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種都應該是松煙香嗎?

正山小種紅茶都是松香桂圓香嗎,我買了一種只有淡淡的花果香,不知道是否是正宗的正山小種?商家和我說是因為無煙小種的原因。

正山小種紅茶都是松香桂圓香嗎,我買了一種只有淡淡的花果香,不知道是否是正宗的正山小種?商家和我說是因為無煙小種的原因。正山小種紅茶都是松香桂圓香嗎,我買了一種只有淡淡的花果香,不知道是否是正宗的正山小種?商家和我說是因為無煙小種的原因。正山小種紅茶都是松香桂圓香嗎,我買了一種只有淡淡的花果香,不知道是否是正宗的正山小種?商家和我說是因為無煙小種的原因。


1、目前市面上的正山小種分為煙熏與不煙熏,這也是從工藝上劃分,最原始的工藝有煙熏這道工序,而無煙小種是後期改良而成的,所謂「新工藝」。因為多數人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煙熏小種的那股煙味,所以為了迎合茶客的口味,無煙小種才應時而生。

2、從產區上劃分,大家習慣把桐木村當作是正山範圍,實際上據《武夷茶經》記載:產於武夷山星村鎮桐木村高海拔環境下所產的紅茶為正山,以廟灣、江墩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這些產區的小種紅茶都能稱為正山。由此也可見,正山的範圍不止桐木村,只是桐木村是最核心產區。

而題主說的正宗,更多應該看是否產自正山範圍,沒喝到題主的茶,加之提供的信息少,不敢給予肯定答案。

說個題外話,過去的小種紅茶是外山小種與正山小種的區別,現在正山小種它更像個茶葉品名,這點跟金駿眉差不多,由於名氣越來越大,外山原料制出的茶都以正山小種售賣,無非是原料產區不同,工藝基本一致。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有人認為只有正山範圍所制出的原料製作紅茶才可以叫正山小種,才叫正宗,也有人認為只要按照小種工藝製作也可以稱為正宗。前者是站在產區層面,後者是站在工藝層面,這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以往是沒有這種「正山小種」和「煙正山小種」之分的,只有「正山小種」。

只是時代變遷、工藝發展、市場倒逼等多種原因,逐漸發展出豐富多彩的「正山小種」紅茶,比如還有新工藝的各種「花香正山小種」,工夫小種,野生正山小種等,細究起來,那就更多了。

正山小種和煙正山小種紅茶,區分也主要就是按照品質特徵和加工工藝的差別分的。 製作工藝是比較複雜,分為初制工序和精製工序。初制工序是「茶青—萎凋—揉捻—發酵—過紅鍋(這個工序前些年基本沒有了,近兩年有個別師傅開始嘗試恢復)—復揉—熏焙—復火—毛茶」。

萎凋有日光萎凋與加溫萎凋二種方法。

桐木關一帶在揉茶季節時雨水較多,晴天較少,一般都採用室內加溫萎凋。加溫萎凋都在初制茶廠的「青樓」(別誤會,其實是「菁樓」,後來叫著叫著就成「青樓」了)進行。

「青樓」共有三層,二、三層只架設橫檔,上鋪竹席,竹席上鋪茶青,採摘回來的茶鮮葉稱為「茶青」,就倒在竹席上,開始萎凋。 而「青樓」的最底層用於熏焙經復揉過的茶坯,最底層有幾排煙道與室外的柴灶相連。在灶外燒松柴明火時,其熱氣進入底層煙道內,一邊熱氣及煙焙乾茶坯,一邊利用其向上走的餘熱使二三樓的茶青加溫萎凋。從這時開始,正山小種就開始大量的吸收煙香味了。

而揉捻、渥紅(「發酵」)後的茶坯也在「青樓」內吸收松煙香。這都是形成正山小種很關鍵的程序,而目前市場上大量的「正山小種」,只所以喝不到松煙香及桂圓湯,也多是由於沒有這時的「青樓」內的與松煙共生共處過的原因。 在「青樓」上萎凋及每次翻動茶葉,都是一場極辛苦的工作,你可以想像到站在煙房內什麼情形。

熏焙就是將復揉後的茶坯抖散攤在竹篩上,放進「青樓」的最底層吊架上,在室外灶膛燒松柴明火,讓熱氣導入「青樓」底層,茶坯在乾燥的過程中不斷吸附松煙香,使正山小種紅茶帶有獨特的松脂香味。

復火:烘乾的茶葉經篩分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後,再置於焙籠上,再用松柴烘焙,以增進小種紅茶特殊的香味。 經過以上工序的茶葉便是正山小種紅茶的初制毛茶了。

這時正山小種和煙正山小種紅茶,還是一致的。

區別就在下面精製中另一道工序了: 在接下來的定級歸堆及再根據需要走水焙和篩分揀制之後,或勻堆,或繼續熏焙。 如果直接勻堆成品銷售了,就是「正山小種」。如果再加一道「熏焙」工藝,就是「煙正山小種」了。

熏焙,煙正山小種紅茶加上一道松香熏制工序。乾燥烘焙過程中要增加松香熏工序,讓在乾燥的茶葉吸附松煙香。經熏焙的正山小種紅茶有一般濃醇的松香味(桂圓乾味),外形條索烏黑油潤。

