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佛教如夢似幻的觀點?

佛教里常說前世今生,沒有這輩子的記憶了下輩子應該說已經不是自己了,但佛教的觀點還認為是上輩子的自己轉世投胎。

再比如佛教講究前因後果,說好人必定有好報,只是可能不會體現在這一世。那我為什麼要為碰不著的下一世在這一世束手束腳的積德行善呢?

有些佛教書籍認為是揭示了物理學上的原子等理論,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觀察到這一點的佛不提出並實踐給當時的人證明呢?

還有類似互相矛盾的觀點存在 比如佛說入胎經等無法解釋的情況 如何解釋類似情況?

這個問題也能有人認為是不尊重三寶和抬杠…問題描述里沒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和諧交流,開放思維。


一條條聊吧.

1.「佛教里常說前世今生,沒有這輩子的記憶了下輩子應該說已經不是自己了,但在佛教的觀點中還認為是上輩子的自己轉世投胎.「

答: 您此處的理解呢, 其實不是佛教的理解, 是印度教一些教派的理解: 認為存在一個實存的「神識」, 而它是參與輪迴的主體. 事實上, 佛教還真的不認為, 這個世的「自己」就是上世的「自己」, 佛家是講「無我」的, 根本就沒有所謂實存的「自己」。佛家的轉世這個概念是想強調某種「連續性」, 佛家叫「相續性」.這就如同河流一樣, 小溪匯成大海, 大海雖然不是小溪, 但是裡面的水還是連著的.

但是即便是印度教的那個理解, 雖然有瑕疵, 可以被駁斥, 但是您前面那半句恐怕也駁斥不了人家: 您這裡認為, 人沒有記憶了, 就不是自己了. 那麼我請問您, 您四歲那年的三月八號,上午十點二十分四十六秒您做了什麼, 您還有記憶嗎?

我冒昧的揣測, 您是記不住了. 如果您記不住了, 那您還是那個時候的自己嗎? 此時您如果您說「是」, 那麼, 您跟自己的結論自相矛盾. 如果您說「不是」, 那麼如果當時有人偷了您的錢, 那麼他就不用還給現在的您, 因為他偷了當時的那個人的錢, 沒偷您的.

2.再比如佛教講究前因後果,說好人必定有好報,只是可能不會體現在這一世。那我為什麼要為碰不著的下一世在這一世束手束腳的積德行善呢?

答: 這個就接著上一個問題. 您前面其實就是想說「我不相信有下一世」, 而如果行善只是為了下一世, 那我為什麼要行善. 這在您的邏輯框架中, 其實非常的合理. 這個觀點呢, 其實也非常古老了. 很接近於印度的「順世派」的觀點. 順世派就認為沒有所謂的「下一世」. 這個也確實不是什麼新奇的想法. 這裡面就要看你真正的觀點是什麼, 是認為沒有「來生」? 還是認為凡事全都沒有「原因」和「結果」? 那麼回應方法也會不太一樣.

不過對於佛教呢, 事實上, 如果您去接觸「了義」的佛教大乘經典, 您就會發現, 佛教最關心的不是「道德判斷」, 儘管他當然會說「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但是這是手段, 不是目的. 了義的佛法中, 是脫離二元對立的. 他更關心的是幫助大家「解脫」, 脫離二元對立. 而善和惡相比, 在更多的情況下更容易導向「解脫」.

3.佛教中所說的一沙一世界在各種有關佛教的書籍中都認為是揭示了物理學上的原子等理論,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觀察到這一點的佛不提出並實踐給當時的人證明呢?

答: 我是學物理學的. 我想先澄清一下首先原子的概念並不完全屬於物理. 希臘的Democritus就有原子的觀點. 這是哲學的認知, 和科學沒什麼關係. 科學的發展不是因為掌握了這些新的觀念, 而是實證的手段不同了. 這些不一一展開了, 涉及的內容太多.

如果單說觀點, 對於大自然的很多論述, 很多內容都在《阿含經》裡面講了啊. 當然了, 佛陀是沒把微分方程寫出來了.

那有朋友可能問了, 那怹為什麼不把微分方程寫出來呢? 有很多原因,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 寫出來這個微分方程對真正的解決「痛苦」沒有幫助.

要知道, 佛陀對「炫耀知識的優越感」毫不感興趣. 佛陀更關心的問題是大家的痛苦問題. 他做的一切事都是為了幫助所有人, 可以認識自己的痛苦, 面對痛苦, 解決痛苦. 而寫出來這個微分方程對真正的解決「痛苦」沒有幫助.

那您可能接著問, 他怎麼知道沒有幫助? 這個好辦, 我們看看我們現在人就懂了. 現在人都知道這些微分方程了, 可是那些最基本的痛苦依然在.

您可能會問, 唉, 那我怎麼沒有這些痛苦呢?

