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作為父母該不該指責孩子?


我們知道語言是有力量的,既能給予鼓勵和愛意,也可頗具殺傷力。

在這個題里,如果我們關切地問:這位爸爸/媽媽,聽起來你和孩子遇到了難處,能不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我們在此傾聽,想要提供幫助。

與我們不分青紅皂白,拿言語做刀對你一通指責,可能會留下不同的感受。

在我們育兒的時候也一樣,遇到孩子做了某件事眼看就要激怒自己,或是看到孩子處於某個讓自己覺得煩憂的狀態,先放下正確與錯誤,應該與不應該,去接納感受

如果可以,先去釐清自己的感受:

看到孩子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這讓我作父母的覺得(好煩躁/好擔心/好憂愁/好操心/沒面子/好失望……)。

這可能是非常複雜的感受,你需要一些時間去體會自己的內心。然後再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

我感到煩躁是因為最近太累了,工作上……家務上…… 經濟上……體力上……老人們……

我原本以為的養育孩子,與實際的養育體驗不太一樣……我本來期待孩子會如何如何,沒想到他如何如何……

這時候我們再區分一下感受:

雖然我工作上/家務上/經濟上/身體上/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上……這些都讓我覺得不堪重負,但這是我作為成年人自己的生活選擇。

雖然我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期待,而他的表現與我的期待不一樣……但孩子還未成年,他能分擔/理解的有限,這些壓力是我作為大人該自己先行化解、調整的,如果有困難我應該想辦法求助,或者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不應該沒頭沒腦發泄、強加到孩子身上。況且我的發泄和控制也是於事無補的。

接下來再問問自己,能不能放下自己,關心起孩子的狀態:

孩子表現出這樣的狀態,可能是受了什麼因素的影響?

如果了解,就觀察並列出來一些可能的因素,如果不了解,就找一個機會去傾聽和了解孩子。

  • 有一些是孩子在學校,因為學業或社交壓力而造成的;
  • 有一些是孩子內在里梳理情緒的能力需要得到加強;
  • 有一些是孩子遇到了自己解不開的困難;
  • 有一些甚至是孩子最近身體不適,有生理原因在內;
  • 有一些是孩子缺乏關愛和理解,發出的缺愛信號;
  • ……

找到可能的原因後,我們再看看,自己能和孩子一起做些什麼。我們讓孩子慢慢學會,「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是一種需要自我發展的自愛能力。

我們確實不需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快樂是父母有責任不惜一切代價防止讓他們不快樂的事情發生,只要父母沒有成功做到防止他們心情不好或者不舒服,那就應該承擔責任,負責救火。

但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做好準備應付成長中的壓力:讓兒童自己調節內在情緒,不開心、不舒服是生活的正常部分,這些情緒是會消逝的

而這些示範,首先可以從父母如何應對和承受壓力開始,當然作為父母,我們沒有必要完美。

如果可以,從與孩子站在一起開始,用平等、尊重的愛,來了解孩子,包容孩子,引領孩子。

當你為一件事憂傷難過的時候,忽然一道劍光劈頭蓋臉而來,這會不會讓你驚魂不定呢?

指責的言語,好比就是這道劍光。

我們不去砍伐孩子,因為我們愛他/她。

我們愛他,他也愛我們。

祝好。

@知乎親子


有一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又非常實用,裡面還有寓意深長的小故事和小漫畫。

大人先讀起來吧,就當照顧一下自己,換個心情。這是一本經久的經典育兒書籍,你可以臨近的圖書館借閱: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京東¥ 21.80去購買?


