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沒有必要在知乎等平台討論佛法?為什麼?

末學認為法布施在所有布施中最艱難,非三藏精通者不可勝任。

1.傲慢與偏見。首先在平台上回答者包括末學,由於態度、角度、知識結構,理解水平等諸多因素,很多時候並不如理如法,看似回答的很滿意,升起一絲傲慢心,實際上漏洞百出,事後慚愧,不停懺悔。其次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輕率回答,極易引發沒有結果的大討論,擾了眾生的心。

2.說心是世俗。以破安立,回答者若是沒有系統完整聞思修,很多時候的回答依然在世俗諦中,很容易著相。勝義諦妙不可言,破到最後才得柳暗花明。

3.平台討論的局限性。提問者可能會一點蓋面,以偏概全,一個問題不是一句教證、理證和公案(類似寓言、神怪、故事)能解決。受菩薩戒儀軌中「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若是提問者和回答者沒有次第聞思修過,極易撞車,雞同鴨講,三毒分分秒秒湧上來。

4.缺乏系統聞思修的平台。外部環境不允許,再加上三藏法師少,適合自己能點撥自己的老師更少,私下選擇自己的老師還需要長時間觀察,確實是末法時代法布施的難點。對於學生來說,又是剛入門,或是半調子,或是法油子,或是種種外道,在平台上法布施,真是群魔亂舞,口水與三毒齊飛。

以上言論有不當之處,請多指正。末學擔心擾了大家的心,懺悔淺陋發言的罪過。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我曾在其他答案里說過,知乎是個網路社區,可以類比為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或者大菜市場茶館之類的。

而有哪個培訓機構是在十字路口或者大菜市場,講授專業課程的呢?沒有。如果你在路上或者市場門口,看見培訓機構的員工,基本上都是拉生意、發傳單,最多有個一鱗半爪的試聽視頻或者廣告詞,來招人眼目而已。

再有,即使是私人,又有哪個會在茶館跟路人長篇大論,討論工程問題,而不是跟專業人員在辦公室或者實驗室里,對景確認呢?畢竟後者的溝通效率,實在要快得多,也高效得多。

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是題主誤把知乎這種碎片式交流、討論、宣傳,跟專業的研討和教學給搞混了。在知乎的大部分討論,都不能稱之為法布施,而是佛學愛好者和非愛好者的交流閑聊而已。雖然或者有些答案是有些技術含量的,然而因其本身的碎片化,隨意化,和時間、地點、對象的不合適,並不能稱之為聽法、傳法。

並不是隨便兩個人討論一些關於佛法的話題,就能稱之為法布施的。

《優婆塞戒經》里,在自利利他品,對菩薩道自利利他的傳法行為有非常具體的說明,現節錄如下:

"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複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慳吝,是名自利。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薩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復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

  "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謂不放逸。"

  "復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聞,二者思維。"

  "復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心。"

  "復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

  "復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布施,五者智慧。"

  "復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

  "復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

  "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

  "樂供養者,復有二種:一能聽法。二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聽,則無兼利。"

  "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問,二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問義者,復有二種: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復有二種:一者思維,二不思維。能思維者,能利自他;不思維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維者,復有二種:一者解義,二不解義。能解義者,能自他利;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義之人,復有二種: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復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者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驕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說,十六聽時為斷聞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二種:一者清凈,二不清凈。不清凈者,復有五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

  "清凈說者,復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

  "善男子,不凈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污辱,亦名錯謬,亦名失意。清凈說者,名曰凈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說。"

  "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

  "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意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出家之人,亦有四種: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三者易調易出,四者難調難出。如是四人,分為三種:一者呵責已調,二者軟語而調,三者訶責、軟語,使得調伏。復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復有二種:一者施調,二者咒調。是調伏法,復有二時:一者喜時,二者苦時。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其給使。善男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則不能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嘆善友德,呵惡友過;贊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贊寂功德;常修法行,贊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道莊嚴者,所謂在家。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誦,二者教。"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施、誦、教,如是名為自利、利他。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皆為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

  "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復三種:謂下、中、上。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薩,能三種化。"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以上經文,對聽法者、說法者的要求乃至說法的方式,都有涉及,可以說是十分具體了。按照這個標準來考量,知乎又有哪個問題的提問者和回答者,滿足了上面的要求呢?而不滿足上面要求的討論,是不是能夠稱為法布施,可能是有點懸念的。

而大部分網路上的佛法交流,也就止於這個層面——愛好佛法的小團體的交流和閑談,僅此而已。

所以題主所憂慮的現象,確實有。然而問題本質並不是如題主所想那樣,不合乎要求的法布施如何如何,因其本身就不是法布施。提問的人並不是恭敬請法,而是抒發自己的看法和生活中的感慨、遭遇,而回答者也不是傳法,而是基於自己的經驗跟對方交流——只是這些感慨、遭遇、經驗,跟佛法或有或無的沾一點點邊,僅此而已。

