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嫉妒心重該怎麼教育?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嫉妒心過重怎麼辦?

1、建立良好環境

嫉妒心理和行為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孩子自身的消極因素和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如果在家裡,成人之間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當著孩子面議論、貶低別人,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心理。因此,爸爸媽媽應當在家庭中為孩子建立一種團結友愛、互相尊重、謙遜容讓的環境氣氛,這是預防和糾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礎。

2、要正確評價孩子

孩子都有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的心理。表揚得當,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促進他不斷進步。如果表揚不當或表揚過度,就會使孩子驕傲,當有人說別人好,沒說他好時,他就難以接受。孩子自我意識剛剛開始萌芽,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以成人對他的評價為標準的,所以爸爸媽媽要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愛和喜歡,就對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評價隨意拔高,以免孩子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印象。

3、幫助孩子提高能力

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的孩子,不要當面指責孩子不如別人,而應具體幫助他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如果有條件,爸爸媽媽可以請一位能力強的孩子,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做好一件事情,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孩子之間真誠友好的幫助,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良方。

4、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爭強好勝的性格。爸爸媽媽要引導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能力去同別人相比,競爭是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進步和取長補短,不能用不正當、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競爭的勝利,要把孩子的好勝心引向積極的方向。


這還用說嗎?

什麼樣的父母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妒忌心重都是父母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培養出來的。

想教育好孩子嗎?

很簡單,父母將嫉妒心重這個毛病改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好了。

別扯那些這種教育方法那個教育理念的,根本問題不解決一切方式方法都是徒勞的。


1 放輕鬆:「嫉妒心」是正常且普遍的

在兒童繪本界,有一套《我的感覺》系列繪本是很有名的---《我好嫉妒》就是其中一本。

看,「嫉妒」與「害怕」、「難過」、「覺得自己很棒」、「生氣」、「想念」、「擔心」等一樣,都是孩子正常的情緒之一。先不要著急否定和壓抑它。(一件事物,當你越是壓抑它的時候,也許它的反彈就越猛。)

正如這個系列繪本的作者尼科莉亞·莫德·斯佩爾曼(Cornelia Maude Spelman)所說:「嫉妒是一種普遍而又無法抗拒的感覺---甚至連動物都會嫉妒(養寵物者可證實)。」

2 承認「嫉妒」的存在

也許,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或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就被多多少少灌輸過這種理念:「嫉妒」很不好,有嫉妒心的人不是好人。

也許,我們因為有過這種心理而感到羞愧,甚至在行為上攻擊別人,同時在心理上攻擊自己。

但其實,正如心理學中常常提倡的那樣,面對某件客觀事物或者某種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

正視、承認並接納它的存在

我們可以對自己或者孩子說:「嫉妒」是一種正常情緒,它會來,也會走的。就像我不可能一直生氣、一直傷心、一直害怕一樣。

3 探索「嫉妒」的來源

既然決定直面它,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嫉妒」的來源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一個人一般什麼時候會嫉妒呢?

就像《我好嫉妒》繪本里說的:

當我覺得我媽媽更喜歡別人時;

當我的好朋友常和別人一起玩時;

當別人擁有那些我想要卻沒有的東西時;

當別人能做好那些我特別想做好的事情時;

當別人贏得了所有關注而沒人關注我時;

......

當這些情況發生時,一個人的潛意識裡可能會有這樣的念頭:

「我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我沒被重視」

「我不夠好」

......

從而引發了進一步的焦慮:

「我會不會失去我的媽媽/好朋友/其他人的愛或者關注?」

「我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我想要的那個東西?」

「我什麼時候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好後我是不是就可以得到更多關注/肯定/愛?」

......