你別著急啊, 等你談戀愛跟對象吵架了, 冷戰的時候;

等你真正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悲歡離合的時候,

等你得病難受, 用盡了自己的一切哲學知識, 耗盡了自己的一切辯論才華都不管用的時候;

你就知道在痛苦面前人的「無奈」. 而到時候您就會知道, 沒事去「駁斥這個」「駁斥那個」, 就算能百戰百勝, 在這些痛苦面前, 也不值一提. 你甚至可能願意用自己的全部勝績, 去躲過這些痛苦.

4. 還有類似互相矛盾的觀點存在 比如佛說入胎經等無法解釋的情況 如何駁斥類似情況?

答: 互相矛盾的觀點, 是因為受眾不同. 每個人得的病不同, 給的葯不同.

有的人的病是餓的, 佛陀會讓他多吃飯; 有的人的病是撐的, 佛陀會讓他少吃點兒.

因為大家得的病矛盾, 所以解決方案就會矛盾.

總之:

您以為的佛家的觀點, 不一定是佛家的觀點, 其實有些恰恰是佛家要「破掉」的外道的觀點.

而有些雖然是佛家的觀點, 但卻不是佛家「了義「」究竟「的觀點. 而佛家在講了義觀點時, 還會「破掉」這些不了義的部分.

而您能想到的駁斥的論據, 論點,其實在各種佛家的經綸里都有的是. 而且那裡面詳盡的多, 縝密的多.

如果您真的想去駁斥, 您大可以更加系統閱讀佛家的經典, 而不是看大家以訛傳訛的謠傳. 可麻煩在於, 等您真的系統閱讀了, 抱著真正的「科學精神」去對待這些教言, 不好意思, 您很有可能會變成一位佛教徒.


你駁斥的不是佛教的觀點,而是你頭腦里認為的「佛教觀點」—那只是你的觀點。

佛法中沒有觀點,只有實相。比如一朵花,它是存在的。你不能睜著眼睛說它不存在,更不可能用頭腦去駁斥。你只知道駁斥,卻不知為何要駁斥。這就像某個人在空中揮舞拳頭,卻不知為何要這樣做一樣。

因為你不了解佛教,也不曾深入佛法。哪怕你略有接觸,也是道聽途說,或淺嘗輒止。那些解不出數學題的人也常在抱怨:學這些有什麼用!能在生活中起到什麼作用!不是數學無用,而是他在為自己的抗拒和逃避找借口。

當他的頭腦里出現困難時,不是考慮如何解決與面對,而是用質疑和否定為自己開脫,然後順理成章地逃避—不用再面對困難了。然而,困難還在那裡,他只是用理由和借口暫時遮蓋了起來而已。

那些想要擺脫煩惱和痛苦的人,同樣也是如此。他們聽人說佛教能離苦得樂,就一頭扎進了佛法中。看了半天,卻看不懂佛法意味著什麼、究竟說了些什麼,他感到內在很挫敗,自我很受傷。那些枯燥的文字中,根本沒有他頭腦想要的東西,反而讓他的內在變得衝突和抗拒。於是,他開始走向反面:用一切歪理邪說的論點來證明佛教是假的、騙人的、不可信的,是胡說八道的、蠱惑人心的。這樣,他就免去了身上的負擔,儘管自身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心思散亂而做事半途而廢,他再也不用承受良心的拷問,不用直視自己內在的恐懼、焦慮了。因為那都是佛法和佛教的問題,不是他本人的問題。

知乎上這樣的人少嗎?佛學板塊中,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回答。他們不是為了求知,而是在釣魚—希望有人為他們提供麻醉自身和自欺的借口,以免去自身的負擔。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很深的挫敗感,不經意間,那種惱人的感受總會冒出來,一再地否定自己:你什麼也不懂、什麼都沒學到、內在空空如也、悟性太差、理解力太低、做事沒有恆心、一事無成……

曾在佛學板塊,有位同修孫嘉鴻,相信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他一直在駁斥大乘,現在已註銷了。當然,他比那些張口就來的人有水平,起碼在用小乘和南傳部駁斥。我曾跟他說過:如果你認為小乘或南傳是最適合你的,是你認為佛陀唯一所說的,你就依教奉行,好好修持。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以至於用大篇幅文章鋪墊,評論里口伐筆誅,不過是拐彎抹角駁斥大乘?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真偽之分、誰記載最早、誰的文字更符合佛陀時代嗎?南傳和北傳,僅僅是經典教義在地域和時間上的差距?或者說你感覺哪個更接近是原始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在境界上,不在經典和文字上!比如有人認為自己吃飽、全家不餓,是一種活法。還有人寧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這僅僅是想法不同而已嗎?這是做人的境界不同!你無法理解後者的境界,是因為你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你沒有達到,怎麼可能了解?那些損人利己的人,能了解損人不利己的道理嗎?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的人,能了解什麼是犧牲奉獻嗎?活在小我里的人,能了解大我嗎?心胸狹隘的人,能了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嗎?糾纏在個人私情里的人,能了解慈悲博愛嗎?你可以說自己不了解,達不到那樣的境界。但你惡意攻擊和毀謗,不正是印證了自身的問題所在嗎?

