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觀)有高下之分,抑或只是不同?

1、佛教講「無垢無凈」,我理解為人的觀念和行為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不要起嗔念和我執。我不認同這觀點。好就是好的,壞就是壞的。大乘佛教稱頌普度眾生的菩薩是無上的功德,渡人難道不是用自己的三觀去影響別人嗎?不是對別人的干涉嗎?如果你不覺得別人垢你凈,你怎麼會想渡別人呢?人家不想被渡,你非要渡,這就不叫我執嗎?

2、西方人口中的no judge,和聖經中的耶穌說誰無罪可以用石頭砸妓女的故事,我理解為,除了神,沒人有權利評價別人。可我看到的,西方社會對個人行為的約束是很嚴格的,所謂道德比我們還寬泛。比如你用力推一下你老婆,只要被看到都會有人上前阻止,即使未構成人身傷害;美國教授一旦師生戀就會被開除;等等。這不都是基於道德評價嗎?

3、我以前一直認為,有一些普世價值觀,比如真善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可我現在發現不是這樣。對的人以為自己是對的,錯的人也同樣認為自己是對的,你以為你對,你沒有歧視他就可以了,結果錯的他反而歧視你。。。比方說你愛看書求上進,你的朋友坑蒙拐騙玩一夜情,他看不起你比你看不起他還多些,因為他覺得看書沒用,他看你的眼神帶著對」知識分子「特有的鄙視和憐憫。比方你救助流浪動物,你正在給流浪貓狗喂吃的,旁邊就會有人大聲說給你聽,」今晚我就燉狗肉吃「,好像故意挑釁。比方有車急插加塞導致刮蹭,對方不光不道歉還下車辱罵你不給他讓道。我見過的大多數行為有偏差、三觀有問題的人,認識到自己low的是少數,大多數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最後我就糊塗了,難道錯的是我?

人的觀點、行為到底有沒有對錯之分?到底是確實有站在山頂的人和站在山腳的人,境界就是有差別,還是這只是我們的錯覺和偏見,只有不同沒有高低?如果有高低,為什麼低的人會嘲笑高的人?為什麼佛教還講無垢無凈、西方人還說no judge?

剛提問完看到這張圖片,更暈了。。(圖侵刪)


很明顯三世諸佛任意一位的大願都是能把一般人嚇傻的最高水平價值觀。而且你錯了,佛是不會強求你的,比如說藥師佛一開始就有個大願,是說「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高下善惡

問心即可


什麼是美,什麼是正

大家都有標準……

但是,這個標準 大家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我們不能因為 這個標準不應該去約束別人,就說這個標準不存在。

所謂渡人也好,教育也好。這本質上,都不是要約束別人

——約束別人必須依靠暴力!

而是在告訴你 什麼是美 , 什麼是正 ,怎麼認識美,怎麼認識正。

這其中,或許有不好的東西,有不適應時代的東西

但是大體上,是人類千百年來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反思。

知乎常說: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也有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見過的大多數行為有偏差、三觀有問題的人,認識到自己low的是少數,大多數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最後我就糊塗了,難道錯的是我?

——這不就是很明顯的價值觀問題嗎?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要指望簡單的答案,不過也並不是說不清。

價值判斷具有相對性,之所以它是相對性的,是因為它本身是狹隘的,除非配合更大的系統環境去看,什麼都不能說明。所有的價值判斷,實際上就相當於瞎子摸象,摸到的都是真的,講出來都是錯的——因為斷章取義,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判斷永遠比以宇宙為中心的事實判斷膚淺和狹隘。

水平越高的價值判斷,是越全面越精準的價值判斷,實際上也就越接近事實判斷。

像古美門貼圖裡的講話,其實就是典型的詭辯,因為人和人的價值觀不是互不相干的,是會發生衝突的,而衝突中就會產生優勢劣勢,價值判斷和其他因素一樣,也會對衝突的輸贏產生影響。