對這樣的孩子,一定避免簡單粗暴的管教。看似「玻璃心」的孩子很可能只是屬於高敏感度兒童而已。

什麼是高敏感度兒童

有這麼一類孩子,他們天生神經系統發達,善於發現環境里的細微之處,在心理學上被稱作高敏感度孩子(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在一般人眼裡,這樣的孩子敏感、膽小、愛哭鬧、情緒多變、適應能力差……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在《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一書中表示:兒童中至少有20%具有高敏感度特質,男孩女孩比例相同,他們的個性是天生的,出生時就有。

《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作者:伊萊恩·阿倫

高敏感度兒童,共情能力比其它孩子更好,非常注重細節,特別是社交細節,比如別人的情緒、表情或者關係;

他們更容易感受外界的變化,比如溫度的起伏、植物的特徵,或是對小動物的偏愛……

他們比正常的孩子更敏感,觀察到的事物細節也比普通孩子更多,思考的更深刻,感受到的情緒更強烈,對外界的反應也就更強烈。

?自測:您的孩子屬於高敏感度兒童嗎?(多選,每題一分)

□ 1.容易受到驚嚇。

□ 2.抱怨衣服粗糙扎人、襪子縫線不舒服、衣領卷標磨得皮膚癢。

□ 3.一般而言,不喜歡大的意外驚喜。

□ 4.用溫柔的勸說比嚴厲的處罰有效。

□ 5.好像可以讀我的心。

□ 6.語言能力較同齡小孩成熟,會使用超齡的辭彙。

□ 7.會注意到最微小的不尋常味道。

□ 8.幽默機智。

□ 9.直覺強。

□ 10.經過興奮的一天後,難以入睡。

□ 11.遇到重大改變有適應困難的問題。

□ 12.如果衣服濕了或弄髒了就想要換衣服。

□ 13.有問不完的問題。

□ 14.是完美主義者。

□ 15.注意到別人的不開心。

□ 16.喜歡安靜的玩耍。

□ 17.問深刻而需要思考的問題。

□ 18.對痛苦非常敏感。

□ 19.在吵雜的環境中會顯得焦躁不安。

□ 20.會注意到細節(例如你動過家裡的擺設或是換了髮型)。

□ 21.爬高之前會先考慮是否安全。

□ 22.沒有陌生人在場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好。

□ 23.對事情有深刻的感受。

如果測試結果在13分以上,那麼孩子大概就是高度敏感兒童。

如果只累計了一兩分但是這一兩項的特質極為強烈,那麼孩子也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

?高敏感度兒童,會表現出的共性特徵有:

? 性格內斂,小心謹慎

? 愛哭,容易傷心,難過,憤怒

? 不願冒險,喜歡按部就班

? 不喜歡驚喜、改變

? 討厭嘈雜的環境

? 容易累和餓,對此無忍耐力

? 拖拉,容易分心,易受干擾

? 不合群

……

?一般,形成高敏感度兒童的生理和性格特點有兩大因素:

一是基因和遺傳,如果父母屬於敏感性人群,孩子高敏感的比率更高,最直接反應在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上,高敏感性的孩子在感官方面會更強;

二是家庭環境因素,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個性形成和敏感度造成影響。

這些特性讓父母疲於照顧,感覺孩子更「不好帶」、「愛搞事」、「玻璃心」……其實,這樣的孩子只是敏感度比較高,對外界反應的情緒更細膩。換句話說,這種先天個性不是「麻煩」,反而是孩子最美的個人特質。

高敏感度不是「麻煩」

是孩子的個人優秀特質

不可否認,高敏感度孩子的先天個性,讓他們行為纖細,常被周遭人說「想太多」「瞎操心」「太脆弱」,因為當今社會普遍推崇活潑外向、樂觀進取的人。

但「敏感」不一定只帶來限制,也可能會開啟新的可能。高敏感度兒童的才能勝於常人,雖外在表現偏內向,但他們因心思細膩,能體會到比普通孩子更多的訊息。

如果父母能很好的加以引導,這些特質能成為他們優秀的個人特質。

? 神經纖細敏感,大腦轉速比普通孩子更快

高敏感度兒童更能感受到事物的細節,擁有豐富的想像力,表達更感性細膩,他們會是最好的友人,因為他們更嚴謹、周全、體貼,且善於傾聽。

? 具有高度同理心,很會為他人著想

他們的身體里,住著敏銳無比的情緒感受雷達,能敏銳捕捉周遭人的情緒,容易對他人產生情感投射,面對美好的事物,他們會更敏感的感受到美好與幸福,懂得為他人著想,細心體貼。