當他們自身理解不了、消化不了的時候,質疑和否定成了屢試不爽的法寶。凡是能滿足自我的、讓他們有成就感的,就是好的、值得擁護的。凡是滿足不了他們頭腦的、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挫敗的,就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要拉出來批鬥、推翻和徹底否定的。這樣的人,縱然生活中世俗生活里,也不曾有半點醒悟和成長,何況自稱學佛,親近無上法門。

什麼是迷惑?就是認不清自己!因為認不清自己,所以認不清一切人事。因為看問題淺嘗輒止,所以永遠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下功夫。十二部經論,難道不是為了讓學人認識自身的病症,回歸到自性的本來面目,而是為戲論之人和口舌之爭者提供辯論的素材和依據?所以菩提達摩來到中土後,也不得不慷慨:末法時代,說理的人多,實修的人如鳳毛麟角。

儘管一直在強調:佛學是內學,是向內看的學問,不是向外看。這句話很難懂嗎?不是!他們根本就沒打算向內看,而是批判提出向內看的人,否定向內看這回事。最好永遠不要有人再提起。如此,他們就不用再向內看了,因為他們向內什麼也看不到,他們習慣了向外看。向外看,總能收穫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容易得到滿足。

他們在佛教和佛法問題上的一切衝突和爭端,都來自自身內在的衝突和爭端。為了壯大自我,滿足那個虛無縹緲的自我,他們一直停留在門外,永遠進不到門內。除非他們有所醒悟,真正明白那個讓他們俯首帖耳、割捨不下的「自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典型的看的太少想的太多。題主還是問下怎麼了解佛教比較好,而不是自己臆想出一堆內容說這是佛教說的, 然後讓大家反駁。


題主不用反駁,陷入辯論後,基本上不會有結果,還徒增煩惱。佛陀最初的教法很純粹,就是教人脫離煩惱的方法。為此增加煩惱,就背離了佛法的初衷。

佛陀主張實修,雖然有前世今生的說法,但卻教人活在當下,守住本心。對於這種徒增煩惱的辯論,佛陀是怎麼對待的呢?有人問了佛陀十四個問題,佛陀皆不作答,即十四無記。為什麼佛陀不回答呢?因為這些討論的都是虛妄之事,無益於修行。

有些認識,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才能夠參悟和分辨對錯,所以如果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就開始辯論,就只是空洞的文字,得不到有價值的信息。

修行的人,不應該暴躁和曲解別人的意思,把不是的說成是,沒有的說成有,這就屬於妄語了。佛陀在面對質疑和謾罵的時候,也是平和以待,不曾回擊半句。現在好多詛咒、威脅的言論也不知從哪裡來的,題主大可不必在意。我開始接觸的時候,也很反感這些言論,而且對佛教的好感度也直線下降;直到後來看了些真正入門的著作,再看了原始的《阿含經》,徹底被佛陀圈粉了。


在真理來說真理,是既用不著駁斥,也是用不著論證的。因為真理就是它本身,一億人稱讚它,它不會增加一點點。十億人毀謗它,也不會減少一絲一毫。

在科學上面來說,人的思維沒有辦法直接把握住真理,於是只好退求其次,通過實驗和邏輯推理,用一條又一條定理,定律,自然常數去刻畫真理,這已經是近似。

但科學理論上所有的問題,都是在思維層面的問題。是言說的誤差,而在科學的對象本來而言,沒有誤差。

如果你透過一個望遠鏡去看月亮,你可以說這個望遠鏡成像質量不好,有色差啊,邊緣有模糊啊之類的問題;但一旦你確認了月亮的形狀,一個成熟的人,他並沒有權利說:「不對,這個月亮的地形長錯了,月亮這裡必須是這樣的形狀 」——你最多只能說自己的儀器,理論和對月球的觀察數據不符。月亮不會出錯,月亮就是月亮本來的樣子。誰也不能規定:月亮的地形,物質必須符合我的設想,否則它們就犯錯了。

佛證悟之後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六祖慧能說:「諸佛妙理,無關文字」。佛就是如來——如其本來,也是如你自己的本來。文字言說可能會出錯,而自己的本性怎麼可能會出錯?

佛從來沒有要我們必須去崇拜,辯護固定的法門,經教,那些只不過是指月亮的手指罷了。佛要我們去注意月亮本身——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無來無去,它超越現象世界,又蘊含於一切現象之中。只是,任何人憑藉語言文字和邏輯,都到不了那裡。——但堅持戒,定,慧卻有可能可以到達。


推薦閱讀: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光厚和尚和洪部長
他來不喜,他走不悲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地無餚此地愁。《鄭崗隨時對》羅隱
千年古剎密印寺與靈祐禪師
南懷瑾《南禪七日》—— 二十二、見思惑、見取見、戒禁取見

TAG:哲學 | 佛教 | 佛學 | 藏傳佛教 | 漢傳佛教 |