真正的、比較專業的法布施,還是要信眾們去寺廟裡,聽一下專業僧團的講授,或者某些法師及大德流通的書籍,亦可以仔細閱讀揣摩。然而不要把看知乎答案誤以為等同於聽法了,就像民俗因果故事不能替代經論一樣。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題主所擔憂的種種問題,不過是愛好者們交流時常見的問題罷了——不夠專業啊,各執己見啊,視角片面啊,帶有自我情緒啊,都是日常閑談的時候非常容易發生的事,並不是帶了個佛教招牌就會另有不同的。

而題主的誤區,就是錯以為這種提問和答案,就是法布施,或者說請法和聽法——然而這跟真正的聽法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的,同時初學者對某些領域會反覆而且好奇但不怎麼專業的交流討論,也是人之常情,只是佛教的愛好者選擇了知乎這個平台來討論而已。

這種討論雖然不夠專業,有著種種缺點,但也同樣是聽法的一個補充,而且某些問題對初學者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不必對其不專業的缺點過於憂心,就像知乎問題涉及的很多其他領域一樣,知乎這個平台,主要還是起到一個大眾普及通識討論的作用,並不涉及更專業深入的討論。

對佛法來說,它的作用亦是如此。

相信大部分知乎er都不是專業的政治家、經濟學者,對某些政經領域的話題,討論雖然足夠切身但卻不一定專業,然而這些不一定很專業的討論,對大部分人來說,也起到了擴充思維的作用。

同樣,知乎這些關於佛法的討論,也一樣是一種加深佛法與眾生的結緣行為。所以即使討論不夠專業,一樣是有很大的正面作用的。


國王說:「尊者龍軍,你將和我對論?」

「大王,若你以智者的言辭,我將對論;若你以王者的言辭,我將不對論。」

「尊者龍軍,如何是智者的對論?」

「大王,智者的對論作解說、作解釋、作反駁、作矯正、作簡別、作對立,智者不因此發怒。大王,如此為智者的對論。

「尊者,如何是王者的對論?」

大王,於王者的對論,只認可一事。凡不同意該事者,他們下令說到:『懲罰此人。』大王,如此便是王者的對論。」

「尊者,我將以智者的言辭,不以王者的言辭而對論。尊者,你可自信地對論,如同對比庫、沙馬內拉、近事男或侍者一樣。尊者可自信地對論,不必懼怕。

長老同意說:「大王,甚善。」

「尊者龍軍,我將發問。」

「大王,你問。」

「尊者,我已問。」

「大王,我已答。」

「但尊者,你答的是什麼?」

「大王,你問的是什麼?」

以前是智者的對論,自從專業徽章頒發那天開始已經屬於王者的對論。


借題主這個問題,扯點閑話。

有沒有必要在網上弘揚佛法?

其實是沒什麼必要?的。

實無眾生得滅度?,這種話。

已經不想再說了?,太多了,

一,政策不允許。

除了騰訊以外。

經常被各種平台,審核不通過,刪帖,封號,禁言。

也正常,在天朝,政治和宗教?的關係一直很曖昧。

弄沒了,不行,老百姓不好管。

弄大了,不行,沒人從事生產。

到了現代,

在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氛圍里。

佛學裡「空」?的東西,有些消極。

佛學裡「因果輪迴」?,太宿命論。

不符合主流核心價值觀。

但是,人的心理問題卻不管這套。

有的人很悲觀,我們鼓勵他。

雞湯一碗接一碗,

掌聲一片接一片。

可是還有的人呢?

他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很痛苦。

有些人,很努力,卻總是離成功差一點。

這時候,難道不應該讓他活的輕鬆些嗎?

發條鬆了,就緊一緊,

太緊了,就松一松。

?張弛有度,方能穩步前進。

可是能當領導的,哪個不是急功近利的主?

怎麼可能讓別人松下來?

?勸人放下,被封被禁,也屬正常。

二?,大部分人,無法理解

?禪宗的命運,從初祖達摩就已經註定了。

先派來的兩個徒弟,被趕走到東林寺。

自己來了之後,被本土僧人下毒毒死。

?這也正常。

因為絕大部分人。

理解不了真相。

也不敢相信真相。

更重要的是。

他們也不需要真相。

他們需要的是無助的時候,

能得到幫助。

他們需要的是絕望的?時候。

能看到希望。

一個阿彌陀佛,一個地藏王,

還有那麼多菩薩,足夠了,

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就算有眾生可以去度。

那怎麼度啊?

