空,「四大皆空」、「諸法皆空」、「諸法無自性」、「當體即空」、「法無我」、「人無我」等等諸如此類,講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經典,特別是般若經典當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於並不明白佛教講的空義,往往把佛教稱為虛無主義、頑空主義,甚至依此推斷出「因果也空無所有」的「斷滅見」,從而於了脫無緣。那麼,在究竟主張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認為:「法者,規持義,規則義」,《因明學》認為:「法為量識所緣」,即:「存在」、「有」、「所量」、「所緣」、「所知」等都是「諸法皆空」和「法無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點的種種「物」(存在)。《俱舍論》把一切的存在(法),歸類為: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五種。

  「法無我」、「人無我」實際就是常說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無我」的這種因明學遮遣描述法(也譯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為「非遮」和「無遮」兩種。前者在遮除所破後,會有其它法能立。如說:「這個胖子白天不吃飯」,「這個胖子」應該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飯」,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飯」的意思。而後者(無遮),在排除了所遮後,不會立另外的法。如說「虛空」,在遮除了「質礙性」後不立余法,「法無我」、「人無我」則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後不立別法。

  《入行論》云:「不觸觀察之實有,於其無實亦不執」。用無遮法「某無我」來描述「法空」、「人空」,更能體現佛教的「空亦空」、「畢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頌》云:「以執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輪轉於輪迴」。《天台宗》認為:「我者,自在義、自主義、自由義」。《四百論疏》中月稱菩薩把「事物不依賴於其它因緣而得以獨自存在的本體,稱為我」。而「我」這個詞,則是由印度外道如數論派沿用而來,他們認為有一種「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認為有一個離開人的五蘊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實際上有「本體」、「本主」、「當體」之義,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萬法)的本性,即本來特質、特性,《中觀論》云:「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總上,佛教講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諦),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據佛教中觀般若的宗義,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實際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緣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緣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單一獨存的特性。(不以觀待而有)3、事物是恆常不變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萬法並不具備以上幾個「特性」,這就是「諸法皆空」、「法無我」、「人無我」的真實含義。

  否定、排除了萬法以上的幾個「特性」,就懂了佛教講的「空性,」緣於「空性」而修持止觀(禪定),當達到現觀(直接體悟)「空性」時,你就是「見道位的聖者」,即證果的聖人,如果連佛教到底空了什麼都不知道,就可能成為墮入「常、斷二邊」的「邪知者」,更遑論了脫、成就!


佛說的即佛的境界。

學佛要建立「一心三觀」的道理。

即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是阿羅漢無餘涅槃的境界。既然佛法說一切法因緣所生,沒有不滅的東西,這就必須要實證。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境界就是滅掉一切生滅法,唯余真心獨存的境界——真心是世間唯一的真實的法,是滅不掉的。空觀證明了世間的一切法的確沒有永恆不滅的自性。

假觀的全稱叫做「從空入假觀」,也就是菩薩的觀法。佛法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也必須實證。菩薩的假觀就能達到這一境界,就能體會一切法如夢如幻,都是假名而已,這樣就不會執著於一切法。

中觀是佛的觀法,這是唯一的真實的觀法。前面的兩種觀法只能說相對正確。中觀可以見一切法上不生不滅的空性,也就是所謂的佛性,見諸法實相。中道義就是中觀所見,全稱「中道第一義諦」,也是佛法的第一義諦(自他不二,能所雙亡,大空即顯的不二相)。諸佛教宗派都是以中觀見為究竟正見。

三觀需實證才能了義,斷章取義皆不了義。

實證才是自己的,切記從他覓。


謝邀 其實我不想回答的 但是題主邀請我也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這樣就屬於絕緣 非修行之道

慧能大師的壇經中的何期自性的自性是不是如來藏(識),所以才本自具足,不然就與諸法無我矛盾了??

www.zhihu.com圖標

上面是關於自性的一篇回答

大涅槃經中,世尊給阿闍世王消業,給他講,什麼叫作父親,父親的五陰不是父親,單獨一個陰不是父親,和合起來,也不是父親,沒有父親這個法,沒有父親這個人,也沒有阿闍世王這個人,殺父業也虛妄不實。阿闍世王聽了這個理,雖然沒有證羅漢果,但是地獄業也消了,不再下地獄了。

這個故事是說的五陰非我 當觀色無常的道理


這只是文字方便,究竟要親自體驗才知道


釋迦牟尼佛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需要你成佛之後才能明白,

修吧證吧悟吧,非言語可以表達


你問問手上的手機看看?


我佛慈悲,講一輩子法,都是圍繞活在當下而講。

所為一即一切,是指整個宇宙都是純粹能量組成。一切事物只是能量不同表現而已。

諸法無我,是題主和眾北傳弟子對四念住的誤解。應該解為觀法如法。觀法要如實觀。而不應該預設觀法無我。

空海(郭勇進)老師講的四念住,好!有姻緣,可以看看。

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推薦閱讀:

佛陀簡說「無明」
佛陀:菩薩成就四法常遇諸佛(圖)——道德真源
無禪法苑——《無常之苦》-無禪夜話第六期 語音整理
佛陀:執持我見者,非出家人(圖)——道德真源
佛陀的格言智慧-【自駕游】

TAG:釋迦牟尼 | 空性 | 楞嚴經 | 如來藏 | 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