? 想像力豐富,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

高敏感度兒童,由於感知更敏感,對外在的感受更纖細,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有強烈的藝術靈感,對藝術感受更強,喜愛沉浸於自我的世界,更易擁有豐富的內在生活。

高敏感度孩子是一群個性特別的孩子,他們的可塑性很強,父母要注意別在小的時候為他們打上「心理有問題」、「難搞」、「麻煩」的負面標籤,要知道,他們的敏感特性是上天賜予的最美禮物。

與高敏感度兒童的5種相處方式

孩子的敏感度高低並無好壞,重點是父母面對不同類型的孩子如何教養。敏感度高的孩子,在嬰幼時期,可能被認為難照顧,但這並不是什麼問題,關鍵是父母的態度。

? 相信孩子並認同他的感受

高敏感度的孩子對細節或情緒感受更多,神經更加敏銳。比如,當孩子說鞋子硌腳或者衣服不舒服時,相信他,並問問孩子想怎麼做。如果一時無法滿足,父母請先要認同孩子的感受,不要貿然的認為是他們在「搞事」、「作」,和孩子共同一起商量解決他的問題。

? 避免簡單粗暴的管教

高敏感度的孩子需求會比普通孩子多,常常哭鬧情緒化,很多父母面對孩子一味的哭鬧,常常會採用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以自己的權威來恐嚇孩子,強制他們不準哭鬧,這種教養態度很容易給他們帶來心理陰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錯,需要批評教育嗎?一定需要,但是請正面和孩子討論說出自己看到的和心裡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或建議,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

? 不攀比給孩子壓力

很多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開朗活潑又沒那麼多特殊要求,難免心生羨慕,在孩子面前無意對比。這對於高敏感度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他們本身比普通孩子的情緒感受力要強,父母的無意攀比會帶給他們錯誤的信息——爸爸媽媽不愛我,這種「比較」,很容易讓孩子受傷,家長得剋制。

? 不過分評判孩子的行為

高敏感度的孩子對他人的評價非常看重,會不自覺沉入到他人的認知中。父母要盡量少過分評判孩子的行為,正確引導孩子認知自我,關注行為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結果。

? 鼓勵多和同齡人交往

高敏感度的孩子需要多和同齡孩子交往,父母要多鼓勵他們參加活動,如果孩子害怕,可以先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製造一些氛圍,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慢慢鍛煉他們的膽量,逐漸放手。

另外,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嘗試,在參加活動前多一些練習,這樣更容易讓他們體驗到成功,成功能更好給孩子自信,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社交關係。

沒有天生「難搞」的孩子,就算是高敏感的孩子,也是墜入凡間的天使。身為父母,想要幫助天使更好的認識世界,友好正面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而且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這些是否都是「錯誤」,需要被指責的錯誤呢 。

手裡拿著鎚子,看什麼都是釘子,有了指責的權利,看什麼都是錯誤,這種思維方式肯定會出事的。

易怒還可以說是一個錯誤,你可以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主角父親對他說的這句話教導孩子:

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這句話也是給題主說的,當你對孩子生氣時,你也要知道,孩子並不擁有你所擁有的優勢。

情緒低落需要的是安慰,是解決情緒低落產生的原因,需要你傾聽他的真實想法。

愛哭,需要你去想辦法提高他的自信心,提高承受能力,通過指責,讓他不哭了,並不能讓他真正堅強起來。

至於焦慮,我懷疑是不是你經常指責他導致的他焦慮。

該教育還是要教育,但不能通過強壓的方式,否則最後孩子只是有一個外表的堅強,內里已經滿是裂痕了。


孩子變得焦慮、低落、愛哭,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從小沒有扶養好的問題。人的安全感是在0~3歲形成的,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受到傷害了,父母能及時響應,能及時安撫。孩子就容易形成安全人格,後面碰到困難,也會安全不卑不亢的應對。對於目前的情況,就是要找到讓孩子焦慮、低落和愛哭的原因,找到原因,盡量把問題解決掉即可。比如如果是因為作業一直寫不好而焦慮的,那麼父母最好能夠一起陪伴孩子,幫助孩子找到優秀的學習方法即可。如果客觀原因解決不掉,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孩子如何應對壓力,如何進行自我情緒管理,比如我前面介紹的冥想法、深呼吸法、情緒ABC管理法等。