他現在一切苦難的根源。

在大腦前額葉皮質。

比如抑鬱,狂躁,精神分裂。

在18歲以前的原生家庭。

比如孤僻,自私,沒責任心。

在一些根本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上。

比如樓頂瓷磚掉下來砸到了頭。

我,神通再大。

我也沒有能力,讓別人基因突變。

我,能力再強。

我沒有能力,時光倒流,給別人換父母。

我,法術再高。

我也沒有能力,天天抬頭瞅著每棟樓上的瓷磚。

我能幹啥。

只能說。

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早睡早起,

有時間最好再來點,打坐和冥想。

四,那我來幹嘛?

說山吹水,擺龍門陣。

五,題主的問題

有沒有必要在知乎等平台討論佛法?為什麼?

末學認為法布施在所有布施中最艱難,非三藏精通者不可勝任。1.傲慢與偏見。

不立文字的禪宗,已經哭死在廁所。

什麼三藏?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

別說精通啊,看都沒看過。

只是好奇,如果早生3000年,生在釋迦牟尼之前,可怎麼辦?

只是好奇,釋迦牟尼?算是精通三藏那波的?還是算不精通的?

六,

哦,對了。

我弘法最來勁的時候,恰恰是剛剛證得三果阿那含的時候。

有慢心,才有動力。

等證得佛果。

反而,不那麼上心了。

也沒有心了,都放下了。

七,

是文字,就有相,非空既有。

但文字不會著相,著相的是人。

可以拿出任一一本佛經,說這本經著相了。

卻,不能說佛著相了。

八,

同樣一句話,

如果,是佛經上寫的,就是真理。

如果,是我剛才寫的,就是胡說。

?


只要對的起當下的心就好,因為不管它有沒有必要,都會有人來這裡討論佛法。

若是因為怕自己不當的身口意而畏懼去說,去表達,是一種不自信、對自己疑惑的表現。

表達不應該是畏首畏尾,應當真實的對照內心,勇敢的表達。如果出現表達片面,或者出現表達錯誤的時候,都是即時修正自己的好時機。

再談談知乎平台,知乎之上,小乘抨擊大乘非佛說,大乘看不起小乘自了汗,還有鑒定佛經真偽的鑒經師,還有「絕對」的唯物論「民科」專家,甚至還有自創「巨乘佛教」來抨擊整個佛教的人,也有迷信諸天鬼神的神棍,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觀點都有,對於當下的他們,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其實對於能去勇敢表達自己認為是對的是好的內容,也是希望別人的「錯誤」觀點能改成「對的」,單從這一點看,大家還是都挺好的哈~

所以,我覺得表達並沒有錯,平台也沒有錯,像如師兄能時常反思自己的身口意的就更沒有錯了。

如果看著別人「錯了」而不去糾正,反倒顯得「無情」,所以,作為學佛人,只要保持這個「覺知」或者「反思」,也能做到「知錯能改」,就不必「瞻前顧後」的。


知乎就是一個小社會,這裡不是寺廟也不是佛學院。所以會有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學佛者,佛油子,附佛外道,沒入門的佛教徒。

但是知乎就是來回答問題的,無論這個回答是別有用心,或者是水平不夠,或者牛頭不對馬嘴,或者根本就是歪曲的邪見,這些都不妨礙,在知乎這個社會裡發表見解。

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觀賞別人的心機,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肺腑之言,班門弄斧,賞心悅目。還有廣告和傳銷托兒。


看看就行別太認真。

知乎還是有幾個學佛學得好的。

但是整體概率來說,其他平台水平也不是特別高。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對佛法的有理,支持的也有理。

你自己能夠分辨是最主要的。


有些人就是奇怪,佛法問題不去寺院、專門論壇組織去問,知乎是個開放平台,什麼人都有,懂佛法的,不懂佛法的,甚至誹謗佛法的,你又能問出個什麼正確的信息?

就好比你要上學,應該到學校去,而不是去問街上擺攤賣水果的怎麼辦。


匿名答,是否更好?


謝邀,借一個我覺得很有道理的答案來闡述:

在知乎佛教、佛學、佛法類問題下答題或討論,得到了哪些經驗或教訓??

www.zhihu.com圖標

此回答可入題主法眼?

感謝 @孫嘉鴻

另外,抱著學習的心態角度和抱著給別人傳道的心態看知乎上的佛教討論,所得是不同的。信仰畢竟是孤獨寂寞的自己的事。


推薦閱讀:

改好風水和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積陰德
療愈好你的內心
現世因果:我那英俊有錢的花心表哥的故事
觀點|潘麟導師:生命的真相——主體與客體
見諍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