理清了這個思路,我們不難發現,也許,嫉妒的深層原因是:我們對美好感情/事物的渴望---對愛、關注、心愛事物、較高技能的渴望。只是,這個渴望超過了某種正常的程度。

4 化「嫉妒」為動力

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經常出現「嫉妒」的情緒,可以嘗試這樣做:

1)通過讀繪本(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聊天(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的形式,來切入到對「嫉妒」這種感覺的探討中去;

2)鼓勵孩子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向信任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

3)告訴孩子,「嫉妒」是正常情緒,這種感覺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消失;

4)與孩子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鼓勵孩子多關注自己的長處與優勢

5)作為家長,反思自己:最近是否有什麼行為,讓孩子覺得「我變得沒那麼重要了」「我沒被重視」「我不夠好」等。

5 從價值觀著手,潛移默化

當然,我們也知道,如果「嫉妒」的情緒超過了某種程度,會引發不良後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試著在平時的教育中採取一些行動,潛移默化地減少孩子的嫉妒感。

比如,盡量不拿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盡量不要用「最好」「最棒」「xx比xx做得好」這些表述,而是多和孩子強調每個人的差異,突出不同孩子之間的特點和獨特風格

這樣,孩子們也許會像《我好嫉妒》繪本里的小熊那樣:

當別人得到什麼好東西時,我可以為他們高興;

我不再去想別人都擁有什麼,我去想我有什麼;

我不再去想別人能做什麼,我去想我能做什麼;

當我嫉妒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會一直嫉妒。

願孩子們能與平和心境相遇:)

@知乎親子


法國思想家拉羅什富科在她的《道德箴言錄》里說:「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是不會有絲毫同情心的。

所以嫉妒是一種消極、陰暗、扭曲的情感,對別人超過自己表示怨恨和不滿意。

有專家研究發現,不足周歲的嬰兒看到母親在給其他嬰兒哺乳時,會出現心率加快、面色潮紅等不安反應,甚至哭鬧。

它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不分性別,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但不重視它的父母,如果用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也會強化孩子的嫉妒心。

父母平時哪些不恰當的言語和行為,會讓孩子的嫉妒心,成為阻礙他們成長的「毒藥」呢?

1、對孩子缺乏關注

孩子對別人有了嫉妒的情緒,父母需要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平時對於孩子的關注度不夠,以至於讓孩子有一種「爸媽不愛我」,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從而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凡事都有一種別人比我好,我自己很糟糕的狀態。

2、不注意分寸

孩子的嫉妒雖然不是好事,但是,家長也千萬不要因此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家裡來了小客人,為了盡地主之誼,表現對小客人過分的熱情,甚至,不惜把自家孩子的玩具和食物統統都拿出來分享。

在《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的閨蜜帶著兒子Leo來串門,一開始嗯哼很熱情,把自己的玩具、零食和Leo分享。

可是,在吃飯的時候,嗯哼看到媽媽不僅給Leo做輔食,還耐心地喂Leo吃飯,讓嗯哼坐到對面去。

面對媽媽這樣的「區別對待」,嗯哼就生氣了。

孩子很敏感,也搞不清楚父母是不愛自己了,還是出於禮貌對客人的熱情。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可以事先和孩子溝通,如何對待客人,也適當注意一下分寸,可以調動孩子一起去招待客人,對於孩子的玩具之類的,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感受到尊重,一般也不會無理取鬧,會積極配合家長一起去招待客人的。

3、不正確的評價

平時生活中,父母對於孩子的評價過於誇大其詞,過分的讚賞,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滋長一種驕傲的情緒,認為自己是最棒的,別人都不如自己。

甚至,無法接受父母誇獎其他人,儘管別人做的的確很好。

比如,有四五歲的孩子,自己吃了飯,穿了衣服都會得到誇獎。

孩子習慣了身邊人對自己的誇獎,認同自己是一個最厲害的人。

尹建莉說:「兒童只有在對自己能力不確信的情況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讚美和肯定幫助他穩固自信。」

還有一種就是父母愛比較,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受到威脅,從而產生一種嫉妒心。

一個朋友因為小時候,媽媽經常誇獎她的一個同學,讓她心生嫉妒。

後來,女同學高考失利,朋友還特別開心,說這輩子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她媽媽嘴裡那個「優秀女生」變得最慘。

孩子的嫉妒心雖然無關道德,但是,如果放任自由,不加以引導,就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心胸狹窄,仇視別人的成功,最後變成一個孤芳自賞的人,孤獨到沒有朋友。

超級育兒師凱瑟琳說:「在英國,這種孩子被稱為『愛比較、不滿足』的人。

其實,孩子愛比較,爭強好勝,往左一步是嫉妒,往右一步就是進取。

父母如何把孩子的嫉妒心,變成孩子的一種進取心呢?