本質上而言,誰掌握的情報更多,誰的知識更好,誰的價值判斷更接近事實判斷,誰在思維上就更有利。

同事實判斷相比較,所有的價值判斷都嚴重不準,但一些比另外一些還是要稍微准一些。


1:好的自然是好的,壞的也只是壞的。但好壞是指品質,而行為沒有絕對對錯,不過角度不同渡人是用好的三觀去影響別人,是對別人的干涉;

人應該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但不同的人的先天,後天,家庭,環境,教育水平等等 都是不一樣,所以才會有渡人,樂於被渡,排斥被渡的區別;

別人不想被渡,但當你意識到他不應該是這樣,社會不應該是這樣的時候,你大概就想必須渡他,他不想被渡,但可以改變方法啊,比如潛移默化,本質不變就可以,況且他了解到真正美的事物,他自己就會主動的追求了

2:為什麼說只有神可以評價別人,因為神是公正的吧,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感覺了。我們的確沒有權利評價別人,但要對別人有正確的認知

西方社會對行為約束嚴格而道德比中國寬泛,大概是歷史西方法治與中國最早的以德服人有關,外國對細節、制度的要求高,中國就偏重人情味了;

也不都基於道德評價,也與對社會公眾的利益有關。例子 大概是大家與小家的選擇,我很理解大家,選擇上也偏向於大家,即使我並沒有愛人,但我相信我以後的愛人是個愛國的人,即便他原先喜歡小家,他後來也會愛國的。(就有點第一個是否渡人的感覺了)

3:普世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它更精細的分支也依舊皆準

自然是意識到自己渺小的是少數,用渺小不用low,因為low的人 在一定意義上是相當於井底之蛙,就像逍遙遊的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大概貼切吧);

你沒有錯,錯的不是你,但猶豫了自己是否錯,所以要更好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且真理在少數人手裡,至少現在是這樣(嗯,希望社會越來越好)

4圖片對別人的相貌說三道四不正確

不應該用偉大來形容 以貌取人和憑藉內在,兩種選擇的層次不同。以貌取人是有些表層,一些時候相貌的確是第一印象,但正確的第一印象應是一個人的整潔與否(整容,無可非議。都有追求美的權利,也沒有立場質疑別人的決定。但掩蓋從前本身的不美就沒有必要,是自卑了)。憑藉內在的人,層次一般較深,品質也肯定不差,但憑藉內在和看是否整潔,不衝突;

我不太懂「心靈美--站姿美」有什麼用意,但評價一個人是要從多方面的。並且 傻氣在一定意義上 不代表不通透;

喜歡他人的標準,是個人自由,沒有好壞之分。你不喜歡她,但他喜歡她。你無權干涉也不應該干涉,如果你和他關係足夠好和親近,可以客觀告訴他她的不足,但不能認為他不應該喜歡她。喜歡(愛)一個人 與 欣賞一個人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不一樣

最後人沒有高下之分。因為尊重;既有缺點也有長處;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之類各種原因。

人的三觀有高下之分。因為可以客觀評價應並且綜上所述。

ps.『最後』的人以及人的三觀,我個人認為結論正確,但理由不充分。

望愚見對你有所啟發

我目前是覺得這樣子很對,當然你也要有自己觀點,大家都是在裨補缺漏和不斷充實中逐漸改變。了解世界的各種;去學習,不拘泥學校里的;國學,不只是論語、大學才有必要,笠翁對韻什麼的也很好……

總之,希望成為更好的人,我和你和大家。


重於泰山 輕於鴻毛


高低的評判本就是主觀的,一個人堅持的觀點總有其對立面,總會有人不認同,而主流的觀點只是得到了多數的認同罷了。本質上沒有高低對錯的區別,只是人們總是容易受到主流因素的影響,所以會產生高低評判的錯覺。至於一些已經成為規定的評價機制,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是錯的,是不好的,只是我們需要盡量保持對主流的尊重。


推薦閱讀:

參觀徐家匯天主大教堂是怎樣一種體驗?
靈恩派套路半全解
那些放棄信教的人是因為什麼原因?
原創 | 回頭看,現在我眼中的基督教---為什麼「無神論」對基督教的攻擊是沒有效力的?
「我信我神」的本意是什麼?(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TAG:道德 | 價值觀 | 世界觀 | 佛教 | 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