正山小種和煙正山小種的加工工序區別就在這裡。

由於桐木關得天獨厚的地質環境與獨特的製作工藝做出的小種很受茶人的歡迎,紅茶外銷的急劇擴大,使正山小種紅茶的生產也不斷向外擴大,很多非桐木關的茶青甚至武夷山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茶青利用正山小種的工藝做出的「外山小種」很快充斥了市場。

古代桐木關的茶人為了讓茶友可以區分正山小種與外山小種,就利用武夷山獨有的松煙熏制工藝製作煙小種的具有獨具桂圓湯味的小種紅茶以便茶友區分。

煙小種問世後在國外很受歡迎,每年出口量很大,武夷山至恰克圖5000多公里,其運輸場面極為壯觀。

「駝隊駱駝常常成百上千,首尾難望,駝鈴之聲數里可聞。」

而由於桐木關成了世界自然風景保護區之後,禁止砍伐桐木關的松木,其他地方的松煙怎麼也熏制不出以前那種純正的桂園湯香的小種了。而且隨著金駿眉的出現,新時代的茶人將金駿眉的工藝融入到正山小種的製作工藝中並形成了新工藝的小種。

新工藝的正山小種既有金駿眉的花果蜜香,又具有桐木關正山小種獨特的風韻,逐漸替代煙小種成了市場的主流。

題主說的正宗,更多應該看是否產自正山範圍,沒喝到題主的茶,加之提供的信息少,不敢給予肯定答案。

所謂「正山」:東起麻栗,西至掛墩,南起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關。

不過方圓五十里左右的一小塊,茶人們趨之若鶩,若是價格不到位,又豈有普通茶客的份。

所以,要判定是否正宗,還是需要喝一喝才知道,好茶自己會說話的。


謝謝邀請 :D

我們先定義一下「正宗的正山小種」是什麼意思:正宗的正山小種,指的是茶葉原料採摘自武夷山桐木關產區內,經由小種紅茶的製作方法所制而成。

正山小種自十幾年前開始出現了「無煙」的製法,所以現在我們喝到的正山小種,有的是煙熏製法,有的是無煙製法 — — 於是,是否煙熏,並不能作為判斷該小種紅茶是否產自武夷山桐木關產區的依據。

現在外地有許多紅茶產區也具有了煙熏的條件與技術,所以一些外山小種,也可能是煙熏的。這其實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當有人喜歡喝煙熏的小種,又不想花比較高的價格購買的時候,外山煙熏小種便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而桐木關內的一些茶廠會收外山的青葉來製作紅茶,這也不是什麼秘密。江西的、浙江的、浦城的、甚至從安溪連夜拉上來的,比比皆是,這些青葉也是有小部分拿來製作煙熏小種的。說實話,這種是最可以以假亂真的,當做慣真東西的人來做點假東西的時候,往往是可以做的比較像真的。

判斷一個小種紅茶是否是正山產區,其實說來也容易:正山小種有一股獨特的山場氣息,這是青葉原料本身帶來的,而非製作工藝的影響而成。去年我拿桐木麻粟的青葉做了一點白茶,也是有這股氣息,今年有個朋友拿桐木龍渡的青葉做了一些岩茶,也是有這股氣息。所以基本就可以有這個結論了。

有這股氣息的小種紅茶,就是正山的;而沒有這股氣息的小種紅茶,就是外山的。這是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從原料直接審視它。至於這股氣息到底是什麼樣的,恐怕我也無法用文字準確的描述出來,所以還是要靠自己多喝、多琢磨、喝與茶友交流,從而慢慢累積經驗罷。

謝謝閱讀。


是有這麼回事。正山小種分為煙種無煙種,以在製作工藝上是否有用松針松柴熏制而成的為區分依據:有用松針或松柴熏制的稱為「煙正山小種」;沒有用松針或松柴熏制的,則稱為「無煙正山小種」。

武夷山桐木關是正山小種的發源地。在這裡,傳統的正山小種是松煙熏制的,但是因為口感非常濃烈,後來為了適應大眾的口感,茶農或茶企基本都轉向製作清香型的無煙小種。現在只有少數茶企還會製作少量的煙小種。

不過儘管商家說的是對的,也不能就證明這位茶友買的就是正宗的桐木關正山小種,畢竟現在市場上的真正的桐木關正山小種還是比較少數。


最原始的正山小種是在「青樓」製作,負一樓是燒火的火坑,燒的是馬尾松木,一樓有火道,二樓、三樓為萎凋、乾燥用,所以傳統正山小種有煙熏味、桂圓味、松煙香。

為了服務廣大消費者的口感,出現了新工藝正山小種,可脫離「青樓」製作,發酵程度也輕了,自然也就沒有了松煙香,更多的是花果香、木質香(老樅)

在產區:福建省 武夷山 桐木關 ,人們把傳統工藝製作的正山小種茶,稱為:煙熏小種;做的量不多,一般到茶季末製作,因為傳統風味市場接受度不如新工藝的正山小種。


推薦閱讀:

茶葉有煙味,品質不好,還是另有隱情?
什麼樣的紅茶最好喝?

TAG: | 茶葉 | 正山小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