Talkroom-更快更靠譜更省錢的心理諮詢?

www.talkroom.cn圖標


父母如果學過心理學,並且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話,會對孩子有更多的共情,接納,陪伴。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父母,沒有條件學心理學。

孩子怎麼辦?只能長大以後學心理學療愈自己,或者找心理諮詢師求助了。

或者用自由書寫陪伴自己,給自己做情緒釋放。

TEDx蘇州:以一顆輕鬆的心自由寫作 黃鑫寫作治療魏洪謙的視頻 · 4025 播放


「誰強誰有理!」是我們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指責孩子的全部權利來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適合任何與人相處的場景,自然包括和孩子溝通

換個角度,當你情緒低落時,你是不是也可能哭、怒、焦慮?當你發泄情緒的時候有一個人說他應該指責你,他是為你好,估計你就算不懟他,也會白他一眼,心情一點不會變好。

題主困惑於該不該指責孩子,是因為覺得孩子給自己添麻煩了。再深一層,是孩子的表現和自己的期待有落差,夢想照不進現實。這是家長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的問題是期待和現實的距離

解決問題的本質是讓問題消失,要麼是提升現實滿足期待(通常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要麼就是降低期待滿足現實(通常這種是「我所不欲也」)

孩子的表現達不到我們的期待。明明希望TA是一個懂事、乖巧、有禮貌、勇敢、穩重......的孩子,可他卻是不是給我添個堵、出門不愛打招呼、一點小困難就退縮、出去玩還冒冒失失的........甚至總是易怒、愛哭......

於是我們就難受,就焦慮,想趕緊讓他變得「正常、穩定」。哄也哄了,道理也講多少遍了,沒用。下面就開始考慮升級應對措施了,指責、罵、動手打......

該怎們辦?要不要升級應對措施?

這就要看,指責、罵、動手打......它們能不能提升現實?

如果能改變孩子的表現,它的有效是長還是短,或者是效用遞減的?

我們的問題是孩子的解決方案

孩子一定是遇到了什麼困擾到他的事情,所以才會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這是TA能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我們眼中的問題,都是孩子用那個小腦袋瓜能找到的「唯一」解決辦法。只是你覺得不舒服,覺得困擾而已。

所以,如果你很認真的糾正孩子的「不良表現」,你拿走了他的解決方案,只會讓孩子更痛苦,他不知道還能怎麼辦了,因為他必須要去面對那個讓他手足無措的問題了。

尤其是孩子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問題,他的解決方案是你的問題。結果你不斷的拿走他的解決方案,他不斷的整出其他的解決方案,給你製造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真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教孩子處理情緒比改變行為更重要

哭、生氣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負面情緒,不喜歡這樣的情緒。孩子一旦有這類情緒,我們就容易焦慮。會用這三種方式去處理:

  1. 冷漠,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
  2. 拒絕,非常排斥情緒。
  3. 交換,用好的東西去吸引孩子,交換掉孩子現有的情緒。比如一看孩子哭就哄,說「寶貝不哭了,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

交換也好,冷漠、拒絕也好,這些都在告訴孩子一個信息:「這些情緒不是好東西,不該有」。孩子學不會面對情緒,長大以後,男孩會通過理智壓抑自己的情緒,女人會用購物等方式發泄情緒。

情緒不能通過正確的方式釋放,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心結,通過身體的疾病來表達。所以,必須教給孩子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尤為重要

一、教孩子辨識情緒

其實情緒是一個很朦朧的感受,假設我在哭,我是傷心、害怕、委屈,還是生氣,你其實很難判斷,對不對。

所以,情緒其實是需要被命名的,而能夠正確命名的前提是,我必須要知道「我現在到底是什麼狀態」「我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對「是什麼」以及「為什麼」的了解就是情緒理解的核心內涵。

