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和漢服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圈子分裂對立文化這麼嚴重?

如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畸形現象


從古風圈輾轉漢服圈的我,有足夠的發言權。

所謂古風,就是古之遺風,何謂古之遺風?即古代遺留下來的美好的風尚,這裡邊最重要的時內在精神氣質,詩詞、國學只不過是內在精神氣質的外在表現。

在古風圈待過幾年的,現在的古風圈也泛濫嚴重,古風是古之遺風,不是當下一些流行的東西。詩詞、文言、國學這些裡邊很多都歸結於古風,還包括說古微古段等等。但實際上真正懂古風的只是少數,大家只是追求其外在的華美,就像看到美女都說美,但絲毫不知道她卻是個殺人犯。

古風圈還存在這類人,自視清高、目中無人,以為自己學了點知識,知道了一些就很不了了,覺得自己天下第一,古往今來沒有人可以相比的那種。但說實話,其實很多人都會經歷這步,但有的人伴隨著磕磕絆絆,會從恃才傲物變得慢慢懂得世間道理,懂的許多深邃的道理;但有的人不一樣,他會傲才視物一輩子。

我很少去古風圈,目前主要待在詩詞圈、文言圈和道家、儒家這些圈子裡面,因為古風圈很浮躁。

再說說漢服,所謂漢服,即漢民族服飾,但自漢朝以來,漢服就一直本著兼收並蓄的形式發展下去,現在我們提及漢服的款式是來自於當時的胡族,華夏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

而在漢服圈是另一種情況,買漢服的只顧著好看,賣漢服的只顧著噴山。他們把漢服所繼承的意義忘得一乾二淨,單純的認為漢服就是一種穿的漢服。如果如此斷定,又何必說漢服是漢族的?所以很多矛盾的地方,不過現在漢服圈的大部分還是一些小孩子、學生,而漢服本身的文化知識拓展的道路還很長。

我是漢服文化傳播者,公眾號「漢頤漢服」。


一群人自以為自己在復古,極其講就形制,不顧實用性與美觀性,只講就復古,要不是法律不允許,可能連開襠褲也會照著復原出來,但實際上,能用做資料的文物都沒有,只有古畫,古畫有不是立體的,也不能拆解。可能是覺得資料飽和了,也可能是覺得資料夠用,就一點也不去研究,沒有沈老的定力也不去用心。

一群人盲目跟風,只顧美麗與利益,一頭扎進來,不講就科普性,你問最基本的,你穿這個衣服叫什麼,她可能要思考一下,自覺穿上衣服就是古今第一美女詩/文人,實際上,詩經就會三首《關雎》《桃夭》《蒹葭》還不一定能背全了,古詩鑒賞水平可能也就是會用眼看,大概翻譯出來分出派別都不清楚,所謂知道的也就是靠某抄襲古詩解析書而來的幾個愛情古詩,一問風骨為何?內涵為何?全然聽不懂。

當兩極化嚴重了之後,分裂就出來了。一個講就內在一個講就外在。


古風自身領域多樣潮流,融合二次元,有一定文化國學內涵,這裡的國學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宗哲。但這些在少數,這樣高含量的大群也是少數,多是二次元配音國風音樂國漫漢服水群。通過國家共青團注意到,b站發展。華服日,國風音樂節等等。還有閃光少女電影可以作古風潮流的淺了解。但就像這部電影名。漢服古風圈子定義混亂,充斥水群和網黑。民族主義,低素質水群佔多。古風目前的發展就是定向不穩,國家只能從國風,華服入手。而古風,漢服。則不被官方認可。國風和古風,似乎沒人認識到要定義或統一一下。我個人傾向於統一。但現在的潮流時代化下,仍舊內部疲軟,未出現統一潮流形式。只在國家層面,國家通過網路宣傳,未見對古風圈遙相呼應。而站在大層面但並未突出古風。這就是因為網路或線下沒有民間古風統一實體。導致漢服與古風若即若離。成為兩大系統。國風相較兩者顯的曖昧。

漢服圈問題在於一,漢服制式多樣,未創新或復古統一新時代模式。而是一步一步全漢族時代顯示。民族主義突出,則政策只能定義為華服。商業化嚴重。

但古風圈與詩詞圈融合,應當防範封建思想的國學入侵,但古風圈潮流性高,侵入性不高,但在宗教圈,以佛教群為主的弟子規國學糟粕泛濫嚴重。

以上,需要民間官方統一引導規範。


矯情


所謂古風,就是所謂含有古裝元素的服飾,不等於漢服。而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所謂古風的衣服,實際是表演服。


推薦閱讀:

穿件漢服就算古風?不會擺pose照樣沒用!
中國古代髮型發展史
漢服演變朝代簡史

TAG:文化 | 圈子 | 漢服 | 古風 | 漢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