1、和孩子一起正視嫉妒

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我」、「你」「他」的概念之後,也就開始喜歡和別人做比較。

讓孩子正視這種比較,把別人當成了目標,把差距化成動力,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就可以激勵自己做的更好。

所以說,嫉妒其實無關道德,主要是孩子對事物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很容易把嫉妒心理歸咎於嫉妒的對象。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剖析整個事件,之所以會輸了,是因為在能力上和別人有差距。

比如,孩子在一次跑步比賽中的輸了。

父母可以讓孩子先意識到,別人先到達終點,他的確是比你跑得快。

接著再分析別人贏的原因,最後告訴孩子:如果你以後多練習的話,你也會跑的很快。

2、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嫉妒心強的孩子一般性格上都是屬於爭強好勝的,看不得別人贏、自己輸。

對此,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是誰也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

心理學有個「猴王心理」,說的就是人先天就有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渴望被別人認可、被別人崇拜,認為自己就是最強的那個人。

如果父母「猴王心理」過重,爭強好勝,會直接或間接地引導或影響孩子處處與人相比。

這種情況,在孩子長大後,對他們極為不利。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一期村長布置了一個任務,小朋友們必須把簸箕里的貝殼翻過來三個,才可以拿到屬於自己的早餐。

小泡芙因為力量不夠,在別人都拿到早餐之後,還差一個,她哭著想放棄,爸爸劉畊宏在旁邊一直在鼓勵她:「寶貝,你再試著努力一下,這是遊戲的規則,必須翻了三個,我們才有早餐。」

有了爸爸的鼓勵,小泡芙繼續努力,調整了一下姿勢,一下就成功了。

即使是最後一對拿到早餐的父女倆,可是,不得不給劉畊宏點贊。他讓孩子遵守遊戲的規則,鼓勵孩子努力,而不是拿別人去壓制孩子,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接受在比賽中,輸贏都是正常的。

輸了可以難過傷心,總結失敗的經驗,再繼續努力,也許下一次贏的就是自己。

3、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性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嫉妒心。

別人的讚美和肯定會讓他們有安全感、滿足感和快樂感,所以,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誇獎和肯定。

對此,父母可以充實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技多不壓身,還會提高孩子自身的幸福感。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父母不僅要引導孩子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別人的長處。

作家周國平說:「既然嫉妒人皆難免,也許就不宜把它看作病,而應該看作中性的東西」

嫉妒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是一把雙刃劍,孩子應該把孩子的嫉妒,做成孩子成長路上,為他們披荊斬棘的盔甲,而不是讓嫉妒肆意發展,成為刺傷孩子的利器。 @知乎親子


嫉妒,通常出於不自信。覺得自己沒有別人的好。其實人可以有阿Q思維,有這樣思維的人,永遠可以看到我還有半杯水可以喝,而不是我只剩半杯水可以喝。

所以不自信,無法感知快樂,不知足。這三個是嫉妒的核心問題。解決這些、可以嘗試以下:

如果他嫉妒的是別人的才華。那麼你的孩子缺乏誇獎,鼓勵,和無私無比較的愛。你需要改善。

如果他嫉妒的是別人的物質。我建議滿足孩子,但前提下讓他付出對等代價。注意,這不是威脅考試成績的第一。而是比如、給他5塊錢本錢,讓他自己想辦法掙錢。可以從你這裡,或別人那裡。滿足孩子的物質,同時填充他的自信,和享受努力所得的愉悅。

如果孩子純粹不滿足,那麼你是不是物質給太多了?不勞而獲所以不感恩?


推薦閱讀:

傳宗接代:二胎政策下,兒女姓的確定----隨父姓,還是隨母姓?
陪孩子看動畫片的經歷
孩子不愛吃飯?請將「飢餓」的本能還給他

TAG:教育 | 孩子 | 父母 | 父母教育 | 父母與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