識別情緒可以從照鏡子開始。帶著孩子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彼此觀察。哦!開心的臉讓人看著就高興,你也喜歡對不對?生氣的臉長這樣,好可怕!哭著的臉好難看是不是……

玩夠了之後呢,你還可以帶著孩子去觀察周圍的人,看看他們的表情,觀察他們的動作,然後猜猜這些人現在是什麼情緒。

像這種觀察表情和肢體動作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學會察言觀色,提高對別人情緒的敏銳程度。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有情緒,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同理。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我小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害怕過」,「我感覺你很傷心,你需要哭的時候可以哭出來,媽媽陪著你」......這種共情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TA的接納,並從我們身上吸收到力量。

三、將情緒和行為剝離

孩子很生氣,動手打人了。可以說「我看到你很生氣,很憤怒,但是對於你打小朋友的行為,那是不對的。」即把情緒和行為剝離開、分開看。

情緒是不是理性可以改變的,比如明明很生氣,卻要把生氣變成開心,是不可行的;而行為是可以調節的,再生氣也能控制住自己不打人。

孩子可以有任何情緒,而行為一定要符合社會規範。

當孩子情緒來的時候,我們做一些引導,讓孩子慢下來、描述TA自己的感覺。

認同孩子的情緒,讓行為和情緒剝離,情緒本身沒有錯,用什麼樣的行為去處理情緒,才是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的。

@知乎親子


謝邀!

當然不該指責!

情緒問題不是犯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洞察自己的情緒,同樣的,也要有洞察對方情緒的能力!

當您的孩子有情緒了,您又洞察到了,那麼就直接的對孩子反映他的情緒,並且表示理解,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學會洞察自己的情緒,也讓孩子可以快速緩和情緒!

舉例,孩子摔了一跤,哭了!你說,寶寶是不是摔倒了,害怕啦,媽媽抱一下!比你說,不哭不哭,沒關係!要好得多。第二種說法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所以和孩子相處,不要用上成人的優越感,多以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他的問題,這樣孩子才會有更高的自尊水平,他才有更好的情緒調整的空間!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當我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哭泣的時候,焦慮的時候,別人再去指責我們的時候,更甚是我們的家人在指責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是怎麼樣的感受?當我們嘗試換位思考,我們會不會覺得答案更加顯而易見呢?

我覺得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不應該是該不該指責孩子,而是為什麼孩子會情緒低落,為什麼孩子易怒,為什麼孩子愛哭,為什麼焦慮,只有我們知道了事情的原由,我們才可能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孩子進行溝通和引導。

我記得看過一個泰國的視頻,幼兒園放學啦,幾個孩子一身泥濘的站在學校的門口,每一位父母見到孩子的時候都是在指責孩子為什麼把自己弄的這麼臟,當家長們看到了學校電視里的表揚,家長們才知道,孩子們是為了幫助一位騎車的老人,幫助老人家推車,才把全身弄的很臟。我覺得這個案例就很好的詮釋了我剛才所說得,我們要了解事情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責。

除了知曉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我們家長們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我特別理解家長們的心情,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心中的寶貝,我們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第一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過度的溺愛孩子們,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長們親力親為,孩子們失去了鍛煉的機會,讓孩子覺得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一旦出現了不和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會讓開始變得暴躁,開始大哭大鬧,不敢去嘗試。

第二 我們有沒有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變得更加優秀,但是過度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裡會讓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焦慮,不安。有些家長在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成績時,就會開始抓狂,把自己的壓力不斷傳輸給孩子,那我們為何不坐下來與孩子認真的談一談,聽聽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了解家長的想法呢?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橋樑,指責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三 我們可以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我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我們的陪伴會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更加自信,更加開朗,我們可以在旅行中讓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在故事更好的明白世間的道理。

每一個孩子都可愛的天使,願每一位天使都擁有屬於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


望聞問切,對症下藥,聽過嗎?

如果是你老闆,你同事,你親戚鬧脾氣,你會二話不說什麼都不問,張嘴就罵嗎?

如果你工作上遇到問題,你會不管不顧一通指責嗎?

