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迫出生在這個社會,為什麼在世俗眼裡必須對社會作出義務?


如果你覺得社會在逼你做出義務,那麼,你可以不做。

我記得有個傻逼去問楊朱,「如果你拔一根汗毛就能拯救天下,你干不幹?」楊朱說:「我看你漫威看多了。學醫救不了世界。」「如果可以呢?」「那也不行呀。你想想看,我們為什麼打仗?不就是為了保證每個人都不掉頭髮嗎?現在你告訴我,我居然要拔掉自己的一根汗毛去拯救世界。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能停止這種互相傷害呢?」

——結果這個人出來,四處去黑楊朱,說他摳門。

其實這是根本問題:人和社會的關係。

前面有人也回答了,我們都依賴社會,離不開社會。

這沒什麼問題。依賴房子,依賴自來水,依賴牙膏,依賴空調。

依賴就依賴唄,但我對社會,有什麼義務?

這個問題有趣的地方是,社會責任,如果只是要求我被剝削,或者,不是剝削別人,就是被別人剝削,那麼,我倒沒什麼必要參與這種活動。

人就意味著,不參與這種剝削或被剝削的行動。

我們都有物質依賴,為了吹上空調,我去剝削別人,或者,別人來剝削我,都是不好的。

所以,儘管我們被迫出生,被迫生長在這個社會,我們能夠不去佔有什麼東西嗎?如果我們只是做交易,當然會這樣。但交易是不愉快的。

在這個社會中,活得清廉一點,就不做交易。行動會自在一點,因為「得失」層面的考慮,不那麼快樂。

總之,你不要做什麼義務,也無須對自己的依賴感到愧疚。但如果你要想活得愉快,無形中,你就是在負責的。


瀉藥。

答主的這個問題在當下社會發展進程中我覺得可能有不少的個體都在思索,這個並不奇怪,因為這也是社會發展中個體思想進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局部上,社會是為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人與人的聯盟;整體上,社會是由長期合作的個體,通過發展,組織形成團體。不論從什麼定義上都可以看出,社會的組成與發展是離不開群體的存在與動向的,當下的我們降生於當下社會,成為了社會個體的同時即開始使用社會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存資料、發展資料以及享受資料等方面,享有資料的同時(即獲得權利),在社會群體的要求下應付出相對要求的義務,使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達成平衡。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國家思想是在高度發展的經濟前提下,將共產主義社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後,「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生產資料雖是公有,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社會分工將不復存在,國家與社會中的人們將勞動作為一種愛好與享受。而當下中國身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是經濟與思想的不對等不同步。

這有點類似於塗爾干以及後來默頓所提出的社會失范思想。塗爾干認為,現代社會中的失范是由於從機械團結到有機團結的改變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會分工的發展快於這種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礎,這樣,社會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適當的控制,從而導致失范。在社會架構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失范性自殺的存在是人們陷入矛盾狀態的一種表現。

失范側面所體現出的是社會需要不停的進展,而社會發展的本質在於社會中的個體在思想與行動上進行交互交流以促進社會進步,人本身是一種群體性動物,脫離了群體後便失去了一定的自身實現途徑,在社會中個體擁有社會分工以確定自身責任與義務,作為社會個體,擁有社會資源,享受社會義務,找到自己的社會性角以共同促進社會發展。

以上僅為拙見,溜了溜了。


瀉藥。社群,社會本身的形成是為了更穩定高效地生存繁衍。這裡面既有個人的選擇,也有集體的意識。當你身處社群,你的降生本身就花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集體出於投資利益最大化的考慮,當然希望你可以儘快開始穩定高效地創造價值(從事生產勞動,生孩子),死而後已。

那麼個體對於社會有沒有責任呢?在大多數時候是有的。社會對於大部分人的存續發展,至少在相當的方面有幫助,不然你可以試試赤身裸體野外生存或者乾脆自盡。按照樸素的物物交換理念,個人當然要拿出點回饋,以換取繼續使用社會資源的許可權。根據你做出貢獻的多寡,社會也會按照當時的標準給你分配相應等級的社會資源。同時,不同等級所需遵守的規則也不盡相同。

當你不願繼續獲取社會資源並做出回饋,社會性自殺是唯一選擇,一般人們會隱居或者直接自我了斷。當你放棄了和社會的一切聯繫甚至生命,社會便丟失了一份也許有潛力的資源(asset)。人們在集體意識佔主導的時候自然會譴責你,甚至你的家人。和你關係親近的人也可能會因為情感而痛不欲生。這些都是社會性自殺者所必須面對的。

然而,既然你切斷了與社會的關係,又何必在意社會和社會人對你的評價呢?