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單純發泄情緒不可行。

這些道理想必你都懂,怎麼對待孩子就不懂了?

只是擁有著作為家長的權威和權力,掌握對孩子的生殺大權,讓你變得自以為是,自高自大了。

耐心多一點,關愛多一點。

畢竟,你對孩子什麼樣,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未來孩子就會對你什麼樣。


你指責孩子,就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該哭,不該發怒,不該情緒低落。換位思考,如果你父母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指責你,你如何感受。其實你心裡都清楚,只是沒有辦法。教育本身就是很難的一件事,如果想做好,多想想辦法。如果覺得無所謂,直接去指責孩子就好,希望孩子聽話,好像也挺省心的。


首先不要指責孩子,我們要分析一下原因,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變化的呢,然後我們根據這些原因來進行調整,與孩子談心,畢竟孩子已經情緒不好了,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再來指責孩子,那麼孩子會完全感受不到愛,更加沒有歸屬感跟價值感了,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也是一樣的。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什麼是不良行為?當你主動觀察,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產生錯誤目的,我們可以把這些錯誤目的分成四個類型。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了解。

一、不良行為的四種類型

【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想採取的行動:提醒;哄勸;替孩子做他已經會做的事。

孩子的回應:暫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樣子,或換成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給孩子一個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一個秒錶,幫打電話的你計時。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大大的擁抱常常有效。設置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約定一些無言信號。避免給孩子特別服侍。給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為,關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時,花時間訓練孩子。閉上嘴,採取行動。停止哄勸,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帶她去洗漱間刷牙,撓撓她的咯吱窩。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尋求權力】

孩子的目的:尋求權力。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被激怒;受到挑戰;受到威脅;被擊敗。

想採取的行動:應戰;投降;希望自己正確。

孩子的回應:變本加厲;屈從而內心不服;覺得自己贏了;消極對抗。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並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隨後開個一對一的解決問題的小會。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你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等大家都準備好以後,我會繼續講課。)設定特別時光。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的議程上。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報復】

孩子的目的:報復。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想採取的行動:反擊;以牙還牙;心想「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孩子的回應: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我得不到歸屬,但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孩子冷靜下來。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傷,表達同情和理解。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傾聽,啟發式提問。「你看起來很傷心。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了嗎?」如果你造成了傷害,用矯正錯誤的3R。

【自暴自棄】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棄。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無力。

想採取的行動:放棄;替孩子做;過度幫助。

孩子的回應: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不要放棄我,請給我一點鼓勵、肯定。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驟。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無論多麼微小。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

二、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但是有兩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

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如果你感覺到以上類型對應的情感反應,孩子的錯誤目的就有可能識別出。雖然很多成人都說自己的情感反應是憤怒和沮喪,但事實上,這是對最初感覺的第二反應。受到威脅、傷害或無能為力,都會讓人有非常無助的感覺,以致於我們很快用憤怒作為第二回應把它們掩蓋起來。憤怒至少讓我們有種虛假的力量感。問一問自己,憤怒和沮喪背後是什麼感受,對照以上類型。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對照以上類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會樂意去鼓勵孩子,而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有效鼓勵方式

按照對應的情況鼓勵孩子。請注意,同一個行為可能代表著所有四種錯誤目的,並且,次序也不是必然從尋求關注開始,依次過度到自暴自棄,被動的孩子受到打擊,很有可能直接就進入自暴自棄。

對待十幾歲的孩子

十幾歲孩子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不同於以上常規歸納,有著更多因素。其中,同齡人壓力對十幾歲的孩子極其重要。此時,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時,大腦的額葉前部可能有迅速地發育,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把周圍其他人的身體語言誤解為挑釁行為。因此,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表達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測。贏得他們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孩子變得情緒低落 愛哭 焦慮該指責的難道不是父母嗎?!父母不進行安撫,保護,鼓勵,還想行使責罵的權利,來雪上加霜?很好啊!有這樣的父母下一代就有出息了! 老天在笑:你們想要怎樣的報應?


確定孩子沒有被校園霸凌?

確定孩子沒有被同學欺負?

確定孩子沒有被老師針對?

確定你沒有施加給孩子特別大特別恐怖的壓力?

確定你沒有奪走孩子的什麼東西?

確定周圍人沒有奪走或者毀壞掉孩子的什麼東西?


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如果是成年人就會知道是因為受到悲傷事情打擊,能夠很快知道自己的情緒,儘快尋求解決辦法,讓自己找到問題所在,找到情緒的出口,擺脫情緒低落,或者焦慮,或者發泄情緒之後,就不會去發怒和哭訴了。

但是小孩子對自己的遭遇而產生這些心理是不自知的,如果他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大人就指責他,他的一生就會在這些情緒中度過,不能獨立解決問題了。如果他們不是從這些事情中知道為什麼,不是學習到什麼事情不應該這樣,而是自己哭,怒,焦慮,低落就會到指責的話,以後這些事情發生了就會懷疑自己,會覺得自己很笨,害怕和恐懼,覺得是自己錯了,變得沒有能力和信心去征服和解除這些困境。

如果他們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告訴他們哪裡出了問題,從這些事情中吸取教訓,才能讓他們懂得以後這些是可以征服的,可以自己解決的,讓他們集中注意力,懂得怎樣讓自己從這些困境中解脫出來。


情緒的出現都是有著背後的原因的。

孩子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應該考慮是不是孩子現在遇到了問題,自己解決不了,所以產生了無力感進而情緒不穩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跟孩子多談談,先了解孩子的困難,找出問題,梳理問題的原因,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安慰孩子,盲目的指責只會讓孩子更加煩亂和無措,甚至逆反。日積月累,父母可能不太好再取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打開心扉跟自己暢聊了。


先給你們推薦一個很火的文章:《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媽媽們不看絕對後悔! 》

絕招一: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覆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

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其它的招數我先不放了,對於上面這一點,個人是非常反感的,

情緒的自然流露,感受自己心態的變化,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多麼重要的人生能力!

所以:

孩子變得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作為父母該不該指責孩子?

父母當然不應該指責孩子。

因為:

寶寶們沒有很高的社會經驗,生活中缺少實操的價值傳遞和技能輸送,只有通過哭來解決問題,

就像:很多孩子從小就自我封閉,他們在封閉環境中依賴書籍或網路(不乏雞湯)來解決自己的心理、生活、價值等問題一樣,都是成長的不同方式而已。

每一個人的人生往往都需要一些mentor,這些mentor就是我們的情緒,以及應對情緒的方式。

自我提高情緒的感受,也如同先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構造過程、解決問題、驗證答案,一點點地去探索,努力地去自主發現,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而已。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情緒的背後代表的意義。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一點點幫助,請愛我並關注我吧。


都這樣了,還不去醫院?!還指責?!是不是親生的啊…


孩子變得情緒低落、易怒、愛哭、焦慮,這些正表示他正在多麼痛苦、害怕、無助,他多麼需要有人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多麼希望有人能夠告訴他如何熬過這一段痛苦。

許多情緒的背後都是恐懼,包括憤怒。

焦慮則是典型恐懼伴生物。

好好聊一聊,了解一下他到底遭遇了什麼,及時給予幫助吧。


我覺得孩子會產生情緒問題 不是因為他本身的原因

而是他接收到的東西造就了他的脾氣

暴躁易怒焦慮的情緒的產生是有原因的

那也就是說明它也是可以解決的

只要改變影響他情緒的變數

暴躁易怒的性格完全是可以改變的

至少我成功改變了自己

從一個暴躁的人變成了一個溫和性格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親身經歷

可以移步視頻觀看

https://b23.tv/Ek8RkI


推薦閱讀:

為什麼別人認為他做錯事了,他卻不知道錯在哪裡?
堅持了那麼久還是陷進去了,到底怎麼才能戒掉賭博?
說話很刻薄,不圓滑,很難聽。所以影響人際。不明白這是怎麼造成的?
我情緒容易失控,生氣起來不受控制,想打人自虐,這是什麼情況,該怎麼控制?

TAG:情緒 | 心理健康 | 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