再補充一種社會性自殺。之前提到社會資源的等級,及其規則。我們常常會說「xxx的政治生命結束了」,實際就是說他離開了「搞政治」所處的資源等級。如果說你只是不再需要某一等級的社會資源或者厭惡其規則,完全可以退到下一個等級或者轉換戰場。甚至可以一路退到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如果這樣都不行,再考慮真正意義的社會性自殺。


一棵小草也不能選擇自己要不要發芽,但是生命的規律就是這樣,有點陽光就燦爛,所以才能生生不息,一直發展到現在。

人當然是自由的,我們是自由的,別人也是自由的,有時候一些人的自由會影響另一部分人的自由,為了大家都好受點,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社會規則,包括你說的世俗要求的社會義務。就像大家排隊買早餐一樣,大家都想早一點買到早餐,如果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可能大家都擠在一團,誰力氣大誰先買,可是這樣就會侵害一些力氣小的人的利益,力氣小的人就會不滿,單打不過就會聯合起來抗議,弄的力氣大的人也不能順利買到早餐,有的善於觀察、善於總結經驗的人發現,如果都爭先恐後反而會浪費更多的時間,所以大家才慢慢地默認了排隊的規則。

世俗社會要求的義務也是一樣,都是前人從千百年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可以說這些經驗大部分現在都是適用的。

我們不能決定是否要降生在這個世界,我們也逃不出社會這個生活圈。不是說世俗要求我們給社會回報,而是如果要持之以恆的生存發展下去,現實情況不允許大家坐享其成,現在社會的生產力還沒有到可以把工作當做遊戲,可以自由退出的時候。照理說享受了社會資源,就應該要分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如果大家都只獲取,不付出,社會資源又從何而來呢。

近幾十年來社會發展得太快了,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情況。

有的前人約定俗成的經驗不適用了,人的情感需求、個人自由的意識以及自尊的意識等等也迅速變化,我們也會越來越發現一些年齡長過我們的人在一些方面是錯的,社會發展了,以長者為權威的時代慢慢過去,年輕人慢慢的成為社會文化的中心。一部分素養比較高的前輩能夠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能夠與年輕人平等相處,這部分人往往也能得到年輕人的認可;可是由於各種原因,還有一部分長輩慢慢脫離時代,既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也失去了學習的能力,不被社會理解接受的同時,也不願理解年輕人,就像是一個孤島,這大概是年輕人最不喜歡的吧;也有的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處於努力著去理解時代的發展,同時也受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的矛盾的狀態。除此之外,年輕人內部的差異性也越來越大,劃分也越來越多元化,大家都越來越有個性,千人千樣,不一定同樣是年輕人就能很好地互相理解,有的即使能夠理解,也不一定能好好相處,因為還沒有找到大家都認可的相處方式。在這個時候,包容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新的情況的出現,必然會帶來新的混亂,新的混亂也必然會帶來新的反思。在新的社會規則還未普遍成熟地建立起來的時候,人們當然都是不好受的,這時,有人反思,有人懵懂,有人攻擊謾罵,有人遁世,有人絕望……認識到這一點的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局部去改善社會環境,一些更加友善的規則會從局部慢慢建立起來。要普及這些社會規則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其中有規則學習擴散本身需要的時間,也有由於認知局限的阻礙所耗費的時間,即使時間足夠長,也總還有些無法到達的死角。所以無論如何世界也不可能處處都充滿愛的,所以到這個時候,學會開闊地看世界,以更加客觀的視角去辯證地看世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當然也可以選擇逃離社會,可是可能大部分現代人都已經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出家人也不可能完全淡出現代的技術存活,衣食住行,樣樣都離不開社會。現在大概只有些原始部落的人可以脫離社會完全自給自足吧,但是那樣的生活也承受了飢餓、寒冷、疾病、高死亡率的代價,未必就是想要遠離社會的人所想像的沒有負擔的生活。

一個社會中的人,如果沒有承擔任何社會的義務還能活的很好,那麼一定有人替他/她承擔了他的/她的義務。如果有的人勤奮努力工作,還在為溫飽掙扎,在沒有饑荒的年代,他/她一定為別人承擔了多餘的義務。

既然別無選擇,我們生活還要繼續,能做的就是去適應社會的發展,去尊重每一個努力工作的人,也努力去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吧!


很贊同題主的想法。沒什麼好說的,題主所說的正是我所想的。在我看來,個體的權利是最大的。至於有人說,「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呵呵,對不起,我就是。利己沒什麼錯誤的,自私是人的本能,我尊重自己的本能。

對於那些落後的思想,真的很無奈。中國的社會很大一部分是由那些有落後思想的人組成的。包括領導階層。

對於別人我無權干涉,我只要按著自己的想法活著就好了。活著尚且不易。

還有,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我一定不會來到這個世界,經受這些無妄之災。

人類就是這樣自私,為了自己的慾望,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卻又讓這個無辜的生命經受那麼多苦難。

既然不能讓我快樂,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


推薦閱讀:

說說你人生最幸福的時刻?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哪些典型的壓力呢?
如何做一個有心計的人?
假如我們最後孤獨終老,那應該怎樣體面地活著?
人為什麼會熬夜?真的是事情做不完?

TAG:人生 | 心理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